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平均分
1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平均分”,在分东西的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2.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明确“平均分”的含义,掌握“平均分”物品的几种不同方法。
3.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熟练背诵乘法口诀;熟练掌握乘法的计算技能;会初步进行小组合作。同时,二年级学生年龄小,他们以直观思维为主,不易理解抽象的概念。虽然他们在平时的生活实践中已有一定的分物品的经历,但缺少平均分物品的实践经验。因此,他们对于“什么是平均分”、“怎样平均分物品”都感到比较困惑。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经历平均分物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了解平均分的方法。
难点:让学生形成“平均分”的表象,建立“平均分”的概念,为认识除法打好基础。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平均分
谈话导入,引入平均分。 同学们,你分过东西吗? 现在老师这儿有6个圆片,谁来把把它分成二份, 他是这样分的,一份 个,另一份 个。 谁还有其它的分法 他是这样分的,一份 个,另一份 个。 还有吗? 观察这三种分发,哪一种分法比较特殊? 特殊在哪儿? 这个词用的好,每份,又一个好词:同样多。 也就是每份分得同样多,这种分法叫平均分。(板书) 谁来说说什么叫平均分。 齐读一遍 练习:判断下面哪种分法是平均分。(出示幻灯片2 ) 第二种分法:平均分成了几份,数一数,每份几个? 第三种分法:平均分成了几份,数一数,每份几个? 知道了什么是平均分,下面我们就来动手分一分。
动手操作,体验平均分。
动手操作,初步感知。 齐读要求:请你把12个圆片平均分成4份。(出示幻灯片3 ) 平均分成4份什么意思? 动手分一分,开始。 谁来给我们展示一下你分的过程。 一边分一边数:1份,2份,3份,4份 他是几个几个分的? 还有不一样的吗? 他是几个几个分的? 这几种分法都可以,不管怎么分,结果都是每份3个。
再次操作,深化认识。 如果把这12个圆片平均分成3份,你还会分吗?动手分一分。 同上 我们这是把12个圆片平均分成3份,刚才是平均分成4份 想一想:12个圆片还可以平均分成几份?动手试一试。 投影展示分的结果
3.看图,用“平均分”说一句话。 谁能用一句话表达这幅图的意思? 把( )平均分成( )份,每份( )个。(板书) 还有不一样的吗? 把(12个圆片 )平均分成( 6 )份,每份( 2)个。 还有吗? 把( 12个圆片 )平均分成( 12 )份,每份( 1 )个。
4.我摆你说。 下面我摆一摆,你根据我摆的用平均分说一句话。 下面两人一组,一个人摆,另一个人用平均分说一句话。(出示幻灯片4)
三、联系生活,解决问题。
1. 解决问题。 其实平均分在我们生活中经常遇到。(出示幻灯片) 小明非常喜欢小动物,他买了12条鱼,想平均分给2只小猫。你们知道每只小猫分几条吗?用12个圆片代替12条鱼,动手摆一摆。 唉呀,又来了一只小猫,咱们要重新分这12条鱼了。 把12条鱼平均分给3只小猫 又来了1只小猫呢? 这次要把12条鱼要平均分给几只小猫?(4只)每只小猫分几条?(学生一齐喊出来是3条) 又来了1只小猫呢? 12条鱼不能平均分给5只小猫,必须再来一只小猫。 这次要把12条鱼要平均分给几只小猫?(6只)每只小猫分几条?
2.举例子。 谁也能举一个平均分的例子。
四、全课总结
谈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在我们生活中有很多现象都是平均分的。希望大家能注意观察,把你发现是平均分的现象汇报给同学、老师和你的父母、朋友都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