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时 平均分
教学内容: 平均分的认识(一)
教学目标 :
1.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平均分”,在分东西的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2.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明确“平均分”的含义,掌握“平均分”物品的几种不同方法。
3.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建立“平均分”的概念,掌握按指定的份数平均分的方法。
课前准备 :让学生准备实物卡片,准备12张正方形卡片、18个○卡片、10根小棒。
环 节 教 学 预 设
一、情境激趣
1.出示准备二(1)班明天要去参观科技园的情境图。小朋友正忙着准备食品呢!我们来看一看,他们都准备了哪些食品。
2.让学生观察画面,并请学生说一说了解到的情况。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引入“平均分”。
师:我们来帮助二(1)班小朋友准备春游食品好吗?我们先来分糖。
(1)学生用6个小○表示,尝试分一分。
(2)说说你是怎样分的?
(3)汇总分的结果后告诉学生: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4)让学生再次分一分,这次要求把6个糖平均分。
(设计意图: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利用自己的知识将6个糖果任意分成2份,学生们很多种分法。这样的操作有一定的思维容量,问题的探究空间大,有利于学生智力水平与相应的学习能力的发展和提高。?让学生在分糖果的情境中自主发现平均分。尊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创造性。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维,通过问题的引申帮助学生认识平均分。)
2.巩固“平均分”。
(1)出示教科书第8页“做一做”第1题。
请学生看清题意。特别请学生说一说“平均分是什么意思?”
(2)出示教科书第8页“做一做”第2题。
一共有()片枫叶,每()片一份,平均分成了()份。
让学生用12张正方形卡片代替枫叶,摆一摆。摆好后,按要求填空。
(设计意图:即时练习,及时强化平均分的概念。每份分的同样多是平均分。)
3.教学例2,尝试平均分物品。
(1)按教科书第9页例2提出:把18个橘子平均分成6份。
(2)请各组用实物图卡片(或○卡片)分一分。
(3)交流。请学生说一说,怎样分的,分的结果。
(4)教师归纳平均分的方法:把18个橘子平均分成6份,可以每次每份分一个或几个。最后,要使每份分得同样多。
4.独立进行平均分。
(1)出示教科书第9页“做一做”.让学生用小棒代替酸奶,独立完成把10盒酸奶平均分成2份的任务。
(2)交流。请学生说一说,怎样分的。
(设计意图:动手操作使学生学习数学的有效途径。教师借助学生摆一摆,分一分,动手操作与动脑思考有机结合,让学生更进一步的理解平均分。而且体现了分法的多样化;开拓学生思维。)?
三、课堂练习
1.练习二的第1题。
(1)回忆:什么是平均分?
(2)判断:哪个是平均分,并说出自己的想法。
2.练习二的第2题。
动手在线上画圆,然后填空。
3.练习二的第3题。
(1)让学生根据题意准备学具卡片。 请学生说一说,准备了几个“风车”。
(2)让学生独立完成把风车平均分成3份的任务。
(3)交流。请学生说一说分的过程和结果。
(设计意图:练习的设计,意在巩固平均分的分法,在练习中进一步梳理思维。从多方面加深学生对平均分的认识;在活动中使学生多角度认识平均分,为以后学习有余数的除法打下基础。)
四、课堂总结
1.请学生回忆:这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
2.教师总结:这节课我们知道了什么叫平均分,还学会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要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可以每次每份放一个,也可以每次每份放两个,最后,每份分得同样多。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回顾梳理知识,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体会并提升平均分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