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古诗两首》选录了两首古诗,均为千古传诵的描写自然风光的名篇。细细品读,会使我们心境辽远、宁静而不失激情,同时也会深深感叹祖国大好河山的壮丽,这就是古诗的魅力。《登鹳雀楼》则是盛唐诗人王之涣的一首五言绝句,景色描写加上情势挥发,融合得天衣无缝,成为鹳雀楼上一首不朽的绝唱。?
学情分析:?
在一年级的时候,学生们就已经接触过很多古诗课文,对于古诗的文本格式也已经不陌生了,但对于古诗这种文学样式还并不是很了解,对于文字的感悟并不是很深。进入二年级之后,随着学习能力要求的提高,如何学习古诗,学习古诗的什么,就需要学生掌握一套学习方法。本课教学重在引导学生掌握古诗学习方法,结合文中插图,运用多种朗读方法,再通过三个步骤一步步地了解古诗的意思,想象古诗的情境,即而体会诗中蕴含的哲理,感悟古诗的魅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认识“穷、欲”等6个生字,会写“楼、依、层”等5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悟地朗读和背诵古诗,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意思。?
3.联系生活体验,展开想象,探究诗歌的丰富意蕴。?
过程和方法:?
1.?集中识字、随文识字,运用多种识字方法了解生字,复习和巩固部首查字法。2.?运用多种朗读方法诵读古诗,体会古诗的语言特点。
3.?图文结合,反复品读,展开想象,感受诗的情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想象“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意思。?
难点:理解诗的意境和蕴含的哲理。?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画笔、画纸??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说古诗,学方法?
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古诗吗?谁能来朗诵一首??
2.?生朗诵古诗。引出课题。师生共同板书:《登鹳雀楼》。生齐读课题。?
3.?师:学习古诗需要掌握一套学习方法,总共有三个步骤:一、知诗人,解诗题二、读诗文、明诗意三、入诗情、悟诗情。掌握了这三个步骤,学起古诗来就非常简单了。首先,?我们来进行第一个步骤。师:鹳雀楼是一座楼的名字。“楼”这个字是要求会写的字,它是左右结构,要写得左窄右宽。古代的楼是木头做的,所以木字旁是它的部首。右边的字分上下两部分,上米下女,我们可以记作:一个女孩在楼上吃米饭。师边范写边讲解“楼”字书写要领。?
4.?生在书上描红并练习书写,并口头组词。?
二、学习古诗?
(一)知诗人、解诗题?
1.师出示作者简介:唐代的著名诗人特别多,我们就学过李白的《静夜思》等著名的古诗。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登鹳鹊楼》的作者也是一位唐代诗人,他的名字叫做王之涣。《登鹳鹊楼》是他的一首代表作,非常有名。?
2.鹳鹊是一种鸟儿的名字,这座楼就是以鸟儿的名字命名的。楼王之涣登上了鹳鹊楼,看到了祖国哪些美丽的景色,心里又想到了什么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随着王之涣一起登上鹳鹊楼去看一看吧。?
(二)读诗文、明诗意?
1.师出示古诗并范读。?
2.指名朗读古诗。师指导朗读方法,注意朗读节奏的停顿,以及语调的抑扬顿挫。生齐读古诗。?
3.师出示生字课件:学习古诗,首先要把生字词障碍清除,这样才能为理解诗意打好基础。现在我来检查一下生字的预习情况。?
4.指名读带有音节的生字。师及时正音,并强调前鼻音的易错度,以及三拼音节的朗读与书写。生齐读。?
5.师:怎样识记这些生字呢?你能用部首查字法来说一说吗?指名说出生字的结构、部首、再查几画。及时巩固旧知,加深印象。强调穴宝盖与宝盖头的区别。?
6.师出示词语,指名认读。生齐读。?
7.师出示“白日依山尽”:把生字放进古诗中,又是什么意思呢?哪位同学愿意来读一读?指名读,讲解:“依”是依傍的意思;“尽”是消失的意思。播放落日动图,结合图片,指名说说这一行诗的意思。生齐读诗句,以及诗意。?
8.师出示“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上登鹳鹊楼看到了太阳慢慢落下,接着又看到了什么?指名朗读第二行诗句,讲解“入”是进入的意思。播放黄河奔腾的动图,结合图片,指名说说这一行诗的意思。生齐读诗句,以及诗意。?
9.师:王之涣看到了白日、高山、黄河这些景色,你有没有看到?生观察文中插图,感受景物的特点。(板书:白日、高山、黄河)?
10.师:这两行诗句里的词语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有一个表示颜色的字,你能找出来,并再说一说类似的词语吗?生自由回答。白日、白云、白纸;黄河、黄山、黄土;绿草、蓝天等等。?
11.师:王之涣看到了这么美丽的景色,心里不由得想到了什么?出示“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指名读一读。找一找你不理解的词语说出来,师讲解:“欲”是想要的意思;“千里目”指看到更远的地方。指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的意思。生齐读诗句及诗意。?
12.指导书写“层”。师范写并讲解书写要领,生描红练写,口头组词。?
13.生齐读古诗。师指导感情朗读。?
(三)入诗境,悟诗情?
1.师:诗人登上登鹳鹊楼,看到了美丽的景色,想要再登高一点,这样才能看得更远。有一个词语叫做“登高望远”指的就是这个意思。出示句子“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指名朗读。(板书:登高望远)?
2.师:诗人告诉我们“登高望远”这个道理,在学习中,我们要怎么做呢?引出“进步”,展开理解奋发向上,不断进取的学习态度。(板书:进步)?
3.全体朗读古诗,师及时表扬。
?三、总结全文?
???这节课,我们跟随诗人王之涣一起登上鹳鹊楼,观赏了祖国美丽的景色,知道了“登高望远”的道理,明白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学习中,我们也要每天进步一点点,才能积累更多的知识,开阔自己的眼界。
四、布置作业?
1.?把古诗有感情地背诵给家长听。?
2.?结合古诗,画一幅登高望远图。?
3.?找一首五言绝句,读一读,想一想。?
板书设计:?
????????登鹳鹊楼?
唐?王之涣?????????????????????????
?看?
?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