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七年级语文 下册 第一单元 3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 课件(共5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统编版七年级语文 下册 第一单元 3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 课件(共56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3-24 21:44: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6张PPT)


名言欣赏:
语言不只是交流与思维的工具,更是人的生存空间、生存条件与存在方式。语文活动就是人的生命运动。
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

导入新课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拚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导入新课
3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 下册




目标导航
1.自主阅读课文,梳理文章内容,思考批注中的问题。
2.把握主要人物的形象特征和精神品质,理解作者感情。
3.揣摩重点语段含义,品味作者语言细腻的特点。
目标导学一
预习检测 夯实基础
【萧红】(1911—1942年),原名张迺莹,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30年代文学洛神”。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一个封建地主家庭,幼年丧母。她的一生在苦难中挣扎、抗争,萧军的出现直接影响了其命运并引发她开始文学创作。





走近作者
【代表作】
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中篇小说《生死场》《小城三月》等;
短篇小说《三个无聊人》《王阿嫂的死》等;
散文《天空的点缀》《在东京》等。





走近作者
本文节选自萧红长篇回忆性叙事散文《回忆鲁迅先生》,作于鲁迅逝世三年后。
萧红是一位经常从记忆深处挖掘写作素材的作家,而这篇文章是她这类作品的代表作。
作者将自己与鲁迅交往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剪裁提炼,组织成文。节选部分共分八个生活片段叠加而成,自然空行成段。





写作背景
全文布局自由随意,用女性独有的敏锐目光悉心观察,捕捉到了鲁迅先生许多灵动传神的细节,以质朴浅白清新隽永的语言,于细微之处写出了一个真实的、充满人情味的活生生的鲁迅,彰显了一代伟人鲁迅的思想和人格。





写作背景
【鲁迅】(1881—1936年):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相关介绍
【代表作】
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小说集《呐喊》《彷徨》;
散文诗集《野草》;
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
杂文集《热风》《坟》《华盖集》等。
相关介绍

《孔乙己》
“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

社戏
祥林嫂
青年鲁迅
中年时的鲁迅
筵会
虔诚
紊乱
肋膜
掠夺
抽屉
解剖
遭殃
噢的一声
阖一阖眼睛


堵塞
边塞
活塞

差不多
差别
出差
参差
大病差后
qián
wěn
lèi
lüè
ti
pōu
yāng
ō


sài
sāi
chà
chā
chāi

chài
yán
咳嗽
sou
正音识字
【鉴赏】
鉴定和欣赏(艺术品、文物等)。
【筵会】
即“宴会”,指宾主在一起饮酒吃饭的聚会(指比较隆重的)。
【窘】
①贫穷。②为难。③使为难。课文采用的是第二种解释,难堪。
【旷代】
当代没有人比得上。
【听子】
用镀锡或镀锌的薄铁皮做成的装食品、香烟等的筒子或罐子。
【踌躇】
①犹豫。②得意的样子。课文中用的是第一种解释。
【抹杀】
一概不计;完全勾销。也作“抹煞”。
【紊乱】
杂乱;纷乱。
词语积累
目标导学二
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文中的鲁迅给你的总体印象是怎样的?
可敬的长者;
可亲的父亲;
有血有肉的伟人;
幽默风趣的智者。
整体感知
阅读课文,划分层次,概括大意。
第一部分:(1)概括写鲁迅先生“笑”的情态,突出其笑声“明朗”的特点。
第二部分:(2)概括写鲁迅先生“走”的情态,突出其走路“轻捷”的特点。
整体感知
第三部分:(3-13)概括写鲁迅先生的待人、饮食情况。
第四部分:(14-17)鲁迅先生同“我”开玩笑。
第五部分:(18-23)写“我”和鲁迅先生一家对“天晴啦,太阳出来啦”的喜悦之情。
第六部分:(24-26)写鲁迅先生对青年人写信写得太草率的态度。
整体感知
第七部分:(27-30)鲁迅先生对自己的原稿及校样纸随随便便的态度。
第八部分:(31-34)许先生每天愉快地从早忙到晚。
第九部分:(35-40)夜里去看电影时,鲁迅先生对“我们”的照顾。
第十部分:(41-42)写鲁迅先生的休息。
整体感知
第十一部分:(43-54)鲁迅先生夜间写文章时的情景。
第十二部分:(55-60)鲁迅先生对海婴的信任。
第十三部分:(61-63)鲁迅先生在小事上也认真细致。
第十四部分:(64-67)鲁迅先生不顾自己的身体健康,忘我地工作。
整体感知
目标导学三
精读课文 探究细节
1.快速浏览课文,说说萧红从哪些方面回忆了鲁迅先生,简要概括出来。
日常琐事
神情姿态
饮食起居
工作习惯
待人接物
休闲娱乐
精读细研
2. 作者从这几方面,刻画了鲁迅先生怎样的形象特点?根据示例找一找相关语句。
神情姿态
示例: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
——乐观爽朗、平易近人
精读细研
神情姿态
鲁迅先生走路很轻捷,尤其使人记得清楚的,是他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仿佛不顾一切地走去。
——敏捷、性急、坚毅
精读细研
饮食起居
鲁迅先生很喜欢北方饭。还喜欢吃油炸的东西,喜欢吃硬的东西,就是后来生病的时候,也不大吃牛奶。鸡汤端到旁边用调羹舀了一二下就算了事。
——简单随和
精读细研
饮食起居
以后我们又做过韭菜合子,又做过荷叶饼,我一提议,鲁迅先生必然赞成,而我做得又不好,可是鲁迅先生还是在饭桌上举着筷子问许先生:“我再吃几个吗?”
——简单随和、体恤他人
精读细研
待人接物
“字不一定要写得好,但必须得使人一看了就认识,青年人现在都太忙了……他自己赶快胡乱写完了事,别人看了三遍五遍看不明白,这费了多少工夫,他不管。反正这费的功夫不是他的。这存心是不太好的。”
但他还是展读着每封由不同角落里投来的青年的信,眼睛不济时,便戴起眼镜来看,常常看到夜里很深的时光。
——严格要求、深切关爱
精读细研
待人接物
鲁迅先生的原稿,在拉都路一家炸油条的那里用着包油条,我得到了一张,是译《死魂灵》的原稿,写信告诉了鲁迅先生,鲁迅先生不以为稀奇。
鲁迅先生出书的校样,都用来揩桌子,或做什么的。请客人在家里吃饭,吃到半道,鲁迅先生回身去拿来校样给大家分着,客人接到手里一看,这怎么可以?鲁迅先生说:
“擦一擦,拿着鸡吃,手是腻的。”
到洗澡间去,那边也摆着校样纸。
——淡泊名利
精读细研
休闲娱乐
夜里去看电影,施高塔路的汽车房只有一辆汽车,鲁迅先生一定不坐,一定让我们坐。
——关爱他人、谦逊礼让
看完了电影出来,又只叫到一部汽车,鲁迅先生又一定不肯坐,让周建人先生的全家坐着先走了。
精读细研
休闲娱乐
鲁迅先生的休息,不听留声机,不出去散步,也不倒在床上睡觉,鲁迅先生自己说:
“坐在椅子上翻一翻书就是休息了。”
——珍惜时间
精读细研
待人接物
鲁迅先生从下午两三点钟起就陪客人,陪到五点钟,陪到六点钟,客人若在家吃饭,吃过饭又必要在一起喝茶,或者刚刚喝完茶走了,或者还没走就又来了客人,于是又陪下去,陪到八点钟,十点钟,常常陪到十二点钟。
——和蔼、周到、热情
精读细研
工作习惯
客人一走,已经是下半夜了,本来已经是睡觉的时候了,可是鲁迅先生正要开始工作。
鲁迅先生感到自己的身体不好,就更没有时间注意休息,所以要多做,赶快做。
——不同寻常、忘我精神
精读细研
日常琐事
别人都不注意,鲁迅先生把海婴碟里的拿来尝尝。果然是不新鲜的。鲁迅先生说:
“他说不新鲜,一定也有他的道理,不加以查看就抹杀是不对的。”
鲁迅先生把书包好了,用细绳捆上,那包方方正正的,连一个角也不准歪一点或扁一点,而后拿着剪刀,把捆书的那绳头都剪得整整齐齐。
——严谨、细致、认真
精读细研
这些生活场景体现了鲁迅先生和我们一样,也是拥有喜、怒、哀、乐的“普通人”。他既是一位热情的主人、可敬的长者,又是一位风趣的智者,更是一位敬业的伟人。
说一说:文中的鲁迅给你的总体印象是怎样的?
精读细研
目标导学四
分析手法 品味情感
1.语言朴实。
本文记叙了鲁迅先生的一些琐事,语言朴实,刻画了一个真实、富有人情味、生活化的鲁迅,充满了对鲁迅先生的崇敬和爱戴之情。在文中,作者很少用“他”来指称鲁迅,多称“鲁迅先生”,更多的时候,作者将这种崇敬和爱戴之情不露痕迹地融在了对琐事的叙述中。
写法探究
2.善于撷取生活琐事,捕捉细节。
作者把自己与鲁迅先生交往过程中的情绪体验原生态地表达出来,把自己对鲁迅先生的情绪记忆真实地加以再现。这种把生活碎片、细节、意象性的事件加以串并的结构方法,更接近生活的本真状态,也更具有一位女性作家直觉思维的特性,从而更便于凸显具体生活中的鲁迅。
写法探究
   这篇散文通过对鲁迅先生的笑声、走路、待人接物、读书、写作、养病、去世等生活细节的描述,展示了伟大的鲁迅先生的平凡生活,表现了鲁迅先生的审美情趣以及魅力气质,抒发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归纳主旨
自题小像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爱 民
爱 子
爱 国
自题小像
回忆鲁迅先生
(节选)

神情姿态:乐观开朗、平易近人
饮食起居:简单随意、体恤他人
工作习惯:不同寻常、忘我精神
日常琐事:严谨认真、爱护青年

思想伟大
精神高尚
课堂小结

gēng
jiǎo
jiào






检测目标
D
检测目标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2分)
A.鲁迅先生的书桌整整齐齐的,写好的文章压在书下边,毛笔在烧瓷的小龟背上站着。
B.一个人能否成为真正的读者,关键在于青少年时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C.这种网络社交工具的广泛使用,大大加快了信息流通的速度和质量。
D.通过“教育现代化”的创建,使得不少学校的办学条件有了明显改善。
【解析】B.两面对一面,应去掉“能否”;C.搭配不当,“加快”与“质量”不搭配;D.成分残缺,滥用介词造成主语残缺,应去掉“通过”。
A
检测目标
4.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以后也住到北四川路来,就每夜饭后必到大陆新村来了,刮风的天、下雨的天、几乎没有间断的时候。
B.后来我在一篇题为《合欢树》的文章中写道:“我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闭上眼睛,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
C.“反正已十二点,电车也没有,那么再坐一会儿。”许先生如此劝着。
D.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试想,如果没有对楚国的至情,屈原能弹出千古绝唱《离骚》吗?如果失去了对民族未来的至情,鲁迅在风雨如晦的时代能够如此《彷徨》、如此《呐喊》吗?
【解析】A项,顿号改为逗号;B项,问号放至引号内;D项,“彷徨”“呐喊”应用引号。
C
检测目标
6.结合课文内容及自己对鲁迅的了解,补充对联:
上联:俭朴热忱甘于奉献
下联:
5.请以“鲁迅先生,我想对你说”为开头,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写一段话。
检测目标
我们已经站在了人生的起跑线上,为了实现心中的远大目标,我们正努力拼搏着。成功属于不畏困难、勇往直前的人。相信自己!
教师寄语

通过本课学习,你收获了什么?
课后作业:

完成教材中的相关练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