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1.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3-24 07:52: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课程内容
  1.知道《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等名著,了解明代科技的成就及影响。
  2.通过明长城和北京城的建筑,体会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教学目标
  1.掌握李时珍与《本草纲目》,宋应星与《天工开物》,知道徐光启与《农政全书》,学习三位科学家刻苦钻研、勤奋好学、不甘平庸、敢于进取的精神,使情感得到升华。
  2.通过对雄伟的北京城和明长城的学习了解,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无比的创造力,激发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3.通过了解《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知道明朝时期小说戏曲等大众化的文学艺术形式有了突出的发展,对以后的小说戏剧等文学艺术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教学重点
  雄伟的北京紫禁城和明长城;《本草纲目》和《天工开物》;明朝时期古典小说文学成就和思想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
  明朝文化成就反映的时代特色。
教学过程
  同学们,你读过西游记、登过长城吗?这些都是明朝时期的成果。明朝时期不仅有文学名著,还有科技名著,明朝著名建筑不仅有长城,还有北京城。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明朝,了解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的成就。通过学习,我们将知道:明朝有哪些科技、建筑与文学成就?为什么会取得这些成就?
  首先,请大家看课文中的三幅图片,他们分别出自哪本书籍呢?
  它们就分别是:《本草纲目》,被誉为“东方医药巨典”、《天工开物》被誉为“中国17世纪工艺百科全书”、《农政全书》是明代末年的农业百科全书。
  这三大科技名著堪称明代奇书,它们的作者和主要内容及特点分别是什么呢?
  请大家参考课本第76—78页,完成表格。
  请同学们介绍一下这三部科技著作:
  《本草纲目》:李时珍,书中记载药物1800多种,收录药方11000多个,附图,对药物分类,介绍产地、形色、气味等。这部巨著总结古代药物学成就,丰富了医药学宝库,在世界医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天工开物》:宋应星,书中把生产部门分为18类,涵盖当时农业和手工业的所有生产和加工部门,介绍物品、生产工具及生产流程。对古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总结,记述了当时中国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科学技术。
  《农政全书》:徐光启,全面总结了古代农业生产经验、技术革新和作者的创新研究成果。
  比较这三部科技著作,你发现他们有哪些共同点呢?
  都总结了历代的成果,既具有实用性,又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由此可见:这些科技巨著的诞生与经济发展有关,尤其是明朝时期,农业生产水平提高、手工业进步、商业和城市经济繁荣,为科技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当然这些作品的诞生,还离不开作者的辛勤努力。
  请大家专访这三位作者:他们是有怎样的创作经历?在创作这些宏大科技名著的过程中,他们有哪些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呢?
  李时珍:注重实践、归纳,善于吸取前人成果。
  宋应星:勤奋好学,专心致志,长期积累和不懈研究。
  徐光启:与意大利人共同翻译著作,积极汲取西方科技。这在闭关自守的明清时代是难能可贵的。
  归纳:他们专注实践、善于总结、勤奋学习、刻苦钻研、敢于创新等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在明朝经济发展的同时,明朝专制集权也发展到极致,皇权空前强化,受政治和社会现实的影响,明朝北京城的建筑结构、布局和气势极显庄重。1987年北京故宫和万里长城都被列为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
  提示:文化遗产指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文物、建筑或遗址。现在就分成两组,分别探究长城和北京故宫被列为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的理由。着重三个方面:
  1.从历史角度,看它的建立背景或目的。
  2.从艺术或科学的角度,看它的规模、结构或布局。
  3.从文化角度,看它的文化内涵。
  从春秋战国时代开始,直到明朝末年,前后有20多个诸候国和朝代修筑过长城。大家已学过秦长城,为什么只有明长城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呢?
  首先请长城组的同学展示探究的结果:
  1.建立背景:为防御蒙古贵族南扰而修筑。(与秦长城一样都为了防御北方游牧民族)
  2.规模结构: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总长万余里。
  以城墙为主体,形成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与以前的长城相比,规模大、布局合理,坚固、质量优异。以砖石建筑为主,比以前更坚固,今天看到的长城主要是明长城。
  3.文化内涵:
  (1)从位置看,长城位于北方游牧民族与农耕地区的连接处,也是长城内外各民族贸易与文化交流的平台,是各族交往的纽带,是凝聚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纽带。
  也就是说:长城的功能不仅以军事防御为主,而且还是长城内外各民族交流的平台。
  (2)从所处地势看,长城依山而建,突起在山岗之间,被称为建筑的奇迹,凝聚着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思考:万里长城被视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这其中的寓意是什么?
  长城,凝聚着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是凝聚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纽带,体现了中华民族勤奋智慧、坚韧刚毅、充满向心力和凝聚力的民族精神。
  正如一位外国友人说:“建造长城的民族,是没有任何困难不能克服的民族。”
  北京故宫被列为文化遗产的理由有哪些呢?请这一组同学展示探究成果:
  1.建立背景:明朝第三个皇帝明成祖朱棣夺取皇位后,在1406-1421年间修建北京城。明清两朝共有24位皇帝在此居住。
  教材第第81页明代《皇都积胜图》描绘的就是明朝中、后期北京城繁盛景象。
  2.规模结构:
  北京城以中轴线纵贯南北,对称展开,均衡布局,分内城、外城、皇城、宫城,宫城就是紫禁城,即故宫。
  紫禁城(故宫)以宫殿为重点,外朝有三殿,内廷有三宫,占地约16万多平方米,殿宇9000多间,是当时世界上最宏大、最辉煌的皇家建筑群。
  明代《北京宫城图》画面中的紫禁城:以俯视的视角、中轴对称的形式,在祥云雾绕中若隐若现。
  何为祥云?有人说是画家没见过紫禁城的真面目,想象的,也有人说也许是为了显示神圣庄严,你认为呢?也许兼而有之吧。因为那时对一般百姓而言,这里的确是一个神秘而又神圣的地方,他们不可能知道里面的情形。
  据考证“紫禁城”的由来:依照中国古代星象学说,紫微垣(即北极星)位于中天,乃天帝所居。皇帝自认为是 “天子”,他的宫殿就应当位于地球的正中间。皇帝居住的地方,防备森严,寻常百姓难以接近,所以故宫又称“紫禁城”。
  这幅庄严的紫禁城图有着巨大的象征意义,云雾中浮现的不仅是明朝初年建成的紫禁城,同时也象征着一个强盛而神秘的帝国。也许在当时人看来,天下的中心是中国,中国的中心是北京,北京的中心是紫禁城。
  由此可见,北京故宫的建筑有什么文化内涵?反映了当时君权至上的时代特点
  文学是社会的一面镜子。自秦代以来,汉赋、唐诗、宋词、唐宋散文、元曲等文学创作各领风骚。到了明代,小说戏曲等大众文学流行起来。尤其是小说创作,在明代处于黄金时期,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明代小说例如《三国志通俗演义》(俗称《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戏剧如《牡丹亭》,请阅读课文第82-83页,列举这些作品的作者、主要内容及评价。
  《三国志通俗演义》(俗称《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成书于元末明初,以三国的史实为基础,描写了魏蜀吴三国之间政治、军事、和各种矛盾冲突,也反映了人民群众要求统一的强烈愿望。这部小说是章回体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最为流行的长篇历史小说之一。此后,我国出现了许多长篇说史的小说。
  《水浒传》:作者施耐庵,运用白话描写故事和人物,是元末明初另一部长篇小说,书中以官逼民反为主题,描写了宋代梁山好汉反抗官府压迫的武装斗争,成功地塑造了宋江、鲁智深、武松等一批英雄人物。
  《西游记》,作者吴承恩,描写唐僧取经的艰难历程,抒发了铲除邪恶势力的愿望。是浪漫主义神话小说。尤其是书中胆大艺高、爱憎分明的孙悟空,很多同学都熟悉并喜爱。
  《牡丹亭》:作者是汤显祖是明朝后期最负盛名的戏剧家,这部戏剧就是他的代表作,书中通过杜丽娘与柳梦梅的爱情故事,批判了吃人的封建礼教。达到很高的艺术水准。
  从评价来看,明朝是小说创作的黄金时期,对后世影响深远。
  从内容来看,三部小说都是在群众或民间文学的基础上经作家加工再创作完成的,明朝文学由过去的高雅走向通俗,即所谓大众文学,即更加通俗易懂,适应了市民阶层的欣赏要求。
  这些作品都描写了鲜明的人物形象,表现对人的主体个性的张扬,对君主专制的思想发起了强有力的冲击,起到人文觉醒的作用。
  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是否对明朝的科技、建筑、文学成就有了了解呢?
  明代书法名家董其昌曾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课后建议大家走长城游北京、读古典名著,从宏伟的建筑中、从古典名著中感受历史的气息,滋养人文的情怀。
  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下课,同学们再见!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