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6课《登岳阳楼》同步练习
基础练习
一、感知课文内容
1《登岳阳楼》是属于( )。 ①古诗 ②古风 ③近体诗 ④古体诗 ⑤律诗
2.说说江南有哪三大名楼?
3.你能背诵出多少句古人描绘洞庭湖的佳句?
4.你记住了几副写岳阳楼的名联?
二、文学常识填空
杜甫,字_____,世称杜工部,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人有“_____”之誉,其诗有“_______诗史”之称。诗作:“三吏”——《石壕吏》、________、《新安吏》
“三别”——《新婚别》、《无家别》、________、《春望》、《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
三、 赏析诗歌
1.翻译“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① 译文:
②“昔闻” “今上”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③概括首联主要写的主要内容?
2.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①翻译
②“坼”“浮”两个字炼得好,好在哪里?
③颔联侧重写洞庭湖气势宏大,吞吐乾坤。
3.颈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①翻译
②颈联的意境,由宽阔突然转入狭窄,联系尾联,试分析这种表达技巧的作用。
③试分析颈联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①翻译
②尾联在抒发个人悲苦的感情上发生了什么变化?体现了诗人作者怎样的情感?
四、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 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①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
②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基础练习
1. ③
2. 江西南昌的滕王阁、湖北武汉的黄鹤楼、湖南的岳阳楼,被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3. ①屈 原:“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②刘长卿:“叠浪浮元气,中流没太阳”③许 棠:“四顾疑无地,中流忽有山”④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⑤杜 甫:“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⑥刘禹锡: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⑦诗僧可明:“水涵天影阔,山拔地形高”
4. ①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沧然涕下! 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岩疆:潴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 ②后乐先忧,范希文庶几知道;昔闻今上,杜少陵可与言诗。 ③洞庭西下八百里; 淮海南来第一楼。 ④四面河山归眼底; 万家忧乐到心头。⑤放不开眼底乾坤,何必登斯楼把酒; 吞得尽胸中云梦,方可对仙人吟诗 。
二、文学常识 子美、诗圣、诗史、《潼关吏》、《垂老别》
三、1. ① 过去就听说洞庭湖水势浩瀚,名扬海内,今天我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俯仰江山。② 早闻洞庭盛名,早有渴望尽兴一游的夙愿,然而无奈战乱频繁,身世漂荡,到了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用“昔闻”为“今上”蓄势,归根结蒂是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③ 侧重写洞庭湖水面广阔,汪洋万顷。
2. ① 大湖广阔浩瀚把吴楚两地东南隔开,天地象在苍茫的湖面上日日夜夜漂浮荡漾。
②“坼”,分裂。“浮”,漂浮荡漾。广袤数千里的吴、楚两地就因为有了这个湖,一下子断裂为二,这气势何等磅礴;而日、月、星辰仿佛都飘浮在这湖水上面,缓缓行进,这景象又何等宏丽。这两个字写出了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宏伟奇丽的景色,给读者勾勒出一幅气象万千的画面。③ 曹操咏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观沧海》) 体现了一种“雄浑阔大”的意境,而杜甫此联 “气压百代,为五言雄浑之绝”。(宋代刘辰翁语)被王士禛赞为“雄跨今古”。
3. ① 我漂泊江湖,亲朋故旧早不知闻,竟无一字寄给我;衰老多病的我呀,只有生活在一只小小的舟船上。② 从颔联到颈联,诗的意境从宽阔转到狭窄,但这两联是相辅相成的。清代史学家浦起龙说:“不阔则狭处不苦,能狭则阔境愈空。”到尾联,意境又转到宽阔,诗的前后相互衬托,全诗意境构成一个整体。③ 诗人面对汪洋浩淼的洞庭湖,回想自己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眼前既“老”且“病”,郁居木船,飘流湖湘,更是身世危亡,苦不堪言。其凄凉之境、哀痛之心、愤怨之情,不言自明。诗人抒发了一种忧己伤世无限悲苦之情
4. ① 站在岳阳楼上,遥望关山以北,仍然是战火纷飞,生灵涂炭;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我不禁涕泪奔流。
② 在尾联中,诗人在凄苦万状的情况下登楼观景,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不禁涕泪纵横,难以抑止。这种忧国伤时之感与身世凄凉之情一齐袭上心头,诗的意境从狭窄转到宽阔,由个人的悲苦转而想到国家的衰颓。由此可见,诗人总是不会停留在个人痛苦上,他总是以国事为念,体现了诗人同情人民疾苦关心国家命运(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
四、诗文阅读
1. 答:“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彩,月更新颖。(意思对即可)
2. 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象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意思对即可)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