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共2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6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共21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6.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3-25 08:07: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1张PPT。第16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1)外交政策:新中国成立以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新中国展开积极的外交活动,在成立后的第一年里,就同苏联等十几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2)提出:1953年底,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两国关系的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现在表述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3)影响: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亚洲和非洲诞生了一批新兴民族独立国家。这些国家曾长期遭受西方殖民主义国家的奴役和压迫,独立后仍然面临着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和战争的威胁,经济上也遭受不公正待遇,因此,它们都希望有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在平等的基础上开展对外关系,维护民族独立,发展经济,与其他国家友好合作。面对美国等一些国家对我国采取外交孤立、封锁与禁运等敌对政策的局势,我国也进行积极的外交努力。与苏联等国建交的同时,我国也注重发展同邻近国家与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的友好关系。但在美国等国家的挑拨和煽动下,一些国家对我国存在种种疑虑和偏见。为了发展同这些国家的关系,我国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背景毛泽东和斯大林 1949年12月,毛泽东主席访问苏联到达莫斯科车站的情景。这是新中国最高领导人的首次出访。毛泽东应邀出席斯大林七十寿
辰庆祝大会,受到高规格接待1949年12月16日 毛泽东访问苏联 相关史事
1949年10月2日,苏联第一个宣布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并与我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为加强中苏两国的友谊,进一步发展两国人民的友好关系,毛泽东率领中国代表团访问苏联,于1950年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苏联政府贷款给中国3亿美元。这对促进中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打破帝国主义国家孤立封锁中国的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分别与印度总理尼赫鲁、缅甸总理吴努发表联合声明,双方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两国关系的基本原则。在三国总理的积极倡导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指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它为实行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提供了交往和沟通的基础,有利于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能够推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 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相关史事
1954年6月,周恩来率领中国代表团访问印度,受到印度总理尼赫鲁的热烈欢迎。尼赫鲁看到中国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赢得很高的国际威望,对中国既敬佩,又担心。对此,周恩来有针对性地阐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本思想:各国不分大小强弱,不论其社会制度如何,是可以和平共处的。各国人民的民族独立和自主权利是必须得到尊重的。各国人民都应该有选择其国家制度和生活方式的权利,不应受到其他国家的干涉。尼赫鲁十分赞同周恩来的看法,欣然与周恩来发表联合声明。二、加强与亚非国家的团结合作(1)万隆会议召开目的:反对殖民主义,保卫和平,维护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进行友好往来。
(2)召开:1955年,周恩来率中国代表团参加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的亚非会议。
(3)性质:这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
(4)矛盾与分歧:帝国主义国家挑拨一些国家的代表当着中国代表的面攻击共产主义,甚至怀疑中国对邻国搞“颠覆”活动。
(5)意义: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加强了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预习检查1955年万隆会议上,周恩来针对帝国主义破坏会议的阴谋和各国间的矛盾、分歧,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结束。 “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吵架的”,“是来求同而不是立异的”,“我们的会议应该求同存异。”
——周恩来实质:国家不分社会制度,应撇开分歧求共识,加强团结,增进友谊。相关史事
万隆会议召开前夕,中国代表团部分成员乘坐印度国际航空公司“克什米尔公 主号”飞机,由香港前往印度尼西亚。台湾特务机关阴谋刺杀周恩来,在飞机上安置了炸弹,致使飞机中途爆炸坠毁,十余人遇难。周恩来因行程有变,未搭乘此飞机,幸免于难。中国代表团并没有被这一 破坏活动吓倒,仍然参加了这次会议。答: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答:亚非国家虽然有共同的历史遭遇,但各国间也有错综复杂的矛盾分歧,再加上帝国主 义不愿看到亚非会议的成功,进行了一系列的阴谋破坏活动,使会议初期出现了分歧和矛盾。周恩来用“求同存异”的方针来呼吁各国撇开分歧,加强团结。他用平等的态度来平息争论,用谋求团结的诚意来化解矛盾,赢得了各方的尊敬和赞同,不仅有利于改变外界对中国的偏见,也促进了会议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推动会议获得圆满成功。1954年日内瓦会议上的周恩来
第一次亮相国际舞台,周恩来所带来的绝对是超乎想象的精彩 出色的外资才能和政治家风度,为新中国赢得了很高的国际声誉,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打开新中国外交的新局面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第16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课堂小结外交政策以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面对世界与苏联等国建交以积极主动的态度走向世界1953年,周恩来以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赢得世界1955年万隆会议以“求同存异”的智慧感动世界第16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一个政策 一个原则 两次会议 一个方针 一位伟人1、“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的,而不是来吵架的。我们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这段几十年前万隆会议上的经典之词出自于 ( )A.毛泽东 B.周恩来 C.刘少奇 D.陈毅
2、万隆会议上,中国为促进会议圆满成功提出的方针是 ( )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求同存异 C.平等互惠 D.联合反对殖民主义
3、“本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凡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 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这句话反映出新中国奉行的外交方针是 ( )
A.和平共处的外交政策 B.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C.自力更生的外交政策 D.互不侵犯的外交政策
4、新中国的外交政策是 ( )
A.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D.“求同存异”的方针
5、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是"( )
A.独立自主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四项基本原则一 D.共同发展达标测试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