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鱼——“直线”和“曲线”工具的使用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学生通过观察学习和强化实践,掌握“直线”和“曲线”工具的使用方法和技巧。
2. 能力目标
通过任务驱动、自主探索、强化实践相结合方式的教学,在画图中增强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能力、在交流中评价能力与合作交流的精神,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3. 情感目标
通过观察、尝试、想象及小组、集体活动,积极探索,自主创新,体验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成功的乐趣,激发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的情感,培养学生大胆实践、敢于尝试的品质,同时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与兴趣培养,提高创新意识和竞争意识。
教学重点:
学会利用“直线”和“曲线”工具的使用方法和技巧。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建立积极向上的情感,增强合作交流和创新意识,培养动手操作实践能力,同时提高审美意识,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性,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情感。
教学过程:
步骤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设计思路及分析
观察动画引入课题 1. 观察动画:教师出示课件,让学生观察动画《海底世界》。 2. 激趣:同学们,你们喜欢鱼吗?看到这些美丽的鱼,你们想不想把它们画下来。3. 引入课题: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学习用“直线”和“曲线”工具在画图软件中画美丽的鱼。4. 课件动态出示课题:《美丽的鱼—“直线”和“曲线”工具的使用》并板书。 学生观察动画,并想象。学生通过观察回答问题,并产生兴趣。学生兴趣盎然,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 学生观察美丽的鱼在海底中游来游去动画,让学生在欣赏中感受美,体会自然界无限情趣。激发学生情趣,使学生产生兴趣,为学生营造一种积极向上、富有趣味的学习氛围为学生创造欣赏美感受美氛围,在体会美中使学生产生
观察作品明确任务 1. 但生活在海洋中的鱼和画中的鱼是不一样的,让我们一起看看同学们画的鱼。2. 同学们,请仔细观察画图作品,你从中会发现什么?有什么感受?3. 课件出示教学目标及活动任务:⑴在一张新的画纸上,画出各式各样的鱼,如图所示,将作品以“鱼”为名,保存在个人的文件夹中。⑵请你仔细观察范例作品,你知道图中的鱼分别是用哪几种画图工具画出来的吗? 学生观察图画,谈观察所得,说观察感受。学生在观察作品范例的同时明确学习目标和活动任务。学生思考解解决问题 让学生在欣赏美感受美的同时发现问题,谈自己的想法。培养学生在观察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给学生提供自由发言的机会。在任务驱动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有目的地去学习,避免学生学习知识的盲目性。
自主尝试用“直线”工具画鱼 1. 请同学们在“画图软件”中找到“直线”和“曲线”工具,你能用“直线”工具画出我们刚才找到的三角鱼吗?请你们动手试试吧!3. 教师提出任务要求:⑴通过自己的动手和尝试,掌握用“直线”工具画图的过程。⑵在自主尝试中如发现问题请提出来,我们共同为你解决⑶请完成任务的同学举手汇报。3. 哪位同学愿意到教师机把自己的尝试过程演示给大家呢?演示的同时请给其他同学介绍你画三角鱼的步骤。4. 谁还有不同的画法?5. 让我们一起观察动画演示看看老师是怎样用“直线”工具画三角鱼的。老师的画法与你一样吗?6. 以形象直观的课件动态演示用“直线”工具画三角鱼的步骤。以验证学生的自主尝试结果。7. 学到这里,小兔贝贝遇到了困难,请看屏幕。(课件展示小问题)8. 请同学们就这两个问题在画图窗口中动手试试吧!9. 谁能帮一帮小兔贝贝呀?10. 哪位同学还有不同的解决办法?11. 同学们想的办法真不错,下面我们一起看看小兔兔贝贝是如何解决的。12. 请你利用学习成果,在画图窗口中再试一试吧!13. 布置活动任务:请你选择直线工具的第二种线型,将线条颜色变为蓝色,画出我们刚才找到的长尾鱼?14. 请同学们赶快动手吧!比一比谁画的既快又好,老师要将最先画好的作品展示给大家。15. 教师组织展示学生作品,组织学生开展评价活动。 学生打开画图窗口,找“直线”和“曲线”工具学生回答:能学生自主尝试活动开始同学甲提出操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请同学乙帮助解决。学生纷纷举手表示愿意将自己的操作过程演示给大家。学生说出不同的画法学生共同动画演示,并也自己的操作过程比较。学生观察课件,明确任务。学生动手尝试,解决问题。学生根据尝试结果解决问题。学生提出不同意见观察阅读,并验证自己的解决办法。学生在正确方法指导下动手实践。学生利用学习结果动手实践,巩固所学。开展比一比活动学生评价教师展示的作品。 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和实践的能力和敢于尝试,勇于实践的品质。在任务驱动下使学生明确尝试目标,有目的放矢地进行尝试实践。培养学生发现学习的能力和大胆提问的精神。与学生建立友好民主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一种和谐的气氛下展示自己的作品,从而教学民主平等的原则。保护学生的求异精神培养学生多感官参与的能力和分析比较的能力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和比较分析的习惯,进一步提炼知识的精华,从而巩固了自己的学习成果。培养学生观察阅读的习惯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大胆实践的品质培养学生互帮互助的精神和合作学习的意识。保护学生的求异精神以情感激励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在任务驱动下,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扎实牢固知识,提高应用知识的能力。在一种竞争的气氛下鼓励学生大胆实践,同时注重教学民主。在一种和谐积极的学习氛围中完成作品。培养学生评价能力
浏览主页自主尝试用“曲线”工具画鱼 引入:我们范例作品中除了有直线组成的鱼,还有曲线组成的鱼,那么“曲线”工具有几种用法呢?请看屏幕。(课件播放录音)㈠用非封闭曲线画“条纹大头鱼”1. 教师将学生自主学习主页利用视频点播系统发送到学生机上。2. 请同学们找到并打开《美丽的鱼—“直线”和“曲线”工具的使用学生自主学习主页》,自主观察学习动态演示用非封闭曲线画“条纹大头鱼”的步骤和方法。2. 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同学们遇到问题请提出来?3. 谁能帮他解决?4. 通过你的观察,你们学会了什么,请赶快动手试试吧!5. 教师巡回观察,指导学困生。6. 通过动手实践,你画好“
条纹大头鱼”吗?你能将自己的操作过程演示给大家吗?7. 谁还有不同的画法?你能说一说吗?8. 哪位同学愿意将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大家,比一比谁画的最棒?9. 展示其他学生作品并比较评价。 学生想象、观察并听录音,明确曲线工具有几种用法。学生接收学习主页学生浏览网页,观察演示,学习用非封闭曲线画鱼的步骤和方法。学生提问题,说想法。一位同学说出解决办法。根据观察结果,学生动手尝试。一位学生到教师机演示自己的操作过程,其他同学观察。学生提出异议学生纷纷举手表示自己的意愿。学生评价,并开展作品比一比活动。 培养学生多感官参与的能力和观察想象的能力利用多媒体网络的共享性、便携化和易于传播的特性,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培养学生在观察中学习,在学习中想象,进一步提高学生观察想象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实施因材施教原则,对学困生加以帮助,增强学生互帮互助的品质。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共同体验成功喜悦的情趣。为照顾不同层次学生,及时解决学困生的困难。让学生在观察中学习,在学习中想象,在想象中发现问题,提高学生审美情趣。保护学生的求异精神。培养学生勇敢自信的品质。培养学生评价能力,提高审美意识
浏览主页自主尝试用“曲线”工具画鱼 ㈡用封闭曲线画“倒花瓶鱼”1. 图中的“倒花瓶鱼”是如何画出来的?请你浏览主页学习用曲线工具画鱼的另一种方法吧!2. 通过你的自主学习,请赶快动手用封闭曲线画一条“倒花瓶鱼”吧!比比谁画的既快又好。3. 教师巡回观察,指导学困生。4. 哪位同学画好了,你能将你画的过程介绍给其他同学吗?5. 请同学们继续完善自己的作品。6. 利用视频转播功能展示部分学生优秀作品。7. 开展自评互评活动。8. 哪位同学有问题,请提出来?9. 谁能帮一帮他呢? 学生浏览主页,学习用封闭曲线画“倒花瓶鱼”。学生动手画“倒花瓶鱼”,开展动手操作能力比赛。学生介绍自己的操作过程。通过互相学习交流,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修改完善自己的作品。学生提建议、谈感想。同学甲提出学习困难,全班积极帮助。 通过观察动态主页,让学生边观察边自主探索,以任务驱动的方式促进学生大胆实践。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同时享受成功的喜悦。为照顾不同层次学生,让学生不掉队,实施因生施教原则,使他们同样获得收获。以先进带后进,激励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实践的优秀品质。培养学生评价能力,互相交流学习成果的乐趣,使学生产生合作学习的意识,提高学习兴趣。培养互帮互助的精神。
⑴勤学苦练
①仿照图2—6—11画一幅名为《高山云海》的图画。②仿照图2—6—12画一幅名为《路》的图画。
⑵开动脑筋
①利用所学的操作技能,把你想到的或看到的一些实物画出来。如,我们的教室、飞驰的汽车等。
②欣赏其他同学的作品。试着画画如图所示的《海底世界》。③是谁扮成了圣诞老人送来了礼物,妈妈还是爸爸?试着画出如图所示的《送礼物》。④你用过这些健身器材吗?如图所示,请你把它们画下来。 学生说心得、谈收获。学生阅读制作心得,并与交流结果相比较根据活动任务,学生进行巩固提高阶段,并强化实践,解决学习中难题。学生通过想象画出自己的想象画。学生动手强化实践活动 培养学生融会贯通知识和总结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阅读和分析比较能力,从而巩固所学知识。通过巩固提高练习,使学生在巩固中提高,在提高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学会应用知识进行创新,同时提出学习中要注意发现技巧,利用技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体会应用知识打造自己得意之作的乐趣,同时提高应用知识的能力,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勤于思考,敢于实践的品质。在巩固中提高,在提高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
课外拓展知识延伸 教师用课件出示有关图形修改方法和其他绘图软件小知识,让学生观察学习。 学生通过阅读获取学习资料 培养学生阅读学习的习惯,拓宽学生的视野,同时对进行情感态度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