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新解-经典解读课件(3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祝福》新解-经典解读课件(33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3-24 15:08: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3张PPT)
《祝福》新解
厦门外国语学校 邹春盛
请同学们看看图片,从图片中大家能否看出跟我们学过的哪些课文有关呢?
那么,同学们再进一步思考,《孔乙己》的故事是由谁来讲的呢?换一个专业一点的词语,《孔乙己》一文的叙述者是谁?
酒店的小伙计
为什么要由一个少不更事的小伙计来叙述故事呢?酒店老板来讲这个故事不好吗?
1.由“我”来讲这个故事,对孔乙己有一定的好奇,并寄寓一定的同情,如果是酒店老板来讲,则完全是鄙夷的口吻,没有任何同情的成分在里边。
2.“我”的所知有限,无法知道孔乙己的生平,增加了作品的神秘感。
3.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成熟的读者比叙述者知道的还要多,增加了小说的可解读的空间。

叙述者
《祝福》的叙述者是谁呢?能界定“我”的身份吗?
是一个受到新思潮影响的返乡探亲的知识青年。
为什么要选择“我”作为叙述者?为什么不选鲁四老爷(鲁镇最有权势的人物)?为什么不是卫老婆子(对祥林嫂最了解的人物)?为什么不是柳妈(工友,祥林嫂最亲近、最信任的人物)?

1.“我”是一个返乡的青年,对于祥林嫂有更多关注的兴趣,如果是鲁四老爷,则不屑于关注这样的小人物。
2.我是一个受到新思潮影响的新派人物,对祥林嫂有一定同情心,有帮助她的初心,才会有灵魂有无的关键性对话,如果是柳妈的叙述,则无法提升到这高度。
3.“我”对祥林嫂的生平不够了解,所知有限,便于故事的展开,也给读者留下了更多解读的空间。
4.……
5.……

视角
我们常见的小说视角是三类:
全知视角
限知视角
纯客观叙事
全知视角又称为“零聚焦叙事”,叙事者无所不知,他的叙事完全不受时空的限制,叙述者知道的比任何人物都要多。像《鸿门宴》《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均是此类,有时作者还会跑到台面来说话
限知视角又称为“内聚焦叙事”,叙述者是透过人物进行聚焦,是作品中的一个人物,他所知道的和人物一样多,叙述者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几个人轮流担任。如《孔乙己》。
《祝福》的视角
两个结合
第一人称限知视角和第三人称全知视角相结合。
《祝福》的首尾两个部分,采用第一人称视角。亲切、可信,但主观性过强,容易干扰读者的判断和接受;
《祝福》的中间部分采用第三人称全知视角。比较客观冷静,但有时会有损作品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祝福》的视角
两个结合
主视角和副视角
主视角是“我”,但由于“我”的视角是限知的,祥林嫂在鲁镇之外的故事我无从得知,这时,就补入了卫老婆子的副视角,介绍祥林嫂在卫家山和贺家坳的生活情况,使得故事更加完整,同时,又为下文祥林嫂遭人嘲笑做铺垫。
叙述者的选择和主旨的关系

《祝福》的叙述者和其他人物二元对立的关系
“我”对祥林嫂的态度:同情和躲避并存
“我”对鲁镇的态度:依恋和厌烦同在
“我”对民众的态度:批判和融入同在

表达了小说“复调”的主旨
对传统文化的批判
对下层民众的同情
对人性冷漠的不满
“可信和不可信叙述者”
“我静听着窗外似乎瑟瑟作响的雪花声,一面想,反而渐渐的舒畅起来。”
“舒畅起来”怎么理解?
“舒畅起来”,一般是认为是“反语”,是“我”听到祥林嫂的消息以后的激愤的话语,但从叙述学的理论来看,似乎还可以有不同的解读。
“可信和不可信叙述者”
布斯在《小说修辞学》中,将叙述者分为“可信的”与“不可信的”两种。前者变身为叙述者,其信念、规范与隐含作者是一致的;后者则是和隐含作者的信念和规范完全不同、甚至是对立的叙述者
“可信和不可信叙述者”
《祝福》中的“我”,就是经历了一个由“可信的叙述者”到“不可信的叙述者”的变化。
开始的“我”是可信的,他对鲁四老爷充满厌恶、对祥林嫂充满同情,和隐含作者的信念和读者的观念是一致的,但是,当祥林嫂开始追问灵魂的有无时,“我”就开始逃避了
“可信和不可信叙述者”
倘有别的意思,又因此发生别的事,则我的答话委实该负若干的责任……。但随后也就自笑,觉得偶尔的事,本没有什么深意义,而我偏要细细推敲,正无怪教育家要说是生着神经病;而况明明说过“说不清”,已经推翻了答话的全局,即使发生什么事,于我也毫无关系了。
他以“说不清”来搪塞祥林嫂,甚至开始推卸责任,认为以后发生什么事,都和自身没有关系了。
“可信和不可信叙述者”
“我”这时的立场开始转变,由一个“同情者”转为“敷衍者”,读者对他也开始警惕,他的叙述也变得不可信了。再来看下边的文字:
我静听着窗外似乎瑟瑟作响的雪花声,一面想,反而渐渐的舒畅起来。
通常的教科书往往把“渐渐的舒畅起来”理解为“反语”,表达了“我”的激愤的心情。其实,从叙述学的角度来看,这个理解是错误的。
“可信和不可信叙述者”
“我”这时已经决定返回城里,离开这个是非之地,离开道貌岸然的鲁四老爷,离开令人烦恼的祥林嫂,所以“舒畅”是“我”当时心态的真实写照。“我”已经由“敷衍者”转变为一个“冷漠者”,成为一个“不可信的叙述者”了,和隐含作者和读者是对立的关系。
“可信和不可信叙述者”
(一)“我”对祥林嫂有一定的同情,所以更会去关注她外貌的变化和内心的痛苦。
(二)“我”是一个返乡的知识分子,带着挑剔的眼光看着家乡的人和事,因而能有力展现作品的批判性。
(三)“我”最终没能帮助祥林嫂,甚至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更是表达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性。
作用
对比


有一句讽刺暴发户的话“他穷得只剩下钱啦”,以物质的富有反衬此人精神的贫乏,小说也常采用这种“以有衬无”的笔法。


我回到四叔的书房里时,瓦楞上已经雪白,房里也映得较光明,极分明的显出壁上挂着的朱拓的大“寿”字,陈抟老祖写的,一边的对联已经脱落,松松的卷了放在长桌上,一边的还在,道是“事理通达心气和平”。我又无聊赖的到窗下的案头去一翻,只见一堆似乎未必完全的《康熙字典》,一部《近思录集注》和一部《四书衬》。无论如何、我明天决计要走了。

《祝福》描写鲁四老爷的书房,特地指出书桌上有“一堆似乎未必完全的《康熙字典》,一部《近思录集注》和一部《四书衬》”,为什么要特地指出这堆书呢?是为了突出鲁四老爷读书人的身份吗?其实这些书相当于现在的《现代汉语词典》和中小学语文课本,“四叔”连这样的藏书都未必齐全,可见他并不怎么看书,这是以有一堆书反衬他真的没什么学问。


1.请注意四叔书房正中挂什么?
朱拓的大“寿”字,陈抟老祖写的,一个读书人,照理应该挂孔夫子的像——可见他不是一个纯粹的读书人。
2.“一边的对联已经脱落”,可见他对书房并不重视。
3.书房的藏书表明他的学问并不丰富。
总之,书房的描述,和“四叔”的形象有关、性格有关,暗示他是一个装腔作势、不学无术、顽固保守的乡间腐儒。
这就为后文他和祥林嫂的对立做了铺垫;和上文关于“福礼”的描写,共同构成了一个封建色彩浓郁的社会环境,和小说的主旨和人物的命运息息相关。
更精彩的还在于对祥林嫂重返鲁镇的一段描写:
桌上放着一个荸荠式的圆篮,檐下一个小铺盖。他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


这是容易被读者忽视一段描写,但作为训练有素的文本解读者,却要读出这一段的深意:一个劳作了大半辈子的女人,她所有的行李就只有“一个小铺盖”!“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祥林嫂第一次来鲁镇是这样装束,这次重复了一遍,也是有深意的,说明祥林嫂贫苦的境况,除此之外,没有其它更好的衣裳。作者采用聚焦式镜头,突出她有铺盖,有衣服,反衬其一无所有,引发读者对其命运的深刻同情,对不公正社会的愤慨。



倒叙的作用
况且,一想到昨天遇见祥林嫂的事,也就使我不能安住。那是下午,我到镇的东头访过一个朋友,走出来,就在河边遇见她;而且见她瞪着的眼睛的视线,就知道明明是向我走来的。我这回在鲁镇所见的人们中,改变之大,可以说无过于她的了


倒叙的作用
(一)制造悬念,引发读者的注意力。
(二)开篇就集中笔墨描写年终祝福的情景,和主旨情节有关。
(三)在年终祝福的场面形成一种热闹而又沉闷氛围,为主人公祥林嫂出场做铺垫。
(四)叙述者对这个场面的态度和情绪。带着嘲笑的口吻,为下文和四叔的冲突、对祥林嫂的同情做铺垫。


《叙述的力量
——鲁迅小说叙事研究》

谭君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