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表的语言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理解图表的特征,熟练掌握图表的操作方法,学会使用图表来解决问题。
2. 能力目标:
分析数据表格,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图表类型,通过图表获取信息,理解各种图表类型的特点,小组合作,根据具体情况设计问题,选择类型制作图表。
3. 情感目标:
通过交流合作,增强协作能力。
教学重点
根据实际需要选择不同的图表类型。
教学难点
选用合适的图表类型来表达数据信息。
教学过程
一、引入主题
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在电子表格中制作图表,老师想问一下,既然我们已经有了具体的数字,为什么还要使用图表?
(学生回答)
教师:我们学过了三种基本图表——柱状图、饼状图、折线图,下面谁来说说它们的形状特征分别是什么?
(学生回答)
二、制作图表、选择类型
(一)利用开支实例,分别制作三种不同类型的图表。
实例:
个人一周开支表
星期一 星期二 星期三 星期四 星期五 星期六 星期七
李宁 2 4 5 5 3 8 10
学生上机操作,制作图表
(二)思考问题,选择合适类型
问题1:制作一张图表,能反映一周个人开支的波动情况。(折线图)
问题2:制作一张图表,能反映星期三开支在一周开支中的比例。(饼图)
问题3:制作一张图表,能反映各天支出的大小比较情况。(柱形图)
(三)作品展示交流
展示学生作品 (如存在错误,强调操作要点),讨论图表形式的恰当选择,学生阐述理由,教师点拨指导。
(四)拓展练习
结合个人开支情况,制作图表,反映波动情况。
三、观看图表,思考信息
(一)观看图表,选择信息
通过网页浏览,观看图表,不定项选择其中传达的信息
通过上面图表可以看出以下信息:
本图反映了六班同学各月出生人数的( 大小比较波动上升下降比例高低百分比其它_________)情况。
(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学生关注不同“类型”所传达出的信息的差异。通过“其它情况”的引入,由整体到局部,关注红色部分传达的信息。)
(二)观看图表,设计问题
(学生讨论回答,指出图表所传达的含义,教师引导,揭示图表中传达的不同含义)
四、图表类型特征总结
(一)老师提问,学生组织语言分析图表特征。
(二)完成图文对应题。
(通过实例评说,引导学生关注参与比较的“对象”,更深入的把握图表特征)
五、小组活动
(一)自己提问题
目标:每组提出两个问题,并讨论商量问题的合理性。
(学生能相互解释)
分组讨论,根据本组表格中的题目内容提出自己的问题,为制作图表做准备。
(教师巡视,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数据)
(二)制作图表
目标:本组一半学生按问题制作图表,另一半学生观察,提出意见。
(学生责任明确,并能有效沟通)
本小组按设计的问题来制作图表。
(三)交流展示
目标:派代表展示本组图表,并表达信息。
(学生能在组间解释交流,培养表达能力)
小组发言,讲述本组设计的问题和想表达的信息,展示本组设计的图表。
六、教师总结
合理正确的使用图表,就可以比文字、表格更明快、直观的传达信息。但也要注意:
图表贵精不贵多,如通讯录之类的就没有必要用图表表示。
决定图表类型的不是数据,而是你想通过图表传达出来的信息。
七、布置作业
阅读报纸、杂志,收集不同类型的图表。
柱形图
饼图
折线图
反映个体之间的差异,如大小
反映个体与整体之间的比值
反映个体的发展趋势,
如上升、下降、波动等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