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粤教版高中物理选修1-1配套课件与课后提升训练:第1章 电与磁 第1节2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19-2020学年粤教版高中物理选修1-1配套课件与课后提升训练:第1章 电与磁 第1节26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0-03-23 21:29:08

文档简介

第一章 第一节
1.(多选)摩擦带电是一种常见的带电方式,关于摩擦带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梳子和头发摩擦后能够吸引轻小物体,因为摩擦使梳子带电
B.在A选项中梳子带电后头发就不带电了
C.摩擦带电产生了电荷,使自然界中的电荷数增加了
D.摩擦带电的本质是电荷发生了转移
【答案】AD
【解析】摩擦带电并不是创生了电荷,而是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外一个物体,使两个原来不带电的物体正电荷数目和负电荷数目都不相等,从而显电性.
2.毛皮与橡胶棒摩擦后,毛皮带正电,这是因为(  )
A.毛皮上的一些电子转移到橡胶棒上
B.毛皮上的一些正电荷转移到橡胶棒上
C.橡胶棒上的一些电子转移到毛皮上
D.橡胶棒上的一些正电荷转移到毛皮上
【答案】A
【解析】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中性的物体若缺少了电子带正电,多带了电子就带负电.由于毛皮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比橡胶棒弱,在摩擦的过程中毛皮上的一些电子转移到橡胶棒上,缺少了电子的毛皮带正电,所以A正确.
3.(多选)有一个质量很小的小球A,用绝缘细线悬挂着,当用毛皮摩擦过的硬橡胶棒B靠近它时,看到它们互相吸引,接触后又互相排斥,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接触前,A、B一定带异种电荷
B.接触前,A、B可能带异种电荷
C.接触前,A球一定不带任何净电荷
D.接触后,A球一定带电荷
【答案】BD
【解析】由于任何带电体都可吸引微小物体,而不能认为只有异种电荷才存有吸引力,所以A可以不带电,也可以带正电;接触后,A可能带负电,也可能带正电.
4.(2019年安阳名校联考)如下图所示,取一对用绝缘柱支撑的导体A和B,使它们彼此接触,起初它们不带电,分别贴在导体A、B下部的金属箔片均是闭合的.下列关于实验现象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把带正电荷的物体C移近导体A,稳定后,只有A下部的金属箔张开
B.把带正电荷的物体C移近导体A,稳定后,只有B下部的金属箔张开
C.把带正电荷的物体C移近导体A后,再把B向右移动稍许使其与A分开,稳定后A、B下部的金属箔都还是张开的
D.把带正电荷的物体C移近导体A后,再把B向右移动稍许使其与A分开,稳定后A、B下部的金属箔都闭合
【答案】C
【解析】感应带电,这是使物体带电的一种方法,根据异种电荷互相吸引的原理可知,靠近物体C的一端会带负电荷.由于静电感应现象,导体B的右端要感应出正电荷,在导体A的左端会出现负电荷,所以导体两端的金属箔都张开,且左端带负电,右端带正电,C正确,A、B、D错误.
5.(2019年宿州名校期末)关于摩擦起电、接触起电、感应起电,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三种方式的实质是一样的,都是电子的转移
B.三种方式都产生了新电荷
C.三种方式都符合电荷守恒定律
D.摩擦起电、接触起电要求都要接触,而感应起电不要接触
【答案】B
【解析】摩擦起电、接触起电、感应起电是起电的三种不同方式,这三种方式都没有产生电荷,都是电子的转移,都符合电荷守恒定律,故A、C、D正确,B错误.本题选不正确的,故选B.
6.(多选)静电喷涂是利用静电作用实现的,其喷涂原理如下图所示,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静电喷涂原理
A.在喷枪喷嘴与被喷涂工件之间有一强电场
B.涂料微粒一定带正电
C.涂料微粒一定带负电
D.涂料微粒可能带正电,也可能带负电
【答案】AC
【解析】由正电荷对涂料的吸引作用可得出涂料带负电荷.
7.在燃气灶上常安装电子点火器,电子点火器的放电电极应该做成(  )
A.圆头状  B.针尖状  
C.方形  D.椭球形
【答案】B
【解析】尖端电荷容易聚集,点火器需要瞬间高压放电,自然要高电荷密度区,故安装的电子点火器往往把放电电极做成针形.故B正确,A、C、D错误.
8.(2019年温州校级模拟)把一个带正电的物体A,靠近一个原来不带电的验电器的金属小球,然后用手去触摸金属小球(人体是连通大地的导体),再移开手,这时(  )
A.验电器的金属小球和金属箔都不带电
B.金属小球带负电,金属箔不带电
C.金属小球带负电,金属箔带正电
D.金属小球带负电,金属箔也带负电
【答案】B
【解析】把一个带正电的物体A,靠近一个原来不带电的验电器的金属小球,会发生静电感应现象,验电器的金属小球由于感应会带上负电荷,金属箔由于感应会带上正电荷;用手去触摸金属小球,金属箔上的正电荷就会被人体导入大地,而金属球的负电荷被带正电的物体A吸引不会跑掉,故金属小球带负电,金属箔不带电.故选B.
9.(2019年上海模拟)静电现象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下列不属于静电现象的是(  )
A.梳过头发的塑料梳子吸起纸屑
B.带电小球移至不带电金属球附近,两者相互吸引
C.小线圈接近通电线圈过程中,小线圈中产生电流
D.从干燥的地毯走过,手碰到金属把手时有被电击的感觉
【答案】C
【解析】梳子与头发摩擦会产生静电,吸起纸屑,是静电现象,不符合题意,故A错误;带电小球移至不带电金属球附近,两者相互吸引属于静电感应现象,是静电现象,不符合题意,故B错误;小线圈接近通电线圈过程中,小线圈中产生电流属于电磁感应现象,不属于静电现象,故C正确;从干燥的地毯上走过,手碰到金属把手时有被电击的感觉是由于摩擦会产生静电,也是静电现象,不符合题意,故D错误;本题选不属于静电现象的,故选C.
10.飞机、轮船的轮胎用导电橡胶制成,油罐车总是拖着一条着地的铁链,地毯中要加一些导电的金属纤维.这都是为了什么?
【答案】及时将摩擦产生的电荷导走,避免因火花放电引起爆炸或燃烧.
11.在气候干燥的季节,小明脱掉外衣后去拉金属门把手时,被电击得吓了一跳.他赶紧缩回了手,觉得很奇怪.他决定再试一下,用手小心地去摸金属把手,然而又一切都正常.这是什么原因?
【答案】在干燥的天气脱去外衣时,由于摩擦,身体上会积累大量电荷,此时用手拉金属门把手时,会产生火花放电现象,人会感到被电击.在此过程中,人身上的电荷被中和,因此缩回手后再去摸门把手时就不会再被电击了.
12.一根带电棒能吸引干燥的软木屑,木屑接触到棒以后,往往又剧烈地跳离此棒.试着做这个实验.说说为什么木屑会跳离.
【答案】因为木屑在接近带电棒时,其上电子重新分布.木屑在靠近带电棒的一端会带有异种电荷,因此木屑被吸引.接触后异种电荷被中和,致使木屑与带电棒带有相同的电荷.又由于同种电荷互相排斥,木屑又跳离带电棒.
课件26张PPT。第一节 有趣的静电现象1.了解静电现象的发现过程,能用所学知识解释简单的静电现象.
2.知道物体带电的原因,了解物体带电的三种方式.
3.知道电荷守恒定律的内容,掌握获得静电的方法.了解导体带电的特点和尖端放电现象.一、电荷的种类及其性质
1.在自然界中存在______种电荷,即______电荷和______电荷.
【联系拓展】
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______电,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______电.
2.电荷的基本性质:同性电荷相互________,异性电荷相互________.两 正 负 正 负 排斥 吸引 二、三种起电方式
1.摩擦起电:两个物体相互摩擦时,电子往往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得到电子的物体带______电,失去电子的物体带______电,这就是摩擦起电.
2.感应起电:当一个带电体靠近导体时,导体中的自由电子发生移动,导体靠近带电体的一端带与带电体________的电荷,远离的一端带与带电体________的电荷,这种现象叫做静电感应,利用静电感应使金属导体带电的过程叫做感应起电.
3.接触起电:将一个不带电的导体接触一个__________物体,则原来不带电的物体也成为__________,这种起电方式为接触起电.负 正 异号 同号 带电的 带电物体 三、电中和现象
等量异种的正负电荷发生完全相互________的现象.
四、电荷守恒定律
1.无论是哪一种起电方式,本质上都是电子在物体之间或物体内部________,而不是创造出了电荷.
2.电荷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在转移的过程中,电荷的________保持不变.这个结论叫做电荷守恒定律.
3.电荷守恒定律也常表述为:一个与外界没有电荷交换的系统,电荷的__________总是保持不变.抵消 转移 总量 代数和 1.电荷的检验与验电器的工作原理
验电器是一种最简单的检验物体是否带电,并能粗略判断所带电荷量多少的仪器.
验电器的外形多种多样,但构造却大同小异.图1-1-1是一种实验室用的验电器,它的结构是:一根一端装有光滑金属球的金属杆,通过橡胶塞插入玻璃瓶内,在杆的下端连上两片金属箔.玻璃瓶的作用是为了防止空气流动对金属箔产生影响. 图1-1-1        图1-1-2   如图1-1-2所示,当带电体接触金属球时,带电体上的电荷就转移到金属球上,然后传到金属箔上,使金属箔也带同样性质的电荷.由于同性电荷相斥,使两片金属箔相互推开,张开一定的角度.金属箔张开角度的大小,反映了带电体所带电荷的多少.2.为什么在阴雨天做静电实验很难成功
阴雨天空气潮湿,容易导电,带电体上的电荷会很快与周围的异号电荷发生中和.因此在阴雨天或湿度很大的环境中很难使物体上保持稳定的电量,很多静电实验不易成功.3.常见静电现象分析
(1)尖端放电原理
①带电体上的电荷都分布在导体表面,且分布是不均匀的.其分布特点是:突出的位置,电荷比较密集;平坦的位置,电荷比较稀疏.
②导体尖锐部位的电荷特别密集,尖端附近的电场就特别强,故容易产生尖端放电.
③高压电器设备表面要光滑,是为了避免尖端放电.避雷针顶端又尖又细,是为了利用尖端放电.(2)火花放电
①带正、负电荷的物体相距很近或电荷积聚很多时,物体间会产生火花,并且伴有爆炸声,这是正负电荷中和并使空气分子电离的过程,叫做火花放电.
②运转的机器或运输汽油等易燃品的车辆需保持与大地有导体连接,是为了及时导走静电,避免电荷积累引起火花放电.
③可利用火花放电制造电子打火器.(3)雷电
①闪电和雷鸣实质就是云层之间或云层与大地之间的火花放电.
②产生雷电时电流很大,若是雷电产生在云层与大地之间,就会使电流通过的建筑物严重损坏,所以要注意避雷.
③避雷针利用了尖端放电原理,使建筑物附近的云中的电荷积累到一定量时就能通过避雷针的尖端放电而逐渐中和,因而不会在建筑物附近产生雷电,使其免遭雷击.4.干燥季节如何减少静电电击
在干燥的冬季,回到家中脱去外套后如果接着去触摸导电体,比如门把手、水龙头、煤气开关、其他人等,常会被电击一下,使人很痛苦.如何减少这种受电击的情况呢?
脱外套时内外衣物摩擦,会产生大量电荷,从而使人体带电.接着接触其他导体时,由于放电现象,产生很大的瞬时电流,会使人有被电击的感觉.要减少电击现象,一是脱衣时慢一些,从而减少摩擦生电,同时使内外衣物上的电荷能有充分的中和时间,二是脱衣后先不要用手接触导体,过一段时间后,身上的电荷和周围的异号电荷慢慢中和,人体就不带电了.电荷守恒与摩擦起电 M和N是两个原来都不带电的物体,它们互相摩擦后,M带正电荷.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在摩擦前M和N的内部没有任何电荷    
B.摩擦的过程中电子从M转移到N
C.M在摩擦过程中创造了正电荷
D.N在摩擦过程中失去电子解析 物体内部既有正电荷又有负电荷,正负电荷数量相等,物体看起来不带电,故A错.M、N摩擦时电子从M转移到N,故M带正电.在转移过程中,电荷的总量不变.正确选项为B.
答案 B 如图1-1-3所示,A、B是被绝缘支架分别架起的金属球,并相隔一定距离,其中A带正电,B不带电.则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感应起电及电荷守恒定律的运用图1-1-3 A.导体B左端出现负电荷,右端出现正电荷,并且电量大小相等
B.若A不动,将B沿图中aa′分开,则两边的电量大小可能不等,与如何分有关
C.若A向B逐渐靠近,在B左端和右端的电量大小始终相等并且连续变化
D.若A、B接触一下,A、B金属体所带总电量保持不变解析 由于B导体中存在大量自由电子,在带正电的A的作用下,B中部分电子会被A吸引到左端而出现负电荷,右端由于缺少同样数量的电子而出现正电荷;所以A选项正确.
根据电荷守恒定律,B中总电量仍为零.即使沿aa′分开B,只要B与外界没有电荷交换,B的左右两部分的电量总是等量异种,所以B选项错误.
A向B逐渐靠近过程中,B的左右部分异种电荷数量总是同步变化,但不连续变化.这是由于任何带电体的电量都不是连续的,只能是基本电荷量(e=1.60×10-19 C)的整数倍,所以C选项错误.A、B间接触后,A上部分正电荷转移到B上,这就发生了接触起电现象,虽然B的净电荷增加,但A、B的总电量保持不变,所以D选项正确.
答案 AD 如图1-1-4所示,有一带正电的验电器,当一金属球A靠近验电器的小球B(不接触)时,验电器的金箔张角减小,则(  )
A.金属球可能不带电
B.金属球可能带负电
C.金属球可能带正电
D.金属球一定带负电验电器的使用图1-1-4 解析 验电器的金箔之所以张开,是因为它们都带有正电荷,而同种电荷相排斥,张开角度的大小决定于两金箔带电荷量的多少.如果A球带负电,靠近验电器的B球时,异种电荷相互吸引,使金箔上的正电荷逐渐“上移”,从而使两金箔张角减小,选项B正确,同时否定选项C.如果A球不带电,在靠近B球时,发生静电感应现象,A球靠近B球的端面出现负的感应电荷,而背向B球的端面出现正的感应电荷.A球上的感应电荷与验电器上的正电荷发生相互作用,由于负电荷离验电器较近而表现为吸引作用,从而使金箔张角减小,选项A正确,同时否定选项D.
答案 AB在雷电来临时,要注意哪些避雷的方法
(1)观察所处的环境、生活和工作的建筑物、个人的活动空间以及个人经常使用和接触的设备,有无受雷击或侵入感应雷电的可能和危险,如果有,则要采取必要的防雷措施,以保安全.
(2)不能在屋顶上乱拉各类电线和架设各种天线,屋顶上的各种设备的金属构件都应可靠地连接到接地网.(3)雷电来临时留在室内比处于室外安全;留在有防雷设施的室内比无防雷设施的室内安全;站立于屋顶最不安全.
(4)雷电来临时应停止室外的各项体育运动.
(5)雷电来临时当你处于空旷的田野或开阔地带时,应尽快寻找有防雷设施的地方躲避;如果临时找不到躲避的地方,切记:处于低矮地方比处于突出的高地更安全;不能在山顶、山脊、田埂、土堆上行走或跑动;不能手持或肩扛长形工具和物件;不能靠近孤立的高大树木和烟囱类建筑物,更不能躲进位于高处的简易农舍.(6)在野外,雷电来临时不要接触和接近各种电线类金属,不要使用各类电器或仪器仪表,而应立即将所有电器和仪器仪表自各类电线上断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