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8张PPT。第6课 北宋的政治本课内容概述
北宋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政治制度走向完善的一个重要时期。经过北宋一系列政治制度的改革,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武将擅权、军阀割据和地方豪强割据等顽疾被革除,中国在世界上率先建立起文官制度,促进了社会发展。同时,重文轻武政策还促进了宋代科技文化的发展繁荣。但是,这些新的措施也带来了诸如官僚机构臃肿、财政负担沉重、军队战斗力下降等社会弊端。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1.北宋的建立和统一赵匡胤 陈桥驿 开封 “陈桥兵变奠宋代基业,
黄袍加身定赵氏乾坤”?“无言烽火燃,五十年,陈桥驿站披旒冕。披旒冕,定江山,杯酒之间销兵权。”太祖既得天下……召普问曰:“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十姓,兵革不息,苍生涂地,其故何也?……”普曰:“……其故非他,节镇(藩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矣。今所以治之,无他奇巧也,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宋〕司马光《涑水记闻》2.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禁军高级将领 将领 将领 相权 文臣 通判 转运使 皇权 ??宋朝的政治体制大体沿袭唐朝的政治制度,但宰相不再由三省长官担任,而是另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宋朝的相权大幅萎缩,仅负责行政职能……因此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宋初)“始置诸州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 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
——《宋史·职官志》二、重文轻武的政策 文臣 武将 文臣 文臣统兵 武将 文教 科举 进士 读书 文治 尚武轻文 兵变政移 ??宋朝“重文轻武”,所以也很重视科举考试,在形式和内容上都进行了重大的改革。宋朝的科举放宽了录取的范围,录取名额也成倍增加,唐朝录取进士,每次不过二三十人,少则几人、十几人,宋朝每次录取多达二三百人,甚至五六百人。——摘编自《宋朝科举制度: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改革时期》思考一: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主要措施和影响。
探究
(1)主要措施:
①集中军权: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割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②集中行政权:在中央,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在地方,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实施知州三年一换的制度;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在地方设置转运使,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除各州留一部分用作地方的必要支出外,其余一切税收由转运使运送中央,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2)影响:
①积极方面:通过上述措施,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藩镇割据的基础得以铲除,维护了社会的安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②消极方面:兵将分离政策使军队作战指挥不灵,战斗力下降;政府机构重叠,官吏冗余,效率低下,财政开支庞大;地方上财政困难;给北宋种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思考二:宋朝为什么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带来了什么影响?
探究
(1)原因:
①宋太祖赵匡胤本是后周禁军统帅,依靠部下将领的拥护,发动陈桥驿兵变,夺得后周政权,建立宋朝。
②因为赵匡胤以武力夺位,再加上五代时期,武将夺权的情况特别多,所以他特别害怕部下掌握兵权的将领效法,不信任武将,重文轻武,压制武将,防止武将篡位。(2)影响:
①积极影响:宋朝重文轻武的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②消极影响:文臣掌兵,不熟悉军务,而将不专兵,兵无常帅,导致军队的战斗力减弱。文官得到重用,逐渐形成以士大夫为主体的官僚集团,但政府机构重叠,相互牵制,官吏冗余,人浮于事,既导致办事效率下降,又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