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八年级上册第一课
《我的倡议书》
容县十里中学 彭东成
一、教学目标和要求
1、知识目标:
通过制作 “爱心倡议书”,让学生理解、掌握并熟练运用“WORD”。
2、能力目标:
通过制作 “爱心倡议书”
a、熟练运用WORD软件进行排版,学会在WORD文档中插入表格。
b、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应用信息,传输信息的能力。
c、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讨的能力。
d、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情感目标:
a、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
b、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组织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及重难点分析
WORD是应用广泛、功能强大的文字处理软件,兼有完善的排版功能。熟练运用WORD软件,是社会对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基本要求。WORD软件的应用领域是文字处理和排版,因而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也就是这两点。文字处理包括文字的录入(这有涉及到汉字输入法的知识)、编辑、格式设置(字体、字号、颜色、特殊格式);版式设置包括页面设置(纸张、边距、缩进、间距、边框、背景)、对象(图片、文本框、艺术字)插入及版式;表格制作包括表格插入、修饰。
教学重点:格式设置(文字、图片)、表格制作
教学难点:版式设置(页面)
三、教学模式
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来指导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我们会发现"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很适合这一课程的教与学。
“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的出发点是:抓住信息技术学科特点,以信息处理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对象,改变传统的“老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模式,以完成和实现“任务”为线索,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整合信息于学科的学习应用中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带动学生创新能力、自学能力、理论联系实践能力的提高,增强学生独立意识和团体协作精神。
对于这一课的教学,我采取的是:"布置任务→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自学→教师穿插介绍知识重点和难点→归纳结论、评价成果",即学生通过完成一份爱心倡议书,在学中练,在练中学,并在其中要求融入审美情趣、网络技术、社交能力的展示。教师是学生的学习伙伴,指导并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综合能力的发挥。在教学前,把每班分成“四个人为一组”的多个小组(小组成员是这样搭配的:能熟练操作电脑、熟练运用WORD同学;对WORD不够熟练的同学;男同学;女同学。尽量使各小组成员知识水平平衡)。
“爱心倡议书”任务设置 :
每组学生利用WORD写一份漂亮的爱心倡议书,要求:(1)倡议书有一个明确的主题,但内容各组自定;(2)倡议书应含有图片、艺术字及各种字体风格;(3)倡议书应含有制表;(4)倡议书制作版面用一张A4纸;(5)评测的重要依据是“创新”、体现时代特色和个性张扬,内容没有科学性错误。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新课导入
教师:你们身边有各种各样的报纸和杂志,你们在吸取它们精彩知识的同时,有没有想过这些知识是通过什么软件、什么途径和什么方法编排在一起的?你们见过网上的倡议书吗?
教师演示:网上的倡议(进入新浪或搜狐网站,输入关键词“倡议书”,显示搜索结果,进入相关网页,演示);
教师:这些倡议书整体如何?是用什么软件编排的?
学生:设计得真好,内容真丰富,用WORD、WPS软件制作的。
教师:你们有没有信心写出一份能和它们相媲美的倡议书呢?
学生:有,比他们做的更好!(学生一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教师:现在各小组根据选定的主题,运用WORD软件完成任务。
(二)教与学的过程
各小组成员聚集在一起,很严肃又很热烈地讨论着,讨论一段时间分配好任务后,有的小组各成员回到自己的座位,翻开书,打开WORD软件,一步一步地自学,并不时地和同组其它同学讨论着;有的小组成员聚集在一起,一个同学在讲解,其它同学在听讲,并不时地记笔记和提问,能者为师,互相学习,气氛融洽活泼又严肃。
教师在巡视辅导过程中,密切注意各组对各知识点在理解和运用上存在的共性问题,并及时在学生自学过程中穿插讲解。如“如何在正文随意定位插入的图片”“怎样改变文本框的形状”等等。对于这节中的重点和难点:格式设置(文字、图片)、表格制作;版式设置(页面),教师要根据全班同学掌握知识的程度和进度,及时讲解这些,学生反而很愿意听,有一种恍然大悟的表情。
教师在教室内走动,融入到学生中,随时点拨他们在完成倡议书过程中遇到的全组都不能解决的新问题。此时,教师学生共同去查资料或互联网解决,真可谓教学相长,又增强了师生间的朋友伙伴关系。
各小组有强烈的团队合作精神,遇到不懂的问题,互相讨论;有的同学想贪玩,其它同学就提醒监督。这样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五、资源整合、素质整合
倡议书制作运用的是WORD的知识,但整个过程涉及并整合了美学、文化知识、计算机网络技术、社交能力、组织能力和自学能力等等。如:在版面布局设计上既要注意视觉习惯,但又要打破常规、设计新颖。
要制作一份独具特色的倡议书,就要找资料,网络技术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各组同学能熟练从网上下载文字、图片、动画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看到别人的作品,能极大地刺激学生的创作灵感和欲望,所以有的学生在“PHOTOSHOP”“画图”等软件里制作和处理有自己个性的作品,把它们放到倡议书中。
正是在这一系列的学习、追求、尝试、失败中,学生不仅学到了书本上的知识,而且也学到了书本以外的知识。
六、教学成果评价
在规定的时间内,每个小组完成了任务。作品风格各异,布局、审美、制作无不体现了各小组成员的智慧和汗水。
每个小组派一名同学,讲述自己小组倡议书制作过程,从学生的介绍中,了解各组掌握知识点的情况,是否已熟练运用WORD综合排版。
最后由同学选出从内容到版面都优秀的作品,推荐到报刊或网站发表。所有作品在学校的网站发表,极大地鼓舞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这门课的兴趣。
七、教师总结
“同学们做的倡议书都非常好,每个同学在制作倡议书过程中,肯定或多或少都学到了课堂上的或课堂外的知识。下面我们一起把这一节的重点和难点再简单回顾一下,我还要讲解你们各小组在完成任务过程中遇到的关于WORD的小难题。”
八、教学延伸
制作书本第4页的表格,并修饰和美化表格边框与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