第二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单元测试(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单元测试(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5.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3-23 21:53: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一、选择题
1.“1750年到1850年的100年间,英国人口从770万猛增到2750万。在人口增加的同时,英国的人口中心发生移动。总的流向是:由东南部流向西北部,由农村转向城市”。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 商业中心的转移
B. 三角贸易的发展
C. 殖民霸权的确立
D. 工业革命的推动
2.垄断资本主义取代自由资本主义是社会的进步,主要是指(  )
A. 它缓和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B. 它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C. 它提高了国家的干预能力
D. 它使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3.17世纪中期,英国政府颁布《航海条例》,同时期的中国政府却多次颁布“禁海令”,促成这种不同政策的根本原因是(  )
A. 经济因素
B. 政治体制
C. 市场因素
D. 国际因素
4.郭家宏在《从旧帝国到新帝国》中认为:“英国政府开拓殖民地的动机是为了商业与财富,并非为了领土扩张,所以英国在政治上对殖民地的控制比较松弛……1783年,英国承认美国独立,第一帝国正式解体。”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 英国在新航路开辟后不重视对外殖民扩张
B. 英国海外殖民扩张更关注对殖民地的经济掠夺
C. 英国不重视控制殖民地是美国获得独立的主要原因
D. 英国的殖民动机与管理政策是导致第一帝国解体的主要原因
5.桑丘是15世纪生活在西班牙的一位绅士。在他生活的时代,不可能发生的事情有 (  )
A. 读《马可·波罗行纪》,对东方的富庶非常艳羡
B. 葡萄牙的亨利王子组织人对非洲西海岸进行了探险
C. 里斯本的居民聚集在港口,热情地欢迎远航归来的哥伦布
D. 在他小时候,一两黄金能买一两胡椒;在他老年的时候,十两黄金才能买一两胡椒
6.下列因素中推动英国工业革命的直接原因是(  )
A. 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
B. 圈地运动的大规模开展
C. 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
D. 生产技术的不断积累
7.哥伦布曾向葡萄牙王室提出向西航行到达印度的方案,遭到王室的拒绝。学生在讨论王室拒绝的原因时提出以下四个观点,较为合理的是(  )
甲:王室在转口贸易中拥有高额利润 
乙:东进前往印度已经取得重大突破 
丙:在此之前的迪亚士已然直达印度 
丁:达·伽马航行获得巨大经济效益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8.资本主义经济学的鼻祖亚当·斯密无论如何也不曾想到,在经过了几百年风霜雪雨的洗礼之后,他理想中的经济自由化思想竟然在现实中会遭遇如此的困境,并出现如此的“异化”。这种异化在十九世纪晚期表现为 (  )
A. 资本主义国家加大了关税壁垒
B. 资本主义经济出现垄断现象
C. 资本主义国家大力干预经济
D. 资本主义国家大规模推行福利政策
9.阅读下图,判断其中代表荷兰的是(  )

A. A
B. B
C. C
D. D
10.我们习惯上把第一、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分别称之为“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这样划分的主要依据是( )
A. 机械特色不同
B. 通讯工具不同
C. 主要动力不同
D. 交通工具不同
11.针对蒸汽引擎机动车带来的“公共安全”问题,1865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机动车法案》,对机动车发展进行规范,其中两条主要规章如下:限制行车速度,市内不超过3公里/小时,乡间不超过6公里/小时;还必须有一人打着红旗在前面带路。因此又被称为“红旗法案”,该法案在1896年被废除。“红旗法案”的实施( )
A. 不利于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展
B. 阻碍了英国工业化的实现
C. 表明保守势力控制了议会
D. 阻碍了英国新兴工业的发展
12.下面是英国各行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例变化示意图,该比例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殖民扩张的加强
B. 自由主义的推行
C. 工业革命的开展
D. 外来移民的涌入
13.某学者写道:“衰落是一个容易使人上当的词,因为它包含了两个相去甚远的概念:一是外部力量减弱,一是内部力量的衰败。……拿16世纪的意大利来说……在外部因素使其丧失了经济强国的地位之后,内部文化仍可达到巅峰。”这里所说的“外部因素”是指(  )
A. “商业革命”的影响
B. “价格革命”的影响
C. “商业战争”的失利
D. 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
14.一位科学家说:电是人类迄今为止所能找到的“妙不可言的极为能干的新仆人”。这段话最能表明(  )
A. 电已进入生产领域和人们的生活当中
B. 电使工业和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变
C. 科学直接推动了社会生产的发展
D. 电气时代已经取代了蒸汽时代
15.1847年,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指出:“资产阶级的垄断则是自然的,即合理的。”下列符合这一预言的史实是(  )
A. 重商主义思想
B. 工厂制的产生
C. 自由主义政策
D. 大企业的出现
16.“(1870年以后)工业研究的实验室,装备着昂贵的仪器,配备着对指定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训练有素的科学家,它们取代了孤独的发明者的阁楼和作坊”。这段材料反映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特点是(  )
A. 发明者多是有经验的工人技师
B. 在欧美国家同时发生
C. 科学和技术紧密结合
D. 电力能源的广泛使用
17.电影《泰坦尼克号》描述的是英国的一艘以蒸汽机为动力的豪华巨轮与冰川相撞而沉没的一次重大海难。当海难发生时,船上曾通过无线电发出求救信号。由此可以判断,泰坦尼克号(  )
A. 它是18世纪以前的轮船
B. 它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
C. 它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结合的成果
D. 它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
18.如下图所示,19世纪英国与美国的产品平均年出口值(百万镑)经历了不断变化的过程。从这幅图表中,我们可以得出的主要结论是(  )

A. 英国通过工业革命发展成为“世界工厂”
B. 英美两国出口总额占据世界总量的多数
C. 美国凭借第二次工业革命在外贸领域反超英国
D. 英国并未从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获得利益
19.“继哥伦布而起的探索新世界的西班牙冒险家,似乎都具有同一动机。……当这班冒险家到达一个未曾被发现的海岸时,首先调查的就是那里有没有金矿可以发现。”该材料说明(  )
A. 新航路开辟促进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B. 新航路开辟引发了价格革命
C. 新航路开辟改变了欧洲贸易的中心
D. 对财富的追求是新航路开辟的动力之一
20.布罗代尔说:“十八世纪五十至六十年代在英国发端或崛起的工业革命……可以说是若干世纪前早就开始的‘工业化’进程的终点。”这里他强调了“工业革命”是(  )
A. 技术经验积累的结果
B. 世界市场扩大的产物
C. 始于英国“光荣革命”
D. “工业化”进程的终点
21.19世纪中期英国出现了一种“大众消费主义”。当时的“英国所独有的不是消费的欲望,而是大多数人消费的能力。……社会模仿的巧妙使本来只买‘体面商品’的人购买‘奢侈品’,使本来只买‘必需品’的人购买‘体面商品’……事实上,时尚及其利用者提高了人们‘金钱准则’的水平”。这主要表明( )
A. 海外殖民掠夺带来了巨额的财富
B. 世界市场的形成使英国境内商品更丰富
C. 追求时尚成为当时消费的主流
D. 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效率和国民收入的提高
22.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人类社会由农业社会转向工业社会。工业革命首先开始于(  )
A. 英国
B. 法国
C. 美国
D. 德国
23.16世纪初,意大利威尼斯商人到东地中海组织货源,但发现已经没有什么香料了,而葡萄牙首都里斯本却成为东方商品的仓库。葡萄牙在印度购买一公担胡椒不到3杜卡特,在里斯本却以40杜卡特出售。下列对此表述正确的是(  )
①葡萄牙人已经找到通往东方的商路 ②欧洲的商路和贸易中心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③促进了西、葡两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④西、萄的封建主获取了暴利
A. ①②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24.1882年,发明家尼古拉·特斯拉发明了高频交流电,在当时,更为著名的发明家爱迪生却把这种沿用至今的伟大发明称之为“魔鬼的触角”,宣扬交流电具有强烈的不稳定性,甚至会毁灭人类。这反映出(  )
A. 特斯拉电的技术领先爱迪生
B. 科学技术推广应用步履艰难
C. 高频率交流电缺陷影响运用
D. 时代需要呼唤电气时代到来
25.1545年,西班牙勘探者在墨西哥波托西附近发现了巨大的银矿矿脉,对此进行大规模的开采,到17世纪这些白银的主要流向不可能的是(  )
A. 国内供养军队,参与世界殖民扩张
B. 流向亚洲市场,以交换丝绸和瓷器
C. 投资英国伦敦,分享机器工厂利润
D. 流向欧洲市场,加速社会阶层分化
二、非选择题
26.社会转型一般是指社会变迁,它包括社会结构的变动和体制的转变。是历史上一些国家发展面临的问题。能否顺应社会转型的潮流,抓住机遇,事关国运兴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第一次工业革命以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为标志,它把人类推入“蒸汽时代”。有人说“蒸汽机是近代城市工业之母”,而马克思则视蒸汽机为资本主义时代的标志。以下两幅图和文字反映了19世纪后期英国伦敦在社会转型时期的城市风貌。

根据材料 ,分析瓦特改良蒸汽机的使用在社会转型方面产生了哪些影响?
27.餐饮的变化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从中可见社会变迁的轨迹,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下表是一位英国御厨为国王开出的“圣诞节布丁”的配方(部分)

——摘编自[英]尼尔·弗格森《帝国》
请回答:
概括指出材料反映了什么历史趋势?列举推动该趋势形成发展的历史因素。
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到16世纪,葡萄牙已占领非洲西岸、非洲东岸、印度西岸的一些地区,控制了欧洲绕非洲到印度的航路。它占领了马来半岛上的马六甲,掌握了由印度洋通往太平洋的交通咽喉,又侵占有“香料之国”之称的摩鹿加群岛,后又窃据了澳门。在美洲它主要占领了巴西。当时,葡萄牙以侵占军事据点为主,同时以垄断商路、建立商站、进行欺诈性贸易的方式掠取了大量财富。西班牙的侵略以美洲为主,主要目的是掠夺金银。除巴西以外的中、南美洲广大地区,都被划入西班牙庞大的殖民帝国的版图之内,亚洲的菲律宾也沦为西班牙的殖民地。西班牙殖民者大肆虐杀印第安人。
——摘自高中历史教科书《世界近代现代史》
材料二19世纪中期西方列强殖民扩张简表

——摘编自高中历史教科书《世界近代现代史》
(1)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指出19世纪中期西方殖民扩张的特点。
(2)有人说,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瓜分世界的过程实际上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建立的过程。请加以说明。
29.全球化自15世纪新航路开辟时就已开始,更是当今世界的热门话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如果全球化把欧洲人迈入大洋当作开始的话,那么走在前列的首先是伊比利亚半岛国家。他们以高效的行政机器组织远航,怀揣着传播上帝福音和寻找黄金的期盼揭开了不同种族、不同文明的大碰撞,充满“内在动力”的帆船运载着奴隶、黄金、香料,也洒播着诸如“地球是圆的”等进步光芒。 ──巴勒克拉夫《处于变动世界中的历史》
请回答:
据材料,概括伊比利亚半岛国家远航的“内在动力”,从整体史观的角度分析其影响。
30.步入近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一位法国游客在1788年参观一家棉布工厂后,写道:“和我们在一起时,拥有这种工厂的英国富人们并不注意保持与其财富相称的姿态。”……对他们而言,他们的工作有其自身的尊严和回报;至于工作所带来的财富,则是另一回事。当博斯韦尔在伦敦索霍区看到瓦特和博尔顿的大型发动机工厂时,他想起了博尔顿的一句话:“先生,我们在卖全世界都渴望拥有的东西——动力。”这些新贵就是企业家,他们带来了一种新的精神。事实证明,这种精神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从经济而非政治的角度来讲,他们给我们呈现了一场全面彻底且不可逆转的变革,因此他们堪称“革命者”。
——[美]罗伯特·海尔布隆纳《经济社会的形成》
请回答:
据材料,概括指出英国“新贵”们“新的精神”追求是什么。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他们从经济角度“给我们呈现了一场全面彻底且不可逆转的变革”。


答案解析
1.【答案】D
【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三个信息点:1750年到1850年;人口大量迁徙;方向由农村到城市。结合所学正好是工业革命推动的结果,故D项正确。
2.【答案】B
【解析】垄断组织的出现,有利于改善企业经营管理,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这一切都为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所以,垄断组织的出现,实际上通过调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从而适应并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3.【答案】A
【解析】中国实行“禁海令”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在对外政策上的表现;而英国推行的《航海条例》则是资本主义经济的推动。故选A项。
4.【答案】D
【解析】英国在新航路开辟后重视对外殖民扩张,故A项错误;材料提及英国开拓殖民地是为了商业和财富,不仅仅是单纯的经济掠夺,故B项错误;美国获得独立主要是北美人民的争取和斗争,故C项错误;材料主要提及英国的殖民动机是为了商业和财富,因而放松对殖民地的控制,使得美国独立,第一帝国正式解体,故D项正确。
5.【答案】D
【解析】桑丘老年的时候,新航路已经开辟出来,胡椒的价格会下降。根据新航路的开辟对欧洲社会价格变化的影响(价格革命)就会得出结论。
6.【答案】C
【解析】直接原因就是与事件的发生有着最直接的关系,或者说就是直接导致事件发生的原因。正是由于市场的不断扩大,需要大量的商品来满足市场。而工场手工业时期的生产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只有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才能改变这种状况,因此工业革命应运而生。
7.【答案】B
【解析】 据所学可知达·伽马到达了印度,故哥伦布提出向西航行到达印度的方案可能会遭到王室拒绝,故B项正确。
8.【答案】B
【解析】十九世纪晚期,自由资本主义开始进入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9.【答案】A
【解析】荷兰17世纪时成为“海上马车夫”,但18世纪被英国赶超,选择A项符合题意。
10.【答案】C
【解析】“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的说法是依据两次工业革命的动力革新。第一次工业革命是以瓦特改良蒸汽机为标志的,把蒸汽机运用到生产当中,提高了生产力。主要发明的交通工具有蒸汽火车、轮船,所以是蒸汽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是以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继而发明了电动机为标志的。主要交通工具有飞机、汽车,使电在人类社会中广泛应用,所以是电气时代。由此可知,C项正确。
11.【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材料的分析能力。根据题干材料“1865年”分析,此时处于工业革命时期,“蒸汽引擎机动车”属于交通工具的新发明,而题干中的现象不利于这项发明的推广。
12.【答案】C
【解析】图片反映的是农业比重不断下降,工业、服务业比重不断上升,其中工业比重最大。结合时间以及工业革命的结果可以判断与工业革命的开展有关,故C项正确。殖民扩张的加强只是扩大海外市场,自由主义的推行适应了自由竞争要求,外来移民的涌入增加劳动力,不符合题干的“主要原因”,故A、B、D不正确。
13.【答案】A
【解析】长期以来,意大利商人把东方商品通过地中海转运到西欧,获得了丰厚的利润。新航路开辟后引发“商业革命”,表现为世界贸易中心由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意大利“丧失了经济强国的地位”,故A项正确;“价格革命”的表现是金银贬值,物价上涨,与题干不符,故B项错误;“商业战争”的失利与史实不符,故C项错误;16世纪英国尚未发生工业革命,故D项错误。
14.【答案】A
【解析】解答本题,要注意题干中的“仆人”,这说明电为人类提供了广泛的服务,成为人类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得力“助手”。
15.【答案】D
【解析】依据时间信息和材料中的垄断即是合理的预言,可知D项符合题意。垄断意味着大企业的出现,从时间信息即可排除A、B、C三项。
16.【答案】C
【解析】发明者多是有经验的工人技师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工业革命国家出现的顺序,故B项错误;“工业研究的实验室,装备着昂贵的仪器,配备着对指定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训练有素的科学家,它们取代了孤独的发明者的阁楼和作坊”体现了科学和技术紧密结合,故C项正确;材料与电力能源无关,故D项错误。
17.【答案】C
【解析】轮船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产物,无线电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物,故选C。
18.【答案】C
【解析】19世纪中期,英国通过工业革命及以后一系列改革,生产能力比世界上其他国家产量的总和还要多,英国资本迅速增长,逐步取得“世界工厂”的地位,但与图表数据不符,故A项错误;据材料图表数据只有英国和美国的,无法衡量与世界总量的比较,故B项错误;据材料图表数据可知英国和美国逐年上升,美国自19世纪80年代开始超越英国,结合所学可知美国上升的重要原因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故C项正确;从材料数据来看,英国产品平均年出口值依然上升,可知英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也是受益者,故D项错误。
19.【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这班冒险家到达一个未曾被发现的海岸时,首先调查的就是那里有没有金矿可以发现”说明冒险家开辟新航路的主要原因是寻找黄金。新航路开辟促进世界市场开始形成是新航路开辟的历史影响,故A项错误;新航路开辟引发价格革命也是新航路开辟的历史影响,故B项错误;新航路开辟改变了欧洲的贸易中心也是其历史影响,故C项错误;对财富的追求符合新航路开辟寻找黄金的原因,故D项正确。
20.【答案】A
【解析】材料中“工业革命……若干世纪前早就开始的‘工业化’进程的终点”信息显然强调的是工业革命是工匠技术经验积累的结果,故A项正确;工业革命的完成促进了世界市场的扩大,故B项错误;英国“光荣革命”是1688年,是工业革命开展的政治前提,故C项错误;工业革命才真正开始工业化,不是终点,故D项错误。
21.【答案】D
【解析】注意材料中的时间信息以及“大多数人消费的能力”等都反映了工业革命后社会生产和生活的提高。
22.【答案】A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首先开始于英国,故A项正确。
23.【答案】A
【解析】材料表明葡萄牙人开辟了通往东方的新航路后,东方的香料大量来到欧洲,使封建主阶层获取了大量财富,同时也促使欧洲的贸易中心转移到了大西洋沿岸,①②④均正确。这些财富在西、葡并未转化为资本促进资本主义发展,而是被贵族尽情挥霍,并最终导致了两国的衰落。
24.【答案】B
【解析】 材料体现的是交流电问世后,受到传统技术和观念的抵制,导致其被爱迪生攻击,故B项正确。
25.【答案】C
【解析】西班牙侵略者利用美洲的白银作为资本,参与世界殖民扩张,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白银来到亚洲换取当地奢侈品,供国内上层消费,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英国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此时不可能参与工厂投资,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白银流入欧洲,引起欧洲价格革命,导致社会阶层分化,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26.【答案】影响:蒸汽动力成为主要的动力来源;促进城市形成和城市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丰富了城市居民的生活;改善了交通工具;造成环境污染。
【解析】从为第一次工业革命创造新的动力,推动工业化、城市化,改善交通工具等方面分析瓦特改良蒸汽机的影响。另一方面,从材料三的图片看,它也带来环境的污染。
27.【答案】趋势:世界市场逐步成型(或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因素:①新航路开辟;②殖民扩张;③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⑤交通与通讯的进步。
【解析】由材料 “圣诞节布丁”的配方中的原料产自世界各地,说明世界市场整体性、密切性;围绕加强世界各地联系这一中心分析,从政治、经济和科技等方面来分析。
28.【答案】(l)殖民者:工业革命进行较早的英法美等国;殖民手段:船坚炮利和商品输出;殖民目的:寻找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殖民范围:除对美洲、大洋洲等新大陆侵略外,也对传统的文明古国进行侵略;殖民影响: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2)资本主义在瓜分世界过程中,利用新型交通工具和通讯手段,大大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资本主义国家向殖民地半殖民地输出商品、资本,掠夺原材料;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地区的非工业国家生产的粮食和原料源源不断地运往工业化国家;以欧美资本主义列强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起来。
【解析】(1)特点从殖民参与国家、手段、目的、殖民范围、殖民影响等角度概括;(2)世界体系建立的“过程”从条件(新型交通工具和通讯手段);殖民地半殖民地日益成为资本主义的经济附庸等方面思考。
29.【答案】内在动力:建立高效行政机器;对黄金的渴求;热衷传播天主教;科技的进步。
影响:打破世界各文明区域间相对孤立、分散、隔绝的状态,世界市场初具雏形。
【解析】抓住材料一中关键信息:“以高效的行政机器组织远航”“传播上帝福音和寻找黄金的期盼”,“洒播着诸如‘地球是圆的’等进步光芒”, 概括伊比利亚半岛国家远航的“内在动力”。从整体史观的角度,它使得世界逐渐形成一个整体。
30.【答案】追求:追求人的地位平等;重视技术创新。
说明:生产力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把人类社会推进到“蒸汽时代”;生产组织形式发生了革命性变化,工厂制确立;城市化和工业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成为时代潮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策发生革命性变化,自由主义成为主要的经济政策;资本主义国家对外侵略扩张的主要目的发生革命性变化,商品输出成为其对外扩张的主要目的;世界市场进一步拓展,世界各地的联系进一步加强。
【解析】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中的“他们的工作有其自身的尊严和回报”可以得出追求人的地位平等;第二小问结合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意义(生产力、生产组织、城市化、自由主义、世界市场等角度)来答。



PAGE / NUMP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