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中考语文文学常识与传统文化专项训练
1.[2019·扬州改编]下列有关文学作品内容及常识的表述,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中外小说中有一大批下层人物形象。如《孔乙己》中被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知识分子孔乙己,《我的叔叔于勒》中虚荣势利、自私贪婪的小市民于勒。
B.“表”是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资治通鉴》是编年体通史。
C.乡土、家国情怀深植人心。余光中将乡愁化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都德将韩麦尔先生等法国人对国土沦丧的悲愤之情浓缩在了最后一节法语课中,引起无数共鸣。
D.读古代典籍,获人生智慧。无论是春秋时期的《论语》、西汉时期的《礼记》,还是编年体史书《左传》,纪传体史书《史记》,都能从不同方面给予我们启发。
2.[2019·福州一模改编]下列文学常识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宋代把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B. 古人以山北水南为“阳”,山南水北为“阴”。“阴阳割昏晓”的“阳”指泰山北面。
C.《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是俄国诗人普希金的代表作。其代表诗作还有《自由颂》《致大海》《致恰达耶夫》等。
D.童话和寓言是世界文学作品中独特的风景线,丹麦的《安徒生童话》、古希腊的《伊索寓言》……这些伟大的作品都曾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3.[2019·金华一模改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古人对“死”有许多讳称,如对天子、太后、公卿王侯之死称“薨、百岁”等;对父母之死称“见背、崩”等;对佛道徒之死称“坐化、仙游”等。
B. 黄金台,亦称招贤台,又称金台、燕台。据史料考证,战国时期燕昭王有感于千金买骨的故事,高筑“黄金台”以招贤纳士,以致名将乐毅、剧辛先后投奔燕国。
C.“黄发垂髫”以头发代指两种年龄的人:“垂髫”指儿童,因为我国古时儿童不束发,头发下垂;而“黄发”是指老人,因为老年人头发由白转黄。
D.古代人作揖的方式有很多,男子右手握拳,左手包于其上是“吉拜”,表示尊重,用于见面、告别等场合;相反的手势则是“凶拜”,一般用于吊丧。女性的手势和男性是相反的。
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
A.科举时代,一般童生先在县或府里参加院试,考取了叫“进学”,也就是中了秀才。秀才再到省会参加三年一次的乡试,考中的为“举人”。
B.《愚公移山》中提到“山之阴”,山的北面和江河的南面叫作“阴”,山的南面和江河的北面叫作“阳”。我国古代刻在器物上的文字,笔画凸起的叫阳文,凹下的叫阴文。
C.桑梓,古时住宅旁常栽桑树、梓树,后人就用桑梓指家乡。
D.加冠,古时男子十八岁举行加冠(束发戴帽)仪式,表示已经成人。后人常用“冠”或“加冠”表示年已十八。
5.[2019·连云港]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
A.古代有许多特定年龄的别称,如“弱冠”是指男子二十岁束发加冠,举行加冠礼,表示已经成年。“耄耋”指八九十岁。
B.科举考试中的“乡试”是每三年举行一次全省的考试,秀才才有资格参加,考中为举人。《范进中举》中的范进就是参加乡试而中为举人。
C.《我的叔叔于勒》的作者莫泊桑,是法国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与俄国的屠格涅夫、美国的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
D.铭,古人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一般是用韵的。唐代刘禹锡的《陋室铭》就是用韵的。
6.下列文学文化常识叙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清代吴敬梓的长篇讽刺小说《范进中举》,通过对比描写范进中举前后不同的境遇,抨击了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知识分子的罪恶。
B.古代称谓词很多,其中“令爱”指别人的女儿,“令妹”指别人的妹妹,“高足”指有才华的学生,“泰山”指岳父。
C.《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0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D. 四马一车为“乘”,一人一马为“骑”,“三军”是军队的统称,指中军、上军、下军或中军、左军、右军。
7.[2019·徐州二模]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文化知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一般都用韵,如刘禹锡的《陋室铭》。
B. 《简·爱》一书讲述了一位孤女在各种磨难中不断追求自由与尊严、坚持自我,最终获得幸福的故事。 主人公简·爱是一个性格坚强、独立自主、积极进取的女性形象。
C.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它汇集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305首诗歌。风、雅、颂、赋、比、兴合称“六义”,是古人对《诗经》艺术经验的总结。
D.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的“垂髫”指代儿童,原因是古代儿童未成年时不戴帽子,头发下垂。同样,“总角”“弱冠”也指代童年。
8.[2019·黄冈改编]下列关于语法知识及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无误的一项是 ( )
A.端午节是我国传统节日,该节日与纪念屈原有关,有吃粽子、赛龙舟、赏菊花等习俗。
B.“社”是谷神,“稷”是土地神,古代文化中,常用 “社稷”作为国家的代称。这样的代称还有很多,如:“桑梓”代指家乡,“庙堂”代指朝廷,“汗青”代指史册。
C.《左传》,即《春秋左氏传》,又称《左氏春秋》,儒家经典之一,是中国古代的史学和文学名著。《左传》相传是战国时期鲁国的左丘明所作。
D.古时住宅旁常栽桑树、梓树,后人就用“桑梓”指家乡;“长河落日圆”中的“河”指黄河;“晋太元中”的“太元”是年号;《范文正公集》中的“文正”是谥号。
9.[2019·深圳改编]请选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 )
A.《醉翁亭记》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欧阳修,字永叔,“唐宋八大家”之一。
B.《唐雎不辱使命》选自《战国策》,《战国策》是由西汉司马迁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而成的。
C.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合称为“初唐四杰”,我们学过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D.“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是白居易《钱塘湖春行》这首律诗的颈联。
10.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论语>十二章》语录是孔子及其弟子关于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以及个人修养等方面的经典论述,都是蕴含着精深哲理的名言警句。
B.酒杯,在古代有很多称谓。如“觥筹交错”中“觥筹”,“罍而歌者”中“罍”,“衔觞赋诗”中“觞”,“金樽清酒斗十千”中“樽”都是“酒杯”的意思。
C. 《送东阳马生序》中“既加冠”,表示进入成年。古时男子年满二十岁行加冠礼。古时称八九十岁为“耄耋之年”,称百岁为“期颐之年”。
D.《湖心亭看雪》中“是日,更定矣”一句,更定:指初更以后,晚上八点左右。更,古代夜间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
11.[2019·杭州]下列文学、文化常识,分类恰当的一项是 ( )
A. 谦辞:家君、在下、愚见、寒舍
B. 法国:莫泊桑、普希金、法布尔、都德
C. 小说:《儒林外史》《水浒传》《朝花夕拾》《骆驼祥子》
D. 律诗:《游山西村》《春望》《木兰诗》《钱塘湖春行》
12.下列文学常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列子,战国时期思想家,道家思想代表人物,我们学过的《杞人忧天》和《愚公移山》都出自《列子》。
B.《满江红(小住京华)》是中国民主革命烈士秋瑾所写的一首词。这首词反映了革命者参加革命前的复杂矛盾的心情,真切感人。
C.《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是民国时期才女林徽因的经典诗作,最初发表于《学文》。本诗的一至四节句式结构基本相同,形成复沓。
D.史书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史学价值,其编写体例较多。其中,《资治通鉴》为纪传体,《战国策》为编年体,《史记》为国别体。
13.[2019·衡阳] 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古代对于不同的年龄有相应的不同的称呼,如:豆蔻——女子十三四岁, 弱冠——男子二十岁左右,花甲——六十周岁。
B.孟子,名轲,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与孔子并称“孔孟”。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C.《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邹忌讽齐王纳谏》《周亚夫军细柳》两篇课文都是出自这部史书。
D.郦道元《三峡》中“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哀转久绝”所描写的应该是霜降至立冬节气之间的景物。
【参考答案】
1.B [解析] ACD三项正确。B项有错误,古人以山南水北为“阳”,以山北水南为“阴”。“阴阳割昏晓”中的“阳”是指泰山的南面。
2.A [解析] A项表述错误,古代天子、太后之死称“崩、百岁、千秋、山陵崩”等;对王、公、侯、伯的世爵之死,称“薨”;对父母之死称“见背”;对佛道徒之死称“坐化、仙游”等。
3.D [解析] D项古代的男子应该是二十岁才加冠,现在的男子在十八岁步入成年。
4.C [解析] 莫泊桑与十九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戏剧家和短篇小说艺术大师契诃夫以及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美国著名现实主义作家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屠格涅夫不在其列。
5.A [解析] A项中“《我的叔叔于勒》中虚荣势利、自私贪婪的小市民”不是“于勒”,是“菲利普夫妇”。
6.C [解析] 《诗经》收录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另外还有6篇有题目无内容,即有目无辞,称为笙诗。
7.D [解析] “弱冠”:男子二十岁称弱冠。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帽子,指代成年。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
8.D [解析] A项中“赏菊花”不是端午节习俗。B项“社稷”的解释有误,应该是“社”是土神,“稷”是谷神;C项年代错误,《左传》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的左丘明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
9.B [解析] 《战国策》的作者是西汉刘向。
10.B [解析] “觥”指古代的酒器,“筹”是行酒令的筹码,“觥筹”不单指酒杯。
11.A [解析] B项错误,“普希金”是俄国人。C项错误,《朝花夕拾》是鲁迅的散文集。D项错误,《木兰诗》是乐府古诗,不是律诗。
12.D [解析] 《资治通鉴》为编年体,《战国策》为国别体,《史记》为纪传体。
13.C [解析] 《邹忌讽齐王纳谏》出自《战国策》,而《周亚夫军细柳》出自司马迁的《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