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第7单元第十九章 《第一节 生态系统的组成》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第7单元第十九章 《第一节 生态系统的组成》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61.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0-03-24 23:02: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9章 第一节 生态系统的组成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
1、说出生态系统的组成;
2、学会正确书写食物链;
3、描述生态系统的食物网;
4、举例说出某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
(二)过程方法
学生通过课前观看微视频,逐步学会利用微视频进行自主学习,并提高总结和归纳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对生态系统各成分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了解和认知帮助同学们树立普遍联系的哲学观点;
2、通过介绍一些著名的有毒物质富集的事例让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维持生态系统稳定的重要性,从而理解人也是生物圈的重要一员。
二、重点、难点
重点:
1、说出生态系统的组成;
2、描述生态系统的食物网;
难点:
正确书写食物链。
三、学情分析:
1、通过前一阶段第五单元《生物的多样性》的学习,学生对生物的分类及分类依据有了一定的认识,在七年级时学生也学习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一节,对生物依赖于环境同时又影响环境的生物学基本规律,也有一定的认识。
2、但总体而言,学生对上述生物知识的认识还是不连贯的,尚未能将生物与环境看成是一个有机整体,也没有从生态系统的角度来认识、分析整个生物圈。在本课学习中,通过对生态的系统组成这节课,有助于将以往的知识串起来,了解生物处于生态系统之中,以及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的关系。
3、八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有求知欲,理解与表达能力较七年有了很大的提高,他们喜欢和别人交流,乐于发现和提出问题,易于形成活跃的学习氛围。同时他们也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能力,逐步开始学会寻找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这对于学好本节课都有很好的帮助。
4、经过一年多的实践,学生已经可以非常熟练地操作“平板电脑”来进行课堂学习,且对“平板电脑”的课堂应用仍然保持了极大兴趣。
四、教学准备
1、ppt、word等电子文档资料;
2、课前布置学生观看微视频《如何正确书写食物链》,并总结归纳食物链的书写要点;
3、学生课前准备好平板,并连接学校网络。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学内容】播放微视频:重金属镉中毒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重金属镉中毒》的微视频,引起学生对环境保护的关注,进而思考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同时产生了“自然界中的重金属镉是如何进入人体的?”这样的问题,导入本节课的主题——生态系统。
(二)说出生态系统的组成
1、【教学内容】指导学生从《重金属镉中毒》的微视频中,找到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进而得出生物与其环境是密不可分的。教师提问其他相似的例子,出示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一定的地域里,_______与_______相互作用形成的统一整体。
【设计意图】学生由《重金属镉中毒》微视频得到生物与环境关系的直观感性认识,再通过学生举例,从生活中找寻生物与环境密不可分的例子,强化感性认识。学生通过思考归纳填出生态系统概念里的关键词,将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的高度。
2、【教学内容】合作解惑:活动指导:以小组为单位,将小组拍摄的生态系统照片进行分析,完成word表格19-1,完成后截屏发送至教师机。
表19-1
生态系统成分
具体表现
非生物成分
生物成分
【设计意图】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根据课文提示从周围寻找生态系统,并用平板拍照,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并加深其对生态系统概念的认识。课上组织学生对照片中的生态系统成分进行填表分析,在小组内探讨自己拍摄的照片是不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让学生自我纠错、辨析,组内分享,进而认识到生态系统的非生物成分和生物成分是缺一不可的。
3、【教学内容】活动指导:阅读资料word文件19-2《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成分》并思考回答相关问题,将答案在资料中标明。(1)每种生物的作用是什么?(2)它们的在生态系统中又充当什么角色呢?
19-2《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成分》
绿色植物是生产者,它们通过光合作用把无机物(主要是水、二氧化碳)合成为有机物(淀粉、蛋白质等),同时也把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贮存在有机物中。这些有机物不仅为生产者自身的生长、生殖提供了营养物质和能量,而且也是人和动物的食物之源。
以动植物为食的动物和人是消费者。微生物中有许多是分解者,它们能够把复杂的有机物分解为简单的无机物,归还到环境中的无机物可以再次被绿色植物等利用。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阅读资料的能力,能从资料中寻找到生态系统生物成分的作用。再由教师指导,学生找到各生物成分之间的联系,建立全面、系统的认识,形成“统一整体”的生态学理念。
(三)学会正确书写食物链
1、【教学内容】通过草→兔→狼的关系,引导学生写出食物链形成的原因,并完成填空:草食动物取食 ______ ,肉食动物取食______,生物之间通过_____关系相互联系,形成了______。
【设计意图】草、兔、狼之间的关系是学生已知的感性认识,再总结出它们之间存在的取食关系,通过填空关键词的形式强化食物链形成的原因。
2、【教学内容】合作解惑:活动指导:新建一张白板页,根据课前发放的微视频《如何正确书写食物链》写出一条正确的食物链。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总结书写食物链的要点,完成截图发送至教师机。
【设计意图】食物链的正确书写是本节课的难点,传统课上常常需要耗费大量时间来突破难点。本节课的设计充分发挥平板的信息化教学优势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在课前录制好微视频《如何正确书写食物链》,开展翻转课堂,让学生在课前反复浏览,并自主归纳出书写要点,学习新知的过程放置在课前完成,课上老师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对课前的学习过程进行归纳和反馈,以减少课上耗费的时间。同时也发挥了合作学习的优势,教师的指导也更具针对性,有利于难点的突破。
3、【教学内容】自主研学:活动指导:(1)打开word文件19-3《草原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认识以下各种生物,熟悉这些生物的食性知识。(2)用箭头表示其中的食物链,画完后截屏上交教师机。(3)说出共有几条食物链。
19-3《草原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
认识以下各种生物,熟悉这些生物的食性知识:鼠、兔、虫、鸟都以草籽为食,蛇以鸟和鼠为食,鸟吃虫,而蛇、鼠、兔、鸟都被鹰吃。
【设计意图】利用生动的图片,在平板上画一画食物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食物网的学习当中。学生在“数一数食物链条数”的过程中,进一步巩固食物链书写的要点(如起点、终点、箭头方向等)。
(四)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
【教学内容】分析文件19-3《草原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并思考以下问题:1、这些食物链彼此交错,形成________。2、想想以上食物网是不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食物网与生态系统的成分,进一步理解食物网中只存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存在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从而揭示食物网与生态系统的区别。
(五)举例说出某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
【教学内容】自主研学:情景设置:假如在刚刚的草原上建立了一座化工厂,化工厂向草原上排放了大量含镉的污水,那么这个草原会发生什么变化呢?请同学们阅读文件19-4《镉污染》,回答以下问题。(1)镉有什么特点?(2)你觉得草原上会发生什么变化?
19-4 镉污染
镉是人体非必需元素,在自然界中常以化合物状态存在,一般含量很低,正常环境状态下,不会影响人体健康。镉和锌是同族元素,在自然界中镉常与锌、铅共生。当环境受到镉污染后,镉可在生物体内富集,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后,很难被分解,又无法排出体外,引起慢性中毒。由于镉损伤肾小管,病者出现糖尿、蛋白尿和氨基酸尿。特别具使骨骼的代谢受阻,造成骨质疏松、萎缩、变形等一系列症状。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小资料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从资料中筛选信息的能力,找到生物富集的原因。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推断草原受到镉污染后的变化,最终分析得出生物富集是沿食物链传递,逐级递增的,解决课堂导入时学生留下的关于镉中毒的疑问。同时让学生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从而理解人也是生物圈重要的一员。
(六)基于目标的当堂反馈
【教学内容】学生打开word《当堂反馈》,完成练习后,平板系统自动批改,并将结果反馈到教师机,教师根据反馈情况,进行有针对性地解答,或组织学生讨论。
目标一:说出生态系统的组成
1、下列属于生态系统的是( )
A.草原上的狼 B.河水中的水草
C.森林中的生物 D.一个池塘
2、校园内郁郁葱葱的桂花树和玉兰树,在生态系统中属于( )
A.非生物成分 B.分解者 C.消费者 D.生产者
3、(双选)下列各项中,属于生产者的是( )
A.朽木上生长的蘑菇 B.潮湿阴暗处生长的苔藓
C.鱼缸里放置的金鱼藻 D.金鱼的饵料水蚤
目标二:学会正确书写食物链
4、下列食物链的书写正确的是( )
A. 太阳→青草→昆虫→蛙→蛇 B. 青草→昆虫→蛙→蛇
C. 青草→昆虫→蛙→蛇→真菌 D. 青草←昆虫←蛙←蛇
5、下列能够完整表示食物链的是( )
A.猫头鹰捕食田鼠,蛇捕食田鼠 B.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
C.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D.狐狸吃兔子,兔子吃草
目标三: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
6、右图表示某海洋生态系统的食物链,请据图回答,此食物网中有( )食物链。
A.4条 B.5条 C.3条 D
目标四:举例说出某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
7.2011年3月,日本都被不海域发生地震并引发海啸,地震造成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核泄漏事故,最近从日本近海海水中检测出放射性铯。在硅藻→浮游动物→鲱鱼→鳕鱼这条日本近海食物链中,铯含量最高的生物是( )
A.硅藻 B.浮游动物 C.鲱鱼 D.鳕鱼
8、某生态系统中甲、乙、丙、丁四种生物之间存在取食与被取食的关系,经检测这四种生物体内残留有机农药的情况如下表所示,那么最可能的食物链构成是( )
A. 甲→乙→丙→丁 B. 乙→丙→丁→甲
C. 甲→丙→乙→丁 D. 甲←乙←丙←丁
六、作业
电子文件《自我检测》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结合我校小班化教学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尝试运用了微视频、电子平板等现代信息技术,并开展了部分教学内容的翻转课堂实验,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有如下体会:
1、微视频使课堂更生物、有趣
这节课在导入阶段使用了微视频教学,吸引了学生的极大兴趣。爱因斯坦也说:“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学生对某一学科有兴趣,就会主动地持续地专心致志地钻研它,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纸质课本上没有动画,也没有视频,图片的数量有限,因而不够生物形象,课堂导入常常只能以文字和有限的图片为形式呈现给学生,激发学生兴趣的效果有限。而教师可利用丰富的网络视频资源,剪辑成微视频,将导入设置成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多彩生动的情境。通过这节课,我发现微视频技术可使得课堂更生动、有趣。如果在课堂上出现一段微视频,明显比一段文字或者一张图片更能吸引学生的目光,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发挥这一优势。
2、注重在课余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这节课引导学生开展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符合2011版初中生物课程标准的倡议。我们在传统的课堂中,利用小组模式,可以开展自主学习和组内组间的合作学习,以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生生合作意识的目的。但很多学生也仅限于在课堂上进行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或是依赖于老师监督下的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而并不是在生活中主动地开展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罗杰斯曾说过:“凡是教师能够讲述的,能够传授的知识,多半是死的、凝固的、无用的知识;只有学生自己发现、探究的知识,才是活的、有用的知识。”而学生自己发现、探究的知识绝大部分来源于生活实践。古语有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应教会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进而自主探究、合作探究的方法。所以开展翻转课堂,在离开课堂时间后,指导学生在课余生活中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是非常必要的。
同时,将微视频应用于翻转课堂,也有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特别是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他们可以在课余通过增加浏览视频的次数来不断反复学习,直到完成学习目标。在单元复习或者阶段复习时,微视频则可作为很好的复习资料来使用,有助于学生的自主复习。
3、尝试利用微视频进行整节课的翻转
本节课将难点“正确书写食物链”进行翻转课堂实验,当初仅仅是为了让学生课余进行新授课的学习,节约一点课堂时间。而且课上也仅限于一部分教学内容的翻转,还没有胆量尝试整节课的翻转。但是,在上完课之后,我发现翻转课堂的优势不仅仅是节约了宝贵的课堂时间,而是将知识“吸收”内化的过程转移到了课堂上,并通过生生、师生的合作互动来解决问题,当堂反馈之后,教师针对学生学习的困难进行有效指导,使得“吸收内化的过程”更有效率。翻转课堂之后,我觉得教学更轻松了,学生不再将困难留在课后,全部当堂解决,教师教得更有底,更有自信。所以后一阶段我应大胆尝试利用微视频技术开展整节课的翻转尝试,彻底将课堂留给学生的答疑解惑。
4、应用好平板电脑的即时作业统计反馈功能
课堂教学的核心在于实现教学目标,是否实现了教学目标,传统的做法往往是通过大量的纸质作业、练习与考试来发现的,而纸质评测需要人工批改与统计,这都需要一定的时间,教师从纸质测评中发现问题往往需要延迟到课后,无法及时帮助学生当堂解决问题,甚至造成问题的积累,教师也无法针对学生的问题布置相应的学习任务,也使得课后的作业带有大量的无效成分。电子书包具有即时作业统计反馈功能,完美地解决了这些问题。
本节课,我课前设计好评测习题,并且设置好答案,习题当堂发送到学生的平板上,学生当堂完成练习后提交,由电子书包系统自动批改,很快每题得分率的统计数据就反馈在我的平板上。我挑选其中错误率较高的几道题,组织学生讨论,合作解答,并且发现学生对食物链的书写还存在一些问题,于是再次组织学生观看微视频,及时复习巩固。
利用了电子书包的统计功能,教师就能及时掌握本节课学生的目标达成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予以补救,布置新的具有针对性的学习任务,做到“对症下药”,大大提高了课堂反馈的效率。教师课后的工作也不再是埋头批改作业和试卷,而只需要根据电子书包反馈的信息,重新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同时,统计的结果也为分层教学前期的学生分层提供了数据支持。
总之,本节课充分体现了信息化技术在初中生物课堂的优点,丰富了教学手段,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如微视频的录制、利用拍照功能拍摄身边的生态系统、在平板上画一画生态系统食物网、当堂反馈的及时统计等。今后我们希望能开发出更多的软件和更多的功能,将信息技术融入初中生物课堂,为课堂的教学提供更多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