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备课》(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地区贺州市)

文档属性

名称 《有效备课》(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地区贺州市)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30.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信息技术(信息科技)
更新时间 2008-11-25 10:19: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0张PPT)
有 效 备 课
讲授者:黎琼锋
贺州学院副教授、教育学博士
Email: liqf15@
2008年11月22日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背景下的课程与教学
2001年6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把课程还给教师”
“把课堂还给学生”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改变课程评价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现状,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课改进行时……
教室里的另类《肖申克救赎》……
2008年10月,山西朔州高中生课堂上
持刀杀死教师;
“滞后的馒头”与“超前的遗书”
高老师的一封来信……
高老师今天收到一封学生的来信,信中这样写到:“高老师,我今天很高兴,因为你终于给我回答问题的机会.这可是我上初中获得的第一次机会啊!虽然这是你不经意的一次提问,但我心理有说不出的喜悦.就在这一次,老师,你终于注意到‘我’的存在,我有了发表意见的机会……我想真诚地对你说一句:高老师,喊响每一个同学的名字吧!”
二、“有效”和“高效”
——教学的追求
传统课堂追求短视效率
——着眼于“物”,即教材、教学内容、教学进度计划、学习成绩,这是它的短浅之处,也是它的致命缺陷。
真正有效的课堂教学应该指向人的发展
关于有效教学
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因此,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惟一指标。
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首先,要求教师有“对象”意识,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
其次,要求教师有“全人”的概念,学生发展是全面的发展,而不是某一方面或某一学科的发展。教师千万不能过高地估计自己所教学科的价值,而且也不能仅把学科价值定位在本学科上,而应定位在对一个完整的人的发展上。
“人的发展”——从外显和内隐两方面因素综合衡量,应包括“教”、“学”的成效:
外显:一方面是指教师教学行为的有效成分要大;另一方面是指学生的有效活动时空所占的比重要大,学生的学习情态是自主、积极的。
内隐:是指教学相长的实现程度。一方面是指教师能够从课堂教学实践中得到有益于自身发展的启示;另一方面是指学生能够真实地参与学习过程、展现思维灵性、张扬个性本真,在实现智慧与价值的差异性自主建构的同时,体验课堂学习 生活的幸福。
实现有效教学的典型策略:
主体参与策略
合作学习策略
差异发展策略
体验成功策略
有效教学的五条原则
1.目标性原则
2.独立性原则
3.针对性原则
4.反馈性原则
5.全体性原则
反思课堂:教学,不能仅仅为获得知识
案例分析:金鱼之死孰之过
一节作文指导课上教师出示了三条可爱的小金鱼,让学生观察、介绍,介绍得好的学生可以将自己的手伸到鱼缸里和金鱼“亲密接触”。教师将鱼缸转交给学生时,“砰”的一声,鱼缸摔在地上,玻璃片四溅,水花溅湿了孩子们的衣衫,美丽可爱的小金鱼在尖利的碎玻璃片上挣扎。惊慌失措的孩子们纷纷忙碌起来,为拯救奄奄一息的小金鱼,几个小男孩飞奔出去借脸盆、找水管接水,教室里的学生更是忙成一团。几分钟后,教师将装有金鱼的脸盆放在展台上。一条金鱼已死,雪白的肚皮翻在水面上;另外两条侧着身子停留在水面上,眼睛里满是哀怨与无助,不少同学看后眼睛里都含着泪水。
此时,大屏幕上赫然出现教师事光准备好的作文提示:请你结合刚才的经历将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写下来,以《经历生死磨难的小金鱼》或《鱼缸摔碎以后》为题写一篇文章,如果你有更合适的名字也可以自拟题目。15分钟后,展示学生作文。每一个有幸展示自己作文的同学,无不怀着同情、伤感的情绪记录了自己当时揪心的牵挂,特别是刚才那几个“将鱼缸打碎”的孩子,满怀愧疚、伤心,含着泪水写完作文,又泣不成声地将作文读完。而教师却装得很宽宏大量的样子一遍遍地劝慰同学们:别伤心,小金鱼会原谅你的。
教育隐含着某种有价值的东西,它们现在或曾经被有目的地以道德上认可的方式进行传播。——[英]彼得斯
教学,不仅仅只是预设
教学过程所面对的就是两个基本问题:认识如何可能、人与人如何相处。
前一个问题关涉“知识的世界”,
后一个问题关涉“生活的世界”。
教学过程如何有效地乃至高效地传递人类文明的精华和知识的火种,开启年轻一代的心智视野,使他们成为人类文明的创造者,这是现代教学活动无法回避的问题。
生物课堂的插曲
那是一个星期一的早上,我怀着激动的心情走进我要实习的班级跟班听课。
第三节生物课,上课铃声响前,学生们就已经静静地坐在位子上,打开书,等着。终于教师进来了,是一位年轻的男教师,衣着整齐。他皱着眉,小心翼翼地脱下夹克,放在椅背上,然后终于拿起一根教棒敲着讲台说:“各位朋友以及那些像某某(几个学生的名字)这些不是我朋友的人们,下面我们看一幅挂图,这些挂图上的动物叫什么名称,属于哪一个种类?”
一个女生举起手,“刘老师……”
“你没有规矩。”
“可是,刘老师,我举手了!”
“是的,可你也同时张开了你那漂亮的大嘴巴。”
同学们哄笑。这个女生红着脸低下头。
紧接着是一连串的复习,学生们结结巴巴地念着各种动物的名称和他们的类属。
老师警告学生要仔细地抄下来,因为下次测验要考。
大家顺从地在书上记着,只有一个男生出神地望着黑板上的挂图。他举手问:“刘老师,他的壳上有个洞。”
刘老师显出很气恼的样子。“是的,那又怎么样?”
“那有什么作用?”学生又问。
“我也不知道,你问它。”刘老师厉声说。
…………
《鹬蚌相争》课题片段——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语文》(苏教版)第七册
《鹬蚌相争》的故事学起来可真带劲,孩子们诵读着,表演着,乐不可支。
奇怪的是,每逢这种时候就分外活跃的小常今儿个怎么似乎游离在外?
我正待悄悄过去看个究竟,他已经高高地举起了小手。
“老师,我觉得课文有问题!”语气是那样地兴奋,“你看,书上写鹬威胁蚌说:‘你不松开壳儿,就等着瞧吧。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没有了水,你就会干死在这河滩上!’你想呀,鹬的嘴正被蚌夹着呢,怎么可能说话呀?”
“是呀是呀,这样想来下面也有问题。下面课文又写蚌得意洋洋地对鹬说:‘我就夹住你的嘴不放,今天拔不出来,明天拔不出来,吃不到东西,你也会饿死在这河滩上!’蚌正夹着鹬的嘴呢,怎么说话呀,一开口不就让鹬拔出嘴了吗?”
我接着他们的话题:“同学们不迷信书本,善于思考,勇于发表自己的想法,真是好样的!这样吧,大家就这个问题小小组讨论讨论。另外,还可以参阅老师课前发下的这则寓言的古文。”
教室里立刻安静下来,片刻之后成了唧唧喳喳的一片。
“我同意刚才几位同学的意见,课文这样写不妥。”
“我觉得那不能怨编者,古文就那样写着呢,课文是根据古文改编的。”
“不对,古为今用,可并不是照搬照用,不正确的也要修正。”
“要我说,课文是寓言,你想想,鹬也好蚌也好,其实哪会说话呀,那是人们借这么个故事说明道理呢,所以我觉得课文这么写是可以的。
“我不同意,尽管是寓言,想象也要符合实际情况呀,譬如总不能说鹬夹住蚌的嘴吧!”
我乐了:“这叫要符合事物的物性特点。”
“同学们讨论得真热烈,也很够水平。不过咱们不能光停留在发现问题上,我建议,同学们一起动动脑来改改教材,再动动手给编辑叔叔写封信,如何?”
“好——”一致通过。
在给编辑的信中,同学们认为将原文作这样修改比较好:“鹬用尽力气,还是拔不出来,便狠狠地瞪了蚌一眼,心想:哼,等着瞧吧,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干死在这河滩上吧。蚌好像看透了鹬的心思,得意洋洋地想:哼,我就夹住你的嘴不放,今天拔不出来,明天拔不出来,吃不到东西,你就会饿死在这河滩上!”
正想着为这次讨论画上句号时,又有一位学生要求发言:“我觉得我们刚才的讨论有问题。鹬的嘴被蚌夹住了确实不能说话,可是蚌就不一定了。它是软体动物,嘴应该在壳里,也许不用开合壳就能说话呢!”
“这个问题怎么解决?”我问。
“上网或去图书馆查资料。”
“请教自然老师去。”
“不,设法弄只蚌来自己观察。”
教学,应该要关注什么?
当教育中所有的关注点都集中于知识的教学时,不难看到,人们的压力也越来越大,教育中的问题越来越多。
教学,应该更关注教育活动中人与人相处的问题,以创造不仅利于学生同样利于教师生命质量的卓有意义的教育情景,以减缓师生各自所面临的压力,给师生生命在教育情景中的张扬创造和谐的空间。
教学回归生活世界
教学回归生活世界的意蕴在于彰显教学的生成性,突显教学的过程属性和过程价值。
“回归” 不是机械地、简单地回到生活细节、生活事件、生活经验甚至整个日常生活,更不是抛弃科学知识。
“回归生活世界”不是一种教学技术和教学方式,而是一种教学理念,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即生成性思维方式。
生成性教学思维方式
生成性教学的实施策略:
主要强调教学联系生活经验和社会实际
具体方法:强调建立在认识基础上的理解、体验、感悟、交往和实践等学习方式
教学过程:强调“情景”和“情境”的作用,注重过程的价值。
沉默的力量
一个初中教师告诉他的八年级的学生们:“我这有一个非常好的故事,叫《千纸鹤》。我想与大家来分享这个故事,以此来纪念‘死难将士纪念日’。在这个纪念日里,我们缅怀那些由于人类的冲突和战争而丧失了生命的人们。”老师很快地把故事的背景介绍了一下。它讲的是二战的余悸。原子弹迫使日本结束了战争,但是人们至今仍因为二战的余波而死去。老师开始阅读故事。全班同学都静了下来。
但是,随着故事的展开,学生开始明显的发现老师有点控制不住自己了。她的声音在颤抖——不是有意这样做来创造戏剧性的效果。这个老师真正地为故事打动了。学生们感到的是老师在故事力量面前的脆弱性。但他们同样发现老师对故事的反应也同样感染了他们。很有趣的是,这些初中生没有一个利用这个情景来取笑老师。为什么没有呢?取笑一个多愁善感的人很容易。但是,这些感情不只是伤感而已。这个故事揭示了人类的真实。所有的学生都被它感动了。
老师感到最好停下来,她对一位同学说,“你能从这接着读下去吗 ”当故事读完之后,老师发现许多同学都被故事感动了。有一些同学很快地用手指擦擦眼睛,还有一些同学低下头,不愿让人看到他们被感动的样子。教室里寂然无声。接下来的沉默不是注意的沉默,也不是等待的沉默或服从的沉默。它是这样一种沉默,使得故事余音尚在,让人反思,与某种深层有力的东西达成和谐。
——选自[加] 马克斯·范梅南著《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242~243页。
对话:课堂教学应具有的特质
“出色的课堂教学,从一方面看,是淋漓尽致地发挥教师的引导和支撑的作用;从另一方面看,又是淋漓尽致地展现学生自觉的、能动的活动。当教师的作用引发了学生的活动的时候,就产生了教与学的辨证法,可以说,教学也就成立了。在这里,教师的‘问题’转化为学生的‘问题’,而这种问题的解决正是‘学习共同体’所追求的。从上述意义上说,课堂教学就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展开的辨证的问答过程,从本质上说,具有对话的性质。”
——钟启泉《知识隐喻与教学转型》,载《教育研究》,2006(5)。
让课堂教学充满生命活力
教学过程应当被看成是人与人之间的活动,是为了人的活动,是一种与人性、人情、人格息息相关的活动,让教学活动更多地充满生命的趣味,让师生生命的活力真正在课堂上焕发出来。
“闲暇出智慧”——古希腊的格言
三、如何有效备课
“备课”的三个要素
学习者
学科内容(及其结构)
教学目标(及其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设计的起点
教材──课堂教学设计的“可能起点”
具体学生发展状态──课堂教学“现实起点”
与“可能起点”的统一
课堂教学设计的起点并不是唯一的,而是多元的;
课堂教学设计的起点不是确定不变的,而是预设性中的生成;
课堂教学设计的起点不是僵硬不变的,而是动态中调整的;
无论如何看待课堂教学设计的起点,学生的主动发展才是真正的、也是最终的起点。
有效备课的几个基本理念
备课不等于“背课”
备课不只是写教案
关注从“预设”到“生成”
彰显教学个性与教学风格
课后备课与课前备课并重
课后备课
课前备课是课堂的前奏,那么课后的批判性反思则可视为课堂的延续和沉淀,是课后备课。
课后备课也称为“第二次备课”,是教师课堂教学结束后,对课前准备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艺术和对学生原有知识技能水平的估计以及课堂教学过程的优劣得失等逐项进行反思、检视、分析、评价、总结,以补救本次教学所失和改进后续课堂教学的一项课堂教学后活动。
于漪老师的“三备法”
于漪老师的“三备法” 是一节内容备三次课:
第一次备课,自己独立深人钻研,不参照任何名家教案或参考书;
第二次备课,参照别人的备课,看看哪些是别人想到而自己没有思考到的,想想别人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吸纳别人的智慧补充自己的教学设计;
第三次备课在上课后,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写出课后反思,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
用好教材,超出教材
所谓“用好教材”,是指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把书本上的知识学好。
教师必须钻研教材、把握教材、吃透教材。
所谓“超出教材”,是指开发课程资源和整合课程资源的过程。
教师可采取这些方法:替换教材的例子;拓展教材的主题;改变教材的呈现方式 ;整合不同学科的内容。
初中语文新教材设立了“科学”单元;
生物新教材设立了“生物学与文学”栏目;
历史新教材中有许多是文学、科技等文化发展史方面的内容等。
教学改革典型: “东庐讲学稿”
东庐中学是一所普通的农村初级中学,地处南京市溧水县
永阳镇,距离南京市区60多公里,学校现有教师83人,共有初中21个班1089名学生。东庐中学在几年前只是一所普通乡中,办学条件也比较差,学校没有轩昂的教学楼,连黑板都是老式的黑漆板,学校的电脑除了一部分是上级新给配置的,其余都是城市学校淘汰下来的。1999年,东庐中学陈康金校长在带领全体教师,从数学、化学学科开始,继而推动所有学科,发动全校教师,尝试进行以“讲学稿”为载体的“教学合一”的教学改革,短短几年时间,东庐中学就由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农村普通初中一跃为众人瞩目的名校,教学质量稳定在溧水县和南京市初中前列;被江苏省确认为示范初中;获南京市教育教学突出贡献奖;成为全县、全市乃至全省和全国中小学学习的先进典型。
在东庐中学,“讲学稿”由师生共用。上课前教师把讲学稿发给学生,引导学生课前自学教材,并完成“讲学稿”上的题目。上课时老师按照学生完成“讲学稿”的情况实施教学,以“学”定“教”。“学生会了的老师就不再讲,而主要讲学生不会的或容易出错的。”
东庐中学的备课模式可以概括为:“提前备课、轮流主备、集体研讨,优化学案,师生共用”。
具体说来,教研组长会同备课组长确定主备教师和审核人,主备教师提前一周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程序,将“讲学稿”草稿交备课组长审核;备课组长初审“讲学稿”后至少提前两天将“讲学稿”草稿发给全体组员,然后召集组员集体审稿,提出修改意见;主备教师按集体审稿的意见将“讲学稿”修改后交审核人审查,再由备课组长将审核后的“讲学稿”交分管领导审定,制成正式文本,发给每个教师一份。教师上课前一天将“讲学稿”发给学生,任课教师对“讲学稿”再进行理解和补充,第二天师生共用“讲学稿”实施课堂教学,上课前,教师必须抽批部分“讲学稿”,以了解学情,并进行最后的课前备课。
《珍珠鸟》一文的教学构思
《珍珠鸟》一文,寄情微物,申发小小哲理,虽未脱旧式花鸟鱼虫小品文传统,却也无可厚非。然而问题随之而来:鸟儿作为自然界中自由的生命,是否可以如对家禽一般豢养戏弄?“生物”与“宠物”,不是同一概念。……我宁愿相信这样的情景:初晴,鸟儿啄头顶的一滴水,凉啊!它不禁喊出声来。如果没有污染和人类捕杀,鸟儿实在过着神的生活。……
如此有责任感、有良心与担当意识的作家,为什么会写出像《珍珠鸟》这样的文章——透过文本,人们看到的是双重悲剧:小鸟被囚而不自知,反以为安全;人作恶而不自知,反而欣赏把玩。……
把文本置于更大的历史坐标中,将文中的主要角色分别向上进格:小鸟——因为历史涂改、教育掩饰而丧失苦难记忆的中国文人,大鸟——有着苦难记忆的老一辈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我”——权力拥有者,如此,一个关于现时中国文人(非知识人)境遇的寓言,就再清晰不过了。
于是本课时的教学,我紧紧围绕“笼子”周旋:以人与鸟之亲近,来观察鸟与笼子的距离;以筱敏与冯骥才态度之差异,来发掘“对囚禁的欣赏”的寓意;以影片《群鸟》中笼子的置换,来反省人类自恃有力的迷狂;以小竹笼束缚身体与大房间束缚精神,来推究天生的囚徒对自由的担当。
——郭初阳:《笼外之笼——我是如何解读 〈珍珠鸟〉的》,《人民教育》2005(5)
中国课堂教学网:http://ktjx./
一位生物老师的诗意课堂
“过了一个寒假,我十分想念您,想念您活泼生动的课堂;想念您那头乌黑飘逸的秀发;想念您不厌其烦地为我讲解问题。我以往不喜欢把心里话说出来,但自从您教我们生物之后,我总有一种倾诉的欲望。”
这是学生在作业本上写给孙明霞的信。
生物课还是作文课
我是一棵杏树,经过整个冬天的休息,现在的我精力充沛,要向人类展示我的生命。
阳春三月,我开花了。我的花是漂亮的粉红色,里面有雌蕊和雄蕊,靠昆虫传粉。昆虫在雄蕊的花药中将花粉带到了雌蕊的柱头上,慢慢地我的花粉会长出一个花粉管,它穿过花柱进入子房,一直到达胚珠。花粉管里的精子与胚珠内的卵细胞结合,就完成了受精作用,形成了受精卵。我的果实可供人们食用。
白天,我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且还释放出一些氧气。到了暗处,在见不到光时,我要消耗一部分体内的有机物,这又不得不让我想起小的时候。
当我还是一颗种子即将萌发时,我利用氧气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而现在,我变了,我要把以前用的有机物和氧加倍地还回来。
这就是我——杏树,一株普通但快乐的种子植物。
(杏树的自述 初一(1)苏晓旭)
文章很短,但却是一篇杏树的成长史,好似一个小女孩在欢快地唱着歌,讲着自己的人生故事。
这样的文章,孙明霞的学生写了很多。学习了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知识后,孙明霞让学生写《小麦的成长自述》;学习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等知识,让学生写了《仙人掌求水记》;学习了人体的消化系统,学生写出了《西瓜子历险记》……
有同事好奇地问:“怎么你们生物课经常写作文啊?”其实,这正是孙明霞探索生命化的课堂,让知识活起来的一个举措。过去,许多教师在生物课堂上,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讲,一节课下来,条理倒是很清楚,但几个知识点之间没有丝毫的联系,“比如讲家鸽,外部形态、骨骼、呼吸、血液循环等内容各自独立,把活生生的知识给分解得支离破碎,没有了美感,也没有了生命”。
上“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一课时,孙明霞的教学设计是先出示几幅图,比较几种生态系统,再让学生分析说明为什么说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没想到,刚看到图片,不少学生就举起了手。孙明霞很奇怪,叫起了举手最高的一位男同学。
“老师,我要回答你的问题!”
“可我还没提问呀?”
“老师,我知道你要问什么问题。你要问的是:这几幅图分别是哪种生态系统?”
“哇,我没说他就知道我会问什么了。大家知道问题的答案吗,谁能说说?”立刻就有不少学生抢着回答了图中表示的几种生态系统。
又有学生举起了手:“老师,你还可以问问每种生态系统中有那些部分组成。”看到学生自己设计问题的积极性很高,孙明霞干脆放弃了原来的教学设计问道:“大家还可以再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在短暂的思考后又举起了手。
学习“人类活动对环境的破坏”一节,孙明霞不局限于课本上的资料分析,而是适时补充一组震感人心的家燕遭遇车祸的摄影图片,让学生站在大自然的角度审视人类行为,学会和自然界和谐相处。
学习“藻类植物”,学生通过观察与思考,在获得藻类植物形态结构的有关知识的同时,也明确“无论低等还是高等,简单还是复杂,每个生命都有它存在的理由。而这也正是大自然丰富多彩、千姿百态的原因所在!”
学习“输血”、“传染病”等内容,孙明霞举例:“假如我受伤了,失血过多需要输血,我的血型是AB型,谁能给我输血?”“假如我得了严重的流感来上课,你是否赞同我的行为?假若我坚持来了,结果会怎样?”既使学生学到了知识,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情感,同时也体现出她对学生的尊重与关心,用她的话来说,“好事可以拿学生打比方,生病不能拿学生举例子。”
孙明霞说,课堂绝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过程,课堂就应该让学生的生命得到最自然的舒展,用生命润泽生命,才会 有智慧的生成、生命的发展。
教育学是迷恋他人成长的学问。
—— [加]马克斯·范梅南《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
“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与认识的堆积。”
——[德]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
分享是一件快乐的事……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