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2018高中教师入党申请书参考
(一) 敬爱的党组织: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因为她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以实现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为最终目标,以马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行动指南,是用先进理论武装起来的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是有能力领导全国人民进一步走向繁荣富强的党。她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并通过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实现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不懈奋斗。
我之所以要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因为中国共产党有着光荣历史的党,是使亿万中国人在世界面前站起来的党,是带领中国人民摆脱贫困落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党,是坚持真理,实事求是的党,更是时刻为人民服务,危急时刻能挺身而出的党。
自1921年建党至今,我们的党已经走过了80多年光荣的道路。这几十年,中国共产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不断发展壮大。从建党之初的几十名党员,逐步发展到今天这样一个拥有六千多万党员的执政党。并在长期的革命过程中,先后形成了分别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核心
延迟符
延迟符
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延迟符
岳麓版历史必修一第七单元第24课
课标: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
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延迟符
1.雅尔塔体系奠定了战后两极格局的框架
丘吉尔:“战火烧尽了过去的不信任,相信我们已是彼此信任的朋友。
斯大林:我们在和平时期的关系应同战时的关系一样牢固。
罗斯福:我感到了家庭的气氛。
——摘自:Max Arthur,《Churchill the life》
雅尔塔会议上的三巨头
一.从盟友到对手
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延迟符
1.雅尔塔体系奠定了战后两极格局的框架
一.从盟友到对手
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雅尔塔会议充满了美苏相互妥协、共同主宰世界的气氛,几乎每项雅尔塔协议都包含着美苏争夺势力范围的因素。他们既合作,又争夺,使雅尔塔体系深深打上了大国强权政治的烙印。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
延迟符
2.美苏两国实力变化
1943年丘吉尔在德黑兰会议上说过一段话:“我的一边坐着把一条腿搭在另一条腿上的巨大的俄国熊,另一边是巨大的北美野牛,中间坐着的是一头可怜的英国小毛驴。”
一.从盟友到对手
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在战争中实际增长了50%以上,而整个欧洲(不包括苏联)却下降了25%。到1953年绝大部分制造业从破坏中恢复过来后,整个欧洲所占比重也只有26%,而美国达44.7%。
——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苏联虽在二战期间受到严重破坏,但它的军事力量却大大增强,军队人数到1945年5月接近1140万,战后仍保留三四百万人。1943-1945年每年平均生产12万门火炮、19390万发炮弹、3万辆坦克、4万架飞机,这些数字仅次于美国,但远远超过其他国家。
延迟符
3.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的根本对立
一.从盟友到对手
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美国当局认为,共产主义“成为世界上一切邪恶的根源。 在任何地方发生的每一变动中,我们总能看到有‘莫斯科共产主义’在插手。最初对共产主义的概念认为是一种国际阴谋, 像章鱼那样身在莫斯科,触角则伸到世界上最远的各个角落。”
——张弘毅主编《现代国际关系发展史》
苏联驻美大使诺维科夫写了一篇名为《战后美国的外交政策》的报告。报告认为,战后美国争霸世界的动因是垄断资本的帝国主义扩张。美国利用第二次世界大战其竞争对手被削弱的时机,其资本已渗透到世界的许多国家,加强了在世界的经济地位。美国正在从国内和国外两个方向,集中反对力量对苏联进行包围。美国已成为苏联的对手。美国正运用着资本和军事这两种武器妄图达到其称霸世界的目的。
——刘子奎《二十世纪东西方关系》
延迟符
一.从盟友到对手
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从盟友
到对手
基本框架
客观原因
根本原因
以美苏为主导的雅尔塔体系
二战改变了世界主要国家政治力量的对比
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上的冲突日益加剧
延迟符
二.美苏“冷战”
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丘吉尔铁幕演说——拉开了冷战的序幕
延迟符
二.美苏“冷战”
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杜鲁门主义出台——冷战开始
“我认为,美国的政策必须是支持自由国家的人民抵 抗少数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的征服企图。我认为我们必须援助自由人民以自己的方式来规划自己的命运。”
——杜鲁门1947年3月12日在国会发表咨文
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总统在国会发表咨文,要求美国援助“受到共产主义威胁的希腊和土耳其”,并公开宣称,美国要在一切地方与苏联和共产主义对抗。
延迟符
二.美苏“冷战”
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马歇尔计划
美国应该尽力协助世界回复至经济健全的常态,……我们的任务是唤起合理经济的再生,促使政治社会的结构容纳自由制度存在。……美国政府未来的援助,应该不仅是缓和物,而是彻底的治疗。
——美国国务卿马歇尔在哈佛大学的演说
1947年6月5日,在哈佛大学毕业典礼上发表演讲,提出“欧洲复兴计划”。
延迟符
二.美苏“冷战”
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马歇尔计划
对恢复战后西欧经济起了重要作用,巩固了西欧资本主义秩序。
借经济手段向西欧输出商品, 控制西欧,以达到共同遏制苏联的目的。计划中那些所谓慷慨的赠款只不过是同期从欧洲所得三分之一而已。
延迟符
二.美苏“冷战”
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各缔约国同意对于欧洲或北美之一个或数个缔约国之武装攻击,应视为对缔约国全体之攻击。因此,缔约国同意如此种武装攻击发生,每一缔约国……应单独并会同其他缔约国采取视为必要之行动,包括武力之使用……
——《北大西洋公约》
两大军事集团在欧洲的全面对抗,标志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正式形成
延迟符
二.美苏“冷战”
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国家 表现
政治 经济 军事
美国 1947.3杜鲁门主义 1948.4马歇尔计划 1949北约
苏联 1947.9共产党和工人情报局 1949.1经济互助委员会 1955华约
延迟符
三.“冷战”下的国际关系
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德国分裂
延迟符
三.“冷战”下的国际关系
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朝鲜分裂
延迟符
三.“冷战”下的国际关系
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越南战争
《战火中的女孩》 摄于1972年越战
延迟符
三.“冷战”下的国际关系
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古巴导弹危机
延迟符
三.“冷战”下的国际关系
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古巴导弹危机
肯尼迪三天之内密集的活动
赫鲁晓夫下令加快运送速度
22
23
24
美海军在监视苏潜艇
美巡逻机飞过苏货船
【苏联】23日,声明:“坚决拒绝”;“最激烈回击”
【美国】68个空军中队和8艘航母护卫;90艘军舰对古巴弧形封锁;导弹处于随时发射状态;二战后最庞大的登陆部队;世界各地美军进入戒备状态。
【世界】23-27日“恐怖时刻”,核战阴影笼罩加勒比海,世界危在旦夕。
26日,赫致信肯:承认防御性导弹存在;如美国作出不入侵古巴保证,撤回舰队不搞隔离,“一切就马上改观”。
27日,收到第二封信:同意撤走进攻性武器,但美要从土耳其撤出类似武器。这样“可就双方何时将其付诸实施达成一项协议……”
肯尼迪严正拒绝,但却灵机一动,只回答第一封信而不理睬第二封信!
亲爱的主席先生:非常仔细阅读了您10月26日来信,对您表示愿意迅速谋求一个解决办法的声明表示欢迎 ……希望我们能按照此信和您1962年10月28日的信件中提出的办法迅速取得一致意见。
情报--美将于29日轰炸苏联导弹设备和古巴军事目标并入侵古巴。拖延意味着死亡!
10月28日,莫斯科电台广播赫鲁晓夫回信。
11月11日,苏联部署在古巴的42枚导弹全部撤走。
11月20日,肯尼迪宣布取消对古巴海上封锁。苏联命令解除最高战备状态。
加勒比海又平静了。
延迟符
四.“冷战”的影响
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我深切的感觉到,如果听任南朝鲜沦丧,那么共产党的领袖们就会越发狂妄的向更靠近我们海岸的国家进行侵略。如果容忍共产党人以武力侵入大韩民国,而不遭到自由世界的反对,那么,就没有哪一个小国会有勇气来抵抗来自较为强大的共产主义邻邦的威胁和侵略。如果对这种侵略行动不加以制止,那就会爆发第三次世界大战,正如类似的事件而引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一样。
—【美】哈里·杜鲁门《杜鲁门回忆录》下卷
世界的分裂
四.“冷战”的影响
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从1962年10月22日到12月14日间,肯尼迪和赫鲁晓夫之间来往的信件就有25封……美苏两个超级大国都不愿意让危给机升级,努力避免直接的军事对抗。美苏避免发生直接的军事对抗、防止世界大战特别是核大战的发生是古巴导弹危机最后得以平息的根本原因。
——刘金质《冷战史》上
两大集团势均力敌,半个世纪没有爆发新的世界大战
四.“冷战”的影响
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可是由于历史和地理上的偶然因素,朝鲜将成为美国和苏联之间力量竞赛中的一名小卒,而双方的目的则跟朝鲜半岛毫无关系,朝鲜人本身也已沦为牺牲品。
——【美】贝文·亚历山大《朝鲜:我们第一次战败》
严重破坏了世界和平
延迟符
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梳理
从盟友到对手
美苏“冷战”
“冷战”下的国际关系
“冷战”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