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选修 先秦诸子选读 民为贵(4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选修 先秦诸子选读 民为贵(49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65.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3-24 15:13: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9张PPT)
这是金文的“民”字的两种写法,上部是一个眼睛,其下是一把锥子刺进了眼睛。表明在奴隶制社会里,奴隶主用极其残酷的手段把奴隶的一只眼睛刺瞎,并强迫他们劳动。
民 本

在2020年的今天,政府为新冠患者“买单”,顺民意,得民心
腾讯新闻:
治疗新冠肺炎要花多少钱?近日,湖南一名新冠肺炎患者治愈出院,他晒出了自己的治疗单,作为轻症患者的他治疗27天花费了5万多,而他一个重症的朋友一星期就花了10万,这些费用都由国家承担!
已经治愈出院的网友晒了账单,那部分还未出院的重症患者的医疗费又有多少?
“1,128,739.66元!”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乳腺外科杨青峰医生3月15日晚发布微博称,一位新冠肺炎患者医药费用为112.9万元。
网友们留言表示:“100多万,天呐,如果我自己付,估计我只能选择治疗一天”
“其实这个费用是远远低于实际的花费的。因为医生的防护服好多是国外高额运费捐赠过来的,国内买口罩买防护服现在的价格也高了。包括从外地调医护人员过来的食宿补贴、牺牲的医护人员的抚恤金……这怎么算得清……”


“感恩,祖国太好了”……
“也许只有在中国,国家才会给你承担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所有医疗费用。”杨青峰医生也不由感慨。
  网友评论:感谢国家!愿疫情早日过去!
民为贵,得民心者得天下,
失民心者失天下。
名句
1.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 宋朱熹
2.用于国有节,取于民有制,至于山林川泽之利,一切与民。
3.人生最美好的,就是你停止生命时,也还能以你所创造的切为人民服务。 奥斯特洛夫斯基
4.为人民而死就是死得其所,为人民利益而死, 就比泰山还重。 毛泽东
5.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 雷锋
一个时期以来,个别为官者脱离群众,对群众疾苦不闻不问。贪污腐败,吃喝玩乐者有之;搞关系,找门子,升官发财者有之;违法违纪,公款赌博,大肆敛财者有之;不惜出卖国家利益,授受贿赂者有之;贪图享乐,生活糜烂者有之……着实让老百姓深恶痛绝。也正是这些不良现象的存在一度令一些正直和善良的人们对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担忧。
魏征形象地用:“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这句话道出君与民的关系。可见,“以民为本”是何等重要。
中国近代的辛亥革命因为脱离了人民群众,所以导致了革命的不彻底性。历史不止一次证明,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真正动力。这条朴素的真理,在2500多年前,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孟子,就已专门做了深刻而精彩的论述。今天,我们再次走进诸子散文,走进第三课《民为贵》。
导语:
民为贵
明确目标:学习本章要在理解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在掌握课文里出现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的同时,着重全面、深刻地理解本章中涉及“民本思想”,分析其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此外结合前几章进一步领会孟子的论辩风格,品味《孟子》善用对比的语言特色。
明主旨
本课所录五则选文均是围绕“民为贵”的思想来展开论述的。在这五则选文中,孟子不仅极力宣传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的民本思想,而且还指明了得民心的根本途径,就是施行仁政,用“仁”“义”治天下,用仁义道德教化百姓。
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 ——《礼记 ﹒大学》
爱民者强,不爱民者弱。 ——《荀子﹒ 议兵》
【中国历代民本思想名句】
爱民如身。 ——汉 荀悦
民存则社稷存,民亡则社稷亡。——唐 魏征
民者,天下之本。 ——宋 苏轼
人聚则强,人散则弱。 ——清 魏源
1、《孟子·尽心下》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jì“社”是土地神,“稷”是谷神。古代帝王都要祭祀社稷,以后社稷就成了国家的代称)次之,君为轻。是故(因此)得乎丘民(犹言“邑民”“乡民”“国民”,指众民、庶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动词,危害)社稷,则变置(另行设立,改立)。牺牲(供祭祀用的牛、羊、猪等祭品)既成,粢盛(chéng在祭器内用来祭祀的谷物。粢, zī,谷物)既洁,祭祀以时(介词结构后置句,“以时祭祀”,译为“按时祭祀”。),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
【译文】孟子说:“百姓最为重要,国家居第二位,国君是最轻的。因此赢得了百姓的拥戴就会成为天子,赢得天子的信任就会成为诸侯,赢得诸侯的信任就会成为大夫。诸侯国的国君如果危害国家,就重新立一个贤君。用来祭祀社稷的牲畜已经是合格的祭品了,稻粱已经很洁净了,按时祭祀从来没有错过或漏掉,这样做了却还是遭受旱灾或水灾,那么就毁掉原来的社稷,重立新的社稷。”
孟子为什么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整体感知
明确:因为国君和社稷都可以改立更换,只有老百姓是不可更换的。所以,百姓最为重要。
理论主张:民贵君轻
评析
国君和社稷都可以改立更换,只有老百姓是不可更换的。所以,百姓最为重要。
《尚书》也说:“民惟邦本,本固君宁。”老百姓才是国家的根本,根本稳固了,国家也就安宁。
改用现代的口号,那就是——
  人民万岁!
  这是孟子民本思想最为典型,最为明确的体现,“民贵君轻”成为后世广泛流传的名言,一直为人们所引用。有必要提出的是,“民”是一个集合概念,“民”作为一个集合的整体是贵的,重于国君的,但“民”当中的每一个个体,普普通通的一介小民又怎么样呢?孟子这里没有说,也就很难说了。不过,就我们的了解来看,个体的小民是不可能与国君的重要性相抗衡的。

2、《孟子·梁惠王下》
?
齐宣王问曰:“汤放(流放)桀,武王(指周武王,姓姬名发,文王之子。商纣暴虐无道,他率军打败了商纣,夺取了天下,定都镐京,分封诸侯,建立了周王朝,是古代名君之一)伐纣(商朝末代君主,沉迷酒色,暴虐无道,曾杀害九侯(又称鬼侯)、鄂侯、比干、梅伯等人,又曾囚禁周文王、箕子等。武王会合西南各族进攻商,商的士兵前线倒戈, 纣王失败自焚),有诸(“之乎”的兼词;“之”,代词,这;“乎”,句末语气词,相对于“吗” )?”
【译文】齐宣王问孟子说:“商汤流放夏桀,周武王讨伐殷纣,有这事吗?”
孟子对曰:“于(介词,在)传(名词,传记)有之。”
曰:“臣弑其君,可乎?”
曰:“贼仁(贼:动词,伤害、损害。贼仁:指灭绝人性、暴虐无道的行为)者谓之贼(名词,歹人、贼人),贼义(贼义,指损害正义、颠倒是非的行为)者之谓残。残贼之(助词,的)人谓之一夫(即独夫,指残暴无道,众叛亲离的统治者)。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译文】孟子回答:“在记载中有这些事。”
齐宣王说:“臣子杀害他的国君,可以吗?”
孟子说:“贼害仁的人叫贼,贼害义的人叫残。贼害仁和义的人(即贼和残)叫做独夫。我听说周武王诛灭了独夫纣(商汤诛灭了独夫桀),没有听说他们以臣杀君。”
“汤放桀,武王伐纣”是什么行为?
“诛一夫”的行为,是推翻暴政的行为。
正因为夏桀、商纣残虐百姓,凶狠无道,最终落得个众叛亲离。由于他们残害仁义,所以商汤、周武王诛灭了他们。
这跟“民为贵”的思想是相通的,因为践履仁义是赢得民心的根本。
整体感知
残害任和义的国君应该诛灭
评析
夏桀、商纣失去天下的原因,是由于他们失去了百姓;失去百姓的原因,是由于他们失去了民心。孟子说夏桀、商纣是独夫,他们残害仁义便使他们丧失了民心,终至丧失天下。这样,说天子残害仁义就可杀,就有了天子丧失民心就可杀的意思了。
所以,商汤、周武王杀害夏桀、商纣就是替天行道,替民行道。在这里“民为贵”的思想表现得非常有力。
3、《孟子·离娄上》
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判断句,判断句可表示某某的原因(或“某某”)是什么。后面句子与此相同。 “之”: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方法):得其民,斯(那么,就)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与:为,替。第一个“之”,代词,代百姓;第二个“之”,代词,代“所欲”。全句 “(百姓)想要的,给他们积蓄起来”),所恶勿施,尔也(如此而已。尔:如此,这样。也:犹“耳”)。
【译文】孟子说:“桀和纣失去了天下,是由于失去了他们的百姓;失去了他们的百姓,是由于失去了民心。得到天下是有办法的:得到天下的百姓,就得到天下了;得到百姓也是有办法的:得到他们的心,就能够得到百姓了;得到百姓的心也是有办法的:百姓想要的东西就设法为他们积聚,百姓厌恶的东西就不要加在他们身上,如此而已。

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接近,靠近,趋向。此处译为“流向”)下、兽之走圹(跑向原野。圹kuàng,原野)也。故为(介词,替、给)渊驱鱼者,獭(t?)也;为丛驱爵(què通“雀”)(为渊驱鱼,为丛驱爵:这两句现已成为固定成语,用来比喻统治者施行暴政,使人民投向敌方;也比喻不善团结人,把关系本来亲密的人推向对立面)者,鹯(zhān是一种似鹞鹰的猛禽,食鸠、鸽、燕、雀等小的禽鸟)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
【译文】百姓归附有仁德的国君,就像水流向低处、兽跑向旷野一样。所以给深水赶鱼来的是獭;给丛木赶雀来的是鹯;给商汤、周武王赶百姓来的,是暴虐无道的夏桀和殷纣。
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驱矣。虽(“虽”,常译为“虽然”和“即使”,全句假设时译为“即使”,已成为事实译为“虽然”)欲无王(wàng,名作动,成就王业),不可得已。今之欲王者,犹(像,如同)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一种用于针灸的多年生菊科草本植物, 据说干得越久效果越好)也。
【译文】?现在如果有一位国君喜欢施行仁政的话,那么百姓就会在这些暴君的驱使下归附他。即便不想成就王业,也是做不到的。现今的国君以前没做过赢得民心的事情而想成就王业,就像人病了七年之久,猝然间去找干了三年的艾草一样,肯定不会有什么结果。
苟(如果)为不畜(后来写作“蓄”,积聚。),终身不得。苟不志于仁(名词作动词。施行仁政),终身忧辱,以(以致)陷于死亡。《诗》云:‘其何能淑(shū,善)?载(句首语助词,无义)胥(xū皆)及溺(nì)。此之谓(宾语前置句: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也。”
【译文】久病者如果不事先积攒下一些治病的艾草,那么一辈子都不会得到。国君如果平时不施行仁政来博取民心,总是临时抱佛脚,那么一辈子都不会得到民心,终身都有丧失天下人民的隐忧,以致陷于被诛杀或者逃亡的境地。《诗经》说:‘这样怎么可能有好结果呢?只会相继都掉进水中被淹。’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啊。”

《孟子·离娄上》中孟子是怎样论证“得天下”与“失天下”的?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明确: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仁得天下,不仁则失。采用对比论证的方式以及比喻论证方式。
整体感知
得民之道:提倡“仁政”
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


故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鹯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驱矣。



一、长于譬喻
形象的说明老百姓归向“仁”的形势自然而然,不可阻挡。
话中有话,把如今天下的诸侯都比作桀纣,是像獭、鹯一样的暴君,直指时弊,一针见血。
语言特色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运用排比句式,增强了语势,层层推进,指出了得到天下的根本途径,气势磅礴,语调铿锵,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二、善于排比
语言特色
故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鹯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
一、君轻民贵
二、君暴民反
三、君仁民归
小结
精读研析
1、孟子民本思想的进步性。举例说明这一思想对于后世的影响。
第一,平民性。孟子的学说是平民利益的代表,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有尊重民权的意味;强调统治者应尊重民心、民意。将人民置于国家和个人之上。
第二,批判性。孟子依此来批判不义之战和暴政,对后世督导君权、激励贤良及封建社会的自我完善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三,进步性。孟子重视个人在社会中的位置,从理论上证明了人具有先天平等性,并且以德抗位,尚道蔑势;提出制约君权的思想;提出了许多以利民为本的仁政王道的具体措施,显示了其高度的人文关怀精神和理性主义精神,具有进步意义。

他的“以民为本”思想显示了其匡时济世、救民水火的抱负胸襟和孜孜不倦、为民请命的使命感。
要点突破
对后世的影响:
例1,太宗李世民采用租庸调制,轻徭薄赋,减轻农民的负担;实行均田制,还农民以一定的土地;采取科举制,选贤与能。从而出现了初唐“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
例2,唐代柳宗元“反苛政”。
例3,宋代范仲淹“忧民之忧”。
例4,明代张居正“为民请命”。
要点突破
2、孟子“民贵君轻”和“诛一夫”的思想在封建社会中行得通吗?为什么?
提示:不行。尽管唐太宗由此衍生出“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但后世朱元璋对孟子及其思想的态度更具代表性。朱元璋特命翰林学士刘三吾主持阉割《孟子》,其中许多精华部分被删除。
古时兴办教育,并以儒学为教育的基本内容,其根本目的乃是为了维护君主专制统治。尽管尊崇儒学,但对其中不利于达到此目的的思想内容是十分反感,严加摒弃的。
要点突破
3、你还能从中国历史中找出“失民心者失天下”的例子吗?
例如:周幽王
吴王夫差
秦始皇
隋炀帝
南陈后主陈叔宝(为张丽华作艳词《玉树后庭花》)
要点突破
语言积累
1.词语理解
(1)通假字
1为丛驱爵者,鹯也  通“___”,______
2苟为不畜,终身不得 通“____”,_______


鸟雀

积聚
字音
社稷(jì) 粢盛( zīchéng) 放桀( jié)
伐纣( zhòu ) 弑君( shì) 走圹(kuàng)
獭(t?) 驱爵( què) 鹯(zhān)
三年之艾(ài) 淑(shū) 胥( xū )
溺( nì ) 谆谆(zhūn) 暴之于民(pù )
朝觐(cháo jìn) 讼狱( sòng) 讴歌( ōu )
篡( cuàn ) 荐(jiàn)
语言积累
(2)一词多义
①危
诸侯危社稷:_____          
危乎高哉:___         
正襟危坐:__________         
其君之危,犹累卵也:____         

危害

正、端正
危险
语言积累
②相
苟富贵,无相忘:____         
及时相遣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xiānɡ

xiànɡ

伯乐相马,顾玩所见:__________         
儿已薄禄相:___________
舜相尧二十有八载:__________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_______         
相互
表示一方对另一方有所动作,视具体情况
译作“我、你、他(她)”等
观察,鉴别
相貌,容貌
辅助,帮助
官名
语言积累
(3)古今异义
①得乎诸侯为大夫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医生。
②牺牲既成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
③以陷于死亡
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失去生命。
官职,位于卿之下,士之上。
为祭祀而宰杀的牲畜。
被诛杀或逃亡。
语言积累
④贼仁者谓之贼
古义:_______
今义:偷东西的人,做大坏事的人。
⑤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
古义:_______
今义:转折连词。

贼害。
这样却
语言积累
(4)虚词归纳

夫然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_________         
天与之:____________          
于传有之:_____________          
舜避尧之子于南河之南:_________          
桀、纣之失天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到……去
第三人称代词
指示代词,这
助词,的
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语言积累
2.词类活用
(一)名词作动词
1.贼仁者谓之贼 贼:损害
2.终身忧辱 辱:遭受耻辱
3.苟不志于仁 志:立下志向
4.虽欲无王,不可得已 王:成就王业
语言积累
2.词类活用
(二)形容词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1)民为贵 贵:最重要的力量
(2)君为轻 轻:不重要的力量
(3)其何能淑 淑:善,好结果
2.形容词使动用法
诸侯危社稷 危:使……危险、危害

语言积累
3.特殊句式
(1)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_______
(2)失其民者,失其心也。_______
(3)故为渊驱鱼者,獭也。_______
(4)为丛驱爵者,鹯也。_______
(5)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_______
_
判断句
判断句
判断句
判断句
判断句
语言积累
(7)祭祀以时。_______________


介宾短语后置句
语言积累
4.语句翻译
(1)牺牲既成,粢盛既洁,祭祀以时,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来祭祀社稷的牲畜已经是合格的祭品了,稻粱已经很洁净了,按时祭祀从来没有错过或漏掉,可是国家还是遭受旱灾或水灾,那么就毁掉原来的社稷,重立新的社稷。
贼害仁的人叫贼,贼害义的人叫残。贼害仁和义的人叫做独夫。
语言积累
(3)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驱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在诸侯暴虐无道,如果有一位国君喜欢施行仁政的话,那么百姓就会在这些暴君的“驱使”下归附他。
语言积累
名言警句
文本名句
1.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2.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
3.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
4.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5.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
6.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1、孟子的“民本思想”与现在“以德治国”的方略是一致的吗?二者有什么区别吗?请结合历史原因与现实条件谈谈你的理解。
孟子的民本思想是其德治思想的社会政治依据,性善论是其德治思想的理论基础,仁政论是其德治思想的归宿,但孟子的德治思想与当代的以德治国又有根本区别,民本思想进步性表现在“民贵君轻”和对“天、神、鬼”观念的突破,因此它在历史上对统治阶级治国安邦起到极大的作用。
孟子的民本思想及德治思想对今天贯彻以德治国的方略具有一定的启迪作用。今天的“以德治国”的方略可以说是对古人进步思想的延伸与发展。无论是什么时代,每一个当权者都应该善待百姓,因为只有百姓安,才能天下安,只有百姓富,才能天下兴。?
探究创新
2、孟子民本思想的局限性。
在长达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里,老百姓始终是被剥削、被压迫的对象,没有任何政治地位可言。这是因为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只是产生了重民、贵民的思想萌芽,并没有真正具备“以民为本”的思想内涵,也没有在政治统治中得到体现。
  其理想目标是使统治者成为“民父母”,把君民关系由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转化为父慈子孝的伦理关系。
  同时,孟子毕竟是封建士大夫,他的学说客观上对百姓有利,但其出发点仍是为了巩固君王的政权。对他的一些学说应一分为二的看,比如孟子认为,百姓与士人不同,士人没有恒产也能有恒常之心;而一般百姓则是无恒产便无恒心。这其中虽有唯物的一面,但歧视百姓的一面也是很明显的。
探究创新
1、“民惟邦本,本固君宁。” (《尚书》)
2、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
3、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
4、热爱人民,真诚地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毛泽东)
5、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雷锋)
6、应当把人民看成与自己平等的人去爱他们,而不能高高在上地去看他们。(列夫·托尔斯泰)
7、在重视劳动和尊重劳动者的基础上,我们有可能来创造自己的新道德。(高尔基)
文外名句



本课结束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