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同步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同步练习(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3-24 09:25: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一、选择题
1.“陈桥兵变”讲的是下列哪一个人的历史故事( )
A.宋太祖 B.宋太宗 C.宋真宗 D.宋神宗
2.“朝廷在故都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又为东南之根柢.语曰:‘苏湖熟,天下足’”南宋诗人陆游这段话中的“故都”是指( )
A.长安 B.临安 C.建康 D.东京
3.宋朝采取重文轻武政策的原因是( )
A.防止武将专政弊端 B.统治者是文臣出身,因此重视文臣
C.文臣才能突出,堪当大任 D.武将无能
4.人民法院报2016年10月8日文章:宋朝司法中的“情理法不协”及对判例的影响。下列与科举有关的措施出现在宋朝的是( )
A.创立考试办法选拔官员 B.开创进士科
C.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 D.增加科举考试科目
5. “秦皇汉武”“唐宗宋祖”都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皇帝,其中建立北宋的“宋祖”是( )
A.刘备 B.元昊 C.忽必烈 D.赵匡胤
6. “削弱相权”是中国古代加强皇权的重要手段。宋太祖削弱相权的措施包括( )
A.减少宰相人数 B.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
C.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 D.集中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
7. 为了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造成“外州无留财”的局面,宋太祖采取的措施是(  )
A.频繁调动州县长官 B.设置通判 C.设置转运使 D.派文臣担任州县长官
8. 宋时,“状元登第,虽将兵数十万,恢复幽蓟,凯歌而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及矣”。这反映了当时政府( )
A.渴望夺回幽蓟地区 B.崇武抑文 C.委派文官主持军务 D.重文轻武
9. 河南省开封市附近有一个著名景点——“陈桥驿兵变遗址”。假若让你写一篇关于此景点的导游词,你最应该阅读下列哪一人物的传记( )
A.寇准 B.赵匡胤 C.岳飞 D.赵构
10. 下图的连环画讲述的是宋朝的一位皇帝用这种办法解除了一些大将和节度使的权力,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他是( )

A.宋太祖 B.宋太宗 C.宋真宗 D.宋高宗
11. 下图反映了北宋哪一方面的政治改革措施( )

A.削弱相权 B.加强中央集权 C.改革科举制度 D.重文轻武的政策
12. 秦汉时期,丞相一职由一人担任,隋唐时期三省长官都是丞相,到北宋相当于丞相的官员就更多了。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日益加强 B.皇权进一步加强
C.丞相权力不断削弱 D.民主政治逐渐完善
13. 宋太祖去世前立遗嘱说:“你们子孙相传,绝对不能杀一个读书人。”他之所以这样做,主要是( )
A.宋代吸取前代教训,重文轻武 B.宋太祖重视教育
C.文人忠君思想浓厚 D.宋太祖出身文人
14. 宋初以“重文轻武”为基本国策,大量提拔文人担任官职。这些受提拔的人主要来源于( )
A.开国功臣 B.皇亲国戚 C.科举考试 D.地方推荐
15. 下列对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影响的表述,不确切的是( )
A.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
B.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
C.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D.宋朝的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
二、填空题
16. 宋太祖说:“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这里反映出宋初的一个基本国策是
17. 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统一了中原和南方地区的是 (朝代)

18. 人物评价是历史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以下对如图所示宋太祖评价正确的有( )
①发动“陈桥驿兵变”,建立了北宋王朝
②通过“杯酒释兵权”,加强了中央集权
③建立科举考试制度,完善了人才选拔
④采取“崇文抑武”策略,提高了文人地位
19. “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元戎不知将校之能否,将校不识三军之勇怯,各不相管辖”,此类现象最有可能出现于
(汉朝;隋朝;唐朝;宋朝)
20. 宋朝把______________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________大大加强。
三、材料分析题
2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赵匡胤称帝的第二年,大臣赵普针对“方镇太重,君弱臣强”的状况,提出“削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材料二

材料三 国家用人之法,非进士及第者,不得美官。
——魏泰《东轩笔录》
(1)从材料一中找出赵普建议赵匡胤加强中央集权的原因和措施的语句。



(2)根据所学知识,指出北宋初期治国方略,并分析其利弊。



(3)识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北宋是怎样发展科举制的。



(4)结合所学知识,说出材料三中的现象与宋朝实行的哪一国策有关?



2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臣伏见,景德、祥符中,文武官总计九千七百八十五员,今内外官署总一万七千三百余员,其未受差遣京官、使臣及守候人不在数内,较之先朝,才四十余年,已愈一倍多矣。……以至隋唐虽设官浸多,然未有如本朝繁冗甚也。含天下州郡三百二十,县一千二百五十,而一州一县所任之职,素有定额,大率用吏不过五六,复有台寺之小吏,府监之杂工,萌序之官,进纳之辈,总而计之,不止于三倍。
——包拯奏报
材料二 宋代对官吏实行三年一“磨勘”,只要无大过错,照例升迁,实际上是有升无降,而且官员待遇之优厚大大超过历朝。除俸、禄粟、职钱之外,还有各种名目的优待,宰相、枢密使的正俸为铜钱三百六十万文,禄米为一千二百石,冬春服装绫四十匹、绢六十匹,绵二百两。单正俸计算,约等于北宋中期二万四千亩土地的收入。
——《中国通史纲要》
请回答:
(1)概括指出材料所反映的历史现象。



(2)结合历史背景说明上述现象严重的原因及其后果。


















参考答案
1---15 ADACD BCDBA BBACD
16. 重文轻武
17. 北宋
18. ① ② ④
19. 宋朝
20. 中央集权 皇权
21. (1) 原因:方镇太重,君弱臣强。措施:削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
(2) 方略: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内患。利弊:巩固了统治,保持了社会的安定,有利于经济发展。但也造成了军队战斗力削弱、政府行政效率低下,人民负担加重。
(3) 宋初时,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
(4) 重文轻武的国策。
22. (1) 北宋官僚机构臃肿,官吏过多,开支巨大。
(2) 原因: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增设地方官吏,科举录用名额增多,究其根本原因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产物。后果:赋税增加,阶级矛盾尖锐,社会危机严重。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