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6课《一厘米》同步练习
一、基础积累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彬彬有礼( ) 噗噜( ) 冥思苦想( ) 邮戳( )
脱臼( ) 烧煳( ) 雄赳赳 ( ) 锲而不舍( )
2.找出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若稳若现( ) 全力以仆( ) 战战克克( ) 设生处地( )
声色俱励( ) 斩钉戳铁( ) 无可置移( ) 狐立无援( )
陪偿( ) 兴高彩烈( ) 不依不挠( ) 杉杉有礼( )
3.根据解释写出词语。
(1)态度温和,举止文雅。( )
(2)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
(3)形容因疑惑、嫌隙等消释而心中平静。( )
(4)依照公认的道理或公平的标准(办事)。( )
(5)本指狡猾奸诈,这里指耍小聪明。( )
(6)形容举止文雅,有礼貌。( )
4.解释下列词语。
A.锲而不舍:
B.彬彬有礼:
C.冥思苦想:
D.温文尔雅:
5.指出下列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方法。
A.油漆皲裂的车门上,有一道白线,像一只苍白的手指,标定1.30米。( )
B.他的头发像干草一样蓬松,暗无光泽。( )
C.附近有人围拢来,好像鱼群发现了灯光信号。( )
D.“票上怎么说的?”红衣青年仿佛一个完全的外行。( )
6.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别动。别动。”红衣青年突然声色俱厉。
B.“您很清楚吗?”红衣青年突然称她为“您”。陶影听出了敌意,还是点了点头。
C.“没有,妈妈。我没有……”小也带出哭音。
D.“我知道。我带你们去。”小也兴高采烈地领着两位穿干部服的老者走进家门,“妈妈,来客人啦!”
7.文学常识填空。
《一厘米》的作者是 ,当代女作家,其作品还有 、 、 等。
二、课内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1)走过一个冰棍摊,小也说:“妈妈给我钱。”
(2)小也拿了钱,跑到冰棍摊背后:“老奶奶量量我多高。”陶影这才看到有位老太太守着一盘身高体重磅。
(3)老太太瘪着嘴,颤巍巍扶起标尺,一寸寸拔起,又一寸寸往下按:“一米一一。”她凑近了看。
(4)陶影觉得见了鬼:莫非孩子像竹笋一样见风就长?
(5)小也眼里生出一种冰晶一样的东西,不理陶影,一甩头,往前跑。突然,他摔了一跤。腾起在空中的一刹那,他像一只飞翔的鸟。然后,重重地摔在地上。陶影赶快跑过去扶,就在她走近的一刹那,小也忽然爬起来,兀自往前跑。陶影站住了。她想如果自己追过去,小也会摔第二跤的。望着孩子渐渐远去的身影,她伤心地想:小也,你真的不回头看妈妈了?
(6)小也跑到很远,终于还是停下来,回过头寻找妈妈。找到了,就又转过身跑……
(7)陶影觉得事情不可思议。她问老奶奶:“大妈,您这磅……”
(8)“我这磅准让您高兴!您不就巴望着孩子长高点吗?别巴望着孩子长!孩子长大了,当妈的就老喽!’“老奶奶把嘴咂得吧吧响。
(9)“您这磅……”陶影又一次问。老人很和善,可她没有把问题说清楚。
(10)“我这磅大点。让您量着个头高点,分量轻点,时下不是都兴健美吗?我这是健美磅。”老人慈祥的脸上露出狡黠。
(11)原来是这样!应该让小也听到这话!小也已经跑远,况且他能否明白这其中的奥妙?
(12)小也的目光总是怯怯,好像妈妈是大灰狼变的,回到家,陶影拿出卷尺,要给小也重新量一下身高。
(13)“我不量!人家都说我够高了,就你说我不够。你不愿意给我买票,别以为我不知道!只要你一量,我一定又不够了。我不相信你!不相信!”
(14)陶影拽着那根淡黄色的塑料尺,仿佛拽着一条冰凉的蟒蛇。
1.第(2)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些描写人物的方法?表现了小也怎样的心理活动?
2.第(5)段中陶影为什么“站住了”,而不是追上去?
3.结合选段,谈一谈如果你是小也,你会怎样做。(不超过100字)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小也顺从地贴在墙壁上。雪白的墙壁衬着他,好像一幅画。他不由自主贴得很紧,测量身高勾起了他稀薄的记忆,重又感到那一天的恐惧。
干部们很认真。他们先是毫不吝惜地在墙上划了一道杠,然后用钢卷尺量那杠刻地表的距离。钢卷尺像一条闪亮的小溪,跳动在他们身边。
镇静回到了陶影身上。
“多少?”她问。
“一米一,正好。”较年轻的干部说。
“不是正好。你们过了一个月零九天才来。一个月以前,他没有这样高。”陶影平静地反驳。
两位干部对视了一眼。这是一个无法辩驳的理由。
他们掏出了五元钱。钱是装在一个信封里的,他们早做了准备。他们量过墙上那条红蚯蚓,知道它的缺斤少两。
“那天您终于没有参观,这是我们的一点赔偿。”年长的干部说,态度很慈样,看来是位领导。
陶影没有接。那一天失去的快乐,是多少钱也买不回来了。
“如果您不要钱,这里有两张参观券。欢迎您和孩子到我们那去。”年轻些的干部更加彬彬有礼。
这不失为一个充满诱惑力的建议。但陶影还是毫不迟疑地摇了摇头。那个地方,对于她,对于小也,都永远不会激起快乐的回忆。
“你到底要哪样呢?”两位干部一齐问。
是的,陶影在这一瞬,也在问自己。她是个生性平和的女人,别说是两位素不相识的老年人登门致歉,就是红衣青年本人来,她也不会刁难他的。
她究竟想要什么呢?
她把小也推到两位老人面前。
“叫爷爷。”她吩咐。
“爷爷。”小也叫得很甜。
“两位领导。钱请你们收起,票也收起。就是那天当班的查票员,也请不要难为他,他也是负责……”
两位干部。一看陶影说得这样宁静,反到有些无措。
陶影把小也拉得离老人更近些:“只请两位爷爷把那天的事情同孩子讲清楚,告诉他,妈妈没有错儿………”
1.“他不由自主贴得很紧,测量身高勾起了他稀薄的记忆,重又感到那一天的恐惧。”小也为什么会感到“那一天的恐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他们量过墙上那条红蚯蚓,知道它的缺斤少两。”此句话中的“缺斤少两”如何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当两位干部问陶影:“你到底要哪样呢?”时,陶影提出的要求是什么?你如何理解她的要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陶影是一位怎样的母亲?和你妈妈有相似之处吗?请举例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类文阅读
散 步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他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想找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顺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对我说。
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1.在散步时,家庭中发生的分歧是什么?“我”的决定是什么?“我”为什么作出这样的决定?
2.“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他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高大的父亲”这句话里的“早已”与“还”、“强壮”与“高大”能否互相调换?为什么?
3.“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一句中所列的三种事物的顺序能不能调换?为什么?
4.“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句话的含意是什么?
5.第二段中对“我”采用的描写方法是 、 。
6.读了这篇文章,你对“责任”有哪些认识?
四、体验中考(北京市海淀区2003年)
(一)下面的选文旨在体会真实细腻的心理描写和精彩的比喻。
夏日原野上的追赶
①从上学开始,老师就不止一次地在黑板上写下“最有意义的事”这样的作文题目。什么是最有意义的事呢现在想来,那时写的几乎都是一些好人好事,什么捡钱包、让座位、扶老人过马路……这当然是有意义的。然而,如果要把它们说成是我们生命中最有意义的事,似乎也并不准确。因为人生最有意义的事将会对我们产生恒久的影响,会成为我们一生中一直闪亮的灯塔,会影响到我们人生的航线和生命的质量。
②我常常在想,生命里最有意义的事,往往就静默于你的生命之中,然而却会在你生命的某一时刻,呈现出强烈的意义来。
③那是一年夏天的事。我在山里放羊。山坡下有一块瓜地。 (A热烈 B酷烈 C和暖)的阳光将西瓜熟透的气息一丝一丝地逼入我的体内。看瓜的是一个老人,他一直闭着眼睛躺在一个草棚子下面。我想他一定是睡着了。这大夏天的正午,太阳把人身体里的力气一点点都蒸发了,连那把根扎了不知有多 深的老树,都像在开水锅里煮过一般,叶子卷得扯都扯不开,他不睡着才怪呢!瓜地里的西瓜像一个个孩子一样顽皮地瞪着我,如果能抱着一个大西瓜狼吞虎咽一气,那该有多爽啊!
④我终于鼓足了勇气,一个猛子扎进瓜地摘下一个大西瓜,但就在这时,我的背后传来一声大喝,我抱上瓜就跑。虽然他的大喝带给我极大的恐惧,但当我抱着瓜开始跑的时候,我充满了自信。想想吧,一个六七十岁的老人要追上一个十二岁的孩子,那简直就是龟兔赛跑!我抱着瓜回头看看那个追过来的老人,他腿脚不太利索,跑起来的样子很好笑。我心里在笑他,他怎么就不想一想,他怎么可能追上我呢
⑤夏日的田野是富有的,到处是绿色。我就在这样的田野里像一只被追赶的兔子一样奔跑着,并不时回过头去看看那追赶我的老人。他一瘸一拐地追着。我跑一段,就停下来向他举举手中的西瓜,然后继续往前跑。耳边的风掠过我的头发,像母亲乎中的梳子梳过一样轻柔而舒适。我的奔跑将深藏于绿色之中的兔子、狐狸、山猫惊动起来了,野鸡、麻雀、鸽子也从草地上翔起。整个田野更显得繁华而富有,我甚至有些喜欢这种被追赶下的奔跑了。
⑥我跑出老远,心想他一定停下来了吧。可回头一看,他依然一瘸一拐地追着。我只得又将西瓜向他举了举,继续往前跑。
⑦在夏日的炎阳下长时向奔跑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我已经气喘吁吁,嗓子像吃过辣子一样干涩燥热,衣裤像水洗过一样贴在了身上。我有些支持不住了,但老人依然在一瘸一拐地追赶。看得出来,他没有放弃的意思,仿佛他丢失的不是一个瓜,而是别的什么东西;而且似乎他也乐意在这夏日里无遮无拦的田野上做一个追赶者。
⑧我开始困惑了,他要追到什么时候才算个尽头呢但有一点我很明白,只要他不放弃,就会追上我的,一定会追上我的!
⑨西瓜地离我们已经很远了,但他的追赶像一片巨大云彩投下的阴影 (A阻挡 B影响 C笼罩)着我,我跑不出去。这就像马在风中跑,马比风的速度快,但马永远跑不出风的世界。我害怕起来了,人一害怕骨头就酥了。我不得不放弃。我将瓜放在了路上,跑到远处大口大口喘着粗气,看着他一步一步逼近,最终到达西瓜跟前。他抬起头看看我,然后像一个将军拎起敌人的首级一样将西瓜拎起来看看,又将西瓜放回原地,转过身一瘸一拐地归去了。
⑩他归去的样子颇有些凯旋的意味。
⑾这件事已经很遥远了。这些年来在社会上东奔西忙,我会时不时想起那场夏日原野上的追赶,想起看瓜老人那永不放弃的一瘸一拐的身影。
1.根据文意,从第③段、第⑨段的括号内为空白处选择恰当的词。
2.根据选文,可以理出“我”在被追赶中心理、行为的主要变化过程。请你从备选答案中选择恰当的三项,将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 )
备选答案:
A.充满自信 B.轻柔舒适 C.跑不出去
D.开始困惑 E.选择放弃 F.得胜而归
(1)→轻松快乐→支持不住→(2)一害怕起来→(3)
3.对选文分析不准确的是哪一项( ) 、
A.选文的标题“夏日原野上的追赶”交代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B.文中多次出现对老人一瘸一拐追赶的行动描写,有力地突出了老人永不放弃的精神。
C.第⑤段中对夏日田野繁华而富有的描写,反衬了“我”在炎阳下奔跑的艰辛。
D.第⑩段“凯旋”一词,传神地写出了看瓜老人在这场追赶中终获胜利的样子。
4.什么是“我们生命中最有意义的事”请用原文中的语句概括作答。(限25字以内)
5.品味第⑨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结合语境说说它的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你认为老人为什么执意追赶“我”从夏日原野上的这场追赶中,你获得了怎样的感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07年吉林中考题)
妈妈的手
琦君
忙完了一天的家务,感到手膀一阵阵的酸痛,靠在椅子里,一边看报,一边用右手捶着自己的左肩膀。儿子就坐在我身边,他全神贯注在电视的荧光幕上,何曾注意到我。我说:“替我捶几下吧!”
“几下呢?”他问我。
“随你的便。”我生气地说。
“好,五十下,你得给我五毛钱。”
于是他几拳在我肩上像擂鼓似地,嘴里数着“一、二、三、四、五……”像放联珠炮,不到十秒钟,已满五十下,把手掌一伸:“五毛钱。”
我是给呢,还是不给呢?笑骂他:“你这样也值五毛钱吗?”他说:“那就再加五十下,我就要去写功课了。”我说:“免了、免了,五毛钱我也不能给你,我不要你觉得挣钱是这样容易的事。尤其是,给长辈做一点点事,不能老是要报酬。”
他噘着嘴走了。我叹了口气,想想这一代的孩子,再也不同于上一代了。要他们鞠躬如也地对长辈杖履追随,已经是不可能的事。所以,作为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中老年人,第一是身体健康,吃得下,睡得着,做得动,跑得快,事事不要依仗小辈。不然的话,你会感到无限的孤单、寂寞、失望、悲哀。
我却又想起,自己当年可曾尽一日做儿女的孝心?
从我有记忆开始,母亲的一双手就粗糙多骨的。她整日的忙碌,从厨房忙到稻田,从父亲的一日三餐照顾到长工的“接力”①。一双放大的小脚没有停过。手上满是裂痕,西风起了,裂痕张开红红的小嘴。那时哪来像现在主妇们用的“萨拉脱、新奇洗洁精”等等的中性去污剂,洗刷厨房用的是强烈的碱水,母亲在碱水里搓抹布,有时疼得皱下眉,却从不停止工作。洗刷完毕,喂完了猪,这才用木盆子打一盆滚烫的水,把双手浸在里面,浸好久好久,脸上挂着满足的笑,这就是她最大的享受。泡够了,拿起来,拉起青布围裙擦干。抹的可没有像现在这样讲究的化妆水、保养霜,她抹的是她认为最好的滋润膏——鸡油。然后坐在吱吱咯咯的竹椅里,就着菜油灯,眯起近视眼,看她的《花名宝卷》。这是她一天里最悠闲的时刻。微弱而摇晃的菜油灯,黄黄的纸片上细细麻麻的小字,就她来说实在是非常吃力,我有时问她:“妈,你为什么不点洋油灯呢?”她摇摇头说:“太贵了。”我又说:“那你为什么不去爸爸书房里照着明亮的洋油灯看书呢?”她更摇摇头说:“你爸爸和朋友们作诗谈学问。我只是看小书消遣,怎么好去打搅他们。”
她永远把最好的享受让给爸爸,给他安排最清净舒适的环境,自己在背地里忙个没完,从未听她发出一声怨言。有时,她真太累了,坐在板凳上,捶几下胳膊与双腿,然后叹口气对我说:“小春,别尽在我跟前绕来绕去,快去读书吧。时间过得太快,你看妈一下子就已经老了,老得太快,想读点书已经来不及了。”
我就真的走开了,回到自己的书房里,照样看我的《红楼梦》、《黛玉笔记》。老师不逼,绝不背《论语》、《孟子》。我又何曾想到母亲勉励我的一番苦心,更何曾想到留在母亲身边,给她捶捶酸痛的手膀?
四十年岁月如梦一般消逝,浮现在泪光中的,是母亲憔悴的容颜与坚忍的眼神。今天,我也到了母亲那时的年龄,而处在高度工业化的现代,接触面是如此的广,生活是如此的匆忙,在多方面难以兼顾之下,便不免变得脾气暴躁,再也不会有母亲那样的容忍,终日和颜悦色对待家人了。
有一次,我在洗碗,儿子说:“妈妈,你手背上的筋一根根的,就像地图上的河流。”
他真会形容,我停下工作,摸摸手背,可不是一根根隆起,显得又瘦又老。这双手曾经是软软、细细、白白的,从什么时候开始,它变得这么难看了呢?也有朋友好心地劝我“用个女工吧,何必如此劳累呢?你知道吗?劳累是最容易催人老的啊!”可不是,我的手已经不像五年前、十年前了。抹上什么露什么霜也无法使它们丰润如少女的手了。不免想,为什么让自己老得这么快?为什么不雇个女工,给自己多点休息的时间,保养一下皮肤,让自己看起来年轻些?
可是每当我在厨房炒菜,外子②下班回来,一进门就夸一声“好香啊!”孩子放下书包,就跑进厨房喊:“妈妈,今晚有什么好菜,我肚子饿得咕嘟嘟直叫。”我就把一盘热腾腾的菜捧上饭桌,看父子俩吃得如此津津有味,那一份满足与快乐,从心底涌上来,一双手再粗糙点,又算得了什么呢?
有一次,我切肉不小心割破了手,父子俩连忙为我敷药膏包扎。还为我轮流洗盘碗,我应该感到很满意了。想想母亲那时,一切都只有她一个人忙,割破手指,流再多的血,她也不会喊出声来。累累的刀痕,谁又注意到了?那些刀痕,不仅留在她手上,也戳在她心上,她难言的隐痛是我幼小的心灵所不能了解的。我还时常坐在泥地上撒赖啼哭,她总是把我抱起来,用脸贴着我满是眼泪鼻涕的脸,她的眼泪流得比我更多。母亲啊!我当时何曾懂得您为什么哭。
我生病,母亲用手揉着我火烫的额角,按摩我酸痛的四肢,我梦中都拉着她的手不放——那双粗糙而温柔的手啊!
如今,电视中出现各种洗衣机的广告,如果母亲还在世的话,她看见了“海龙”“妈妈乐”等洗衣机,一按钮子,左旋转,右旋转,脱水,很快就可穿在身上。她一定会眯起近视眼笑着说:“花样真多,今天的妈妈可真乐呢。”可是母亲是一位永不肯偷懒的勤劳女性,我即使买一台洗衣机给她,她一定连连摇手说:“别买别买,按电钮究竟不及按人钮方便,机器哪抵得双手万能呢!
可不是吗?万能的电脑,能像妈妈的手,炒出一盘色、香、味俱佳的菜吗?
(选自《三更有梦书当枕》)
【注释】①接力:方言,指点心。②外子:对人称自己的丈夫。
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1)滋润( ) (2)享受( ) (3)憔悴( ) (4)暴躁( )
2.结合语境,解释加点词语在句中的含义。
(1)于是他几拳在我肩上像擂鼓似地,嘴里数着“一、二、三、四、五……”像放联珠炮,……
(2)我就把一盘热腾腾的菜捧上饭桌,看父子俩吃得如此津津有味,……
3.“ 我生病,母亲用手揉着我火烫的额角,按摩我酸痛的四肢,我梦中都拉着她的手不放——那双粗糙而温柔的手啊”一句中为什么将“粗糙”和“温柔”两个词语并列使用?
4.文章记叙了母亲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琐事,流露出作者对母亲深切的怀念之情。母亲在性格上有哪些优秀之处影响了“我”?
5.文中“手上满是裂痕,西风起了,裂痕张开红红的小嘴”一句视角独特,请从语言表达的角度对此句进行评析。
6.本文运用插叙的方法,以“我却又想起,自己当年可曾尽一日做儿女的孝心”一句引起回忆。请你从文中找出与之相照应的一句话,并说明其作用。
7.作者在文中说:“给长辈做一点点事,不能老是要报酬。”请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8.作者从小就受到《论语》、《孟子》、《红楼梦》等文学名著的熏陶,积累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你也一定阅读了大量的中外文学名著,请选择你熟悉的任意一部,结合作品内容或你的感悟,补全下联。
上联:读论语,懂不耻下问
下联:
参考答案
一、基础积累
1.bīn pǖ míng chuō jiù hú jiū qiè
2.隐 赴 兢 身 厉 截 疑 孤 赔 采 饶 彬
3.(1)温文尔雅 (2)锲而不舍 (3)释然 (4)秉公 (5)狡黠(6)彬彬有礼
4.锲而不舍: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彬彬有礼:形容举止文雅,有礼貌。 冥思苦想:深沉地思索。 温文尔雅:态度温和,举止文雅。
5.D
6.A
7.毕淑敏 《红处方》 《预约死亡》 《生生不已》
二、课内阅读
(一)
1.语言和动作;表现了小也迫切地想知道自己的确切身高以及妈妈是否诚实。
2.陶影知道,如果自己追过去,小也会摔第二跤的。尽管她很想向孩子解释清楚,但仍然忍住了;她宁愿委屈自己,也不愿意让儿子摔第二跤。
3.略。不能写“我”的心理、语言,只能写“我”的做法。
(二)
1.因为红衣青年对妈妈进行当众的诘问,妈妈的难堪,以及自己对妈妈行为的怀疑。这些都小也感到恐惧和记忆犹新。
2.墙上的红线尺度是不标准的,甚至有欺诈参观者之嫌。
3.陶影提出的要求是:“只请两位爷爷把那天的事情同孩子讲清楚,告诉他,妈妈没有错儿………”一位母亲努力在捍卫自己在儿子心目中的完美形象,关系到教育子女的导向。这样的一桩小小的要求其意义又着实不小,竟然可以折射出人性的光辉,映照出平凡中的伟大。
4.陶影作为母亲捍卫了诚实、正直的价值观,捍卫的是儿子心灵的纯洁与美好。她是一个有强烈的正义感和责任感,善良、大度、自尊的母亲形象。
三、类文阅读
1.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我”决定委屈儿子,走大路。因为“我”伴同儿子的时日还长。
2.不能。因为与母亲病弱的身体比较,我的身体是“强壮”的,与儿子幼小的身体比,“我”是高大的;母亲基于对儿子的信任,早就开始听从儿子,而“我”的儿子还未长大,长大后也许会有自己的主张,就目前来看,用“还”字比较恰当。
3.这三者的顺序与上文一致,都是由近到远,因此不能调换。
4.母亲给我们以生命,儿子是生命的延续,这血脉相连的三代人紧紧连接在一起,构成了生命的整体。
5.心理描写 语言描写
6.略。(此题意在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四、中考链接
(一)
1.B C(2分)
2.(1)A (2)D (3)E (3分)
3.C(3分)
4.对人生的航线和生命的质量产生恒久影响的事。(4分)
5.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我”在老人的追赶下奔跑,“我”尽管比老人跑得快,但永远摆脱不了他执着的追赶。(4分,意思对即可)
6.第一问:①履行看瓜的职责 ②以行动对偷瓜的孩子进行教育(2分)第二问:①认准目标,执着追求,不畏困难,永不放弃 ②做事应忠于职守,尽职尽责(3分) (每一问只要答出其中的一个要点或其他符合文意、言之成理的答案,即可得分)
(二)
1.(1)rùn(2)xiǎng(3)cuì(4)zào
2.(1)在这里是指儿子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而机械地给“我”捶背,不含感情因素。(2)在这里表现丈夫和儿子饭菜吃得香。
3.围绕“‘粗糙’是母亲艰辛劳作的见证。‘温柔’是‘我’所感受到的母爱”,两词并用表现了‘我’对母爱的独特体会”回答即可。
4.围绕“勤劳、节俭、关爱家人、坚忍、宽容”回答即可。
5.围绕“比喻形象”或“细节描写”或“用词生动”回答即可。
示例①: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用“张开红红的小嘴”形象地写出裂痕的形状和开裂的程度。
示例②:运用细节描写,形象地刻画出母亲满是裂痕的手。
示例③:“满是”、“张开”、“红红的”、“小嘴”等词语准确描述了母亲手上裂痕的多和开裂的样子。
6.照应的句子: 四十年岁月如梦一般消逝,浮现在泪光中的,是母亲憔悴的容颜与坚忍的眼神。
作用:承上启下
7.围绕“尊敬长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尊敬长辈应该从力所能及的小事做起”回答即可。
8.下联应由名著题目,作品内容或自我感悟两部分组成,宽对即可。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