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第四节 地形图的判读 授课类型 新授课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
授课教师 班 级
时 间 课时数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地图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等。
过程与方法 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的主动构建。
情感态度价值观 ?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初步养成健康的情感,积极地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 等高线形态的识别及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坡度陡缓的辨别。
教学难点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脊和山谷
情景 引入课题 一位藏族老人对孙子说“珠穆朗玛峰是我见过的最高的山峰,海拔4000多米”,孙子听后说“爷爷您错了,我学过,书上明明说是8000多米,怎么说是4000多米呢?” 地球的表面有高山,有低地,地表的高低起伏常常用什么来表示呢? 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下面的学习做准备
交流对话 探究新知 第四节 地形图的判读 一、等高线地形图 1.海拔和相对高度 通过幻灯片来展现海拔和相对高度,让学生回答海拔和相对高度的含义,学生自己能会算海拔和相对高度,幻灯片来展现,并进一步对情景当中的问题做出回答,加深对海拔和相对高度的理解。 2.等高线和等高线地形图 对于这个问题通过三个活动来完成 活动一: 每四人一组绘制一张等高线地形图 培养同学们的团结协作精神,互相帮助,能学会绘制一张等高线地形图。教师巡回 指导。完成课后活动1.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 培养同学们的团结协作精神。
活动二:根据绘制的等高线地形图判断等高线的稠密与坡度陡缓的关系 ,让学生自己体会等高线的稠密与坡度陡缓的关系 ,在教师的点拨下完成课后活动2.让学生回答出(坡陡的地方,等高线密集;坡缓的地方,等高线稀疏) 活动三:通过等高线地形图来判断山体的不同部位,教师通过幻灯片来展现等高线地形图上山体的不同部位,让每一位同学准确的说出等高线地形图上山体的不同部位,加深理解,并完成课后活动3,区分山脊和山谷,对其它的山体的不同部位说出名字。(山峰 山脊 山谷 陡崖 鞍部) 3.等深线及等深线的画法 首先让学生找出等深线的含义 叫同学回答,教师指导 根据等高线的画法,同样画出等深线 教师强调数值的变化 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自己体会等高线的稠密与坡度陡缓的关系,也让学生自己的生活实际来感受,坡陡的地方上山人感觉很累,反之则容易一些。通过活动三达到准确认识等高线地形图上的五种形态。比较等高线和等深线,加深对二者的理解
课堂练习 见电子白班 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课堂小结 海拔 、相对高度、等高线和等高线地形图及等深线等五个基本概念 等高线地形图上山体的不同部位 山峰 山脊 山谷 陡崖 鞍部 进一步巩固知识
作业 配套练习27页3.4.5.6.7小题
板 书 设 计 第四节 地形图的判读 一、几个基本的概念 海拔 相对高度 等高线 等高线地形图 等深线 二、等高线地形图上,判断常见的地形部位 山峰 山脊 山谷 陡崖 鞍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