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文言文二则
学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背诵,做到正确、节奏停顿得当、抑扬顿挫,从反复诵读中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特点。
2.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悟自得,初步了解文言文的方法——熟读成诵,阅读注 释,联系上下文读通读懂。
3.体会做事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说课文的意思。
教学难点:体会文章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揭题质疑
1.还记得三年级我们学习的一篇文言文《司马光》吗,大家一起背诵一下?这是一篇文言文。文言文的特点是语言精练。中华文学宝库浩如烟海,博大精深,古代圣贤留下大量脍炙人口,令人深省的名言警句,请看——出示孟子名言。
2.简介孟子。 过渡: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一则孟子笔下的寓言小故事《学弈》。 齐读课题。
3.释题。谁来说说弈什么意思?(下棋)你是怎么知道的?(看注释)板书学法:看注释。学弈又是什么意思?(学下棋)
4.质疑。看到课题,你们能提出什么问题?梳理归纳①谁教谁学弈?②怎么学?③效果怎样?
二、初读感知,读通读顺
1.同学们都是善于发现的孩子,你发现课文的字里行间多了什么?(带圈的数字)每个带圈的数字对应着课后的注释,便于帮助我们理解文言文。
2.请同学们自由大声地反复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然后对照课后的注释,了解每句话的意思。
3.教师板书课题,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4.读书反馈:课文读过三遍的举手(学生举手反馈)。
5.看来大家都反复读了课文。你能来推荐一位同学朗读这篇课文吗?(指名推荐)
6.谢谢你,能大方地推荐同学读书,相信你也能大胆地发言,请你读读课题!(学生朗读课题)
7.指名读文。(你很荣幸,能够第一个读书,请把课文读一遍。听读也是一种学习,请大家用心听读)
8.指导朗读
(1)回顾朗读方法。
能大声朗读就是好样的。读古文有读古文的语气。回想之前我们是怎样读文的?(语速慢 有节奏 停顿多……)
(2)古人读书讲究吟诵,读得入情入境,如醉如痴。学好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朗读,最好的方法也是朗读。老师想先来试试,请同学们拿出笔,听老师是怎样停顿,在你认为有必要停顿的地方画上斜线(师示范读文,学生边听边画停顿)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3)请同学们按照画出的节奏再来练习朗读。(学生各自练习朗读)
(4)谁愿意再来试试?(指名读)
(5)全班齐读。试着交流自己读懂的问题:①谁教谁学弈?②怎么学?③效果怎样?了解主要内容。
三、揣摩词句,感悟文意
(一)理解“弈秋,通国之善一者也”
1.指名读第一句(请你来读读第一句话)
2.何为善弈者?(学生回答:最擅长下棋的人)
3.理解者字。
者,在这里是的人的意思。读读书的人,我们可以称为(读者)。写作的人(作者)。听的人(听者)
4.谁是善弈者?(学生回答:弈秋)
5.弈秋厉害到什么程度?从句中哪个词可以看出?(学生回答:通国)
6.之在这里是的的意思。也则表示判断语气是或者就是。
7.看来弈秋是全国最会下围棋的人,那佩服之余咱就来夸夸他吧!
老师问:“弈秋,何许人也?”
学生答:“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二)理解“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1.俗话说“名师出高徒”,弈秋是否一定教出了两个棋艺高超的学生呢?他们两个学弈的结果怎样?从哪句得知?(学生回答:“虽与之俱学,费若之矣。”)
2.“弗若”是什么意思?,(出示幻灯片)
3.到底是谁比不上谁?(引导学生明白第二人比不上第一人。)
4.注意句子中有两个“之”,分别指代谁?(他,第一个人)
(三)理解“为是其智弗若愚?”
1.同拜一人为师,为什么结果截然不同呢?这不由得让人产生这样的疑问——(边说边出示:是其智弗若矣?)
2.指导朗读
(1)心有疑惑,语气强烈些(学生再次读句子)
(2)问得更强烈些(学生二次读句子)
(四)理解“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过渡:是因为这个人的聪明才智比不上别人吗?回答是并非如此。那是什么原因呢?我们来看看他们是怎么学?
出示幻灯片“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1)其一人如何学弈?(专心致志)
(2)出示插图:看看课文插图,你从哪里可以感受到此人学弈是专心致志?(学生描述)
(3)你还能用那些词语来形容这个专心致志的学弈人(全神贯注 聚精会神)板书:专心致志
(4)“之”在这里理解为弈秋的教导。
(5)这个人专心致志,弈秋的话语声声入耳,其他的声音听而不闻。
当小鸟唱着婉转的歌时,他听到了吗?因为(生读——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当小河哗啦啦流过,他听到了吗?因为(生读——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当蜂蝶在旁边飞舞时,他看到了吗?因为—(生读—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五)理解“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1.那另一个人是如何学弈的呢?(学生回答: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2.第二个人虽听之,之做什么讲?(学生回答:弈秋的教导)
3.这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教导,却一门心思的想着什么?(学生回答:第二人一门心思想着射鸟)
4.这种“一心”是不是专心吗?[他学弈时是“三心二意”。](板书:三心二意)
(六)巩固一字多义
1.通过读,你发现有一个字在文章中反复出现吗?(生:之)出现了几次。(生:六次)
古人云:“好学深思,心知其意。”每个“之”字各是什么意思呢?
2.(课件出示带“之”字的六句话)生自学后交流。
3.由此可见,相同的字在不同的句子里,意思是不相同的。“为”与“其”字在文中也多次出现,各是什么意思?(出示练习)
4.学生交流。
(七)读文明理
1.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一起再来读读这句话(出示: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2.生齐读。
3.这两个人同于弈秋学弈,结果却截然不同,其根本原因在于什么?(学生回答:学习态度 教师板书:态度)
四、领悟事理,拓展提升
(一)故事拓展,领悟事理
1.学棋要专心,下棋也得如此,即使是弈秋这样的大师,偶有分心也会败弈,不信,再来看看这个故事(出示《弈秋败弈》的故事)
2.同学们自由读故事。
3.谁能来说说这个故事讲得是什么内容?(指名回答)
4.由此可见,不管下棋还是做事,态度决定一切。专心致志可助成功(板书成功),反之,则一事无成(板书失败)。正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二)师生问答,巩固课文
1.回想《学弈》这个小故事,弈秋,何许人也?
学生回答:“弃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2.“使弈秋干什么?”
学生回答:“使弈秋诲二人弈。”
3.“二人怎么学?”
学生回答:“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4.“结果如何?”
学生回答:“虽与之俱学,费若之矣。
(三)总结全文
1.这篇短小精悍的小故事仅有5句话,70个字,便使我们明白,学弈就是学做人,棋如人生,离不开黑白分明的理性与均衡,只要我们走的每一步人生之棋都是认认真真的,专心致志的,我们就是永远的胜利者。
2.像这样富有哲理的小故事在古文中还有很多,如我们熟悉的《揠苗助长》、《刻舟求剑》,同学们可以课下多收集一些,与同学分享。
板书设计:
学弈
《孟子·告子》
专心致志 态 三心二意
成 功 度 失 败
两小儿辨日
枣阳市第三实验小学 张坤
教学目标:
1.在正确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展开想象并合理补充,体会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两小儿的善于观察,勇于探索,以及文章所蕴含的学无止境的道理。
2.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全文意思。
3.在师生共同学习的过程中,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神韵,体验文言文的学习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师生一起做“听资料,猜人物”游戏,(例如: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他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他开办私塾,相传有三千多弟子,七十二贤人。《论语》一书记录了他与他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他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以及教育原则。我们学习过他的许多至理名言。)
2.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谈谈自己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多读;结合注释理解,联系写作背景、历史故事展开想象理解。)
二、初读课文,读出韵味
1.结合汉字字理识记“辩”“辨”(课件辅助)
“辨”字去除中间部分原也读bian,说文解字里“辛”是执行刑法的刀,后左右各一个指犯重罪的人,中间“丶丿”是人的变形,意为法官辨别谁是罪犯。当中间为言字旁时,意为公堂或法庭上双方辩驳。让学生扩词巩固。
2.让学生试着谈谈对题目的理解,明白两小儿围绕什么问题进行辩论。(板书:远? 近)他们怎样辩论?带着问题自读课文,读准字音,注意易错字”知”通”智”。
3.学生提出难读的句子,其他学生试着诵读;老师范读,标注节奏线,反复读,体会古文的节奏和韵味。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这两句话均为古文长句,但句子意思浅显,不必过多讲解,师重点加强指导朗读,达到熟读成诵的效果。
三、细读课文,感悟童真
1.听写词语,建构课堂。当堂听写“车盖”“盘盂”“沧沧凉凉”“探汤”
在落实词语掌握情况后,请学生仔细审视刚刚写过的词语,引发理性思考。明白前两个词写太阳形状,从视觉角度表述,后两个词写冷热程度,从触觉角度证明,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句意,深入体会“两小儿”各自的理由。
2.对比品读,体会语言简洁生动
课件展示“车盖”“盘”“盂”让学生辨别、比较,(古时候圆为盘,方为盂,盂一般是用来盛酒的。)形象直观地感知“小儿”用生活中的事物来比喻太阳,表述生动鲜明。
在反复品读“沧沧凉凉”“探汤”中,查字典理解“汤”( 在这里指热水,类似理解的词语还有”固若金汤”“赴汤蹈火”)感受表述之形象。同时明白,同一时间,不同角度看事物,得到的结果就不一样。
3.演绎辩斗,体验童真
“两小儿各自坚持自己的观点谁也不服谁,我们姑且穿越一下 ,来辩一辩。”同桌辩,师生辩,小组内辩,分团队辩,在互动评价中让学生多元体验辩的味道,“温文尔雅地辩”“胸有成竹地辩”“面红耳赤地辩”“拍案而起地辩”……;白话文辩,文言文辩,自创文言文辩,既体验文言文的简洁又融入“辩斗”的情境,最终请教孔子。
师生同演,再次为学生的辩论创设情境,生随机演绎,可文言文,可白话文,教师适时评价。课件出示: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读出最后一句的停顿。(孰/为汝/多知乎?)根据注释,理解句意。(大意为:孔子不能裁决,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博学多才呢?)提示这一句中“为”读音wèi,通“谓”,说的意思。
四、解读寓意,拓展提升
1.交流明理,解读寓意
(1)融情入境,师生演绎孔子向现在学生请教的情境,两小儿向在座学生请教的情境。(浩瀚宇宙,知识无穷,学无止境,即使智者也会有所不知。二千多年前的难题对于现在的你们来说是小菜一碟,哪位小博士给我们指点迷津呢?)(诸位先生可否解惑?……)
(2)让学生闭眼倾听范读,想一想眼前出现了怎样的小儿,又出现了怎样的孔子?
(3)再次创设情境:孔子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个个才学过人,知道此事后又会怎样看待自己的老师呢?
2.拓展阅读,延伸课外
(1)辨识故事真伪。
“其实此故事并非事实,原本是道家创始人列子写来嘲笑孔子的,可他万万没有想到,我们赋予了孔子更加丰满的个性与品质。好,闭上眼睛,我们一起回顾这个故事。”
(2)推荐《列子.汤问》。
激发学生读更多文言文故事,例如《愚公移山》《夸父追日》,感受文言文的简洁之美。
板书设计:
两????????? 早?? ?午?
小???一儿??? 车盖(近) 盘盂(远)??? 孔子
儿?????????????????????????????????????? 不能决
辩???一儿??? 沧凉(远) 探汤(近)
日????? 善观察???????????实事求是
??????????? 善思考???学无止境 ???? 谦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