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春统编版语文六下】3 古诗三首 教案(两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春统编版语文六下】3 古诗三首 教案(两课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3-25 08:17: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3 古诗三首
第一课时 寒食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会写”宫、侯、素、章”等4个字。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知道每年的4月5日是什么日子吗?对!是清明节。通过预习相信大家已经了解到,在清明节的前一天两天还有一个节日叫“寒食节”。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与寒食节有关的古诗叫《寒食》。板书课题。
2.介绍寒食节,说一说寒食节与清明节的关系。?
教师小结:出示寒食节的来历、习俗。
3.介绍作者:韩翃,教师小结并补充。
二、初读古诗,读出韵味
1.自由朗读古诗,要求:把诗读通,读出节奏、韵律。
2.指名朗读,相机纠正字音”斜”。
三、品读古诗,体会情感
(一)学习第一句?
1.寒食节载一年四季中的哪个季节?(春季)那你眼睛里的春天是什么样的?指名回答。那长安城的春天是什么样的,作者是怎么写的??
指名回答,并出示: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2.那这句诗是什么意思呢?古人写诗,可谓是惜字如金,所以呈现给我们的诗词都是非常有意境的,所以一会大家练习译诗的时候,除了要有字面的理解,也要把它译得美一些。好,现在自己练习一下吧!自己译得差不多了,和你的同桌对译,看谁译得更胜一筹!
3.指名译文(谁来试试?)
4.出示“春城无处不飞花”,教师小结:“花”在这里指的是柳絮,那为什么不写成“春城无处不飞絮”呢?你是怎么理解的?美!对,空中零星地飘飞着柳絮和杨花,在作者的眼里就如同飘飞着圣洁的花朵一样美丽!?
5.这一句的前半句写了“飞花”,后半句写的是?(御柳)“寒食东风御柳斜”谁来翻译?指名翻译。
6.教师提问:“斜”写出了什么?可以换成“飘”吗?你是怎么理解的?指名回答,教师小结:对,是温暖而轻柔的风,春意浓浓,作者的心情很惬意。?
7.自由练习读,读出心情的舒畅和惬意!指名朗读。
(二)学习第二句?
1.天渐渐黑了,皇宫里开始忙碌起来,他们在忙什么?(日暮汉宫传蜡烛)为什么要“传蜡烛”?(赏赐皇宫内的人和王公大臣——轻烟散入五侯家。)
2.那问题又来了,皇帝的赏赐好像有点小气,只赏蜡烛?你是怎么理解的呢?和你的同桌讨论讨论,为什么呢?指名回答。
教师小结:寒食节的禁忌是什么?不许生火,可是皇帝却在不能生火的寒食节将点燃的蜡烛在皇宫内和王公大臣的府邸传送着,可见皇帝对他们的“厚爱”,这种赏赐是至高无上的,也正应了民间的一句话叫“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一种情绪?(对现实的不满)
3.问题又来了,看大屏幕”汉宫”明明是唐朝,为什么说成是汉朝的皇宫呢?
这首诗让作者遭遇了什么?引出故事“此韩翃”。
4.“五侯”??
5.自由练读,指名读。
四、美读古诗,积累语言
1.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这首诗的配乐朗诵,我们一起来聆听一下!播放录音。
2.请你带着自己的理解和感悟来练习朗诵这首诗。
3.指名朗诵,师生配合朗诵,学生齐诵!?
第二课时 迢迢牵牛星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大意,体会叠音词的用法。
2.朗读、背诵诗歌,体会本诗女主人公因爱情受阻的痛苦和哀怨的情感。
3.会写”盈、脉”2个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播放《青青河边草》。问:同学们知道这首歌叫什么名字吗?
2.其实《古诗十九首》中也有一首诗叫《青青河畔草》。
介绍《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中国东汉一批文人五言诗的代表作。最早见于南朝梁萧统的《文选》。作者为无名氏。《古诗十九首》的艺术上成就相当突出。刘勰推崇它为“五言之冠冕”。锺嵘在诗论专著《诗品》里,称赞它“天衣无缝,一字千金”。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古诗十九首》中的其中一首诗:《迢迢牵牛星》
二、初读古诗,读出韵味
1.牛郎织女的故事非常美好,那人们是怎样看待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品读一下这篇美文。看看人们对牛郎织女故事的理解是怎样的。
2.自由读全文,注意读出节奏来。
3.这首诗歌很美,不仅美在其内容和节奏上,还因为其独特的艺术手法——使用叠词,那诗中用了哪些叠词?分别表现了什么?有什么效果?
小组讨论:诗中用了哪些叠词?分别表现了什么?有什么效果?(找出叠词,从音韵、内容和情感方面思考)。(举出生活中的例子作点拨,如:“教室很静”与“教室里静静的”对比有何特点?再如:我高高兴兴的上学去——叠词情感上的特点。)?
教师点拨:迢迢:写出星星距离的遥远;皎皎:写出星星的皎洁明亮;纤纤:写出手的修长秀美;札札:写织机的声音,体现织女织布的忙碌;盈盈:写出河水的充沛、晶莹;脉脉:写出恋人含情注视的神情。
三、品读古诗,体会情感
1.借助注释,试译诗歌。
2.诗歌含义已经明亮清晰,那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悲恨、痛苦)你是从文中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的?(迢迢、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3.小结:这首诗借神话传说中牛郎织女被银河相隔、不得相见的故事,抒发了因爱情遭到挫折而痛苦忧伤的心情。?
四、美读古诗,积累语言
配乐赛读(插入音频)。看看谁背的又快又准。
第三课时 十五夜望月
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诗歌,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2.会写“栖、鸦”2个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一轮圆月挂在夜空的画面)皓月当空,月色如银,如此美景,会勾起你无尽的遐想,今天且让我们跟着唐代诗人王建走进他的《十五夜望月》,感受他的思绪。
二、初读诗歌,读出韵味
学生自由读,小组内轮读,注意读出节奏、韵律。
三、品读古诗,体会情感
1.说读——读懂诗歌的意思。边读边说,用自己的话把诗句的意思说出来。小组内轮流说,互相交流,派代表在全班发言。
2.默读——仔细阅读,摘录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用恰当的词语概括这些景物的特点。(银白的地面、熟睡的鸦雀、飘洒的冷露、芳香的桂花)
3.议读——体会诗中意境,理解作者感情。边读边议,小组互相讨论:
(1)从以上景物描写概括诗歌描写的是一幅怎样的画面,一种怎样的氛围;(一幅安静、凄清的秋夜景色,为秋思创造伤感的氛围)
(2)结合景物意境揣摩诗人在中秋之夜仰望夜空,会有怎样的心理感受?(孤独寂寞,对家人、友人的深切思念),各小组派代表发言,教师相机点拨。
4.品读——品析诗味。咬文嚼字,用比较换词法等品析诗中精美词句。小组互相讨论:
(1)诗人写望月,却没有写到月光,从何处体现?(“地白”:给人予积水空明、澄清清冷之感,从侧面突出了月色皎洁)
(2)“树栖鸦”从听觉还是视觉来写?写鸦雀有什么作用?(既是听觉也有视觉,烘托夜的寂静,衬托诗人内心的孤独)
(3)“冷露无声湿桂花”蕴含怎样的情感?(用寒意、清冷烘托诗人寂寞凄清的心理。)
(4)“落”换成“在”好吗?(“落”写出了愁思随着月光的泻落从上而下,富有动感,形象新颖)。小组充分讨论后,学生自由发言。
四、美读古诗,积累语言
1.指导学生朗读诗歌,注意感情基调、朗读语调、朗读节奏、朗读重音。
2.比比谁背的又快又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