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文言文二则 表格式教案(2课时,共12页)

文档属性

名称 14 文言文二则 表格式教案(2课时,共12页)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3-24 12:25: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六年级语文学科备课活页
第 五 单元 第 14 课 共 2课时
课题
14.文言文两则
设计者
李秋艳
课程标准
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教材分析
《学奕》这篇文言文选自《孟子.告子》,讲述了二人学奕,因学习态度不同,二人学习结果也迥异不同的故事。故事告诫人们学习要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课文文辞凝练,寓意深刻,是孟子的传世名篇。 ? ? ?《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列子》相传为列御寇的论集。列御寇,战国时郑国人,《列子》共8篇,其中保存了许多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如愚公移山,歧路亡羊,杞人忧天等,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学情分析
到现在为止,学生已经接触过不少文言文,他们已初步掌握了通过多读、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文言文的学习方法。虽然有部分学生的基础较差,但是他们的学习能力还是很强的,教师教会他们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后让他们自学,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至于课文所包含的人文内涵学生未必能深入理解,只要让他们有所体会就可以了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背诵,做到正确、节奏停顿得当、抑扬顿挫,从反复诵读中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特点。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悟自得,初步了解文言文的方法——熟读成诵,阅读注 释,联系上下文读通读懂。体会做事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背诵,做到正确、节奏停顿得当、抑扬顿挫,从反复诵读中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特点。
2、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悟自得,初步了解文言文的方法——熟读成诵,阅读注 释,联系上下文读通读懂。
3、体会做事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4读准每个字的读音,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5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根据课后注释联系上下文,了解故事内容。
6能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学习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重点
1.?要求能够阅读浅易文言文,并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难点
1..会文章所蕴含的道理。
2.让学生参考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是本课的重点。
教学方法
讲授法 阅读法
教具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2
教学流程
二次备课
第一课时
一、故事导入,激发情趣:
1、我深知同学们记忆好,又好读书,相信今天的见面礼一定难不倒大家。(出示:故事短文)请大家快速阅览这篇小故事,并熟记于心,一会看谁能用自己的话讲给大家听。
2、学生自由朗读故事短文。
3、谁愿意当一回小老师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指名学生讲述故事)
4、同学们,这个小故事有110多个字,其实它是古文《学弈》翻译而来。(出示课文)古原文只有70个字。出自孟子的《孟子·告子》。
【讲授】二、初读感知,读通读顺:
1、同学们都是善于发现的孩子,你发现课文的字里行间多了什么?(带圈的数字)每个带圈的数字对应着课后的注释,便于帮助我们理解文言文。
2、请同学们自由大声地反复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然后对照课后的注释,了解每句话的意思。
3、教师板书课题,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4、读书反馈:课文读过三遍的举手(学生举手反馈)。
5、看来大家都反复读了课文。你能来推荐一位同学朗读这篇课文吗?(指名推荐)
6、谢谢你,能大方地推荐同学读书,相信你也能大胆地发言,请你读读课题!(学生朗读课题)
7、理解课题
(1)你知道“弈”是什么意思吗?(下棋)
(2)你是怎么知道的?(看注释)
(3)看注释是理解文言文最快捷最有效的方法。
(4)学弈是什么意思?(学下棋)
(5)全班齐读课题。
8、指名读文。(你很荣幸,能够第一个读书,请把课文读一遍。听读也是一种学习,请大家用心听读)
9、指导朗读
(1)回顾朗读方法。
能大声朗读就是好样的。读古文有读古文的语气。回想之前我们是怎样读文的?(语速慢 有节奏 停顿多……)
(2)古人读书讲究吟诵,读得入情入境,如醉如痴。学好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朗读,最好的方法也是朗读。老师想先来试试,请同学们拿出笔,听老师是怎样停顿,在你认为有必要停顿的地方画上斜线(师示范读文,学生边听边画停顿)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3)请同学们按照画出的节奏再来练习朗读。(学生各自练习朗读)
(4)谁愿意再来试试?(指名读)
(5)全班齐读。
【讲授】三、释疑探究  揣摩词句  感悟文意
(一)理解“弈秋,通国之善一者也”
1、指名读第一句(请你来读读第一句话)
2、何为善弈者?(学生回答:最擅长下棋的人)
3、理解者字。
者,在这里是的人的意思。读读书的人,我们可以称为(读者)。写作的人(作者)。听的人(听者)
4、谁是善弈者?(学生回答:弈秋)
5、弈秋厉害到什么程度?从句中哪个词可以看出?(学生回答:通国)
6、之在这里是的的意思。也则表示判断语气是或者就是。
7、看来弈秋是全国最会下围棋的人,那佩服之余咱就来夸夸他吧!
老师问:“弈秋,何许人也?”
学生答:“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二)理解“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1、俗话说‘名师出高徒’,弈秋是否一定教出了两个棋艺高超的学生呢?他们两个学弈的结果怎样?从哪句得知?(学生回答:“虽与之俱学,费若之矣。”)
2、“弗若是什么意思?”,(出示幻灯片)
3、到底是谁比不上谁?(引导学生明白第二人比不上第一人。)
4、注意句子中有两个“之”,分别指代谁?(他,第一个人)
(三)理解“为是其智弗若愚?”
1、同拜一人为师,为什么结果截然不同呢?这不由得让人产生这样的疑问——(边说边出示:是其智弗若矣?)
2、指导朗读
(1)心有疑惑,语气强烈些(学生再次读句子)?????????????????????
(2)问得更强烈些(学生二次读句子)
(四)理解“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过渡:是因为这个人的聪明才智比不上别人吗?回答是并非如此。那是什么原因呢?我们来看看他们是怎么学?
出示幻灯片“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1)其一人如何学弈?(专心致志)
(2)出示插图:看看课文插图,你从哪里可以感受到此人学弈是专心致志?(学生描述)(3)你还能用那些词语来形容这个专心致志的学弈人(全神贯注 聚精会神)板书:专心致志
(4)之在这里理解为弈秋的教导。
(5)这个人专心致志,弈秋的话语声声入耳,其他的声音听而不闻。
当小鸟唱着婉转的歌时,他听到了吗?因为(生读——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当小河哗啦啦流过,他听到了吗?因为(生读——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当蜂蝶在旁边飞舞时,他看到了吗?因为——(生读——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五)理解“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1、那另一个人是如何学弈的呢?
(学生回答: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第二个人虽听之,之做什么讲?(学生回答:弈秋的教导)
3、这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教导,却一门心思的想着什么?
(学生回答:第二人一门心思想着射鸟)
4、这种“一心”是不是专心吗?[他学弈时是“三心二意”。](板书:三心二意)
(六)巩固一字多义
1、通过读,你发现有一个字在文章中反复出现吗?(生:之)出现了几次。(生:六次)
古人云:“好学深思,心知其意。”每个“之”字各是什么意思呢?
2、(课件出示带“之”字的六句话)生自学后交流。
3、由此可见,相同的字在不同的句子里,意思是不相同的。“为”与“其”字在文中也多次出现,各是什么意思?(出示练习)
4、学生交流。
(七)读文明理
1、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一起再来读读这句话(出示: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2、生齐读。
3、这两个人同于弈秋学弈,结果却截然不同,其根本原因在于什么?(学生回答:学习态度?? 教师板书:态度)
【讲授】四、拓展延伸
(一)故事拓展 领悟事理
1、学棋要专心,下棋也得如此,即使是弈秋这样的大师,偶有分心也会败弈,不信,再来看看这个故事(出示《弈秋败弈》的故事)
2、同学们自由读故事。
3、谁能来说说这个故事讲得是什么内容?(指名回答)
4、由此可见,不管下棋还是做事,态度决定一切。专心致志可助成功(板书成功),反之,则一事无成(板书失败)。正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二)师生问答 巩固课文
1、回想《学弈》这个小故事,弈秋,何许人也?
学生回答:“弃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2、“使弈秋干什么?”
学生回答:“使弈秋诲二人弈。”
3、“二人怎么学?”
学生回答:“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4、“结果如何?”
学生回答:“虽与之俱学,费若之矣。”
【活动】五、总结
1、这篇短小精悍的小故事仅有5句话,70个字,便使我们明白,学弈就是学做人,棋如人生,离不开黑白分明的理性与均衡,只要我们走的每一步人生之棋都是认认真真的,专心致志的,我们就是永远的胜利者。
2、像这样富有哲理的小故事在古文中还有很多,如我们熟悉的《揠苗助长》、《刻舟求剑》,同学们可以课下多收集一些,与同学分享。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它言简意赅,记录了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不少文言文还揭示了深刻的道理。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两篇融知识性、趣味性与哲理性于一体的文言文。“专心致志”这个成语你熟悉吗?谁能讲讲它的意思。“专心致志”这个成语源自《孟子?告子》中的一篇文言文──《学弈》。(板书:学弈)
(1)介绍孟子: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国(现山东邹县)人。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以后的儒学大师,被尊称为“亚圣”,后世将他与孔子合称为“孔孟”。他肯定人性本来是善的,都具有仁、义、礼、智等天赋道德意识。提出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论点。《孟子》是孟子与他的弟子合著的,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等。
(2)释题:“弈”指什么?“学弈”又是什么意思呢?(“弈”,本来专指下围棋,“学弈”就是学下围棋。现在的“对弈”,就是下棋的意思,但不限于下围棋。)
(3)引导学生就课题质疑,及时归纳整理并板书:
♀谁学下棋?
♀怎么学下棋?
♀学得结果怎么样?
♀《学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4)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谁能给大家讲一讲《学弈》这个故事?
(二)初读课文,读通句子
1.教师范读课文,努力做到读得有声有色,流畅自如(最好能背诵)。从而感染学生,激发其诵读兴趣。
2.读后学生评价,及时归纳出朗读文言文的要点:一是读的速度要慢,二是停顿要得当。老师也可出示原文和停顿符号,以对学生朗读有所帮助。
3.学生模仿教师自由练读,读通读顺为止。(教师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反复朗读)
4.同桌互读课文,互相正误。
5.教师运用多种方式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如指名读、赛读、齐读等,直到读熟为止。
三、精读课文,理解文意。
1.学生对照文后注释,自己尝试弄懂每句话的意思,理解故事的内容,遇有困难教师及时帮助。
2.同桌互相解疑释惑,合作学习,讨论每句话的意思,也可向教师请教。教师及时就文中比较难理解的词句进行指导:如“之”在不同句子里的意思不同;“与”是通假字,同“欤”,表示疑问或反问,跟“吗”“呢”相同;弗若,不如;为是其智弗若与,在这句话里,“为”应读第四声;然,这样。
3.学生对照注释,讲解自己对文中语句的理解,教师及时讲解学生理解中的难点。
(《学弈》参考译文:弈秋是全国最会下棋的人。让弈秋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而另一个人虽然在听着,可是他心里总以为有天鹅要飞过来,想拿弓箭去射它。这样,虽然他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却学得不如前一个。能说这是他的聪明才智不如前一个人吗?我说:不是这样的。)
4.同桌互相讲说故事内容。
四、自读思考,体会文中道理
教师引导学生逐一解答就课题提出的问题
1.谁学下棋?谁是老师?——有两个人学下棋,老师是全国最善于下棋的弈秋。
2.(这两个人)怎么学下棋?——“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注意力十分集中,一心一意);“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而另一个人虽然在听着,可是他心里总以为有天鹅要飞过来,想拿弓箭去射它,学习时注意力不集中,三心二意)。
3.学得结果怎么样?“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虽然后一个人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却学得不如前一个)。
解答这个问题后,教师可以追问:是什么原因使“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引导学生理解:两个人学习结果不同,并不是因为在智力上有多大差别,而是他们的学习态度不同——前一个专心致志,后一个三心二意。)
4.学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学习、做事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
五、联系生活,深化认识
1.请学生谈谈学习本文的体会。
(做什么事只有专心致志,一心一意才能成功。)
2.你能联系实际说一说吗?
(让学生联系生活、学习中的经历充分发言,认识到不专心产生的不良结果,增强做事专心致志的意识。)
六、复述故事,背诵课文。
1.同桌互相讲故事
2.指导学生背诵课文。
七、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1.请生背诵《学弈》。
2.板书课题:文言文两则 两小儿辩日
3.介绍资料:《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列子》相传为列御寇的论集。列御寇,战国时郑国人,《列子》共8篇,其中保存了许多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如愚公移山,歧路亡羊,杞人忧天等,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4.理解课题,质疑问难:(1)看了课题,你知道了些什么?(知道了文中的主人公是两个小孩;知道了这篇文章主要是写两个小孩辩日这件事)(2)看了课题你还想知道些什么?(①他们为什么争辩?②他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依据是什么?③他们辩论的结果是什么?教师及时板书学生提出的问题)
二、总结学法,明确目标
1.回顾学习《学弈》一文的过程,总结学习方法。
(1)理解课题,提出问题。(2)读准字词,读通课文。(3)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4)解疑释惑,体会道理。(5)复述故事,熟读成诵。
2.明确方法,自主学习
⑴读准字词,读通课文,注意语速要慢,适当停顿,到读通顺为止,。
(2)学生多种形式朗读课文,师生及时评价。
(3)结合注释,疏通文意,对照注释,弄懂词句,理解故事的内容。
(4)同桌互相解疑释惑,合作学习,弄明白每句话的意思。
(5)用现代口语复述故事,并根据学生复述的状况进行即时疏通点拨。
3.解疑释惑,体会道理
⑴两小儿为什么争辩?(太阳是远是近)
⑵他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依据是什么?(①一小儿的观点是:“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依据是:“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个小孩认为太阳早上离人近,中午离人远,他是根据形状大小来判断的。②另一小儿的观点是: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依据是:“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另一个小孩认为太阳早上离人远,中午离人近,他是根据温度来判断的。)
⑶他们辩论的结果是什么?(孔子不能决也――孔子也不能判断谁对谁错。)
⑷对两小儿所持观点,你同意哪一种?为什么?(引导学生积极发表看法,保护他们大胆发表自己见解的积极性。)
(教师适时补充资料供学生阅读:其实太阳早上和中午离我们的距离是一样的。①远小近大的原因:A、早晨和中午的时候太阳距离地球的远近是一样的。由于视觉的误差。同一个物体,放在比它大的物体群中显得小,而放在比它小的物体群中则显得大。同样的道理,早晨的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来的背衬是树木、房屋及远山和一小角天空,在这样的比较下,此时的太阳就显得小了。B、同一物体白色比黑色的显得大些,这种物理现象叫做“光渗作用”。当太阳初升的时候,背景是黑沉沉的天空,太阳显得明亮;中午时,背景是万里蓝天,太阳与其亮度反差不大,就显得小些。②日初凉、日中热的原因:A、早晨太阳斜射大地,中午太阳直射大地。在相同的时间、相待的面积里,直射比斜射热量高。B、在夜里,太阳照射到地面上的热度消散了,所以早上感到凉快;中午,太阳的热度照射到地面上,所以感到热。)
4.学了这个有趣的故事,你喜欢故事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⑴两小儿聪明可爱,善于动脑,对自己不懂的问题大胆质疑,勇于争辩。
⑵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 尽管学识渊博,可是仍然“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引导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5.复述故事,熟读成诵。
⑴分角色朗读课文。
⑵学生分组表演故事。(学生自由选择使用现代话或使用文言文表演)
⑶学生背诵课文。
八、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用现代与说出两则寓言的意思。
3,说出这两则寓言告诉我们的道理。
板书
学?? 弈
? ? ? ? ? ? ? ? ? ? ? ? ? ? ? ? ? 《孟子·告子》
? ? ? ? ? ? ? ? ? ?专心致志???? 态????? 三心二意
? ? ? ? ? ? ? ? ? ? ?成功??? ???度??????? 失败
文言文两则
学奕
1、二人学奕 师从奕秋
2、一人 专心致志、惟奕秋之为听,然后成功
3、另一人 三心二意、思援弓缴而射之,然后失败
总结,条件相同,但结果不同,得到道理:学习之理贵在专心。
两小儿辩日
1、起因:两小儿辩斗
2、观点相反:一儿 日始出近 日中远
另一儿 日初出远 日中近
3、理由:一儿 近大远小
另一儿 远凉近热
4、结果:孔子不能决
总结:善于观察,有理有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