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信 息 及 其 特 征
铜陵市第一中学 夏劲云
信息技术基础
信息与 信息技术
信息的 获取
信息的加 工与表达
信息资源 管理
信息安全
文本信息的 加工与表达
表格信息的 加工与表达
信息编程与 智能化加工
多媒体信息的 加工与表达
信息的发 布与交流
一、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信息的概念,信息的基本特
征,信息的传播过程。
地位和作用:高中阶段信息技术的开端。
重点:信息的概念和特征。
难点:信息的概念含义。
兴趣
二、教学对象
知识能力方面:技术能力、信息素养
心理情感方面:“理论学习”、表现欲
学习动力
学习能力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理解、掌握信息的概念和特征。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集体讨论、分组协作和自主学习让他们掌握如何与他人合作合作能力共同探究来完成任务。
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
认识信息的价值;让学生在本课程之初对信息技术发生兴趣。
四、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引导、引发讨论和组织评价
学生:自主学习、讨论、分组协作和评价
任务驱动,合作探究
就学生认知过程中的共性问题提出
来共同探讨。
扬长性评价
己不知、人不知
五、教学流程
1.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2. 正课讲授
3. 自主选题、完成探究
4. 归纳总结、梳理知识
5. 知识的自主利用
六、教学程序
◇ 活动前导——幸运52
最有默契组合评选
两位同学,一人比划,一人猜成语。
如:狐假虎威等
环节1.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QQ表情
◇ 让学生观看“北京申奥”有关图
片、资料。
问题1. 从以上资料你获取了哪些信息?
问题2:从这段资料中你获取了什么信息?
问题3:
通过老师展示的资料,同学们从中获取了不同的信息,各自说出了自己的理解。那么,究竟信息其本身是什么?它又有什么样的特征呢?
引入课题
[设计目的]
通过该年龄层学生兴趣点的激发,用具体事例来引入课题,利用青少年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来燃烧学生的学习新知识(信息究竟是什么?信息有哪些特征?)的欲望,为能顺利实现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环节2. 正课教授
第一部分: 信息
◇幻灯展示:香农、维纳、钟义信对于信息的定义。
◇ 让学生交流讨论
◇ 教师讲解、引导(未有定论,不同角度定义)
◇ 教师回引:为对信息概念有更全面理解,我
们从具体事例入手分析。(引
入任务:书中p4分析表)
◇ 学生自主分析完成,分组讨论,发言,互评
◇ 教师总结(信息载体),评价
扬长性评价
由事例内容强调信息的重要作用(铺垫)
[设计目的]
由于本课为理论教学,故采用教师先举例、讲授的方式,将信息概念及有关知识先行讲授,然后再通过任务的完成,让学生在一定理性认识的基础上获得感性认识,从而进一步加强对知识的理解。任务完成后的交流、评价和改善,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另一方面又使那些能力较弱的学生在交流评价后也能完成任务。
教师引导过渡:
信息在社会活动中既然发挥如此重要的作用,那么它具有那些特征?对人类活动能够有产生了何种影响呢?(引入任务)
环节2. 正课教授
第二部分: 信息的特征
◇完成任务:p5-p6 五个事例信息分析
教师逐个播放幻灯资料,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注意资料的准确,图片的相关程度)学生自主分析完成后,分组讨论、发言。
◇教师与学生共同评价、交换看法。
◇课堂讲授:信息的特征
幻灯结合板书,讲解信息的6个基本特征。并逐个附以相关事例,如时效性、真伪性等(可与上面的五个事例相结合)。
◇教师总结并引出信息的传播过程
信息发出方
载体
途径
信息接收方
接收效果和作用
[设计目的]
由于本课亦为理论教学,但如果按上一部分,直接讲授信息的特征,空泛而苍白,且同一模式易让学生感到枯燥。故采用先通过任务事例的完成和讨论,让学生自己从中体味信息的特征,教师后总结讲授的方式,让学生在一定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使得其已获得的理性认识升华。且在教师未讲授前,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认识,畅所欲言,是一次理论方面的自主学习。
环节3. 完成探究选题
◇ 学生2人一组,从p6探究选题中选一或多题作为研究题目,先思考(课内)后收集(课后)的典型例子,通过分析和概括,深入了解信息的某种或多种特征。(展开评比)
◇ 教师引导学生相互点评,帮助学生总结归纳。
[设计目的]
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的意识,学会评价队友和对手,能够接受对方的评价;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使他们敢于创新,善于创新。
环节4. 归纳总结、梳理知识
◇提问:今天我们主要学习了哪些知识?
◇教师与学生一起简短回顾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将前面从零散事例中所获取的知识汇总,使学生所掌握的理性知识掌握的更加牢固。
◇提醒学生要灵活、合理运用本课所学的知识和已经有的技能来解决制作研究性报告时所遇到的问题,同时要注意自身和队友良好的信息习惯的养成。
环节5. 知识的自主利用
◇搜集相关资料和问题,讨论生活中人们是如何利用信息来为生活、生产服务的。(10人一组)
◇以上作为作业,下节课可做讨论发言,便于引出第二节《信息技术极其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