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李商隐诗两首
一、基础知识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锦瑟无端五十弦 端:缘由
B.他生未卜此生休 卜:预料
C.海外徒闻更九州 徒:空
D.此情可待成追忆 可:可以
【答案】D
【解析】可:难道,哪能。
2.下列各句横线处填入的内容,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诗人笔下“________”就是以乐景写哀情。
②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故事成为很多诗人的咏叹题材。其中“__________”这两句诗使用对偶的手法,嘲讽了唐玄宗沉迷声色,荒废朝政。
③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常用借景抒情的手法将感情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比如:“__________”。
A.①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
②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③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B.①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②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③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C.①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
②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③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D.①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②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③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答案】C
【解析】①“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是乐景衬哀情。“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是哀景写哀情。②“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没有使用对偶的手法。③“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是用典。
3.下面是李商隐的一首题为“银河吹笙”的小诗,中间两联的后一句残缺,请根据律诗的特点,选出最恰当的一项是( )
怅望银河吹玉笙,楼寒院冷接平明。
重衾幽梦他年断,______①______。
月榭故香因雨发,______②______。
不须浪作缑山意,湘瑟秦箫自有情。
A.①别树羁雌昨夜惊 ②风帘残烛隔霜清
B.①风帘残烛隔霜清 ②别树羁雌昨夜惊
C.①残烛风帘隔霜清 ②别树羁雌昨夜惊
D.①昨夜别树羁雌惊 ②风帘残烛隔霜清
【答案】A
【解析】从律诗的颔联、颈联须对仗的角度考虑。
二、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4~6题。
马嵬(其二)
李商隐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4.下面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夹叙夹议。叙,采用了倒叙的方式,说唐玄宗“招魂之举”的荒唐;议,为下文奠定了感情基调。
B.颔联中“鸡人报晓筹”反衬马嵬的“虎旅传宵柝”,昔乐今苦、昔安今危的不同处境和心情已跃然纸上。
C.尾联包含强烈的对比。从章法上说,是对前文的总结;从艺术构思上说,是由前一方面引起的联想。
D.本诗写玄宗在马嵬驿为“六军”所逼,赐死杨贵妃。既对玄宗迷恋女色,荒废朝政暗含指责,又对玄宗表示了深深的同情。
【答案】D
【解析】“表示了深深的同情”不当。
5.《马嵬(其二)》一诗的颈联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意思?
【答案】对比、反讽手法。“此日”与“当时”两相对比,对玄宗的荒唐进行讽刺,没有“当时”的荒淫,哪有“此日”的离散?玄宗沉溺于声色之“当时”,又何曾虑及“赐死”宠妃之“此日”!
6.有人说《马嵬(其二)》的特点是“讽意至深,用笔至细”,试用诗中内容来说说诗句中所隐含的讽刺意味。
【答案】首联,海外徒闻而不可得,极具讽刺地指出唐玄宗的痴心空想;颔联,“空闻”与“无复”相应,嘲讽了玄宗的荒唐误国;颈联,“此日”的现状,与“当时”的海誓山盟在对比中加强了讽刺的意味;尾联,“四纪天子”与“卢家莫愁”形成强烈反差,一个“不及”更添嘲讽之意。(意思对即可)
三、类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这唐诗,完成后面的题。
潭 州
李商隐
潭州官舍暮楼空,今古无端入望中。
湘泪浅深滋竹色,楚歌重叠怨兰丛。
陶公战舰空滩雨,贾傅承尘①破庙风。
目断故园人不至,松醪一醉与谁同。
【注】①承尘:唐代以前,没有天花板,房梁横木之上用遮布挡灰,名曰“承尘”。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潭州官舍暮楼空,今古无端入望中”,写诗人傍晚看到潭州官舍里人去楼空,不禁陷入伤今吊古的情怀之中。第一句由眼前景起,第二句由古今情承,由今及古,情由景生。
B.“湘泪浅深滋竹色”,传说舜帝南巡,死于苍梧之野,他的两个妃子娥皇、女英在湘水边啼哭,泪洒在竹子上,让竹子润出或浅或深的颜色。诗人借此典故表达对爱情的忠贞。
C.“楚歌重叠怨兰丛”,“楚歌”是古代的楚地民歌,这里专指楚国大诗人屈原写的《离骚》《九歌》《九章》等骚体诗;“兰丛”即兰惠等香草,当属《离骚》中常见的意象。
D.“陶公战舰空滩雨,贾傅承尘破庙风”,是说东晋太守陶侃当年用战舰来作战,呼风唤雨,所向无敌;西汉贾谊贾太傅祠庙如今很破烂,只回荡着一些风吹着天花板发出的声音。
E.李商隐写诗善于用典,喜欢用典说事。本诗连用湘妃、屈原、陶侃、贾谊等四个历史人物,含蓄深致地表达了情感。典故的运用使诗歌产生了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
【答案】BD
【解析】B.“诗人借此典故表达对爱情的忠贞”错,诗人借湘妃之“象”隐晦曲折地表达自己幽怨哀伤之情。D.“东晋太守陶侃当年用战舰来作战,呼风唤雨,所向无敌”错,颈联的“空滩雨”不是“呼风唤雨”,而是说“现在陶公的战舰已经没有了,在空荡荡的沙滩上,只见雨水在飞”。
8.本诗思想情感极为丰富,请结合全诗加以赏析。
【答案】①羁旅愁思之痛:借此地的空寂、缺乏生机以及帝舜殁于苍梧,湘妃泪洒斑竹,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寄居他乡,幽怨哀伤之情。②世事沧桑之感:昔日大将陶侃的战船已经不在,当年的古战场如今细雨飘飞,一代才子贾谊的祠庙呈现出破败荒凉的景象,昔盛今衰,世事变迁,无可奈何。③怀才不遇之悲:才华出众的诗人屈原被贬后投江而死,贾谊因怀王堕马抑郁而终,诗人借此表达了怀才不遇之悲。④知音难觅之伤:诗人孤独寂寞,“人不至”“与谁同”,无人可诉,难以释怀。(答对三点即可)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
七月二十九日崇让宅①宴作
李商隐
露如微霰下前池,月过回塘万竹悲。
浮世本来多聚散,红蕖②何事亦离披?
悠扬归梦惟灯见,濩落③生涯独酒知。
岂到白头长只尔,嵩④阳松雪有心期。
【注】①崇让宅:洛阳崇让坊王茂元宅。此时诗人在朝廷受到排挤,暂住岳父王茂元家,妻子仍在京城长安。②红蕖:红莲。③濩落:空虚冷落。④嵩:即河南嵩山,古代学道隐居之地。
9.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一、二句的意思是露凝如细小的冰粒,说明露重天寒。风摇翠竹,飒飒作响,也像在悲泣一般。
B.第三句“聚散”重点是在“散”上,第四句叹惜池中红莲不解诗人情怀,犹在风中盛开。
C.第五句“悠扬”形容“归梦”的悠长,“惟灯见”使人仿佛看到一盏孤灯伴着诗人朦胧入梦的景象。
D.第八句“松雪”喻高洁的品性和节操,指的是诗人的高远志向。
E.亲朋会饮,本为乐事。但此诗所写却不是宴饮之乐,而是由此引发的诗人的幽怨悲情。
【答案】BD
【解析】B.第四句的意思是:池中的红莲,为什么也被风吹得零落缤纷呢?对红莲的痛惜,正是对人生难得团聚的痛惜。故“叹惜池中红莲不解诗人情怀,犹在风中盛开”理解不当。D.“高远志向”不当,指的应是“诗人出世归隐之心”。
10.钱良择评论此诗“情深于言”。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分析本诗“情深”的具体表现。
【答案】①诗人用像冰粒一样的露水、悲泣的竹子,触动加深了心境的凄凉。②红莲的离披,也象征着颠沛流离,与妻子分离的悲凉。③客中苦酒,寒夜孤灯,表现出诗人孤独、失意之悲。④嵩山的松雪,好像也在召唤着诗人归去,表现出诗人的归隐之心,但这也是诗人无可奈何,壮志未遂的幽愤。总之,没有一物不解人意,不含着深情。因情见景,情由景发,情景交融,融为一体,读之撼动人心。
四、语言运用
11.请以诗人的名字为开头,把下面的句子改写成排比句。(可增删、更换个别词语)
李商隐的“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将牵挂演绎得感人肺腑;因为牵挂,柳永“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令人荡气回肠;“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李清照将多少人的牵挂抒写得缠绵悱恻。
【答案】(示例)李商隐的“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将牵挂演绎得感人肺腑;柳永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将牵挂描绘得荡气回肠;李清照的“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将牵挂抒写得缠绵悱恻。
12.下面是今人根据李商隐《夜雨寄北》译写的一首新诗,按要求作答。
会有一天,我跟你说起今夜的雨,
弥漫的水汽,浸润了远来的家书。
窗外的池塘,秋水涨满,
我在想,你是怎样写下了我的称呼,
故乡好远,阻隔着千山万水,
归期迷茫,日日在手指间飘忽。
离人的思念,就像那红烛的芯子,
刚刚剪去,又悄悄长出。
好在啊,好在还有记忆汇总西窗的烛光,
它摇曳在眼前,摇曳在今夜的巴蜀。
附:
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1)选择一个角度(如意象、意境、结构、语言等)简评新诗。
(2)请你以李明的名义,给××诗刊编辑部写封信,推荐这首诗。(不能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答案】(1)示例:
意象方面:新诗对雨的描写很有诗意,“雨”在古代是“情谊深长”的体现,“弥漫的水汽,浸润了远来的家书”,那已然跃然纸上的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便与夜雨交织,绵绵密密,淅淅沥沥,涨满秋池,弥漫于巴山的夜空。然而此愁此苦,只是借眼前景自然显现。
意境方面:“弥漫的水汽”“窗外的池塘,秋水涨满”“红烛的芯子,刚刚剪去,又悄悄长出”等,通过表现思念的众多意象,组成一幅幅优美的画境,通过几个场合多次表达思念之情。
结构方面:作者并没有说什么愁,诉什么苦,却从这眼前雨景生发开去,驰骋想象,另辟新境,“故乡好远,阻隔着千山万水”表达了“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愿望。其构思之奇,真有点出人意外。然而设身处地,又觉得情真意切,字字如从肺腑中自然流出。
语言方面:用词优美简练,诸如“浸润了”“飘忽”“离人的思念”“摇曳”。善用修辞,诸如比喻“思念,就像那红烛的芯子,刚刚剪去,又悄悄长出”。(角度明确,言之成理,语言简明流畅即可)
(2)示例:
推荐信
××诗刊编辑部:
近期读到今人根据李商隐《夜雨寄北》译写的一首新诗,诗意尊重原作,语言清新自然,意境优美,韵律严整,是难得的一首好诗,特向贵刊推荐。
顺颂编安
推荐人:李明
×年×月×日
PAGE
- 1 -
第6课 琵琶行 并序
一、基础知识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左迁:贬官,降职
B.予出官二年 出官:(京官)外调
C.谪居卧病浔阳城 谪居:选择居室
D.余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除:授予官职
【答案】C
【解析】谪居:贬谪。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明年秋,送客湓浦口 B.低眉信手续续弹
C.整顿衣裳起敛容 D.暮去朝来颜色故
【答案】B
【解析】A.古义,第二年。今义,今年的下一年。C.古义,整理。今义,使紊乱的变为整齐,使不健全的健全起来。D.古义,面色。今义,多指色彩。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寻声暗问弹者谁 别有幽愁暗恨生
B.凝绝不通声暂歇 如听仙乐耳暂明
C.琵琶声停欲语迟 今夜闻君琵琶语
D.添酒回灯重开宴 又闻此语重唧唧
【答案】D
【解析】A.轻轻地/悄悄地。B.暂时/忽然。C.说/曲调。D.均为再一次。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活用现象与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A.问君西游何时还 B.浔阳江头夜送客
C.梦啼妆泪红阑干 D.使人听此凋朱颜
【答案】D
【解析】D.与例句均为使动用法。其他三项均为名词作状语。
5.下列属于介宾短语后置句的一项是( )
A.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
B.感斯人言
C.使快弹数曲
D.沉吟放拨插弦中
【答案】A
【解析】B.“感”后省略介词“于”。C.“使”后省略代词“之”。D.“插”后省略介词“于”。
6.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写道:“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描绘了“五陵年少”挥霍无度,琵琶女备受宠爱的情景。北宋宰相寇准,生活极度腐化,也常在宴会上叫人拿绫绡给歌女。寇准的侍妾写了一首绝句《呈寇公》讽刺他。下面排出的诗句残缺不全,需要补缀。请选出正确的一组( )
①一____清歌一____绫,②美人____自意嫌____。
③不____织女萤窗____,④几____抛____得织成。
A.①曲 束 ②犹 轻 ③知 下 ④度 梭
B.①支 条 ②还 少 ③明 中 ④月 丝
C.①只 匹 ②尚 差 ③晓 里 ④岁 梭
D.①首 丈 ②竟 少 ③管 上 ④日 丝
【答案】A
【解析】根据语境,联系诗歌的主旨进行选择。
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白居易在地方为官时很注意接近民众,不管是乡间农妇还是下里巴人,他都能谈得来,从他们那里得到了很多创作素材。
B.荣获大赛冠军后,他的家长和朋友欢天喜地,弹冠相庆。
C.同是变法维新中流血的始作俑者,相比之下,康梁二人确乎少些刚烈。
D.回首分手的时候,你我风华正茂,曾几何时,双鬓已然秋霜!
【答案】D
【解析】A.下里巴人:泛指通俗的、普及的文学艺术。用错对象。B.弹冠相庆:指一人当了官或升了官,他的同伙也互相庆贺将有官可做。这是个贬义词,此处为褒义语境。C.始作俑者:泛指恶劣风气的创始者。这个成语有极强的贬义色彩。D.风华正茂:指风采和才华正在最好的时候。
二、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9题。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8.这节诗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来描写琵琶乐曲,请按乐曲的表现特点的不同填空。
“大弦嘈嘈如急雨”表现了乐声的________。
“小弦切切如私语”表现了乐声的________。
“间关莺语花底滑”表现了乐声的________。
“幽咽泉流冰下难”表现了乐声的________。
【答案】粗重 轻细 流畅 冷涩
9.这节诗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结尾有什么作用?
【答案】这句诗属于侧面描写,点染了当时的环境气氛,说明周围船上的人们都沉浸在“余音袅袅”的境界中,衬托了乐曲强烈的艺术魅力。
三、类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后面的题。
春题湖上①
白居易
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
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
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
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注】①湖:即杭州西湖。
10.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首联,诗人在满心的愉悦中对春天的西湖做了集中而又概括的介绍。
B.颔联和颈联,诗人将远望近观、仰视俯瞰诉诸笔端,对西湖全部景点做了细致描绘。
C.颔联中“排”字形象、生动,用比喻的手法,写山峦起伏,环湖而绕,且排列整齐。
D.尾联,诗人借“一半勾留”来表达自己对西湖春色的喜爱,对西湖、对杭州的依恋。
E.全诗以“湖”字开头,以“湖”字作结;以“湖”为中心,绘出了一幅西湖春景图。
【答案】BC
【解析】B.“西湖全部景点”概括不当。C.“用比喻的手法”不当,“排”字没有运用比喻修辞。
11.在题写西湖春景时,为了突出画面中景物的某些具体特点,诗人运用了一些写作技巧。试结合原诗就其中一种技巧的使用效果进行简要说明。
【答案】用白描、设比喻、作铺陈。借助白描,突出景物内容,层次分明。借助设喻,为景物生色:山松似翠,水月似珠,稻如碧毯,蒲如青罗,皆巧极形容,为景物增添无限神韵。借助铺陈,突出西湖春景的多样与丰富,表达喜爱之情。(答出其中一项,分析合理即可)
(二)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后面的题。
岁 暮
白居易
穷阴急景坐相催,壮齿韶颜去不回。
旧病重因年老发,新愁多是夜长来。
膏明自爇①缘多事,雁默先烹②为不才。
祸福细寻无会处,不如且进手中杯。
【注】①爇(ruò):焚烧。②雁默先烹:雁,鹅。出自《庄子》:“夫子出于山,舍于故人之家。故人命竖子杀雁而烹之。竖子请曰:‘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杀?’主人曰:‘杀不能鸣者。’”
1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古代以春夏为阳,秋冬为阴,冬季又是一年中最后一个季节,故称“冬尽年终之时”为“穷阴”。
B.首句中的“催”字形象地写出了光阴似箭的情形,也写出诗人的感受,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C.“雁默先烹”引用了典故,不鸣叫者先被杀,比喻有才能的人因遭到嫉妒而先被淘汰。
D.“不如且进手中杯”与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都是借酒表达诗人丰富而复杂的情感。
E.平实易懂是白居易诗歌语言的基本特点,本诗语浅意深,言近旨远,体现了白诗一贯的风格。
【答案】BC
【解析】B.“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错。C.“比喻有才能的人因遭到嫉妒而先被淘汰”错,应是“比喻无才者先被淘汰”。
1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盛年不再的感叹:时光易逝,年老多病,青春不再。②有才无法施展的喟叹、愤懑:积极施展才能而引火烧身,不积极表现又被打压。③命运无常的愁苦、无奈:面对祸福,不能掌控,只好借酒浇愁。(意思对即可)
四、语言运用
14.我们徜徉在诗歌长廊中,感受魏晋风骨,领略大唐气象……请以古代诗歌为内容仿照例句续写两个句子,与例句构成排比。
例句:白居易在琵琶的呜咽里,泪湿青衫,深味了迁谪的无奈。
【答案】柳永在寒蝉的凄切中,惜别佳人,倾诉着别离的伤感;杜甫在茅屋的呻吟中,心忧黎民,慨叹着乱世的惨淡。
1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
名由实美,古往今来,莫不如此。①______________,由李冰父子想到都江堰,由韩愈想到潮州的韩江韩山,由白居易想到白堤;再看当代,由焦裕禄想到兰考,由孔繁森想到阿里,由杨善洲想到大亮山,由沈浩想到小岗村。其人已与为之奋斗的事业交融在一起。或许,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然而,在“建立自我、追求忘我”的过程中,他们的名,早已口口相传,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镌刻进历史。名由实美,这名终归是由人民群众给予的,也只有人民群众的认可才经得起大浪淘沙的考验。
【答案】①回望历史 ②当初他们并没有想到留名 ③深深地印在人民心上
PAGE
- 1 -
第5课 杜甫诗三首
一、基础知识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画图省识春风面 省:曾经
B.无边落木萧萧下 木:木头
C.艰难苦恨繁霜鬓 苦:极
D.渚清沙白鸟飞回 回:回旋
【答案】B
【解析】木:树叶。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百年多病独登台 独留青冢向黄昏
B.孤舟一系故园心 一去紫台连朔漠
C.巫山巫峡气萧森 无边落木萧萧下
D.塞上风云接地阴 接天莲叶无穷碧
【答案】D
【解析】A.独自/只。B.数词/副词,一旦。C.萧索,萧条/拟声词,风吹落叶的声音。D.均为连接。
3.与“艰难苦恨繁霜鬓”中的“繁”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太子迟之 B.晋军函陵
C.春风又绿江南岸 D. 无边落木萧萧下
【答案】C
【解析】A.意动用法。B.名词作动词。C.使动用法,和“繁”字的用法相同。D.名词作动词。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杜甫由于自身的坎坷遭遇,对百姓的苦难往往感同身受,发为歌吟,家国之痛与个人的悲哀也就融为一体了。
B.杜甫的那首《登高》就是在奉节居住下来以后写的,登高一吟,至今让人回肠荡气。
C.《黄鹤楼》的首句是“昔人已乘黄鹤去”,还是“昔人已乘白云去”,自唐以来,评论家莫衷一是。
D.他是一位学贯中西、通晓古今的学者,在学术研讨会上,每每能发表让人印象深刻的一孔之见。
【答案】D
【解析】A.感同身受:原指感激的心情如同亲身受到对方的恩惠一样(多用来代替别人表示谢意),现多指虽未亲身经历,但感受就同亲身经历过一样。B.回肠荡气:形容文章、乐曲等十分动人。C.莫衷一是:指不能得出一致的结论。D.一孔之见:指从一个小窟窿里面所看到的,比喻狭隘片面的见解(多用作谦辞)。这是个贬义词,而此处为褒义语境。
5.填入下列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谭腔”的谭鑫培,是京剧历史上最伟大的表演艺术家之一。如果与诗歌史上的伟大诗人作比,那么他就最接近于杜甫:________。他就恰如杜甫的艺术精神在清朝末年的化身,________,所以追随者众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就是中国传统诗论中最受重视的“风骨”,也正是谭鑫培所具有的风骨。
①不但在精神与美学上与之相通,还为后人打开了艺术表现上的极大空间
②仅有苍劲,不是杜甫,不是谭腔
③只有融悲凉与苍劲为一体,把两者天衣无缝地融入跌宕起伏的音韵旋律中
④含蓄蕴藉,沉郁顿挫,风气端翔,光英朗练
⑤才是杜甫,才是谭鑫培
⑥仅有悲凉,不是杜甫,不是谭腔
A.①④③⑤⑥② B.①⑥④②⑤③
C.④①⑥②③⑤ D.④③②⑥①⑤
【答案】C
【解析】本段围绕着“谭鑫培与杜甫在精神上的共同点”这一话题展开。解题时要注意上下句的联系。第④句是杜甫诗歌风格的特征,应紧承上句“那么他就最接近于杜甫”。第①是“所以追随者众多”的原因解说,接下来的句子则是对两者风格相似的具体阐述。第⑥句与第②句的顺序由第③句中的“悲凉与苍劲”决定。③⑤句的顺序由关联词“只有……才……”确定。
二、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7题。
登 高
杜 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6.对下列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中写登高所见的秋江景色,抒发了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感情。
B.本诗第一、二句写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了六个特写镜头,渲染了秋江景物的特点。
C.有人认为本诗第三、四句“无边”“不尽”两词多余,其实正是有了这两个词,诗的意境才显得更广阔深远,气象万千。
D.诗的最后两句,写外界环境带给作者的艰难苦恨和自身随年龄增长而白了的头发,使得自己连喝酒的兴致都没有了。
【答案】D
【解析】“外界环境”概括不当。
7.有人评论“无边”“不尽”用得好,请你简要阐述一下理由。
【答案】诗人仰望无边无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深深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形象地传达了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慨。
三、类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
野 望
杜 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①,南浦清江万里桥②。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③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注】①三城戍:西山三城的堡垒。三城,与吐蕃临界,为蜀边要塞。②南浦:泛指送别之地。万里桥:在成都杜甫草堂的东边。③涓埃:细流与微尘,比喻微小。
8.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诗以“野望”为题,是诗人跨马出郊时感伤时局,怀念诸弟的自我形象的生动刻画。
B.“南浦清江万里桥”是远景,“西山白雪三城戍”是近景,远眺和近看相互结合,扣住了诗题中的“望”字。
C.颈联写出了诗人虽然年老多病,却依然念念不忘李唐王朝,实在是一种愚忠。
D.尾联诗人“跨马出郊”“极目”,本是要排遣郁闷,却不料触动了对国家和个人际遇的种种感慨。
E.全诗忧国伤己,沉郁悲凉,使诗作散发出浓烈的艺术感染力。
【答案】BC
【解析】B.“南浦清江万里桥”是近景,“西山白雪三城戍”是远景。C.杜甫是将朝廷跟国家视为一体的,他的诗作表现的是强烈的爱国情怀。
9.全诗是怎样表现诗人的情感的?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
【答案】全诗表现了诗人感伤时局,怀念诸弟,孤独隐忧的思想情感。首联写诗人野望所见的“西山”和“清江”凄清景色,融情于景。中间两联写诗人由所望之景触发的有关国家和个人的感怀。由战乱推出怀念诸弟,自伤流落的情思。暮年“多病”,“未有”丝毫贡献报答“圣朝”的惭愧。尾联写出杜甫深为民不堪命而对世事产生“日”转“萧条”的隐忧。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
泊岳阳楼下
杜 甫
江国逾千里,山城近百层。
岸风翻夕浪,舟雪洒寒灯。
留滞才难尽,艰危气益增。
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
10.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颔联描绘了一幅冬夜羁旅图,停船在岸,舱内,寒灯一盏;舱外,风吹浪翻夜雪纷飞,营造出萧瑟凄凉的意境,抒发了诗人天涯漂泊的愁苦之情。
B.在本诗中,杜甫十分重视炼字,比如颔联中的“翻”“洒”就是炼字的典范。
C.“鲲鹏”“图南”是诗人化用典故,都出自《庄子·秋水》。其中,以鲲鹏的变化无常来暗示自己前途的不可预料。
D.全诗以豪景抒悲情,岸风夕浪,舟雪寒灯做起伏,及滞留,危难而转图南鲲鹏,意境起伏,富于节奏;承转顿挫,铿锵有力;情景呼应,浑然无间。
E.诗人在尾联进行了情感的突转,从颔联的慷慨豪迈转为尾联的漂泊愁苦。
【答案】【答案】CE
【解析】C.典故错,应该是出自《庄子·逍遥游》。E.“从颔联的慷慨豪迈转为尾联的漂泊愁苦”错。
11.本诗与《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相比情感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同:两首诗都有漂泊困顿和忧国伤时之感。异:本诗中,尽管时局堪忧,前途未卜,但是诗人的报国豪情饱满高涨,仍然期待倾尽才华实现匡时济世的鲲鹏之志;而《登高》则更侧重于年老漂泊以及时局动乱之感叹,“艰难苦恨”“潦倒新停”等词句带有浓浓的凄凉落寞和无力感。
四、语言运用
12.结合意象特点,展开合理想象,把下面的诗句扩展成一段富有意境的景物描写。(不少于60个字)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答案】秋风劲疾,天朗气清,猿猴的叫声是如此悲哀,仿佛蕴含着无限的悲哀;水这样清,沙这样白,水中的小洲上,沙鸥在天空不停地盘旋。
13.请仿照画线的句子,另写两句话,要求语意连贯,句式一致,构成排比句。
中国古典诗词深受俊秀神奇的山水的滋养,其意蕴醉人身心。总想泊舟枫桥,静候寒山寺的钟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样,我才能找到精神的安放之所。
【答案】(示例一)总想竹杖芒鞋,回望黄沙道中的夕阳;总想攀登蜀道,倾听子规的啼叫。
(示例二)总想登上滕王阁,遥望彭蠡之滨的雁阵;总想驻足杨柳岸,仰望天穹中的残月。
PAGE
- 1 -
第4课 蜀道难
一、基础知识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危乎高哉 危:高
B.使人听此凋朱颜 凋:改变
C.可以横绝峨眉巅 绝:断绝
D.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逆折:回旋,倒流
【答案】C
【解析】绝:穿越。
2.从词类活用角度看,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使人听此凋朱颜”中的“凋”相同的一项是( )
A.砯崖转石万壑雷 B.雄飞雌从绕林间
C.地崩山摧壮士死 D.又闻子规啼夜月
【答案】A
【解析】A.和例句均为使动用法。其他为动词的一般用法。
3.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A.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B.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C.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D.之二虫又何知
【答案】C
【解析】A.助词,的。B.助词,的。C.和例句相同,均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D.指示代词。
4.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问君西游何时还 ②青泥何盘盘 ③但见悲鸟号古木 ④但悲不见九州同
A.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 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
【答案】C
【解析】①什么;②多么;③只;④只。
5.成语中的某些语素到今天仍保留着古代含义,下列成语中加点的字与诗句中加点字的含义不同的一项是( )
A.海纳百川——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B.匪夷所思——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C.危言危行——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D.扪心自问——扪参历井仰胁息
【答案】C
【解析】A.均为“河流”。B.均为“不是”。C.前者为“正直”,后者为“高”。D.均为“摸”。
二、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6.诗的开头分几层叙述蜀道的来历?
【答案】分三层:第一层叙述蜀地亘古闭塞的状况。第二层描述秦蜀间崇山峻岭的地貌,是闭塞的原因。第三层叙述蜀道由来,以神话的形式表现劳动人民开凿蜀道时的悲壮惨烈、可歌可泣。
7.作者重点描绘“青泥”有什么作用?
【答案】诗人通过描写青泥岭曲折盘桓、随山萦回的险道和峻危的山势,展现人们手扪星辰、紧张屏息、抚胸长叹的惊惧惶悚,从而表现蜀道之难。
8.“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以手抚膺坐长叹”这几句与“连峰去天不盈尺……砅崖转石万壑雷”这几句的语意是否重复?
【答案】不重复。虽然都写了山川的险峻,但前者是静态描写,而后者是动态描写,且配合着万壑雷鸣般的轰响,形成排山倒海的震撼心魄的气势。前者写人的感受,以表现山峰特别是青泥山的高峻;后者写山川奇险,是为了渲染惊心动魄的气氛及给旅人造成的心理震撼。
9.诗人给“畏途”营造了怎样的气氛?
【答案】“但见”“又闻”两句渲染了凄清恐怖、幽静孤寂的气氛,“连峰”四句渲染了令人心胆俱裂的惊险气氛。
三、类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
秋浦歌十七首(其四)
李 白
两鬓入秋浦,一朝飒已衰。
猿声催白发,长短尽成丝。
秋浦歌十七首(其十)
千千石楠树,万万女贞林。
山山白鹭满,涧涧白猿吟。
君莫向秋浦,猿声碎客心。
【注】这两首诗是诗人第二次游秋浦时创作,诗人此时已进入暮年,离开长安已达十年之久。
10.下列对诗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其四描绘了一位面容枯槁、白发苍苍的孤苦老人的形象,其十描绘了一位客居他乡的游子形象;其实都是诗人的自我写照。
B.其四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愁之深重,其十运用以乐景衬哀情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到秋浦之后的内心感受。
C.李白的这两首诗都写到了猿声,“猿声催白发”借猿声的凄厉来渲染内心的愁苦,“猿声碎客心”借猿声的凄厉来劝告人们不要到这里来观赏山水。
D.“猿声催白发”,一个“催”字强调自己的头发白得非常快,与“朝如青丝暮成雪”异曲同工。
E.两首诗在语言上各有特色,其四语言含蓄隽永,其十运用叠字,增强了诗句的韵律美。
【答案】AE
【解析】A.其十并未通过描绘形象来传达情感,也不是诗人的自我写照。E.“含蓄隽永”说法错误,本诗虽借白发抒发人生感叹,但并非“含蓄”。
11.这两首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前一首诗借“两鬓”在“一朝”之间衰老,“猿声”催得长短头发瞬间变成白丝,表达了诗人对进入暮年满腹忧郁的无限感慨,从诗人的人生经历看,这首诗还表达了更深层的意义,那就是抒发了一种匡时济世之大志,却又无门可报、欲罢不能的矛盾情怀。后一首诗借诗人以劝告的口吻嘱咐友人不要去秋浦,以免凄厉的猿鸣声勾起乡愁。突出游子的思乡之情。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
金陵城西楼月下吟
李 白
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
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
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
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①。
【注】①谢玄晖:名谢朓,南齐著名诗人。
1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两句中“金陵”点明了地点,“凉风发”暗示了季节,“夜寂”概括了时间和环境,“望吴越”交代了登楼的目的。
B.“古来相接眼中稀”中的“相接”是从古至今,由人及己的意思;“眼中”在结构上有过渡作用,暗示后面将要写的内容。
C.“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两句话中有“话”,意思是谢朓的诗我能理解,但今日我写此诗,又有谁能读懂呢?
D.诗人笔触所及,广阔且悠远,而读者细细品味,则会发现本诗以“愁情”为线索贯通前后,脉络清晰。
E.诗人时而写自己行迹或直抒胸臆,时而描绘客观景物或赞美古人,给人一种明快、浪漫、清新的感觉。这就格外突出了诗中的抒情主线,使全诗浑然一体,愈见精美。
【答案】BE
【解析】B.“‘相接’是从古至今,由人及己的意思”错,“相接”是精神相通,心心相印的意思,指能彼此对话,思想感情上互生共鸣的人。E.“给人一种明快、浪漫、清新的感觉”错误,诗歌体现出的是苍茫、悲凉、沉郁的基调,突出诗人的寂寞和忧愁。
13.诗人“月下沉吟久不归”的原因是什么?尾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诗人“月下沉吟久不归”的原因是人世混浊,知音难遇(或:古来相接眼中稀)。李白“长忆”谢朓,含蓄点出“我”与谢朓精神“相接”,抒发了自己身处暗世、缺少知音、孤寂难耐的感慨。
四、语言运用
14.高中语文教材中的许多文化景点或文学意象,常常会引发我们的情思。请从下列词语中选择一个作为开头,仿照例句写一句话。要求:①体现景点或意象特征;②句式一致;③运用拟人和反问的修辞手法。
康桥 边城 雨巷 蜀道
例句:赤壁,你的雄奇伟岸,你的大气磅礴,你的壮丽多姿,不正好激荡起我心中的豪情吗?
【答案】康桥,你的明净艳丽,你的温婉灵动,你的宁静神秘,不正好唤醒了我生命的觉悟吗?
蜀道,你的艰险曲折,你的险峻逶迤,你的“难于上青天”,不正好激起我征服困难的雄心壮志吗?
15.下面是一名中学生写给某高校招生处的信的正文节选,其中有五处用语不得体,请指出并修改。
晚生是一名高三学生,对贵校情有独钟。贵校有着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教学资源,良好的学术氛围,为社会培养出了许多后学。愚兄入学后,对校园大为赞赏,令尊也很支持我报考贵校。现寄上一封信,恳请敬赠一些有关自主招生的资料,希望能得偿所愿。
【答案】(1)“晚生”改为“我”。(2)“后学”改为“人才”。(3)“愚兄”改为“家兄”。(4)“令尊”改为“家父”。(5)“敬赠”改为“赠予”。
PAGE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