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55张PPT。【课标与考纲要求】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
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一、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1、商朝:出现“商人”
2、西周:
3、春秋战国:
私商出现,取代官商成为商人主体官府垄断商业(工商食官)商业的祖师——范蠡陶朱公范蠡一、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4、秦汉:初步发展,但较为艰难(1)初步发展的原因:
?经济:秦统一货币、度量衡;汉初休养生息政策;
?政治:秦汉全国统一,政局稳定;
?交通:秦修驰道,车同轨。
(2)艰难的原因:
①统治者多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②商人经商受到时间、地点的限制
读史感悟 秦:上农除末
汉: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史记》 重农抑商商业发展材料: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一、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5、隋唐:商业贸易进一步发展
(1)原因:
①手工业、农业的发展
②大运河的开通
③国家统一,政局稳定
(2)表现:
①都市经济繁荣
②农村集市(草市)贸易兴起
③出现柜坊、飞钱隋唐时期商业发展的概况农业发展手工业进步商品增加隋唐时期商业比较繁荣大运河开通商品
流通
便利北有:长安、洛阳南有:扬州、益州返回隋唐运河沿岸经济的交流一、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6、宋元:商业经济空前繁荣
表现:
(1)商品种类迅速增加
(2)纸币的出现(宋)与广泛流通(元)
(3)商税成为重要财源
(4)元大都成为国际性商业大都会宋元经济繁荣的原因:
政治:结束分裂走向统一;
经济:农业、手工业高度发达;
政策:商业环境相对宽松;
交通:水陆交通便利;
金融:纸币的出现和应用。一、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7、明清:城镇商业繁荣
表现:
(1)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
(2)区域间长途贩运发展较快
(3)货币作用越来越大,广泛使用白银
(4)出现区域性的商帮,实力雄厚 日升昌,创建于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座落于“大清金融第一街”平遥古城,分号遍布全国30余个城镇,远及欧美、东南亚等国,以“汇通天下”著称于世。日升昌票号创立后,结束了我国镖局押送现银的落后金融局面,极大地加速了商业运转和货币流通.平遥镖局 从明代中叶到清朝乾隆末年,有一支商帮称雄中国商界300多年,那就是徽商。在辉煌的数百年间,徽商造就了一批享誉中华大地的的百年老字号,有的至今还熠熠生辉,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尽管徽商有过极其辉煌的历史,但是今天的"徽商"面临着尴尬的境地:在目前各类财富排行榜中,少有安徽人的身影。 “红顶商人”胡雪岩 徽商主要经商路线图 乔家大院坐落在山西祁县。乔氏家族的第一创业人乔贵发,年轻时只身走西口,在包头苦心经营,终于发展起一家最大商号。到第三代乔致庸,金融资本在一千万两白银,以上大约相当于现代的近百亿资产。素有“皇家有故宫,民宅看乔家”之说。 明清商业繁荣原因:农业、手工业的繁荣
农民人身依附关系松弛古代货币的发展贝类货币
(商周时期)
影响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因素?合作探究:1、长期的国家统一;
2、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3、统治者的经济政策;
4、交通的发达;
5、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开放的对外政策。二、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一)市的变迁1、宋以前:
(1)县治以上特定位置设市,市坊分开;
(2) 按时开市、闭市。
(3)设市令、市长,严格管理市场交易;
西市东市唐朝长安城 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响, 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
——《唐六典》卷二十东市买骏马,
西市买鞍鞯,
南市买辔头,
北市买长鞭。
——《木兰辞》 《木兰辞》讲的是北朝时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你从这首诗歌里能分析出北朝时期在商业上的特点吗?商品买卖都有固定的场所,很不方便。二、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1、宋以前:
县治以上特定位置设市,市坊分开;
按时开市、闭市。
设市令、市长,严格管理市场交易;
2、宋朝及以后:
市坊的界限被打破;
经营时间限制被打破;
交易活动不受官府直接监管;
乡村的草市更加普遍;
出现数十座较大的市镇.
(一)市的变迁 “杭城大街,买卖昼夜不绝,夜交三四鼓游人始稀,五更钟鸣,卖早市者又开店也。”
──引自《中国商业简史》二、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二)城市的发展:
1、表现:
北方:
南方:
2、南方城市兴起的原因:
丝绸之路的开通、大运河的开凿、经济重心的南移等长安、洛阳、开封、临安、大都扬州、益州3、城市职能的变化:从政治中心、军事重镇 商业中心1、历史概况三、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1)西汉:
开通陆地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
(2)唐朝:
广州成为重要外贸港口,设有市舶使
(3)两宋:
同几十个国家进行贸易;海外贸易税收甚至成为南宋国库的重要财源
(4)元朝:
泉州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当时世界第一大港)1、历史概况三、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5)明清:
①原因:
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
②表现:
清广州“十三行”中国对外贸易渐趋萎缩广州十三行 “禁商贩、仆役、倡优、下贱不许服用貂裘”,商人贩卖货物必须取得路引,否则“重则杀身……”,承担名目繁多的商税。禁止民间出海贸易。 ——明
初期海禁很严,前期仅四口通商后只有广州一处。 ——清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斤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须之物,是以加恩体恤,在澳门开设洋行,俾得日用有资,并沾余润。
——乾隆皇帝三、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2、主要形式:
朝贡贸易的特点:
厚往薄来,倍偿其价 凡贡使至,必厚待其人;私货来,皆倍偿其价。
——(明)严从简·《殊域周资录》朝贡贸易三、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3、我国古代对外贸易的特点:
(1)先陆路贸易,再海上贸易我国古代贸易,可以以唐朝为界分两段:
汉至唐,主要是通过陆上丝绸之路和西亚、欧洲和非洲一些国家交往;
唐朝至明朝,海路对外交往占据主导地位,这与北方的战乱和经济重心南移和造船技术的进步有很大的关联。三、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3、我国古代对外贸易的特点:
(1)先陆路贸易,再海上贸易
(2)以友好为主
(3)由对外开放走向闭关锁国四、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1、中国商业起源很早,且不断发展
2、受重农抑商政策制约,其发展艰难而曲折
3、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相联,相辅相成
4、伴随着商业的发展,商业市镇兴起
5、 朝贡贸易在对外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
课堂练习 1、明朝中期,江南农村出现“昔日逐末之人尚少,今去农而改工商者三倍于前”的现象,这说明( )
A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B社会贫富分化加剧
C自然经济解体
D商品经济相对发达D2.早在汉代就出现的商业现象是
A.富商大贾周流天下
B.草市迎江货, 津桥税海商
C.夜市卖菱藕, 春船载绮罗
D.今朝半醉归夜市,指点青帘上酒楼3.宋代张择端之所以能画出《清明上河图》,最主要的原因是
A.当时的绘画题材丰富
B.画家的风格及技巧成熟
C.画家的刻苦钻研
D.城市经济的繁荣
4.宋代的商业活动与唐代相比有了非常大的发展变化,有一位学者专门为此写了一本专著,你能为这本专著选定一个合适的书名吗?
A、《长安城的落日》
B、《坊墙倒塌以后》
C、《汴河两岸》
D、《宋代东京的辉煌》B5、从秦朝“半两钱”到宋元时纸币的流通,这种货币形式的变化最能说明:
A、纸币便于携带,使用方便
B、商业贸易的繁荣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C、商品流通范围的扩大
D、纸币的商业信用较好
B6、假如你是一位宋代商人,在经商中可能
遇到的情况是
A.贩卖青花瓷
B.玉米等大量农产品进入市场
C.在开封城中见到整齐划一的东、西二市
D.在四川地区使用纸币D7.《汉书》中记载:“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已贫贱矣。”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汉代商人已经纷纷加入了统治者的行列
B.重农抑商的政策已经无法推行
C.商业能够比农业获取更大的利益
D.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在广州,外人也是不自由的,夏秋两季是买卖季,他们可以住在广州的十三行,买卖完了,他们必须到澳门去过冬。……他们在十三行住的时候,照法令不能随便出游。”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据材料可得,清政府( )
A.禁止外国商人来华
B.重视维护外商利益
C.加强沿海军事防御
D.严格限制对外交往D飞 钱 又称便换,类似今天的汇票。唐后期出现,各地商贾将货款委托给各道设在京城的办事处进奏院,领取票券游走四方,可在京城或回本道取钱。这样商旅就不用长途携带钱币,各地之间也不用运输税钱。柜 坊 从邸店中分离出来的专营货币借贷和存放的场所,这是银行的雏形,比地中海金融机构早六、七百年的时间。邸 店 是为远距离和大宗商品交易服务的机构,兼营旅店、货栈的场所,利润丰厚。东晋时已出现,唐朝时各大商业城市大量兴办。 益州富商李猛,他想带5000贯钱(1贯=1000个铜钱=6.4斤)去长安买些西域药材(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这么多钱应该怎么带?他顺利买到药材,药材运到扬州,他应将货物存在哪里?回益州他带回了扬州丝,很好卖,于是他想扩大经营,可是手头钱不够,怎么办?……问题:唐朝柜坊和飞钱的出现说明了什么? 唐代的商业繁荣——飞钱——邸店——柜坊返回南宋·会子北宋·交子元·中统元宝交钞 清明上河图卷,北宋张择端所作。清明上河图卷描写北宋都城汴梁(今河南开封)城郊的繁华景象。农民赶着驮碳的毛驴进城 清明上河图卷,北宋张择端所作。清明上河图卷描写北宋都城汴梁(今河南开封)城郊的繁华景象。车水马龙的码头区 清明上河图卷,北宋张择端所作。清明上河图卷描写北宋都城汴梁(今河南开封)城郊的繁华景象。桥上的
商业区元 朝 水 路 交 通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