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1、识记:1894年到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
3、理解: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2、了解: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
课程目标
第14课 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材料1:“日本四面环海……则永远难免国防之危机,故在大陆获得领土实属必要。如欲在大陆获得领土,由于地理位置的关系,不能不首先染指中国与朝鲜。” —(日)副岛种臣1871年《大陆进出意见》 材料1说明了什么?
材料3: 1894年3月,日本外相陆奥宗光密令驻朝公使:“促成中日冲突,实为当前之急务,为实行此事,可采取任何手段. ”
材料3“促成中日冲突”的导火线是什么事件?
1、日本:明治维新后,日本对外侵略扩张的野心膨胀,形成对外扩张政策。
3、导火线:朝鲜东学党起义。
根本原因
材料2:1890年,日本爆发经济危机社会动荡,政局不稳;福泽谕吉力主“进行东洋攻略,使国内人心转而外”。
从材料2看出日本发动战争的目的是什么?
2、1890年,日本爆发经济危机,为转嫁危机
直接原因
现实原因
一、中日甲午战争 (一)原因
1894.7.25
1894.9.15
1895.2.2
1894.9.17
黄海海战
丰岛
平壤
旅顺
威海卫
(二)战争经过
《马关条约》的内容
商品输出
资本输出
香港岛
2100万银元
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
协定关税
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
2亿两白银
沙市、重庆、苏州、杭州
在华设厂
领土主权进一步遭到破坏,致使台湾和祖国分离,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加剧了人民负担,使列强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经济命脉。
列强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西部的重庆)
进一步掠夺了中国的原料和廉价劳动力,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马关条约》后,中国的
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大大加深
(三)结果
《南京条约》 《马关条约》
割地
赔款
开
口
特权
《马关条约》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危害最大的条款是:
允许日本在华设厂
列强对华经济侵略方式也发生了变化:由商品输出为主变为以资本输出为主。
(1)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刺激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经济侵略方式转变为资本输出为主,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客观上刺激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清政府:进行军事改革
维新派:发动戊戌变法
革命派:发动辛亥革命
农民阶级:义和团运动
(四)影响
(一)、义和团运动
2.口号——“扶清灭洋”
3.清政府的态度:镇压—“抚而用之”—镇压
1.兴起原因
根本:民族危机加深,民族矛盾激化
直接:外国教会欺压百姓
4、结果: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剿杀
5、意义:体现了 打击了 推动了
二.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与八国联军侵华
材料一 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劝奉教,乃霸天,不敬神佛忘祖先。男无伦,女鲜节,鬼子不是人所生。如不信,仔细看,鬼子眼睛都发蓝。不下雨,地发干,全是教堂止住天。——义和团揭帖
(1)从材料一来看,义和团运动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二 中国此后仍须以华人治华地,凡有意开通中国之人,应须小心谨慎,团匪之事即可取以为鉴。我英亦不能以待印度待中国也。——英国外交副大臣勃罗叠立克在议会上的演说
(2)义和团运动反映了中外文化的冲突,材料一中哪一句话最能反映这一点?同时反映出义和团运动有什么缺陷?
(3)材料二说明了什么问题?
(1)帝国主义的侵略
(2)文化冲突:“劝奉教,乃霸天,不敬神佛忘祖先”一句。缺陷:农民阶级迷信和愚昧,不能提出一个科学的革命纲领;由于阶级局限性不能取得中国革命的胜利。
(3)说明义和团运动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列强,粉碎了它们妄图瓜分中国和灭亡中国的迷梦。
(二)、八国联军侵华
1、原因
根本:瓜分中国,使中国变成列强的殖民地
借口:镇压义和团运动
2、经过:
3、结果:清政府战败,签订
1)内容:
《辛丑条约》
①赔款4.5亿
②设使馆区
③驻兵要地
④严禁反帝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2)影响
①赔款4.5亿
②划使馆界
③驻兵要地
④惩办祸臣
C 税收受列强控制
D “国中之国”,成为列强侵华大本营
B 置于列强军事控制下便于镇压反帝运动
A 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又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你能将条约内容与影响链接起来吗?
清朝完全成为
帝国主义统治
中国的工具,
标志着中国完全
沦为半殖民地
半封建社会
。
总结:中国是怎样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第一次鸦片战争
《南京条约》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
半封建社会
第二次鸦片战争
《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使中国社会半殖民
半封建的程度加深
中日甲午战争
《马关条约》
使中国社会半殖民
半封建的程度大大加深
八国联军侵华
《辛丑条约》
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
zxxkw
项目 程度
[小结](两个过程)
帝国主义的侵略
甲午中日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
背景
经过
结果
影响
借口:义和团运动
经过
结果
影响
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
台湾军发反对割台;中国各阶层救亡图存
1.曹润堂诗:“不信中原力已疲,忍将和局误师期。谁知辽海消兵日,正是军民痛哭时。”与此诗有关的是
A.第二次鸦片战争 B.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C.鸦片战争 D.中日甲午战争
解析 由“谁知辽海消兵日”可知描述的是辽东战役和黄海海战。“不信中原力已疲,忍将和局误师期”说的是黄海海战中国主力尚存,但李鸿章“避战自保”最终导致北洋海军全军覆没。
√
2.1898年一外地人到江苏苏州游玩,发现当地一家新开设的英国轮船制造局,感到很惊奇,这一现象的出现是因为
A.《南京条约》签订 B.《北京条约》签订
C.《马关条约》签订 D.《辛丑条约》签订
解析 首先开始规定允许外商在华投资设厂的条约是《马关条约》,故选C项。
√
3.“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订进口税。”日本攫取上述特权时还要求清政府
A.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
B.赔偿日本白银4.5亿两
C.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D.惩办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员
√
4.“天津临时政府委员会”第299次会议记录显示,该委员会支付给公共工程局的下列款项用于履行某一项条约。这一条约是
√
解析 注意款项的用途“拆除山海关炮台”“拆除大沽南炮台”“拆除大沽北炮台”,这些体现了《辛丑条约》中“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的战略要地”这一条款。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拆除山海关炮台 10 000元
拆除大沽南炮台 1 000元
拆除大沽北炮台 3 000元
5.下图是1900年西方国家出版的一幅“八位强人正在合力痛打一位弱者”的宣传画。根据所学历史知识推测他们痛打的结果是
A.“弱者”最终灭亡 B.“弱者”成为“木偶”
C.“弱者”迅速恢复,并发展壮大 D.“弱者”被肢解瓜分
√
6.下图所示为两江总督刘坤一奏疏的部分内容。这份奏疏主要涉及的历史事件是
A.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 B.英法联军侵华和火烧圆明园
C.中日甲午战争和《马关条约》 D.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