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信息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了解什么是信息;理解信息和载体的区别和相互关系;了解信息获取和传递的方法。
2. 能力目标:
通过对比、分析、归纳等学习体验了解什么是信息;并能正确的列举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信息;通过游戏体验了解信息必须通过载体呈现、同一信息可以通过不同载体传递;通过创设情境(传递求援信息)了解信息传递的方法。
3. 情感目标:
能体会信息是一项重要的资源;了解古人发明的观测天气和传递信息的方法,感受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通过对比古今信息传递方法,体会当今社会信息传递的快速便捷,体会技术发展对生活的巨大影响。
教学重点:
理解什么是信息、什么是载体
教学难点:
理解信息和载体的区别、联系
教学资源:
网上下载《草船借箭》动画短片;关于古人观测天气的图片、文字资料;游戏中需要使用的绘有各种不同几何图形的卡片;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教师创设情景、播放动画短片:《草船借箭》。
2.教师提问:诸葛亮“草船借箭”的计谋能够成功,使他能够按时完成“造”箭任务是因为他事先获得了什么重要信息?
3.引导学生回答:是因为他获知了将要起雾的信息。
4.引出信息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信息的兴趣。
二、信息的获取和信息的含义:
1.学生活动:头脑风暴——人类如何获取天气变化的信息
(设计意图:了解获取信息的途径)
教师提问:历史上利用天气变化的相关信息获得战争胜利的例子不胜枚举,比较著名的就有“草船借箭”、“借东风”。利用大风、大雨、大雪、冰雹、霜冻、干旱、地震等恶劣天气赢得作战胜利的也有很多。那么古人是怎样获得天气变化的信息的呢?
学生回答:观察动物、云、星星、月亮、气象仪器等常见方法
教师展示相关文字、图片资料,简单介绍天气观测活动:
看天象:
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
日落胭脂红,无雨便是风;
暴热黑云起,雹子要落地;
棉花云,雨快淋;瓦块云,晒死人;
朝起红霞晚落雨,晚起红霞晒死鱼;
东虹日头,西虹雨;
久晴大雾阴,久阴大雾晴……
观察动物:
泥鳅跳,风雨到;
蜻蜓千百绕,不日雨来到;
鸡早宿窝天必晴,鸡晚进笼天必雨;
猪衔草,寒潮到……
听雷声:
雷公先唱歌,有雨也不多
雷声绕圈转,有雨不久远;
闷雷拉磨声,雹子必定生;
空山回声响,天气晴又朗……
闻海风:预测海上台风等恶劣气候
感受身体变化:
腰酸疮疤痒,有雨在半晌;
夜半关节痛,天明就落雨……
借助仪器:
张衡 “地动仪”
相风铜乌
天平式测湿仪(天平两侧分别挂土和炭)
雨量器……
4)引导学生归纳获取信息的途径:利用眼、耳、鼻等身体器官和其他仪器获取信息。
2.学生活动:说说身边的信息
(设计意图:知道信息是无所不在的,帮助总结出信息的含义)
请学生说说看从今早起床开始你都获取了哪些信息?说说这些信息是怎样获取的?
教师可以先举例进行示范。
学生回答:听铃声知道上课了;看红绿灯知道什么时候可以过马路……
教师总结:信息无所不在,我们身边的信息五花八门、包罗万象,但是归根结底都反映了“事物的状态特性”和“事物的运动变化特征”。
(教师出示一些生活中获得的信息,用实例说明信息反映“事物的状态特性”、“事务的运动变化特征”)
听到闹钟响——起床时间到
听天气预报——明天要降温
看到绿灯亮——可以过马路
看到学校关大门——要迟到了
闻到饭菜香——午餐吃鱼
听老师报测验成绩——进步了
尝尝午餐——盐放多了
到卫生室量体温——发烧了
爸爸看股市行情——股价下跌
3.学生以填空的方式归纳信息的含义:
信息是人们通过眼、耳、鼻等身体器官和其他仪器获取的,反映事物的状态特性和运动变化特征的所有内容。
三、信息的载体和信息的传递:
1.学生活动:情报传递
(设计意图:理解信息与载体的区别和联系)
教师准备10张卡片,卡片上画着各种几何图形;
请一名学生作为“情报员”上讲台,从老师手中抽取卡片。他可以使用任何方式(如:描述、写字、打手势等等)使得全班同学知道老师手中卡片的内容,但是使用过一次的方法不能重复使用。
预计学生会采用语言、文字、手势、图形、符号、实物等多种方法,每使用一种方法教师通过课件出示相应载体。游戏最终会因为“情报员”找不到没有使用过的方法而中断。
2.教师提问:
1)游戏中我们获取了哪些信息?
学生回答:卡片上的内容是正方形、三角形、圆形……
2)我们使用了哪些传递方法?
学生回答:说、写、画、打手势……
3)情报员使用的语言、文字、图形等是不是信息?如果不是,它们是什么?
教师小结:这些方法对应的声音、图像、语言、文字等都是载体,它们承载的内容才是信息。
4)为什么情报传递最终无法进行下去?
学生回答:因为所有方法都使用过了
教师小结:“信息必须通过载体来呈现”。
3.学生活动:传递求援信息
(设计意图:了解古代传递信息的方法,感受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进一步理解信息与载体的区别和联系;同时,通过对比古今信息传递方法,体会到信息传递方法的发展)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信息通过传递才能发挥效益,有时候信息能否及时、成功地传递是性命攸关的事情。在古代,边关告急。假设你是守卫边关的将军,你可以采用哪些方法来向国王报告军情或向附近的驻军请求增援。说明你传递的信息是什么?载体是什么?
学生回答:烽火狼烟、飞鸽传书、驿马快报、风筝传信……信息都是“边关告急”,载体是烽火、狼烟、飞鸽、书信、快报、风筝等。
小结:同一信息可以用不同的载体来传递。
教师提问:刚才大家提到的这些方法在古代都是真实存在的,是古人用他们的智慧寻找并创造出的传递信息的手段,希望能在更短的时间内交流更多的信息。我们都说军情紧急、刻不容缓,如果事情发生在现代,我们还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来传递军情?
学生回答:电话、短信、电报、电子邮件、电视、广播、邮件、网络发布。
小结:现代的信息传输相比古代不仅方式更多,并且更简便、更快速,这都得益于技术的进步。“科技点亮生活”,我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仰赖于技术的革新。我们将在今后的学习中进一步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
四、小结
回顾本课知识点:(根据提纲请学生回答)
1.什么是信息?
信息的载体有哪些?
信息与载体有着怎样的紧密联系?
2.设疑:
我们说军情不但紧急而且十分机密,情报即使落在敌人手中,也希望敌人看不懂从而避免泄漏军机。这是怎样做到的呢?请听下回分解:信息的表示和信息处理
反映事物
的状态特性
反映事物的
运动变化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