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 二力平衡 课件(共19张PPT)+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8.2 二力平衡 课件(共19张PPT)+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12.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0-03-25 11:45:35

文档简介

二力平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依据生活经验认识平衡力和平衡状态的概念,会判断物体受到的力是否为平衡力。
(2)会利用二力平衡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过程,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2)通过认识平衡力和平衡状态关系,进一步体会力与运动的密切关系。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乐于参与主动与科学探究实践,体会与他人协作的作用。
(2)在用二力平衡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体会物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二力平衡的条件
教学难点: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教学方法
讲授法、演示法、实验法
课的类型
新授课
教学准备
木板、滑轮、小车、硬纸板、细线、托盘、钩码、剪刀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教师提问: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
教师活动:展示空中飞机飞行的图片,展示运行中的高铁的图片。
教师提问:我们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运动中的火车或飞机在受到牵引力的同时,还会受到阻力的作用。同样是受牵引力和阻力,而有时火车的运动状态会改变,有时不会改变。什么情况下力多个力会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什么情况下不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呢?
新课讲解
一、力的平衡
物体受到几个力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相互平平衡,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如果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这时可称物体处于二力平衡状态。
教师活动:展示生活中的相关图片并配以简单描述(文字或语言均可),让学生判断物体是否处于平衡状态。
二、二力平衡的条件
1.演示实验
教师活动:演示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
实验步骤:
(1)将光滑的木板水平放置,木板的两端各固定一个定滑轮。
(2)把小车放在光滑的水平木板上,小车的前后各系一小段细线,细线跨过定滑轮,两段细线的末端各系一个托盘。
学生活动:分析细线的拉力的大小。
教师活动:理答。细线的拉力=托盘所受的重力+托盘内的钩码所受的重力。
(3)左右两具托盘添加不同质量的钩码,施放小车。让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4)向两端托盘加相同质量的钩码,且使小车两端细线在同一直线上,然后施放小车。让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5)向托盘两端加相同质量的钩码,将小车在水平方向上扭转一个角度,然后施放小车。让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6)用硬纸板替换小车,向托盘两端加相同的质量的钩码;硬纸板平衡后,用剪刀将硬纸板剪开;然后施放小车。让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2.总结规律
学生活动:根据老师演示的实验及学生所记录的实验现象,总结二力平衡的条件。
教师活动:理答并总结二力平衡的条件。
步骤(3)
应有的现象:小车不平衡,向所加钩码质量大的托盘的方向运动。
总结:两个大小不同的力不可能使物体处于平衡。
步骤(4)
应有的现象:小车处于平衡状态。
总结:两个大小相等的力有可能使物体处于二力平衡状态。
步骤(5)
应有的现象:小车扭转一个角度,然后静止。
总结:方向不同的两个力不可能使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方向相同的两个力有可能使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步骤(6)
应有的现象:将硬纸板剪开后,硬纸板分别向两端运动。
总结:作用于不同物体的两个力,不可能使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条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
三、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教师活动:以弹簧秤测量力的大小为例,对待测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并解释二力平衡在弹簧秤测量力的大小时的应用。
测量如图所示的物体所受的重力时,物体在竖直方向上受向下的重力G和向上的弹簧对它的拉力F。当此待测物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时,这两个力是一对平衡力,即弹簧秤的弹簧对物体的拉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所受的重力的大小。弹簧秤实际直接所表现出来的力的大小是弹簧对待测物的拉力,因为这个力的大小等于重力的大小。所以知道了弹簧秤的弹簧对物体的拉力也就知道了此物体所受的重力。
教师提问:二力平衡的条件有哪些应用?
学生活动:同学之间讨论老师所提的问题。
教师活动:提问并理答。
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1)根据物体的受力情况,判断物体是否处于平衡状态;(2)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判断物体是否受力及所受力的大小。
教师活动:展示静止在树干上的鸟的图片,展示静止在桌子上的茶杯的图片。
教师提问:如图所示,我们看不出来树干的形变,那么我们怎样判断树干对鸟有没有弹力的作用。
学生活动:同学之间讨论解决方案。
教师活动:理答。依据二力平衡。
学生活动:观看静止在桌子上的茶杯的图片,同学之间讨论它的受力状况。
老师活动:点评学生的分析。
典题讲练
例1 放在水平桌面上的茶杯,受到的平衡力是( )
A.茶杯受到的重力和茶杯对地球的吸引力
B.茶杯对桌面的压力和桌面对茶杯的支持力
C.茶杯对桌面的压力和茶杯受到的重力
D.茶杯受到的重力和桌面对茶杯的支持力
答案:D
例2 一列火车在平直的铁路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是因为( )
A.火车没有受到外力的作用
B.火车受到的牵引力大于它受到的阻力;
C.火车受到的牵引力和阻力是一对平衡力
D.火车没有受到阻力
答案:C
例3 如图所示,放手后纸片不能保持静止,这样的操作是为了探究物体在平衡状态下所受的两个力( )
A.大小是否相等 B.方向是否相反
C.是否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D.是否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答案:D
例4 如图所示,灯泡处于静止状态。与灯泡所受的重力平衡的另一个力是( )
A.电线对天花板的拉力
B.天花板对电线的拉力
C.灯泡对电线的拉力
D.电线对灯泡的拉力
答案:D
课堂小结
课件19张PPT。第2节 二力平衡第八章 运动和力一、新课导入物体受到力的作用时,能不能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呢?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不受力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吊在天花板下的电灯它们受到力的作用了吗?若是,它们受到哪些力的作用?这些力可能存在什么关系?匀速降落的跳伞运动员二、二力平衡总结
物体在受几个力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那么这几个力的作用效果和不受力时的效果是一样的,这几个力的作用效果相互抵消,相当于不受力。我们就说这几个力平衡。把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叫做平衡状态。二、二力平衡受平衡力作用处于平衡状态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往往受到两个力或者多个力的作用,物体受两个力的作用而平衡时,叫二力平衡。二、二力平衡静止在桌面上的花瓶,它受到哪些力的作用?这些力可能存在什么关系呢?花瓶受到重力和支持力,这两个力可能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三、二力平衡的条件二力平衡时,两个力满足什么条件呢?猜想与假设:控制变量法采用什么方法?  两个力应该在同一物体上;两个力的大小可能要相等(产生的效果相当);两个力的方向可能要相反(产生的效果互相抵消);两个力可能要在一条直线上。三、二力平衡的条件设计实验【实验器材】小车、两端带定滑轮的光滑桌面、细线、托盘两个(相同)、砝码若干。三、二力平衡的条件【实验步骤】:把小车放在光滑的水平桌面上,向挂在小车两端的托盘里加砝码。观察小车在什么条件下会保持平衡状态。
1.使两托盘里砝码的质量不相等 ;
2.使两托盘里砝码的质量相等 ;
3.保持两托盘里砝码的质量相等 ;
4.把小车在水平桌面上扭转一个角度后施放。三、二力平衡的条件【记录表格】结论: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条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此时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简记:同体、等大、反向、共线。三、二力平衡的条件下列情况,两个力平衡吗?为什么?三、二力平衡的条件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的重力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什么就等于物体的重力?依据:二力平衡条件(F=G)1.弹簧测力计原理四、二力平衡的条件应用【演示实验】在弹簧测力计下面挂1N的钩码,让弹簧测力计按下列要求运动,观察现象,分析受力情况。
1 .在竖直方向保持静止。
2 .在竖直方向匀速运动。
3 .从静止开始突然向上运动。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受力一定平衡,物体处于非平衡状态时受力一定不平衡。2.运动状态与受力情况3.二力平衡与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有何区别?F花瓶受到的支持力N和花瓶受到的重力G是一对平衡力
花瓶受到的支持力N和花瓶对桌面的压力F是一对相互作用力二力平衡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同体不同体等大
反向
共线五、典型例题1.放在水平桌面上的木块处于静止状态,下列各对力中是平衡力的是( )
A.木块受到的重力和木块对桌面的压力
B.木块对桌面的压力和桌面对木块的支持力
C.木块受到的重力和桌面对木块的支持力
D.木块受到的重力和木块对地球的吸引力C五、典型例题2.对于静止在地面上的讲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讲台对地面的压力等于讲台的重力,所以它们是一对平衡力
B.用力推讲台,讲台不动,是因为推力小于讲台受到的阻力
C.如果讲台受到的力全部消失,仍然保持静止
D.讲台是静止的,因此它没有惯性C五、典型例题3.起重机以1 m/s的速度匀速吊起一个重物,钢丝绳对重物的拉力是6 000 N。若起重机吊着这个物体以2 m/s的速度匀速下降,这时钢丝绳对重物的拉力是( )
A.12 000 N
B.6 000 N
C.3 000 N
D.无法判定B六、课堂总结1.二力平衡: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而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称其为二力平衡。把物体所处的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称为平衡状态。2.二力平衡的条件: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作用在同一物体上。3.二力平衡的应用: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判断受力情况;根据物体的受力情况判断运动状态。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