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9张PPT)
语文部编版 八年级下
22 《礼记》二则
第一课时
虽有嘉肴
新知导入
同学们,“四书”、“五经”是国学之瑰宝,是智慧之源泉。“四书”、“五经”分别是哪几部典籍?
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帧《礼记》誉千秋。或许同学们对《礼记》不甚了解,但《礼记》中的名言却常常在我们的耳畔回响:“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告诉我们要勤于钻研;“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启迪我们要做好规划,有的放矢;“苟利国家,不求富贵”教育我们要有为国为民的情怀……可见,《礼记》影响之深广。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礼记》,领悟为学之道。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礼记》的文学常识;能正确翻译课文,积累掌握重点文言词汇,熟读并背诵课文。
2、学习本文善用比喻与对比的说理方法,理解文中所蕴含的教与学相互促进的道理。
3、联系实际,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明白只有勤奋学习,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戴圣曾任九江太守,平生以学习儒家经典为主,尤重《礼》学研究。与叔父戴德及庆普等人曾师事经学大师后苍,潜心钻研。《礼》学。三人苦心钻研,各有所得,逐步形成自己的学说体系,成为今文礼学大师。戴德号称“大戴”,戴圣被称为“小戴”,二人合称为“大小戴”。“由是《礼》有大戴、小戴、庆氏之学”(《汉书·儒林传》)。
戴圣成为今文礼学“小戴学”的开创者;后来,三家之学皆立于学官,其学兴盛一时。宣帝时,戴圣曾被立为博士,参与石渠阁议,评定五经异同。终生以授徒讲学和着述为业,曾选集战国至汉初孔子弟子及其再传、三传弟子等人所记的各种有关礼仪等论着,编撰成书。被称为《小戴记》或《小戴礼记》。该书原为解说《仪礼》的资料汇编,后经郑玄作注,使它摆脱从属于《仪礼》的地位而独立成书,成为今本《礼记》。全书共分《曲礼》、《檀弓》、《王制》、《月令》、《礼运》、《学记》、《乐记》、《中庸》、《大学》、《内则》、《坊记》、《儒行》、《王制》、《玉藻》、《冠义》、《昏义》、《杂记》等四十九篇,其中的要言精义比起《仪礼》中的繁文缛节更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与其叔父戴德所编《大戴礼记》八十五篇(现存三十九篇)亦不相同。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把孔子的弟子对“经”的解说称为“传”或“记”,《礼记》因此而得名,即对“礼”的解释。《礼记》又名《小戴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与《周礼》、《仪礼》合称“三礼”。郑玄作了注,于是地位上升为经。书中还有广泛论说礼仪、阐释制度、宣扬儒家理想的内容。
《学记》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论著。它是《礼记》中的一篇。《礼记》又名《小戴礼记》,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
《学记》写作于战国晚期。据郭沫若考证,《学记》作者为孟子的学生乐(yuè)正克。
《学记》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
作品简介
(1)读准字音
弗食( ) 教学相长( )
嘉肴( ) 自强( )
兑命( ) 学学半( )
jiā yáo
qiánɡ
yuè
xiào
fú
zhǎnɡ
预习检查
(2)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节奏和停顿。
预习检查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预习检查
(2)视频范读,学生标注停顿。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点击链接22 《虽有嘉肴》视频朗读.mp4
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课下注释集体讨论文意,教师适当指导。
课文释义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指美味的菜。
味美。
最好的道理。
即使。
所以。
困惑。
自我反思。
自我勉励。强,勉励。
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即《说命》,《尚书》中的一篇。
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前一个“学”同“敩”,教导。后一个“学”是“学习”的意思
表推测语气,大概
好处
达到极点
宾语前置标志
促进
译文:即使有美味的菜,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知道了自己的不足之处,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兑命》中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这话说的大概就是这个道理吧!
课文释义
学生齐读译文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学”同“敩”,教导。
文言积累
1、通假字
2、古今异义
(1)不知其旨也(古义: ; 今义: 。)
(2)然后能自强也
(古义: ;今义: 。)
(3)教然后知困(古义: ;今义: 。)
(4)虽有至道 (古义: 。今义: 。)
(5)教学相长也 (古义: 。今义: 。)
味美
旨意
勉励
强大,强盛
困惑
困难
即使
虽然
促进
增长
文言积累
其
其此之谓乎( )
不知其旨也( )
副词,表示推测
代词,它的
学
学学半( )
学学半( )
动词,向别人学习
“学”同“敩”,教导
文言积累
3、一词多义
文言积累
4、词类活用
(1)不知其旨也( )
(2)不知其善也( )
名词作形容词,甘美
形容词作名词,好,好处
判断句
弗食,不知其旨也。
倒装句
其此之谓乎!
“……,……也”表判断。
宾语前置,应为“其谓之此乎!”
文言积累
5、文言句式
找出出自本文的成语,并解释。
明确:教学相长
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整体感知
合作探究
1、开头“虽有嘉肴”一句有什么作用?
明确:文章开头从“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写起,目的是引出下文“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即学习实践的重要性,进而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有“嘉肴”、“至道”作类比,教与学的关系就浅显易懂了,这种说理的方法叫做“类比推理”
类比推理:就是由两个对象的某些相同或相似的性质,推断它们在其他性质上也有可能相同或相似的一种推理形式。
合作探究
2、你从“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悟出了什么道理?
明确:实践非常重要,要把明白了的道理付诸行动,通过行动来证明道理是否正确。
3、学习只会使人知识越来越丰富,思想越来越充实,本文中却说“学然后知不足”,你如何理解?
明确:只有学习,才会知道知识浩如烟海,学问没有止境,所以,越学视野越开阔,越学越感到自己知识的不足。
合作探究
4、“教学相长”的结论在前面已经道明,课文最后《兑命》中的一段话是否多余?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不多余,“学学半”的意思是“教人是学习的一半”,这是对本文观点的补充说明。《兑命》的话进一步论证了“教学相长”的道理,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文言积累
5、说说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述的?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即“教学相长”。
㈠以类比的方法切入话题,强调要学习,要实践。
文章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作比(类比手法)自然引入“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的道理。
㈡论述教和学的关系。
然后,对举“学”与“教”所产生的“知不足”和“知困”两种情境,再由此进一步讨论其效果“自反” 和“自强” 。
㈢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教学与学习互相促进。
最后引用《兑命》中的话进一步论证了“教学相长”的道理,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全文语言精练,逻辑严密,文气贯通,层层递进。
合作探究
6、“教学相长”与“学学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相同点:两者都强调了“教”是学习、进步和提升的重要环节。
不同点:前者是从教和学两个方面来说明教和学的关系,两者是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说的直接全面,是作者要表达的主要观点.后者则只从教的角度来说明,将学的部分暗含其中,说得含蓄委婉,是对前者的补充论证。
两者关系:前者是全文的观点,后者是引用论据来补充强调观点的,二者并非并列关系,而是两者是主从关系。
写作特色
?逻辑严密。
先是强调要学习,要实践;接下来指出“学”和“教”的作用;再由此进一步讨论其效果;最后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
?对偶严谨。
《虽有嘉肴》共五句话,前三句均为对偶句式。这类句式不仅从形式上看起来比较整齐,也有增强表意效果的功能。第一句以“嘉肴”与“至道”对举,是一组类比,让读者更好地体会到二者的相似性。第二句和第三句都是从两个角度入手,论述教与学的关系,双管齐下,更为合理、全面、严谨。
结合自身的学习经验,请谈谈“教学相长”的道理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①学是第一位的,不学,则无法获得知识,也无法知道自己的不足,也就没有完善自己的机会。
拓展延伸
②“教学相长”还意味着学习中的互动和交流。有时候,可以采用教的方式学习。比如尝试把自己的理解讲给同桌听,看看他的反应。如果他能明白,可能表明你确实理解透彻了;如果他仍有疑惑,可能表明你懂得理解中存在漏洞或缺陷,这时就可以“知困”而“自强”。
在今天的教学活动中,要想更好地实现“教学相长”,而不是“教学相消”,你认为学生应该怎样做?
①学生在课堂上要认真听讲,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通过信息的反馈让老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②在课下,大胆向老师讲述学习的困惑,请老师帮助我们解决问题,这对老师更好地教书育人也有帮助。
③把老师当作朋友,真诚地向老师提建议,对老师的一些好的做法表示欢迎和赞扬。
拓展延伸
下面是《礼记 .学记》中的一些格言警句,结合自己的学习经验,谈谈你的理解。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玉不雕琢,就不能成为器物;人不学习,就不会明白道理。(强调学习的重要性)
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
就学年龄过了然后才去学习,那么就劳苦而难有成就。(强调学习的时效性)
拓展延伸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独自学习而没有学友(一起研讨),就会孤陋寡闻。(提倡共同探讨交流、相互启发、增广见闻的学习方法)
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
善于提问的人,如同砍伐坚硬的树,先砍伐纹理平顺的地方,最后砍伐(纹理不平顺)有疙瘩的地方。(提倡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学习方法)
下面是《礼记 .学记》中的一些格言警句,结合自己的学习经验,谈谈你的理解。
拓展延伸
拓展延伸
1、积累有关《礼记》中的名言名句。
明确:①苟利国家,不求富贵。
②择师不可不慎也。
③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④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⑤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⑥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
⑦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⑧来而不往非礼也。
拓展延伸
2、翻译下面短文: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注:君:名词作动词,统治。念:想着。典:主。)
译文:玉石不经雕琢,就不能变成好的器物;人不经过学习,就不会明白道理。所以古代的君王,建立国家,统治人民,总是把教育放在首要位置。《尚书?兑命》篇中说:“始终如一地想着要以学习为主”。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啊!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典出《礼记·中庸》:这说的是为学的几个递进的阶段。“博学之”意谓为学首先要广泛的猎取,培养充沛而旺盛的好奇心。才能兼容并包,使为学具有世界眼光和开放胸襟,因此博学乃能成为为学的第一阶段。越过这一阶段,为学就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审问”为第二阶段,有所不明就要追问到底,问过以后还要通过自己的思想活动来仔细考察、分析,否则所学不能为自己所用,是为“慎思”。“明辩”为第四阶段。学是越辩越明的,不辩,则所谓“博学”就会鱼龙混杂,真伪难辨,良莠不分。“笃行”是为学的最后阶段,就是既然学有所得,就要努力践履所学,做到“知行合一”。
拓展延伸
文章中心
文章应用“类比手法”引出要阐述的观点,讲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即教人和学习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告诉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1、解释下列加线词语。
嘉肴( ) 旨( ) 至道( )
是故( ) 知困( ) 自反( )
自强( ) 兑命( ) 学学半( )
其此之谓乎( ) 教学相长( )
好、美
味美
达到极点
所以
反思
勉励
教
表示推测,大概;说
促进
困惑
通“说”,指傅说
课堂检测
2、课文内容层次理解填空。
(1)课文《虽有嘉肴》主要讨论了 和 的关系。
(2)将课文分为三层(用斜线标注)
① ② ③ ④ ⑤
教
学
/
/
课堂检测
3、论语中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今天我们强调要“活到老,学到老”。从全文来看,这样做是因为什么?用《虽有嘉肴》中的句子回答。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课堂检测
故曰:教学相长也
4、理解性默写:
(1)本文的中心句: 。
(2)本文在论述时先以“佳肴”作比引出 ,进而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论述了 的道理。(用原文相关语句填空)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教学相长
课堂检测
如果说学是一支红烛,那教只是红烛上的火苗;如果说学是一只春蚕,那教只是春蚕嘴里吐出的一根丝线。学是整个人生的常态,我们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充实自我,才能有更多的感想与别人分享。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珍惜少年时。少年是学习的大好时光,我们要静下心来,不断学习,不断反省。
教师寄语
脉络梳理
虽有佳肴
类比引入
逐层论证
引用作结
弗食佳肴,不知其旨
弗学至道,不知其善
学知不足,教后知困
不足自反,知困自强
——学学半,此之谓
教学能相长
实践出真知
板书设计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2 《礼记》二则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虽有嘉肴》
【教学目标】
? 1、了解有关《礼记》的文学常识;能正确翻译课文,积累掌握重点文言词汇,熟读并背诵课文。
? 2、学习本文善用比喻与对比的说理方法,理解文中所蕴含的教与学相互促进的道理。
? 3、联系实际,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明白只有勤奋学习,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教学重点】
1、了解有关《礼记》的文学常识;能正确翻译课文,积累掌握重点文言词汇,熟读并背诵课文。
2、学习本文善用比喻与对比的说理方法,理解文中所蕴含的教与学相互促进的道理。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善用比喻与对比的说理方法,理解文中所蕴含的教与学相互促进的道理。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四书”、“五经”是国学之瑰宝,是智慧之源泉。“四书”、“五经”分别是哪几部典籍?
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帧《礼记》誉千秋。或许同学们对《礼记》不甚了解,但《礼记》中的名言却常常在我们的耳畔回响:“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告诉我们要勤于钻研;“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启迪我们要做好规划,有的放矢;“苟利国家,不求富贵”教育我们要有为国为民的情怀……可见,《礼记》影响之深广。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礼记》,领悟为学之道。
二、预习检查
1、作者简介
戴圣曾任九江太守,平生以学习儒家经典为主,尤重《礼》学研究。与叔父戴德及庆普等人曾师事经学大师后苍,潜心钻研。《礼》学。三人苦心钻研,各有所得,逐步形成自己的学说体系,成为今文礼学大师。戴德号称“大戴”,戴圣被称为“小戴”,二人合称为“大小戴”。“由是《礼》有大戴、小戴、庆氏之学”(《汉书·儒林传》)。
戴圣成为今文礼学“小戴学”的开创者;后来,三家之学皆立于学官,其学兴盛一时。宣帝时,戴圣曾被立为博士,参与石渠阁议,评定五经异同。终生以授徒讲学和着述为业,曾选集战国至汉初孔子弟子及其再传、三传弟子等人所记的各种有关礼仪等论着,编撰成书。被称为《小戴记》或《小戴礼记》。该书原为解说《仪礼》的资料汇编,后经郑玄作注,使它摆脱从属于《仪礼》的地位而独立成书,成为今本《礼记》。全书共分《曲礼》、《檀弓》、《王制》、《月令》、《礼运》、《学记》、《乐记》、《中庸》、《大学》、《内则》、《坊记》、《儒行》、《王制》、《玉藻》、《冠义》、《昏义》、《杂记》等四十九篇,其中的要言精义比起《仪礼》中的繁文缛节更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与其叔父戴德所编《大戴礼记》八十五篇(现存三十九篇)亦不相同。
2、作品简介
(1)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把孔子的弟子对“经”的解说称为“传”或“记”,《礼记》因此而得名,即对“礼”的解释。《礼记》又名《小戴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与《周礼》、《仪礼》合称“三礼”。郑玄作了注,于是地位上升为经。书中还有广泛论说礼仪、阐释制度、宣扬儒家理想的内容。
(2)《学记》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论著。它是《礼记》中的一篇。《礼记》又名《小戴礼记》,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
《学记》写作于战国晚期。据郭沫若考证,《学记》作者为孟子的学生乐(yuè)正克。
《学记》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
3、读准字音
弗食( fú ) 教学相长(zhǎng) 嘉肴(jiā yáo)
自强(qiǎng) 兑命(yuè) 学学半(xiào)
4、学生朗读,注意节奏
5、视频范读,学生标注停顿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三、课文释义
1、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课下注释集体讨论文意,教师适当指导。
虽:即使 旨:味美 至道:最好的道理
善:好处 困:不通 理解不了 是故:所以 自强:自我勉励
自反:自我反省 教学相长:教和学互相促进 长: 促进
“学学半。”其此之谓乎: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其:表推测语气,大概。
2、学生齐读译文。
译文:虽然有美味的肉食,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其味道的甘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省;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所以“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尚书·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这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四、文言积累
1、通假字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学”同“敩”,教导。
2、古今异义
(1)不知其旨也(古义:味美;今义:旨意。)
(2)然后能自强也(古义:勉励;今义:强大,强盛。)
(3)教然后知困(古义:困惑;今义:困难。)
(4)虽有至道 (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5)教学相长也 (古义:促进。今义:增长。)
3、一词多义
学 学学半 (音 xiào,教)
学学半 (向别人学习)
其 其此之谓乎 (表推测。大概,恐怕)
不知其旨也 (它的)
4、词类活用
A 不知其旨也 名词作形容词,甘美。
B 不知其善也 形容词作名词,好,好处。
5、文言句式
判断句:弗食,不知其旨也。“……,……也”表判断。
倒装句:其此之谓乎!宾语“此”前置,原顺序应为“其谓此乎”。
五、整体感知
找出出自本文的成语,并解释。
明确:教学相长
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六、合作探究
1、开头“虽有嘉肴”一句有什么作用?
明确:文章开头从“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写起,目的是引出下文“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即学习实践的重要性,进而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有“嘉肴”、“至道”作类比,教与学的关系就浅显易懂了,这种说理的方法叫做“类比推理”
2、你从“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悟出了什么道理?
明确:实践非常重要,要把明白了的道理付诸行动,通过行动来证明道理是否正确。
3、学习只会使人知识越来越丰富,思想越来越充实,本文中却说“学然后知不足”,你如何理解?
明确:只有学习,才会知道知识浩如烟海,学问没有止境,所以,越学视野越开阔,越学越感到自己知识的不足。
4、“教学相长”的结论在前面已经道明,课文最后《兑命》中的一段话是否多余?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明确:不多余,“学学半”的意思是“教人是学习的一半”,这是对本文观点的补充说明。《兑命》的话进一步论证了“教学相长”的道理,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5、说说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述的?
明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即“教学相长”。
㈠以类比的方法切入话题,强调要学习,要实践。
文章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作比(类比手法)自然引入“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的道理。
㈡论述教和学的关系。
然后,对举“学”与“教”所产生的“知不足”和“知困”两种情境,再由此进一步讨论其效果“自反” 和“自强” 。
㈢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教学与学习互相促进。
最后引用《兑命》中的话进一步论证了“教学相长”的道理,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全文语言精练,逻辑严密,文气贯通,层层递进。
6、“教学相长”与“学学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明确:相同点:两者都强调了“教”是学习、进步和提升的重要环节。
不同点:前者是从教和学两个方面来说明教和学的关系,两者是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说的直接全面,是作者要表达的主要观点.后者则只从教的角度来说明,将学的部分暗含其中,说得含蓄委婉,是对前者的补充论证。
两者关系:前者是全文的观点,后者是引用论据来补充强调观点的,二者并非并列关系,而是两者是主从关系。
七、写作特色
?逻辑严密。
先是强调要学习,要实践;接下来指出“学”和“教”的作用;再由此进一步讨论其效果;最后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
?对偶严谨。
《虽有嘉肴》共五句话,前三句均为对偶句式。这类句式不仅从形式上看起来比较整齐,也有增强表意效果的功能。第一句以“嘉肴”与“至道”对举,是一组类比,让读者更好地体会到二者的相似性。第二句和第三句都是从两个角度入手,论述教与学的关系,双管齐下,更为合理、全面、严谨。
八、拓展延伸
1、结合自身的学习经验,请谈谈“教学相长”的道理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①学是第一位的,不学,则无法获得知识,也无法知道自己的不足,也就没有完善自己的机会。
②“教学相长”还意味着学习中的互动和交流。有时候,可以采用教的方式学习。比如尝试把自己的理解讲给同桌听,看看他的反应。如果他能明白,可能表明你确实理解透彻了;如果他仍有疑惑,可能表明你懂得理解中存在漏洞或缺陷,这时就可以“知困”而“自强”。
2、在今天的教学活动中,要想更好地实现“教学相长”,而不是“教学相消”,你认为学生应该怎样做?
①学生在课堂上要认真听讲,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通过信息的反馈让老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②在课下,大胆向老师讲述学习的困惑,请老师帮助我们解决问题,这对老师更好地教书育人也有帮助。
③把老师当作朋友,真诚地向老师提建议,对老师的一些好的做法表示欢迎和赞扬。
3、积累有关《礼记》中的名言名句。
明确:①苟利国家,不求富贵。
②择师不可不慎也。
③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④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⑤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⑥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
⑦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⑧来而不往非礼也。
4、翻译下面短文: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注:君:名词作动词,统治。念:想着。典:主。)
译文:玉石不经雕琢,就不能变成好的器物;人不经过学习,就不会明白道理。所以古代的君王,建立国家,统治人民,总是把教育放在首要位置。《尚书·兑命》篇中说:“始终如一地想着要以学习为主”。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啊!
5、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典出《礼记·中庸》:这说的是为学的几个递进的阶段。“博学之”意谓为学首先要广泛的猎取,培养充沛而旺盛的好奇心。才能兼容并包,使为学具有世界眼光和开放胸襟,因此博学乃能成为为学的第一阶段。越过这一阶段,为学就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审问”为第二阶段,有所不明就要追问到底,问过以后还要通过自己的思想活动来仔细考察、分析,否则所学不能为自己所用,是为“慎思”。“明辩 (?http:?/??/?baike.baidu.com?/?view?/?1179770.htm?)”为第四阶段。学是越辩越明的,不辩,则所谓“博学”就会鱼龙混杂 (?http:?/??/?baike.baidu.com?/?view?/?373242.htm?),真伪难辨,良莠不分 (?http:?/??/?baike.baidu.com?/?view?/?1549557.htm?)。“笃行”是为学的最后阶段,就是既然学有所得,就要努力践履所学,做到“知行合一”。
九、文章中心
文章应用“类比手法”引出要阐述的观点,讲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即教人和学习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告诉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十、课堂练习
1、解释下列加线词语。
嘉肴( ) 旨( ) 至道( )
是故( ) 知困( ) 自反( )
自强( ) 兑命( ) 学学半( )
其此之谓乎( ) 教学相长( )
2、课文内容层次理解填空。
(1)课文《虽有嘉肴》主要讨论了 和 的关系。
(2)将课文分为三层(用斜线标注)
① ② ③ ④ ⑤
3、论语中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今天我们强调要“活到老,学到老”。从全文来看,这样做是因为什么?用《虽有嘉肴》中的句子回答。
4、理解性默写:
(1)本文的中心句: 。
(2)本文在论述时先以“佳肴”作比引出 ,进而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论述了 的道理。(用原文相关语句填空)
十一、教师寄语
如果说学是一支红烛,那教只是红烛上的火苗;如果说学是一只春蚕,那教只是春蚕嘴里吐出的一根丝线。学是整个人生的常态,我们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充实自我,才能有更多的感想与别人分享。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珍惜少年时。少年是学习的大好时光,我们要静下心来,不断学习,不断反省。
十二、板书设计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