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凡·高》教学设计
执教者:西安高新第一小学 卜凯
授课人:卜凯
课时: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本课教材属于“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内容,在相邻的两册教材同类型课中,它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本课内容是小学美术教材中首次以画家为专题进行的欣赏活动。学生从了解凡·高的生平开始,关注他的人生经历,体会他的精神品质,欣赏他的艺术风格,感受他的艺术魅力,学会以画家为专题进行欣赏的方法。深入了解画家,才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其美术作品的真正含义。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已经在前一阶段的学习中欣赏过数位中外画家的作品,对绘画题材、绘画形式及风格有了初步的认识,而且也具备了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阅读能力、理解力和自主搜集资料的能力。但本课首次出现以画家为专题进行的欣赏活动,学生在领悟、理解、文化艺术积累上还需要教师搭建欣赏评述的阶梯,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方法,帮助他们开展专题性欣赏活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凡·高生平及绘画风格。知道如何对一名画家及其作品进行专题性研究。学习从多角度欣赏、认识美术作品,提高学生欣赏评述的能力、与同学合作学习的能力和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过程与方法:
学生在观察、描述、分析的过程中,利用课前调查、对比观察、小组合作基础上的自主探究式学习的方法,进行专题欣赏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在愉快的欣赏过程中,感受并学习凡高对艺术热情、执着、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初步了解画家凡?高的生平,认识画家的绘画风格,用语言或文字等方式表达自己对作品的认识与感受。
教学难点:感受作品的思想内涵,从内容、色彩、笔触等方面表达自己对作品的感受。
资源利用:多媒体一体机、互联网、欣赏手册、课前学习单、iTools手机投屏软件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快乐教学法、演示法、谈话法
学习方法:欣赏法、观察法、小组合作、练习法
教师准备:美术书、欣赏手册、教学范画、油画棒、课件、智能手机
学生准备:美术书、油画棒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
环节
分步目标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情景导入
激发兴趣,
切入主题。
1.引领学生倾听凡高离世前未能寄出的信件内容摘要。通过谈话组织学生畅谈听后感:发现哪些与作者相关的信息?猜一猜他是谁?
板书:画家凡·高
2.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凡·高人生最后阶段的情感变化,师生共同总结以“画家为专题”欣赏学习的思路,板书:人生经历、精神品质、艺术魅力。
1.聆听信件音频,摘录信中信息。推测作者,并说出理由。
2.学生通过分析,感受凡·高的情感变化。
谈谈自己想从哪几个方面了解凡·高。
1.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学习兴趣。
2.学生从感性认知出发,逐步引导到学习需求的理性思考上来。为学生了解“画家专题”欣赏的多元化角度作以铺垫。
自主探究
提炼概括,
汇报交流。
1.组织学生小组交流课前微课学习的收获及查阅、收集到的凡·高生平资料。
指导学生,依据自身理解,筛选凡·高生平信息,提炼信息。
3.组织学生进行全班范围内的分享互动。
1.学习小组内交流凡·高生平经历。
2.依据个人理解,自主摘录凡·高人生中重要时期的关键词或数据并记录在小卡片上。
3.分享个人所选关键词或数据的理由。
1.“课前学习单”作为一种学前体验活动的方式,有利于学生有序的从多个角度了解画家,并产生一定的审美初体验。
2.“课前学习单”也是对学生今后美术欣赏课前学习的一种思维培养。
3.通过“课前学习单”的引导,学生对画家信息的收集会变得更加有效。
欣赏体验(一)
分析理解,
探索发现。
1.引导学生探索凡·高早期的绘画作品及所生活的时代背景。
2.指导学生从色彩、造型、构图、题材等多方面欣赏凡·高早期代表作《吃马铃薯的人》,分析作品造型与色彩,了解凡·高如何进行美术表现。
3.学生朗读第二封信件,结合作品理解凡·高的精神品质。
1.欣赏凡·高早期作品,了解画家的生活背景、体会他的思想感情。
2.结合作品与信件的内容,感受画家凡·高的精神品质。
3.完善板书:将提炼出的精神品质关键词进行记录、分享。(善良、专心、认真、细致、大胆、执着等)
着重从思想情感、精神品质方面出发,体会凡·高内心世界。帮助学生建立“画家专题”欣赏学习的情感体验途径,从而为欣赏凡·高作品内在美打下的基础。
欣赏体验(二)
审美欣赏,
激发灵感。
1.指导学生用对比观察的方法,欣赏凡·高后期美术作品,鼓励学生大胆发现,交流感受。
板书:艺术魅力:①色彩鲜艳、明亮、强烈。
2.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凡·高的画风为什么发生重大的变化?出示第三封信件,引导学生结合作品体会凡·高创作时的情感。
3.出示视频《星月夜》,引导学生观察画作中独特的笔触。
4.师生共同小结凡高的艺术特点,板书:艺术魅力:①色彩鲜艳,明亮,强烈
②笔触跃动、厚重、有力。
1.对比《吃马铃薯的人》欣赏《向日葵》等受印象派影响下的大量美术作品,主动探究在作品题材与色彩上的变化。认识这一时期凡·高作品的特点与风格。
2.结合信件,再次欣赏作品,从色彩、题材、情感等多方面,体会凡·高中后期艺术风格。
3.发现凡·高独特的艺术表现语言,并进一步感受凡·高创作时富有活力的艺术表现力。
4.总结自己的感受,大胆表达凡·高中后期色彩和笔触的特点。
对比观察分析作品,归纳视知觉信息总结凡·高的艺术特点,使学生初步形成审美印象,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习从多角度欣赏美术作品。发展学生审美判断的能力。
欣赏体验(三)
情感投入,
激发热情。
教师设疑:组织学生欣赏教师课前范画《星月夜》的11张分解图。
鼓励学生大胆探索教师的课前范画与凡·高艺术特点之间的相似性。
3.教师巧妙引出空白的砂纸拼图,与学生互动,准备现场示范。
1.小组合作探究材料和表现手法。
2.通过联想,共同发现11张图形之间的关联并组合成不完整的《星月夜》作品,学生寻找缺失的作品局部。
3.学生认真观察,想象缺失部分的内容。
应用本课所学知识,集体智慧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团队合作中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理解。引起学生对完整作品的关注,为下一步学习环节埋下情感伏笔。
实践体验(一)
新颖创意,
美术表现。
利用砂纸、油画棒以凡·高独特的绘画笔触和色彩富有激情进行现场示范,并运用iTools软件完成手机投屏,演示示范全过程。
观察,探索具有凡·高风格的绘画表现语言。体会情感与艺术的融合。
1.教师现场示范,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凡·高作品色彩及笔触特点形成的过程。解决本课难点。
2.手机投屏软件的运用,能为学生提供清晰明了示范过程。便于学生细致观察。
实践体验(二)
个性发展,
艺术实践。
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引出“欣赏手册”中“欣赏体验”活动,鼓励学生大胆尝试。
学生通过看书、交流运用油画棒在砂纸上进行现场创作,并在学习小组内互评。
激发学生创作欲望,通过实践活动,体验凡·高艺术的独特美感和表达语言。
评述体验(一)
展示欣赏,
多元评价。
1.展示学生作品,启发学生从多角度进行作品的交流与评价。
2.教师以鼓励性语言,参与学生评价全过程。
1.生生互评,发现作品的优点,谈论自己独特的见解。
2.师生互动。
全班互动交流,发展个性艺术观点,提高评述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评述体验(二)
审美理解,欣赏评述。
1.教师朗读第四封“神秘”信件,展示凡·高对自己绘画作品的评价。
2.出示“欣赏手册”之二,“欣赏评述”活动。
3.鼓励学生交流、分享评述感受。
1.仔细聆听,细致品味。
2.深入思考,确定评述角度,编写对凡·高艺术人生的评价语。
3.学生分享。
形成对画家凡·高艺术成就的积极认知,内化本课知识。
主题研究
课后思考,
艺术延展。
组织学生欣赏凡·高艺术生涯最后作品《麦田群鸦》,体会凡·高精彩而短暂的艺术人生。
深刻体悟情感与艺术的碰撞,传承与创新的艺术魅力。
情感升华,致敬凡·高对艺术的执着追求,激发学生继续探索凡·高艺术的独特美感,对“画家专题”欣赏学习的持续兴趣。
板书设计:
课堂欣赏手册
欣赏手册封面、封底
欣赏手册内页
学生课堂活动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