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春统编版语文六下】习作:家乡的风俗 教案(两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春统编版语文六下】习作:家乡的风俗 教案(两课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3-25 08:47: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习作:家乡的风俗
学习目标:
1.交流自己搜集到的民风民俗,交流时做到内容充实,表达流利。
2.借鉴本组描写民风民俗的写作方法,学习抓住特点介绍民俗的方法。
3.学习修改、完善自己的习作,创编班级习作集。
课前准备:
1.提出对本次习作的疑问或想法。
2.学生通过上网了解各地自己感兴趣的民风民俗,或者调查本地的风俗习惯。
3.教师准备有关的图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写前交流)
一、回顾课文,激发兴趣
1.“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说一说你从《北京的春节》《腊八粥》和《藏戏》中,了解到了哪些民风民俗。
2.民风民俗,是与民族文化有关的风俗习惯,它是一种文化现象,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展示图片,向同学们介绍某种民风民俗。
二、畅所欲言,感受风俗
1.小组内交流。
(1)交流内容:对课外阅读、调查、上网查找、亲身经历等所了解的民俗进行交流。(如,节日习俗:元宵节、端午节、乞巧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春节等;民族舞蹈、服饰、饮食、民居;民间工艺品等。)
(2)交流要求:认真倾听别人介绍的民风民俗有什么特点,是怎样介绍的;提出感兴趣的问题,介绍的同学要耐心回答;推选代表,介绍本组最有特色的民风民俗,商议怎样介绍才能给全班同学留下深刻的印象。(如,要做到善于组织和利用手中的材料,说得详略得当,生动有趣,条理清晰等。)
2.各组推选代表,准备参加全班交流。
3.各组推选代表参加民风民俗发布会,确定发言顺序。
4.明确发布会有关要求:
(1)发言人要讲清楚某种民风民俗的特点。
(2)讲完后回答同学们的提问。
(3)对某种民风民俗感兴趣并有所了解的同学,可以随时进行补充。
5.评选最佳发言人:共同讨论哪位发言人介绍的民风民俗给人留下的印象最深刻。
口齿清晰,态度大方,解答耐心细致;条理清楚,民风民俗特点突出,运用本组所学的一些表达方法。
6.引导总结:我国有56个民族,疆域广阔,民风民俗特色鲜明而又丰富多彩。吃穿住行,礼仪、姓氏、节日、工艺品,处处有历史文化的积淀。建议同学们课下浏览“国家文化网——民风民俗”和“央视国际网——国家地理民风民俗”,去领略更多的民族风情。
第二课时(习作指导)
一、谈话激趣,引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在口语交际课上,了解到了各种各样的民族风俗习惯。有的让我们感到新奇,有的让我们感到有趣,还有的让我们赞叹。这节课,我们就来写一定写自己所想要介绍的民风民俗。可以是课外阅读时知道,也可以是通过调查访问了解的,还可以是在别的地方亲眼看到,亲身感受到的,或者是在口语交际课中听到的。
二、确定思路,回顾写法
1.你最想介绍的哪种民风民俗?
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经历和在课前搜集到的资料,明确自己要写的内容。
2.回忆本组中学到的一些表达方法。
3.回忆口语交际课中评为“最佳发言人”的同学采取了哪些方法来介绍民风民俗的。
4.说说你能借鉴的一些写法。
三、自主习作,巡视指导
学生作文,教师巡回指导。
第三课时(习作讲评)
一、自改互改
1.自读,认真修改。
2.小组内听读,结合口语交际课上介绍过的,说说在作文上有什么进步,并提出修改建议。
二、全班评议
1.各组推荐或同学自荐交流欣赏优秀习作。
2.教师引导学生围绕是否突出民俗特点,是否清楚具体等,来进行表达上的评议。并提出修改建议。根据大家提出的建议,对习作进行修改完善。
三、形成文集
1.请小组同学或自己的好朋友为自己的习作写一写评语。
2.将全班学生的习作装订成集,编成一本民俗作品集,共同商议起个醒目的题目。
附:习作范文
灌香肠
“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每个地方的饮食习惯都别具特色,那就让你们看看我们家乡的饮食吧!
香肠——过年,家家户户都要做,我们家也不例外。腊月是灌香肠的最佳时节。那时,家里的猪养肥该出栏了。几家亲邻凑在一起,互帮互助地将一头头膘肥体壮的猪儿们架上屠宰场。只需半天的功夫,一头整天哼哈的活物儿就成了案板上的肉。人类真是好残忍!
平时,我是只管吃,不管由来。在回老家的路上,一想到香肠,我就忍不住想亲自尝试一下。来到奶奶家,她早已把各种食材准备好了。除了洗好的猪下水和切成条的猪肉,还有一大钵配料:盐、姜、醋、香葱……如果家人口味重,还可以加点胡椒粉。
搅拌,和匀,好大一盆!一切准备就绪。我对奶奶说,我要来放肉。这时,爸爸走出来说:“你个小孩子,放什么肉,一边玩去。”我不敢顶嘴。奶奶更厉害,反倒把我爸训斥道:“吼什么吼!你看把我的孙子吓得,我就让他灌香肠!”屋前鸦雀无声,爸爸也不敢还嘴,真是一物降一物啊!我义不容辞地担负起了放肉的责任。心想:我只放瘦肉,不放肥肉,瘦肉多好吃呀!肥肉吃多了长胖,我可不想再胖了!想着,我抓起一把瘦肉塞进了绞肉机。
奶奶却说:“这可不行,你专放瘦肉,将来晒干了,会咬不动的!”
“那我就放肥肉啦!”
“那也不行,你放肥肉多了,吃起来会腻!”
“那可怎么办是好呢?”
“你必须匀着拿,让它肥瘦相间,吃起来不硬也不腻!”
听了奶奶的话,我一板一眼地放起来。我们俩合作得很顺畅,不一会儿功夫,就灌出了好长一截。突然,奶奶拿起一根针刺向香肠。
我问奶奶:“好好的香肠为什么要刺它呢?”
奶奶边刺边不紧不慢地说:“用针刺是为了把里面的空气放出来,更容易储存。”我恍然大悟,灌香肠还有这么多诀窍啊!
忙活了一个上午,我们共灌了五大串,八小圈。一个个红白相间的“肉项圈”被爷爷挂起来,晾晒在阳光下。奶奶说,现在还不能算完工,得等上三七二十一天,香肠的腊味才会出来。到时候,切上一小节,放进电饭锅。饭熟肠熟,锅盖一开,香气扑鼻,表皮金灿灿的,像包裹着的金子,令人垂涎三尺!
做香肠的经历,我永远无法忘怀!我爱家乡的香肠,更爱那股浓浓的年味儿!
点评:本文以点概面,小作者以自己亲自灌香肠的实战经验来展现家乡的民俗饮食文化。文中有丰富的人物动作描写,如“抓”“塞”“刺”等动词点出了灌香肠的基本顺序;有奶奶的语言描写,如“你必须匀着拿,让它肥瘦相间,吃起来不硬也不腻!”“用针刺是为了把里面的空气放出来,更容易储存。”点出来灌香肠的细节;有比喻句,如“饭熟肠熟,锅盖一开,香气扑鼻,表皮金灿灿的,像包裹着的金子,令人垂涎三尺!”点出来香肠的色鲜味美。文章前后照应,语言质朴清新,字里行间流露出小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与赞美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