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信息技术教案(全)

文档属性

名称 八年级下册信息技术教案(全)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9.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信息技术(信息科技)
更新时间 2009-02-12 08:57:00

文档简介

第十三课 工作表的操作
一、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1.使学生掌握如何设定工作表的数目。
2.使学生掌握切换工作表的方法。
3.使学生掌握给工作表改名的方法。
4.使学生掌握移动、复制、删除工作表的方法。
5.使学生掌握在相关的工作表中进行操作的方法。
技能方面:
1.培养学生处理表格的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方面:
1.培养学生注意观察的习惯。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3.培养学生主动为集体服务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
1.设定工作表的数目。
2.切换工作表。
3.工作表的移动、复制和删除。
三、教学难点
在相关的工作表中进行操作。
四、教学方法
1.演示法。
2.观察法。
3.实践法。
五、教学手段与教学媒体
1.多媒体网络教室。
2.教师准备的表格素材。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七、教学过程(见下表)
教学内容、步骤与方法 学生活动内容与方式 预期效果与备注
一、导入课题 教师展示1997—2001年的“购书记录表”(含有多个工作表的工作簿),介绍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二、新课 1.设定工作表数目 教师介绍:一个工作簿中默认的工作表数目是3个,我们可以根据需要设定不同的数目。 教师新建一个工作簿,将工作表数目设定为5,让学生观察屏幕显示的变化。 教师要求学生新建一个工作簿,将工作表数目设置为4。 2.切换工作表 教师要求学生演示在不同的工作表之间进行切换。 3.给工作表改名 教师介绍两种给工作表改名的方法后,要求学生:将自己新建工作簿中的工作表标签分别改为2001年、2000年、1999年和1998年。 4.移动工作表 教师介绍两种调整工作表顺序的方法后,要求学生:将工作表顺序调整为1998年、1999年、2000年和2001年。 学生观看教师展示的含有多个工作表的工作簿,听教师介绍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学生听教师介绍。 学生观看教师操作,学习设定工作表数目的方法。 学生上机实践,设定工作表数目。 学生完成教师的要求。 学生听教师介绍,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 学生观察教师的演示,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 使学生了解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学生了解工作表的数目可以设定。 通过教师演示和亲自实践,学生可以掌握设定工作表数目的方法。 学生可以掌握在不同的工作表之间进行切换的方法。 经实践后,学生可以掌握给工作表改名的两种方法。 学生可以掌握调整工作表顺序(移动工作表)的两种方法。
续表
5.复制工作表 教师布置任务:自学复制工作表的方法。 教师要求学生演示复制工作表的操作方法。 6.删除工作表 教师布置任务:自学删除工作表的方法,将新复制的工作表删除。 7.在多个相关的工作表中操作 教师介绍选择多个相关的工作表的方法: (1)选择连续的工作表 按下Shift键再单击工作表标签可以选择连续的工作表。 (2)选择不连续的工作表 按下Ctrl键,再分别单击要选定的工作表。 教师布置任务:分别用两种方法选择多个工作表,在其中—个工作表的单元格中输入文字,观察其他工作表有什么变化。 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布置任务:在4张工作表中同时输入“购书记录、购书地点、购书时间、书名、价格”等内容,制作4张“购书记录表”。 三、课堂练习 完成课后练习1、2、3、4。 学生自学复制工作表的方法。 学生演示复制工作表的操作。 学生自学删除工作表的方法。 学生观看教师的演示,学习选择多个相关的工作表的方法。 学生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观察工作表中的变化并回答问题。 学生上机实践,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 学生完成课堂练习。 学生可以掌握复制工作表的方法。 学生可以顺利掌握删除工作表的方法。 学生可以掌握选择多个连续的工作表和多个不连续的工作表的方法。 学生可以得出:在其中一个工作表的单元格中输入文字,其他工作表对应的单元格就会出现相同的内容。 绝大多数学生可以完成任务,个别学生需要指导。 学生可以顺利完成课堂练习。
续表
四、课堂小结 教师与学生共同小结工作表的多种操作方法,强调:①在Excel中的改名、移动、复制、删除等操作与Word相似。②对于相关的多个工作表的相同内容可以同时操作。 五、布置作业 为初二年级4个班设计“科技图书目录表”,包括“书名”、“作者”、“定价”等项目,并要求学生随时进行增、删等管理。 学生与教师共同完成小结。 使学生复习巩固所学知识,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主动为集体服务的精神。
八、板书
第十三课 工作表的操作
一、设定工作表数目
二、切换工作表
三、给工作表改名
四、移动工作表
五、复制工作表
六、删除工作表
七、在相关的工作表中进行操作第四课 函数的使用
一、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1.使学生掌握求和函数、求平均值函数的使用方法。
2.使学生掌握求最大值函数、求最小值函数的使用方法。
技能方面:
1.使学生掌握分析数据、处理数据的能力。
2.培养学生管理数据的能力。
3.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方面:
1.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索的精神。
2.培养学生耐心、细致的工作作风。
二、教学重点
1.求和函数、求平均值函数的使用。
2.求最大值、最小值函数的使用。
三、教学难点
求和函数、求平均值函数的使用。
四、教学方法
1.演示法。
2.观察法。
3.实践法。
五、教学手段与教学媒体
1.多媒体网络教室。
2.教师准备的表格素材。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七、教学过程(见下表)
教学内容、步骤与方法 学生活动内容与方式 预期效果与备注
一、导入课题 教师展示学生制作的“家庭水、电、煤气费用支出表”,同时提出问题:如果在表格中增加一个月的数据或增加一个新项目(如,电话费),利用原来输入公式的方法,会不会出现错误 教师介绍:利用Excel提供的函数完成计算,可以避免这样的麻烦。由此引出课题——函数的使用。 二、新课 1.求和函数 (1)使用SUM函数 教师打开“成绩表”文件,讲解并演示使用SUM函数求出王一明同学总分的方法。 教师布置任务:按书中第20页例1的要求,添加数据,并利用SUM函数计算总分。 教师提出问题:能不能利用自动填充功能简化重复求和的操作 (2)使用自动求和工具按钮 教师介绍,Excel提供了自动求和工具按钮,使用按钮也可以完成自动求和操作。 学生观看同学制作的“家庭水、电、煤气费用支出表”,思考并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学生观看教师演示,学习SUM函数的使用。 学生上机实践,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 学生思考、回答问题。 学生听教师介绍。 部分学生经思考可以得出:如果在表格中增加一行或一列数据,利用原来输入公式的方法,必须对计算的数据做相应的调整,否则就会出现错误。对没有想出结果的学生,可以让他们上机试一试。 通过教师演示和亲自实践,学生可以掌握SUM函数的使用。 部分学生可以想到利用自动填充功能简化重复求和的操作。 学生了解自动求和工具按钮的作用。
续表
教学内容、步骤与方法 学生活动内容与方式 预期效果与备注
教师布置任务:试一试利用自动求和按钮求出张建同学的总分,然后在“成绩表”下面添加“科目总分”一项,利用自动求和按钮计算“科目总分”。 2.求平均值函数 教师介绍求平均值函数是AVERAGE,它的使用方法与SUM函数相同。 教师布置任务;利用求平均值函数计算平均分。提醒学生注意选择数据区域的问题。 教师要求学生演示利用求平均值函数计算平均分的操作方法。 教师布置任务:在“成绩表”下面添加“科目平均分”一项,计算科目平均分。 3.求最大值函数和求最小值函数 教师介绍最大值和最小值函数分别是MAX和MIN后,布置任务:在“成绩表”下面添加“科目最高分”、“科目最低分”,然后利用两个函数求出最高分和最低分。 4.其他函数 教师参照书中第24页表一,简单介绍其他几个函数的用途。 学生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 学生听教师介绍。 学生上机实践,学习利用求平均值函数计算平均分的方法。 学生上机操作,完成用求平均值函数计算平均分的操作。 学生上机实践,完成计算科目平均分的任务。 学生听教师介绍。 学生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学习求最大值函数和求最小值函数的使用方法。 学生上机实践,学习使用自动求和工具按钮进行求和操作。 学生了解求平均值函数的使用方法与SUM函数相同。 可使学生主动思考,加深理解。个别学生可能在选择数据区域上出现错误。 通过演示,纠正学生出现的错误。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求平均值函数的使用方法。 在学习以上函数的基础上,学生经思考,可以掌握求最大值函数和求最小值函数的使用方法。 学生了解一些常用函数。
续表
教学内容、步骤与方法 学生活动内容与方式 预期效果与备注
三、课堂练习 完成课后习题1、2。 四、课堂小结 师生共同小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强调使用函数完成计算的特点。 五、布置作业 用函数计算“家庭费用支出表”中的数据。 学生上机实践。 学生参加小结。 学生可以完成课堂练习。 通过小结,强调使用函数的特点,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 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八、板书
第四课 函数的使用
一、求和函数
1.使用SUM函数
2.使用自动求和工具按钮
二、求平均值函数
三、求最大值函数
四、求最小值函数
五、其他函数介绍第六课 排 序
一、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1.使学生掌握排序的操作方法。
2.使学生了解排序的几种类型。
技能方面:
1.培养学生处理数据的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方面:
1.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学习态度。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
排序的操作方法。
三、教学难点
设置主要关键字和次要关键字排序。
四、教学方法
1.讨论法。
2.演示法。
3.实践法。
五、教学手段与教学媒体
1.多媒体网络教室。
2.教师准备的表格。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七、教学过程(见下表)
教学内容、步骤与方法 学生活动内容与方式 预期效果与备注
一、导入课题 教师展示几个学生设计的“运动成绩统计表”,让大家评价。 教师小结:由大家的评价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表格缺少“名次”一项。由此引出课题——排序。 二、新课 1.使用工具按钮排序 教师打开“成绩表”文件,介绍按“总分”(关键字)进行升序排序的方法。 教师要求学生打开“成绩表”文件,然后以“总分”为关键字,将“成绩表”按降序排序。 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排序中出现了“总分”相同的情况,Excel怎样进行的处理 教师引出次关键字和使用菜单进行排序。 2.使用菜单排序 教师演示利用菜单中的排序命令设定主要关键字、次要关键字完成排序的操作方法。 教师布置任务:将“成绩表”中的平均分按降序排序,分数相同时,按语文成绩降序排序。 学生观看、评价“运动成绩统计表”。 学生观看教师演示,学习使用工具按钮排序的方法。 学生上机实践,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 学生提出问题。 学生听教师讲解,观看教师演示,学习使用菜单排序的方法。 学生上机操作,完成任务。 由学生提出问题,带着问题进行学习。学生了解关键字、升序、降序等概念,和使用工具按钮排序的方法。 通过实践学生可以掌握使用工具按钮排序的方法。 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学生可以提出在“总分”相同的情况,Excel怎样进行的处理。 学生了解次关键字和使用菜单排序的方法。 学生可以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
续表
教学内容、步骤与方法 学生活动内容与方式 预期效果与备注
教师布置任务:在“成绩表”最后添加“名次”一栏,填入名次,再按学号升序排序(还原为最初的排列顺序)。 3.排序种类教师介绍:一般情况下,总是按照数值大小排序,Excel还提供了按字母顺序、按姓氏笔画排序等方式。 教师演示按照姓氏笔画排序的操作方法。 教师布置任务:将“成绩表”按照姓氏笔画排序。 三、课堂练习 打开自己设计的“运动会成绩统计表”,增加缺少的项目,然后按自己设置的主关键字、次关键字进行排序。 四、课堂小结 教师和学生共同小结本课所学的内容,强调:在学习、生活、工作中用到排序的地方很多。 经过排序后的数据,便于观察,易于从中发现规律。 五、布置作业 设计一张“班级同学情况调查表”,包括同学的姓名、出生年月、血型、爱好、联系电话等,并按姓名的姓氏笔画排序。 学生上机操作,完成任务。 学生听教师介绍。 学生观察教师演示。 学生上机实践。 学生上机操作,完成课堂练习。 学生参加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一步步完成任务,处理实际问题。 学生了解排序的几种类型。通过观看教师演示和亲自实践,学生可以掌握按姓氏笔画、字母顺序等方式排序的方法。 学生可以完成课堂练习。 注意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使学生复习巩固所学知识,进一步明确排序的作用。 培养学生设计表格,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八、板书
第六课 排 序
一、排序的方法
1.利用工具按钮
2.利用菜单操作
二、排序的种类
1.按数值排序
2.按笔画排序
3.按字母顺序排序第二课 数据的输入、修改和计算
一、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1.使学生掌握输入数值、文本、日期和时间的方法。
2.使学生掌握修改数据的方法。
3.使学生学会利用公式进行数据计算。
技能方面:
使学生学会处理数据的基本方法。
情感方面:
1.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的意识。
2.培养学生耐心、细致的工作态度。
二、教学重点
1.输入数值、文本、日期和时间的方法。
2.修改数据的方法。
3.利用公式进行数据计算。
三、教学难点
利用公式进行数据计算。
四、教学方法
1.演示法。
2.观察法。
3.自学法。
4.实践法。
五、教学手段与教学媒体
多媒体网络教室。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七、教学过程(见下表)
八、板书
教学内容、步骤与方法 学生活动内容与方式 预期效果与备注
一、导入课题 教师打开上节课课堂练习完成的“账目表”,让学生观察单元格中文字和数字的对齐方式有什么不同,引出计算机处理数值型数据和文本型数据的方式不同。由此导入课题。 二、新课 1.数据的输入 (1)输入数据的两种方法 教师讲解并演示: 方法一:单击要输入数据的单元格,直接输入数据。方法二:先单击单元格,再单击编辑栏,可以在编辑栏中编辑或添加单元格中的数据。 (2)输入数值 教师演示输入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的方法,并要求学生上机练习。 教师强调: ①输入纯分数时,要先输入0和空格,否则系统会按日期处理。 ②单元格中可显示的数值长度为11位,超过11位时,以科学记数形式表示。 ③在单元格中,系统默认的数值显示方式是右对齐。 (3)输入文本教师演示输入字母、数字和符号的方法,要求学生观察屏幕显示内容并上机练习。 教师强调: ①系统默认的文本显示方式是左对齐。 ②如果需要将数字作为文本处理,需要在开始时先输入一个单引号“’”。 学生观察“账目表”,得出结论。 学生学习两种输入数据的方法,并上机实践。 学生学习不同类型数值的输入方法和显示形式,并上机练习。 学生学习输入文本的方法,观察输入字母、数字和符号时屏幕上的显示形式,并上机练习。 通过观察使学生认识到Excel处理数值型数据和文本型数据的方式不同。 使学生了解本课要学习的内容。 使学生了解输入数据的两种方法。 通过实践,学生可以掌握不同类型数值的输入方法和显示形式。 通过观察,学生可以得出结论:Excel对输入的数值左对齐,对输入的文本右对齐。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可以加深学生的认识。 通过实践学生可以掌握输入文本的方法。
续表
教学内容、步骤与方法 学生活动内容与方式 预期效果与备注
(4)输入日期和时间 教师布置任务:按书中第9页例3的要求,输入日期和时间。 2.修改数据 教师一边讲解一边演示修改数据的方法: (1)输入过程中出错:用Backspace键删除错误的字符,然后输入正确的内容。 (2)输入完毕后发现错误: ①按Delete键,删除数据,再重新输入。 ②输入新的数据将原来的内容覆盖。 ③修改单元格中的部分数据,可双击需要修改的单元格,然后移动光标进行修改。 3.利用公式计算 (1)公式的组成教师讲解公式的组成,强调: ①首先必须输入“=”,表示将要输入的是一个公式。 ②所有参与公式运算的数值和符号都必须是西文半角字符。 ③运算符与数学上的表示不同。 (2)输入公式 教师一边讲解一边演示:输入“=(9*2)^2”,按回车键确认,由学生观察并回答单元格与编辑栏显示内容有什么不同。 学生上机实践,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 学生练习用不同的方法修改数据。 学生听教师介绍,学习公式的组成。 学生观察教师演示,思考并回答问题。 通过实践学生可以掌握输入日期、时间的方法。 通过练习,学生可以掌握修改数据的方法。 教师强调的几点,都是学生经常出错的地方。 经观察学生可以得出:输入公式并按回车键确认后,Excel会自动进行计算,将结果显示在相应的单元格中,将公式显示在编辑栏中。 通过自学,学生可以完成例4、例5。
续表
教师布置任务:自学完成书中第11页例4、例5。 三、课堂练习 完成课后练习4。 四、课堂小结 教师与学生共同小结所学内容,强调:①Excel数据分为字符和数值两类,字符型数据不能参加运算。②输入数据要认真细致。 五、布置作业 利用输入公式计算的方法,完成组装电脑报价表的计算。 学生上机实践,完成书中第11页例4、例5。学生上机实践,完成课堂练习。学生参加小结。 学生可以完成课堂练习。使学生复习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认真细致工作的习惯。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八、板书
第二课数据的输入、修改和计算
一、数据的输入
1.输入数据的两种方法
2.输入数值
3.输入文本
4.输入日期和时间
二、修改数据
三、利用公式计算
1.公式的组成
2.输入公式第三课 自动填充功能
一、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1.使学生掌握选定单元格的方法。
2.使学生学会应用自动填充功能填充数据。
技能方面:
1.使学生掌握处理数据的基本方法。
2.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方面:
1.培养学生把所学方法应用到实际工作中的意识。
2.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
自动填充数据。
三、教学难点
自动填充数据。
四、教学方法
1.演示法。
2.观察法。
3.启发式。
4.实践法。
五、教学手段与教学媒体
1.多媒体网络教室。
2.教师准备好测验和练习用的表格。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七、教学过程(见下表)
教学内容、步骤与方法 学生活动内容与方式 预期效果与备注
学生观看教师演
示,学习自动填充数据的方法。 通过学生练习,巩固上节课所学的输入公式计算数据的知识。 以设问的方式导入课题,使学生了解本课要解决的问题并可留下较深印象。 通过观看教师演示和亲自实践,学生可以掌握选定单元格的方法。 学生可以顺利完成任务。 通过观看教师演示和亲自实践,学生可以掌握自动填充相同数据的方法。
续表
教学内容、步骤与方法 学生活动内容与方式 预期效果与备注
教师要求学生练习自动填充相同数据的方法。 (2)自动填充有规律数据教师演示用自动填充数据的方法输入1~10,强调要输入至少两个数据,使得Excel可以找到数据的变换规律。 教师布置任务: (1)用自动填充数据的方法输入“1~10”,“1、3、5、7、9”,“星期一~星期日”。 (2)打开“人数统计”表(见图3-2),演示利用自动填充功能填充“初1年级、初2年级、初3年级、高1年级、高2年级、高3年级”的操作方法。图3-2 (3)自动填充单元格中的公式。教师布置任务: (1)利用输入公式计算的方法计算“人数统计”表中初1年级的总人数,试一试能否用自动填充的功能计算出其他年级的总人数。 学生上机练习自动填充相同数据的方法。 学生观看教师演示,学习自动填充有规律数据的方法。学生上机实践,练习自动填充有规律数据的操作方法。学生打开“人数统计”表,完成自动填充任务。 学生上机实践,学习自动填充单元格中的公式的方法。 通过观看教师演示和亲自实践,学生可以掌握自动填充有规律数据的方法。教师要加强对个别学生的指导。学生通过实践,可以掌握自动填充单元格中的公式的方法。
续表
教学内容、步骤与方法 学生活动内容与方式 预期效果与备注
(2)用自动填充的功能完成书中 第17页例4。 三、课堂练习 完成书第19页习题4。 四、课堂小结 教师与学生共同小结所学知识,强调:①自动填充功能对输入有规律的数据提供了方便,要注意在实际工作中应用。 五、布置作业 制作自己家庭1~6月水、电、煤气费用支出表。 学生上机实践,完成课堂练习。 学生与教师共同完成小结。 学生可以完成课堂练习。 使学生复习巩固知识,要求学生注意把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八、板书
第三课 自动填充功能
一、选定单元格
二、自动填充单元格
1.自动填充相同数据
2.自动填充有规律数据
3.自动填充单元格中的公式第九、十课设置单元格和修饰单元格
一、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1.使学生掌握设置单元格格式的方法。
2.使学生掌握合并单元格的方法。
3.使学生掌握设置单元格对齐方式的方法。
4.使学生掌握设置单元格内字体、字型和字号的方法。
5.使学生掌握设置单元格边框和底纹的方法。
技能方面:
1.培养学生设置和修饰表格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情感方面:
1.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2.培养学生的个性。
二、教学重点
1.设置单元格格式。
2.修饰单元格。
三、教学难点
单元格的设置与修饰。
四、教学方法
1.观察法。
2.演示法。
3.自学法。
4.实践法。
五、教学手段与教学媒体
1.多媒体网络教室。
2.教师准备的表格素材。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七、教学过程(见下表)
教学内容、步骤与方法 学生活动内容与方式 预期效果与备注
一、导入课题 教师展示两个“班费支出表”(参见图9.10-1、图9.10-2),让学生评价。由此导入课题——设置单元格和修饰单元格。图9.10-1图9.10-2 二、新课 1.设置单元格格式教师以图9.10-1为例讲解并演示将单元格设置为货币型的操作方法。 教师布置任务:输入表格内容,并将单价、总价两列设置为货币型,将购买日期一列设置为日期型。 学生观看并评价表格。学生观察教师的演示操作。 学生上机实践。 通过对比和评价加深学生对设置单元格和修饰单元格的感性认识。学生可以掌握设置单元格格式的方法。 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完成任务。
续表
教学内容、步骤与方法 学生活动内容与方式 预期效果与备注
教师要求学生演示将单元格数值设置为分数型的操作方法。 2.合并单元格教师演示合并单元格的操作,强调:合并单元格时首先应选定要合并的单元格区域。 教师布置任务:将表一中前两行的单元格合并。 3.设置单元格对齐方式教师讲解:对单元格内的数据可以设置水平对齐方式和垂直对齐方式,同时还可以将数据以各种角度倾斜显示。教师演示以上各种操作。 教师布置任务:参考书中第49页例2,对“班费支出表”进行对齐方式的设置。 4.设置字体、字型和字号教师布置任务:自学设置单元格内字体、字型和字号的方法。 教师布置任务:对“班费支出表”中的数据按自己喜欢的样式进行修饰。 学生演示将单元格数值设置为分数型的操作。 学生观察教师的演示。学习合并单元格的操作方法。 学生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 学生听教师介绍,观看教师演示。 学生上机实践。 学生自学设置单元格内字体、字型和字号的方法。 学生上机实践,修饰表格。 学生经过以上学习和实践,可以掌握将单元格数值设置为分数型的操作方法。 经教师演示,学生可以掌握合并单元格的操作方法。 学生可以完成任务。 学生可以掌握设置单元格对齐方式的操作方法。 学生可以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通过自学,学生可以掌握设置单元格内字体、字型和字号的方法。 学生可以完成任务。
续表
教学内容、步骤与方法 学生活动内容与方式 预期效果与备注
5.设置边框和底纹教师介绍:Excel默认的表格输出方式不带边框线,我们可以通过修饰使表格带有边框线。 教师布置任务:自学给表格添加边框和底纹的操作,按自己喜欢的方式修饰“班费支出表”。 教师展示、评价学生修饰的表格。 三、课堂练习 完成课后练习2。 四、课堂小结 教师和学生共同小结本课所学内容,强调:①对单元格进行设置和修饰,首先要选定要进行设置和修饰的单元格。②在Excel中修饰数据与在Word中修饰文字方法基本相同。 五、布置作业 按自己喜欢的方式修饰“班级同学情况调查表”。 学生听教师介绍。 学生上机实践。 学生参与评价同学的作品。 学生上机操作,完成课堂练习。 学生参加小结。 使学生了解对边框线的修饰问题。 学生可以完成任务。 使学生互相交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学生可以完成课堂练习。 使学生复习巩固所学知识,建立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注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与个性
八、板书
第九、十课 设置单元格和修饰单元格
一、设置单元格格式
二、合并单元格
三、单元格对齐方式设置
四、设置字体、字型和字号
五、设置边框和底纹第十九课 页面设置和打印
一、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1.使学生掌握设置页面和页边距的操作方法。
2.使学生掌握设置页眉和页脚的操作方法。
3.使学生掌握打印预览和打印的操作方法。
技能方面:
培养学生设计页面和打印文件的能力。
情感方面:
1.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2.培养学生规划事务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
1.设置页面和页边距。
2.设置页眉和页脚。
三、教学难点
设置页眉和页脚。
四、教学方法
1.讲解法。
2.演示法。
3.练习法。
五、教学手段与教学媒体
1.多媒体网络教室。
2.打印机。
六、课时安排
0.5~1课时(由教师根据学生掌握情况确定)。
七、教学过程(见下表)
教学内容、步骤与方法 学生活动内容与方式 预期效果与备注
一、导入课题 教师展示打印出来的表格样张,由此引出本节课的课题——页面设置和打印。 二、新课 1.设置页面和页边距 教师打开“成绩表”工作簿,演示将打印纸张设置为A4纵向,上下边距为2厘米,左右边距为1.4厘米的操作。 教师布置任务:打开学生目录下的“成绩表”,将打印纸设置为B5纵向、上下边距为2厘米、左右边距为1厘米。 教师指导学生观察,评价页面设置的情况。 2.设置页眉和页脚 (1)设置页眉 教师演示设置页眉的操作:单击“文件”菜单→“页眉设置”→“页眉/页脚”标签→“自定义页眉”→选择页眉内容→“确定”。介绍页眉窗口中各工具按钮的用途,并演示添加文件名、日期和时间页眉的操作 教师布置任务:在“成绩表”工作簿中添加带有文件名、日期的页眉。 (2)设置页脚 教师布置任务:自己上机实践学习设置页脚的方法。 学生观看打印的表格,听教师介绍。 学生观察教师的演示操作,学习设置页面和页边距的方法。 学生上机实践,完成任务。 学生进行打印预览,评价页面设置的情况。 学生观看教师给“成绩表”添加页眉的操作 学生上机完成任务。 学生上机学习设置页脚的方法。 通过展示,使学生了解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学生可以掌握设置页面和页边距的方法。 学生可以较顺利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 培养学生设置页面的能力。 学生可以了解设置页眉的基本方法。 个别学生可能会出现问题,教师应给予指导。 在掌握页眉设置方法后,学生可以通过自学掌握页脚的设置方法。
教师布置任务:在页面下面中间位置添加页号。 教师让一名学生演示设置页脚的操作。 教师提出问题:怎样删除添加的页眉和页脚 3.打印 教师让一名学生演示打印作品的操作过程。 教师要求学生思考:如果要将工作簿中的多张工作表都打印出来,应怎样操作 三、课堂练习 在“装机指南”工作簿中添加带有时间的页眉。 四、课堂小结 教师与学生共同完成小结,强调①打印前要规划页面。②要同时打印多张工作表,可以在打印窗口中选择整个工作簿,也可以只打印选定的区域。 学生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 学生演示设置页脚的操作。 学生上机实践,学习删除添加的页眉和页脚的方法。 学生观察打印的操作过程。 学生思考、回答问题。 学生完成课堂练习。 学生与教师共同完成小结。 进一步巩固操作方法。 通过实践,学生可以掌握删除添加的页眉和页脚的方法。 学生可以掌握打印的基本方法。 学生可以得出正确答案。 学生可以完成课堂练习。 通过小结,使学生复习巩固知识,了解Excel中打印方式的灵活性,培养学生规划事务的意识。
八、板书
第十九课 页面设置和打印
一、设置页面和页边距
二、设置页眉和页脚
1.设置页眉
2.设置页脚
三、打印工作簿第十八课 窗口操作
一、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1.使学生掌握将窗口水平、垂直、层叠放置的操作方法。
2.使学生掌握新建窗口的操作。
3.使学生掌握拆分、冻结窗口的操作。
技能方面:
1.培养学生处理数据、分析数据的能力。
2.培养学生操作计算机的能力。
情感方面:
培养学生认真、耐心的工作态度。
二、教学重点
1.新建窗口。
2.拆分、冻结窗口。
三、教学难点
拆分、冻结窗口。
四、教学方法
1.演示法。
2.观察法。
3.自学法。
4.实践法。
五、教学手段与教学媒体
1.多媒体网络教室。
2.教师准备的表格素材。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七、教学过程(见下表)
教学内容、步骤与方法 学生活动内容与方式 预期效果与备注
一、导入课题 教师展示、评价学生设计的图表。 二、新课 1.排列窗口 教师介绍Excel允许同时打开多个工作簿窗口,演示将“成绩统计表”等三个工作簿在窗口中进行水平并排排列的操作方法:单击“窗口”→“重排窗口”→选择“水平并排”方式。 教师布置任务:打开多个表格,练习在窗口中将多个表格进行平铺、水平并排、垂直并排和层叠排列的操作。 2.新建窗口 教师介绍我们可以通过建立新窗口来同时查看工作簿中不同的工作表。 教师打开“购书记录表”,演示新建窗口及在窗口中同时显示2001年和2000年两个表格的操作方法。 教师布置任务:打开学生目录下的“购书记录表”,新建窗口,同时显示2001年、2000年的表格。 3.窗口的拆分与冻结 (1)拆分窗口 教师介绍:如果工作表中的内容很多,查看后面的数据时,无法看到前面的信息。通过拆分窗口、冻结窗口既可以看到表头又可以查看后面的数据。 学生欣赏、评价同学的作品。 学生观看教师的操作。 学生上机操作,练习窗口排列的操作。 学生听教师介绍。 学生观看教师的演示操作。 学生上机实践,练习新建窗口以及排列窗口的操作。 学生听教师介绍。 重点评价图表的设计,培养学生处理数据、分析数据的能力。 学生可以很快掌握排列窗口的操作方法。 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完成任务。 学生了解新建窗口的用途。 学生可以掌握新建窗口的操作。 学生可以完成任务。 使学生了解拆分窗口和冻结窗口的用途。
教师演示拆分窗口的操作。 教师布置任务:调出“学生成绩统计表”练习窗口的拆分。 教师介绍:可以用鼠标拖动分隔线调整各窗口的大小。要求学生将鼠标光标移动到第一行或第一列的任意一个单元格观察拆分的结果。 (2)冻结窗口 教师介绍:当一个窗口被拆分为两个窗口时,滚动条自动变为上下两个,用来翻阅不同窗口的数据。我们可以冻结其中的一个窗口,使该窗口中显示的数据不能再移动。 教师布置任务:自己上机实践,学习冻结窗口的操作。 (3)撤销拆分和冻结 教师布置任务:自己上机实践,学习撤销拆分、冻结窗口的操作。 三、课堂练习 打开自己设计的表格,练习排列窗口、新建窗口、拆分和冻结窗口的操作。 学生观察教师的演示操作。 学生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 学生按教师要求进行操作,观察屏幕变化。 学生听教师介绍。 学生上机实践,学习冻结窗口的操作。 学生上机实践,学习撤销拆分、冻结窗口的操作。 学生上机实践。 经观看教师演示和实践,学生可以掌握拆分窗口的操作,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 学生经过上机实践,可以得出:当鼠标光标移动到第一行或第一列的任意单元格时;窗口被拆分为两部分。 学生了解冻结窗口的用途。 通过实践学生可以掌握冻结窗口的操作。 学生可以自己掌握撤销拆分、冻结窗口的操作。 学生可以完成练习。
四、课堂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完成小结,强调拆分、冻结窗口的操作主要用于数据比较多的工作表,以利于观察数据。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小结。 通过小结,使学生复习巩固知识,进一步了解所学知识的用途。
八、板书
第十八课 窗口操作
一、排列窗口
二、新建窗口
三、拆分和冻结窗口
1.拆分窗口
2.冻结窗口
3.撤销拆分和冻结第十五课 创建统计图表
一、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1.使学生掌握在Excel中插入统计图表的操作方法。
2.使学生初步掌握调整统计图表坐标系的操作方法。
技能方面:
1.培养学生用统计图表分析数据的能力。
2.培养学生管理数据的能力。
情感方面:
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重点
1.插入统计图表。
2.调整统计图表的坐标系。
三、教学难点
1.插入统计图表。
2.调整统计图表的坐标系。
四、教学方法
1.观察法。
2.演示法。
3.实践法。
五、教学手段与教学媒体
多媒体网络教室。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七、教学过程(见下表)
教学内容、步骤与方法 学生活动内容与方式 预期效果与备注
一、导入课题 教师展示“人口普查”图表,引导学生观察表格中的统计图表,并得出人口增长数逐年递减的结论,由此导入课题。图15-1 二、新课 1.插入统计图表 教师介绍统计图表的用途:可以直观地分析数据,尤其是数据比较多时更显出方便之处。 教师一边讲解一边演示插入统计图表的操作方法:“插入”→“图表”→选择图表类型(折线图)→选择数据区域(自然增长人数)→输入图表标题、X轴、Y轴标题,然后按照提示窗口的要求操作即可完成图表的插入。 学生观察教师展示的图表。 学生听教师介绍。 学生观察教师的演示操作,学习插入统计图表的方法。 通过观察使学生对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有感性认识。 学生了解统计图表的用途。 使学生明确操作步骤和每一步操作的目的。
教师布置任务: (1)打开学生目录下的“人口普查”表格,在其中插入统计图表。 (2)改变图表中的数据,观察图表的变化。 2.调整坐标系 (1)调整字体 教师演示修改坐标轴字体对齐方式的操作:双击坐标轴处的文字,打开坐标轴格式窗口,选择“对齐”标签,选择文本的显示方式。 教师要求学生:调整坐标轴字体的角度。 (2)调整刻度 教师演示调整坐标轴刻度的操作:双击坐标轴文字,在坐标轴格式窗口中选择“刻度”标签进行修改。 教师要求学生:将主要刻度单位调整为100。 三、课堂练习 1.打开“成绩统计”表格,添加统计图表。 2.完成课后练习1、2。 四、课堂小结 教师和学生共同小结所学内容,强调:①生成图表首先要选择图表所需要的数据。②当工作表中的数据发生变化时,由这些数据生成的图表会自动进行调整,以反映数据的变化。 学生上机实践。 学生观看教师演示,学习调整字体的方法。 学生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 学生观察教师的演示,学习调整坐标轴刻度的方法并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 学生完成课堂练习。 学生参加小结。 个别学生完成任务有一定困难,教师及时给予指导。 学生可以掌握调整字体的方法。 学生可以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 学生可以比较顺利地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 对个别学生需进行指导。 使学生复习巩固知识,进一步了解图表的作用。
八、板书
第十五课 创建统计图表
一、插入统计图表
二、调整坐标系
1.调整字体
2.调整刻度第十四课 使用批注
一、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1.使学生掌握添加、删除批注的方法。
2.使学生掌握编辑、显示批注的方法。
技能方面:
1.培养学生管理、编辑数据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情感方面:培养学生爱读书的习惯。
二、教学重点
1.添加批注。 2.编辑批注。
三、教学难点
添加和编辑批注。
四、教学方法
1.演示法。 2.观察法。 3.实践法。
五、教学手段与教学媒体
1.多媒体网络教室。 2.教师准备的表格素材。
六、课时安排
0.5~1课时。
七、教学过程(见下表)
教学内容、步骤与方法 学生活动内容与方式 预期效果与备注
一、导入课题 教师展示“世界名著”表格(参见图14-1),移动鼠标使批注显示出来,由此导入本节课的课题——使用批注。图14-1 二、新课 1.添加批注 教师一边讲解一边演示添加批注的方法:“插入”→“批注”→输入批注的内容。 教师布置任务: (1)说一说,这些名著的作者分别是谁。 (2)在每个书名处添加批注——作者的姓名。 2.编辑批注 教师介绍编辑批注的方法:选中设置批注的单元格,单击鼠标右键,在出现的菜单中选择编辑批注。 教师布置任务:修改输入错误的批注。 学生观看教师演示显示批注。 学生观看教师演示添加批注的方法。 学生回答问题。 学生上机实践,给书名添加批注。 学生观看教师演示,学习编辑批注的方法。 学生上机实践,修改输入错误的批注。 通过展示,使学生对批注有感性认识,了解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通过教师演示和亲自实践,学生可以掌握添加批注的方法。 教师注意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 学生可以掌握编辑批注的方法。 学生可以完成任务。
3.显示批注 教师一边讲解一边演示将批注设置为显示状态的操作方法:选中设置批注的单元格,单击鼠标右键,在出现的菜单中选择显示批注。 教师布置任务:将有批注的单元格设置为显示状态,然后试一试能否再将批注设置为隐藏状态。 4.删除批注 教师布置任务:自己找到删除批注的方法,将最后一本书的批注删除。 三、课堂练习 在“世界名著”表格中添加自己读过的名著,并为该书添加批注——作者名字。 四、课堂小结 教师与学生共同小结所学内容,强调:①使用批注不占用单元格。在需要显示时,再将其显示出来。②鼓励学生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 五、布置作业 在“科技图书目录表”的书名处添加批注——内容简介。 学生观看教师演示,学习显示批注的方法。 学生上机操作。 学生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 学生完成课堂练习。 学生参加小结。 学生可以掌握将批注设置为显示状态的操作。 学生可以找到隐藏批注的方法。 学生可以顺利完成任务。 鼓励学生多读好书。 使学生复习巩固所学知识。鼓励学生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 培养学生读书的习惯。
八、板书
第十四 课使用批注
一、添加批注
二、编辑批注
三、显示批注
四、删除批注第十二课 在工作表中插入图片
一、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1.使学生掌握在表格中插入图片的方法。
2.使学生掌握插入艺术字的方法。
3.使学生掌握插入自选图形的方法。
技能方面:
1.培养学生修饰、美化表格的技能。
2.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情感方面:
1.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2.培养学生耐心、细致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重点
1.插入图片
2.插入艺术字
三、教学难点
插入图片和艺术字。
四、教学方法
1.启发式。
2.演示法。
3.实践法。
五、教学手段与教学媒体
1.多媒体网络教室。
2.教师准备的表格。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七、教学过程(见下表)
教学内容、步骤与方法 学生活动内容与方式 预期效果与备注
一、导入课题 教师展示经修饰后的“运动会成绩统计表”(参见图12-1),引出课题——在工作表中插入图片。图12-1 二、新课 1.插入图片 (1)插入剪贴画 教师介绍:在Excel中插入剪贴画的方法与在Word中插入剪贴画相同,带领学生回忆在Word中插入剪贴画的步骤。 教师布置任务:打开学生目录中的“运动会成绩统计表”,插入一幅运动类型的剪贴画。 教师展示并评价学生插入剪贴画的表格,指出要注意调整图片的位置和大小。 (2)插入其他图片文件 教师介绍:在Excel中插入其他图片文件的方法也与在Word中相同并带领学生回忆在Word中插入其他图片文件的步骤。 教师布置任务:删除在“运动会成绩统计表”中插入的剪贴画,然后插入学生目录下图片目录中的图片文件。 学生观看教师展示的表格。 学生听教师介绍,同教师一起回忆插入剪贴画的操作步骤。 学生上机实践,完成插入剪贴画的操作。 学生观看、评价同学的作品。 学生听教师介绍,同教师一起回忆插入图片文件的操作步骤。 学生上机实践,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 使学生了解本课学习任务。 使学生掌握在Excel中插入剪贴画的操作方法。 学生可以顺利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 通过评价可以使学生自动调整自己的作品。 使学生掌握在Excel中插入图片文件的操作方法。 学生可以完成插入图片文件的任务。
2.插入艺术字 教师带领学生回忆在Word中插入艺术字的操作步骤。 教师布置任务:在“运动会成绩统计表”中插入艺术字。 3.插入自选图形 教师带领学生回忆在Word中打开绘图工具栏,插入自选图形,设置线条颜色、线型、填充颜色以及在插入的自选图形中添加文字等操作方法。 教师布置任务:按自己喜欢的方式修饰“运动会成绩统计表”。 教师展示、评价学生的作品。 三、课堂练习 按自己喜欢的方式修饰自己设计的“通讯录”。 四、课堂小结 教师与学生共同进行小结,强调在Excel中插入剪贴画等方法与在Word中相同。 五、布置作业 修饰自己设计的表格。 学生回忆在Word中插入艺术字的操作步骤。 学生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 学生回忆在Word中打开绘图工具栏,插入自选图形,设置线条颜色、线型、填充颜色以及在插入的自选图形中添加文字等操作方法。 学生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 学生观看、评价作品。 学生上机实践,完成课堂练习。 学生参加小结。 使学生掌握在Excel中插入艺术字的操作方法。 学生可以完成插入艺术字的任务。 使学生掌握在Excel中插入自选图形,设置线条颜色、线型、填充颜色以及在插入的自选图形中添加文字等操作方法。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个性。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学生可以顺利地完成课堂练习。 通过小结巩固所学知识,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注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八、板书
第十二课 在工作表中插入图片
一、插入图片
1.插入剪贴画
2.插入其他图片文件
二、插入艺术字
三、插入自选图形第十一课 自动套用格式和条件格式
一、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1.使学生掌握利用自动套用格式修饰表格的方法。
2.使学生了解对自动套用格式进行修改的方法。
3.使学生初步掌握应用条件格式对表格中的部分内容做特殊处理的方法。
技能方面:
1.培养学生管理、编辑数据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情感方面:
1.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2.培养学生的个性。
二、教学重点
1.自动套用格式。
2.条件格式。
三、教学难点
条件格式。
四、教学方法
1.演示法。
2.自学法。
3.实践法。
五、教学手段与教学媒体
1.多媒体网络教室。
2.教师准备的表格素材。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七、教学过程(见下表)
教学内容、步骤与方法 学生活动内容与方式 预期效果与备注
一、导入课题 教师展示利用自动套用格式修饰的表格(参见图11-1、图11-2),由学生进行评价。由此引入课题——自动套用格式和条件格式。图11-2 二、新课 1.自动套用格式 教师介绍:Excel提供一些成形的表格样式,我们可以直接套用这些格式修饰表格。 教师打开“成绩表”文件,演示利用自动套用格式修饰表格的操作方法。 教师布置任务:利用自动套用格式修饰“成绩表”,并观察应用自动套用格式后,以前所做的修饰是否存在。 学生观看并评价图11-1、图11-2。 学生听教师介绍。 学生观察教师的演示操作。 学生完成利用自动套用格式修饰“成绩表”的任务,观察表格的变化,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通过展示和评价,使学生对使用自动套用格式修饰表格有一定了解。 学生了解自动套用格式。 教师演示后,学生可以顺利掌握用自动套用格式修饰表格的操作方法。 通过观察学生可以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续表
2.使用条件格式 教师布置任务:自学使用条件格式修饰表格的方法,然后将“成绩表”中所有的100分用红色显示。 三、课堂练习 1.打开“装机指南”表,用自动套用格式修饰表格。 2.打开“班级财产管理”表,将数值为0的单元格添加边框和底纹(利用条件格式完成)。 四、课堂小结 教师与学生共同进行课堂小结,强调使用自动套用格式修饰表格方便、快捷;使用条件格式修饰表格可以使某些内容突出显示。 五、布置作业 利用自动套用格式修饰“班级同学情况调查表”,使用条件格式修饰自己选择的部分内容。 学生自学使用条件格式修饰表格的方法,将“成绩表”中所有的100分用红色显示。 学生上机实践,完成课堂练习。 学生参加小结。 多数学生可以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对个别学生,教师应及时给予提示。 学生可以顺利完成练习1。个别学生对练习2需要教师指导。 使学生复习巩固知识。 注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个性。
八、板书
第十一课 自动套用格式和条件格式
一、自动套用格式
二、使用条件格式第五课 工作表行列的设定
一、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1.使学生掌握改变表格列宽和行高的操作方法。
2.使学生掌握在表格中插入行或列的操作方法。
3.使学生初步掌握隐藏行或列的操作方法。
技能方面:
1.使学生掌握表格的编辑方法。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方面:
培养学生通过实践学习计算机知识的意识和能力。
二、教学重点
1.改变表格的行高和列宽。
2.插入行或列。
三、教学难点
改变表格的行高和列宽。
四、教学方法
1.演示法。
2.观察法。
3.自学法。
五、教学手段与教学媒体
多媒体网络教室。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七、教学过程(见下表)
教学内容、步骤与方法 学生活动内容与方式 预期效果与备注
一、导入课题 教师打开学生制作的“装机指南”表(见图5-1),要求学生利用求和函数求出总计。图5-1 教师提问:“装机指南”表中有什么问题 需要怎样改正 由需要增加新项目等问题导入课题。 二、新课 1.改变表格的列宽和行高 (1)改变表格的列宽 教师介绍并演示改变表格列宽的三种方法: ①拖动鼠标调整一列表格的右边界(可调整到任意大小)。②直接双击一列表格的右边界(调整至最合适的列宽)。③选定某几列,双击右边界,可以使选定的列的列宽相同。 一名学生演示操作,其他学生观看。 学生思考、回答问题。 学生听教师介绍,观察教师演示,学习改变表格的列宽方法。 复习旧知识,引出新知识。 学生可以提出:价格不准确,缺少显示器等问题。 学生可以掌握改变表格的列宽的三种方法。
续表
教学内容、步骤与方法 学生活动内容与方式 预期效果与备注
教师布置任务:打开“成绩表”,按书中第26页例1要求,完成表格列宽的调整。 (2)改变表格的行高 教师布置任务:自学掌握改变表格行高的操作方法。 2.插入行或列 (1)插入行 教师讲解并演示插入行的操作,在“装机指南”表中添加显示器的型号、价格,提示学生注意观察插入行后“总计”一项的变化。 教师布置任务:插入书中第26页例2给出的数据。 (2)插入列 教师要求学生自学在表中插入列的方法,并按书中第28页例3的要求,插入一列数据,注意观察“总分”、“平均分”数据的变化。 学生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 学生自学改变表格行高的操作方法。 学生观看教师演示,学习插入行的操作方法,并注意观察插入行后“总计”一项的变化。 学生上机操作,完成任务。 学生自学插入列的操作方法,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 学生可以顺利完成任务。 学生可以通过自学掌握改变表格行高的操作方法。 学生可以掌握插入行的方法。 让学生再次体会使用函数计算的特点。 学生可以较顺利地完成任务。学生可以顺利完成任务。 通过观察“总分”、“平均分”数据的变化,体会使用函数的特点。
续表
教学内容、步骤与方法 学生活动内容与方式 预期效果与备注
3.隐藏行或列 教师介绍:利用隐藏行或列的功能可以将暂时不用的数据隐藏起来。 教师演示隐藏一列数据和将数据恢复显示的操作。 教师要求学生练习隐藏行列的操作。 三、课堂练习 完成书中第31页习题1、习题2、习题3。 四、课堂小结 教师与学生共同小结本课所学知识,再次强调使用函数计算的特点。 五、布置作业 为学校秋季运动会设计一张“运动成绩统计表”。 学生听教师介绍。学生观察教师的操作。 学生练习隐藏行列的操作。 学生上机完成课堂练习。 学生与教师共同完成小结。 学生可以掌握隐藏行或列的操作方法,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 学生可以完成课堂练习。 使学生复习巩固知识,再次体会使用函数计算的特点。 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八、板书
第五课 工作表行列的设定
一、改变表格的列宽和行高
1.改变表格的列宽
2.改变表格的行高
二、插入行或列
1.插入行
2.插入列
三、隐藏行或列第八课 查找和替换
一、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1.使学生掌握查找数据的方法。
2.使学生掌握替换数据的方法。
技能方面:
1.培养学生管理数据的能力。
2.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方面: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工作态度。
二、教学重点
1.数据的查找。
2.数据的替换。
三、教学难点
数据的替换。
四、教学方法
1.演示法。
2.自学法。
3.实践法。
五、教学手段与教学媒体
1.多媒体网络教室。
2.教师准备的表格素材。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七、教学过程(见下表)
教学内容、步骤与方法 学生活动内容与方式 预期效果与备注
一、导入课题 教师展示“班级财产管理”统计表,要求学生查看有哪个班缺少设备(单元格内的数值为0,表示缺损)。 由人工查找很麻烦且容易出错,引出本节课题——查找与替换。 二、新课 1.查找数据 教师演示使用Excel查找“班级财产管理”统计表中数值为0的单元格的操作。 教师强调:要在查找对话框中将“单元格匹配”一项选中,否则所有带有0的单元格(例如10、20、…)都会被查找出来。 教师布置任务: (1)完成书上例1。 (2)打开学生目录下的“班级财产管理”文件,查找数值为0的单元格,并统计个数。 2.替换数据 教师布置任务:如果所有缺少设备的班级都领走了1件本班缺少的设备,我们需要将表格中的0改为1。自学在Excel中进行数据替换的方法,完成以上任务。 教师再次强调要选中“单元格匹配”选项,否则会出现错误(如50会被替换为51)。 学生观察“班级财产管理”统计表,查找缺少设备的班级。学生观看教师演示,学习在Excel中查找数据的方法。 学生听教师介绍。 学生上机操作,完成教师布置的查找任务。 学生自学在Excel中进行数据替换的方法,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 学生听教师介绍。 通过观察和查找,使学生体会人工查找很麻烦且容易出错。 学生了解本课学习任务。 学生了解在Excel中查找数据的方法。 学生了解防止误查的方法。 学生了解在什么情况下会出现误查和防止误查的方法,可以完成任务。 学生可以通过自学掌握替换数据的操作方法。 教师反复强调选中“单元格匹配”选项,使学生加深理解。
续表
教学内容、步骤与方法 学生活动内容与方式 预期效果与条件
三、课堂练习 1.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在“班级财产管理”统计表中添加高中年级的数据,怎样操作最好,然后让学生上机操作。 2.完成课后习题1、3。 四、课堂小结 教师与学生一起小结本课所学知识,强调利用查找和替换的方法不仅可以大大简化操作,而且可以避免出错。 五、布置作业 修改自己制作的“班级同学情况调查表”,练习查找和替换操作。 学生参加讨论,并上机完成课堂练习。 学生与教师共同完成小结。 经讨论,学生可以找出操作方法:先复制初中年级的数据,再利用替换功能将“初”字替换为“高”字,然后再修改其他数据。 使学生复习巩固知识,进一步认识利用查找和替换操作的作用。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八、板书
第八课 查找和替换
一、数据的查找
二、数据的替换第一课 认识Excel
一、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1.使学生掌握启动、退出Excel的方法。
2.使学生了解Excel窗口的组成。
3.使学生掌握单元格、工作表、工作簿等概念。
4.使学生掌握如何建立一张简单的工作表。
5.使学生掌握保存工作簿的方法。
技能方面:
1.使学生建立数据处理的概念。
2.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3.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方面:
1.培养学生对知识进行迁移、运用的能力。
2.培养学生主动查找和获取信息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
1.单元格、工作表、工作簿的概念。
2.工作表、工作簿的建立和保存。
三、教学难点
建立工作表。
四、教学方法
1.演示法。
2.观察法。
3.自学法。
4.启发式。
五、教学手段与教学媒体
多媒体网络教室。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七、教学过程(见下表)
八、板书
教学内容、步骤与方法 学生活动内容与方式 预期效果与备注
一、导入课题 教师展示如图1-1所示的成绩统计表。要求学生讨论在Word中怎样绘制这个表格。图1-1教师小结:如果需要对表格中的数据进行大量的计算,应用Word就不方便了。由此引出学习新的软件——Excel电子表格软件。 二、新课 1.启动Excel 教师介绍:Excel和Word一样,是MicrosoftOffice家族的成员,启动方法与Word相同。 教师要求学生自己尝试启动Excel。 学生讨论在Word中如何绘制图1-1所示的成绩统计表。学生听教师叙述。学生听教师介绍。 学生完成启动Excel的操作。 通过讨论,使学生认识到应用Word字处理软件,绘制需要对数据进行大量计算的表格很不方便。 使学生了解本课的学习任务。 学生已经掌握了画图程序、Word的启动方法。通过实践,学生可以掌握启动Excel的方法。
续表
教学内容、步聚与方法 学生活动内容与方式 预期效果与备注
2.认识Excel窗口 教师提出要求:观察Excel窗口与Word窗口有哪些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结合Excel窗口,教师介绍单元格、行号、列号、名称栏、编辑栏以及工作表标签等。 3.几个概念 教师展示含有多张工作表的工作簿。结合此工作簿介绍单元格、工作表、工作簿等概念。 教师提问:单元格、工作表、工作簿三者是什么关系 教师介绍:按下Ctrl键,再按四个方向键,可以快速到达工作表各个边界。 教师要求学生找出表中共有多少行多少列。 4.建立简单的工作表教师演示在单元格中输入数据的方法。 学生观察Excel窗口,回答问题。 学生听教师介绍,认识Excel窗口。学生听教师介绍,了解单元格、工作表、工作簿等概念。 学生回答问题。 学生上机实践,找出表中的行列数。学生观看教师操作,学习在单元格中输入数据的方法。 使学生认识到:Excel窗口中的标题栏、工具栏和提示行与Word相同,其余不同。 学生了解Excel窗口的组成。 通过教师讲解和观察实例,学生可以掌握工作表、工作簿等概念。 学生可以找出单元格、工作表、工作簿三者之间的关系。 学生可以掌握快速到达工作表各个边界的方法,并找出工作表的行数和列数。 学生可以掌握在单元格中输入数据的方法。
续表
教学内容、步骤与方法 学生活动内容与方式 预期效果与备注
通过查阅报纸、期刊等方法制订一张组装电脑的报价表,要求写清
各种配件的名称以及价格,最好给出多种方案。 学生上机实践,在Excel中制作一张初一(2)班成绩统计表。 学生学习保存文件的方法,并完成任务。 学生上机实践。 学生完成课堂练习。 学生与教师共同完成小结。 学生在处理表头时会出现问题,教师应及时给出提示。 学生可以掌握在Excel中保存文件的方法。 学生可以完成保存文件的任务。 学生可以完成课堂练习。 使学生复习巩固所学知识。 注意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八、板书
第一课认识Excel
一、启动Excel
二、认识Excel窗口
三、几个概念
1.单元格
2.工作表
3.工作簿
三者的关系:单元格组成工作表组成工作簿。
四、建立简单的工作表
五、保存文件
六、退出Excel第七课 数据的复制、移动和引用
一、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1.使学生掌握复制数据的方法。
2.使学生掌握移动数据的方法。
3.使学生了解相对引用和绝对引用的概念及应用。
技能方面:
1.培养学生管理数据的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方面:
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工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
1.数据的复制。
2.数据的移动。
三、教学难点
相对引用和绝对引用。
四、教学方法
1.自学法。
2.演示法。
3.实践法。
五、教学手段与教学媒体
多媒体网络教室。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七、教学过程(见下表)
教学内容、步骤与方法 学生活动内容与方式 预期效果与备注
1.数据的复制
学生观看同学制作的“班级同学情况调查表”,思考、回答教师提出的问
题。 学生听教师介绍。 学生自学数据的复制方法,完成例1,并观察复制数据时,使用了函数计算的单元格的变化。 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 学生演示操作。 学生自学数据的移动。完成例2。 在画图和Word中已经学习了复制操作,学生可以提出可以将数据复制后做相应修改的方法。 学生了解Excel2000中的剪贴板的功能。 通过自学和实践学生可以掌握复制数据的操作方法。 通过观察,学生可以再次体会使用函数进行计算的优点。 纠正错误操作,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数据的复制方法。 学生可以较顺利地完成任务。
续表
教学内容、步骤与方法 学生活动内容与方式 预期效果与备注
3.数据的引用 (1)相对引用教师介绍:相对引用是将一个单元格中的公式复制到其他单元格时,相应的地址发生相应的变化。 教师演示使用相对引用的方法完成例3,要求学生自设表格练习相对引用。 (2)绝对引用教师介绍:绝对引用是将一个单元格中的公式复制到其他单元格时,相应的地址不发生变化,也就是指引用一个或几个特定位置的单元格。 教师演示使用绝对引用的方法完成例4,要求学生自设表格练习绝对引用。 三、课堂练习 教师要求学生完成书第39页习题1、习题2。 四、课堂上结 教师和学生共同小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相对引用和绝对引用的区别。 五、布置作业利用绝对引用方式计算“家庭水、电、煤气费用统计表”中的总价。 学生听教师介绍。 学生观看教师演示后,自设表格练习数据的相对引用。 学生听教师介绍。 学生观看教师演示后,自设表格练习数据的绝对引用。 学生上机操作,完成课堂练习。 学生参加小结。 学生了解什么是数据的相对引用。 学生通过实践可以理解并掌握数据的相对引用。 学生了解什么是数据的绝对引用。 学生通过实践可以理解并掌握数据的绝对引用。 学生可以完成课堂练习。 使学生复习巩固所学知识。 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八、板书
第七课 数据的复制、移动和引用
一、数据的复制
二、数据的移动
三、数据的引用
1.引用:相对引用和绝对引用
2.相对引用
例:=C3+C5
3.绝对引用
例:$A$8,$B$6第十六、十七课 修改统计图表
一、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1.使学生掌握如何在统计图表中添加数据。
2.使学生掌握改变统计图表类型的操作方法。
3.使学生掌握修饰统计图表的方法。
4.使学生掌握删除统计图表的操作方法。
技能方面:
1.培养学生使用统计图表的能力。
2.培养学生管理数据的能力。
情感方面:
1.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2.培养学生耐心、细致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重点
1.在统计图表中添加数据。
2.改变统计图表类型。
三、教学难点
在统计图表中添加数据。
四、教学方法
1.演示法。
2.观察法。
3.自学法。
4.实践法。
五、教学手段与教学媒体
1.多媒体网络教室。
2.教师准备的图表。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七、教学过程(见下表)
教学内容、步骤与方法 学生活动内容与方式 预期效果与备注
一、导入课题 教师展示“人口普查”图表并提出问题:如果在统计图表中添加出生人数的数据,应如何操作 二、新课 1.在统计图表中添加数据 教师一边讲解一边演示在“人口普查”统计图表中添加出生人数数据的操作方法:选中图表后单击鼠标右键→“数据源”→选择“数据区域”。教师布置任务:在“人口普查”统计图表中添加出生人数的数据。 2.改变统计图表类型 教师边讲解边演示操作:选中图表后单击鼠标右键→“图表类型”。 教师布置任务:将“人口普查”表中的折线型图表改变为柱状型图表。 3.修饰统计图表 (1)修改数据图颜色 教师布置任务:自学修改数据图颜色的方法,将“人口普查”表中的数据图改变颜色。 (2)修改绘图区颜色 (3)修改图表区颜色 学生观看“人口普查”图表,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 学生观看教师操作。 学生上机实践,完成任务。 学生观察教师的演示操作。 学生上机实践,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 学生自学修改数据图颜色的方法,并上机实践。 以问题的方式提出课题,使学生了解本课学习任务。 使学生明确在统计图表中添加数据的操作步骤。 个别学生在选择数据区域时可能出错。 通过实际操作,学生可以掌握改变统计图表类型的操作方法,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 通过自学,学生可以掌握修改数据图颜色的操作。
教师布置任务:自学修改绘图区、图表区颜色的操作方法,按自己喜欢的样式对统计图表进行修饰。 教师要求学生演示修饰统计图表的操作。 4.删除统计图表 教师要求学生将统计图表删除。 三、课堂练习 对“成绩表”中的统计图表进行添加数据、改变图表类型以及修饰图表等操作。 四、课堂小结 教师与学生共同进行小结,强调对统计图表的每一个部分都可以进行修改,一般采用双击或单击鼠标右键的方法就可以打开相应的窗口,然后选择相应的选项。 五、布置作业 设计一张自己需要的表格,生成图表并对图表进行装饰。 学生自学修改绘图区颜色和修改图表区颜色的方法,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 学生演示修饰统计图表的操作。 学生上机实践,删除统计图表。 学生完成课堂练习。 学生与教师共同完成小结。 学生可以通过自学掌握修改绘图区、图表区颜色的操作。 使学生互相交流,进一步掌握知识。 学生可以完成任务。 学生可以完成课堂练习。 使学生复习巩固所学知识。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八、板书
第十六、十七课 修改统计图表
一、在统计图表中添加数据
二、改变统计图表类型
三、修饰统计图表
1.修改数据图颜色
2.修改绘图区颜色
3.修改图表区颜色
四、删除统计图表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