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9张PPT)
教学课件
古诗三首
人教部编版 小学语文 六年级下册
寒食
新课导入
春节、元宵节、中秋节……都是我们熟知的传统节日,今天我们要了解的是一个很少出现在我们现代生活中的节日—寒食节,寒食节有何特殊之处呢?下面我们就随着诗人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新课导入
寒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
整体感知—— 学习目标
1.学会生字,理解诗句;
2.通过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情感 ;
3.有感情朗读、背诵这首诗 ;
4.能了解诗中涉及的节日习俗或传说,感受诗中体现的传统文化。
整体感知—— 作家作品
韩翃,字君平,南阳(今河南南阳)人。是“大历十才子”之一。建中年间,因作《寒食》诗被唐德宗所赏识,因而被提拔为中书舍人。韩翃诗笔法轻巧,写景别致,在当时传诵很广。
整体感知—— 我会读,我会写
翃
御
暮
蜡
斜
烛
侯
整体感知—— 理解词语
春城:
御柳:
汉宫:
传蜡烛:
五侯:
指春天的京城。
皇城里的柳树。
用汉代皇宫来借指唐代皇宫。
指宫中传赐新火。
泛指权贵豪门。
深入探究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暮春时节,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东风吹拂着皇城中的柳树。
深入探究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夜色降临,宫里传送蜡烛赏赐王侯近臣,袅袅的轻烟在王侯权贵的府第飘散开。
深入探究
诗人立足高远,视野宽阔,全城景物,尽在望中。“春城”“无处不飞花”“东风御柳”,既点明时间地点,又表现出春天的勃然生机,描绘出春意盎然的暮春图。
阅读诗的一二两句,思考诗人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深入探究
发挥你的想象力,找出这两句诗中的“诗眼”。
“飞”。“飞”字动态感十足,“飞花”就是落花随风飞舞,这是明写花而暗写风,意蕴深远。
“斜”。垂柳随风摆动而斜,明写柳而暗写风,“斜”字也是间接地写风。
两句诗未提一笔风,却借着花之飞、柳之斜来间接感知,实为妙笔。
深入探究
诗的三四句讲了一件什么事?
寒食节这天家家都不能生火点灯,但皇宫却例外,天还没黑,宫里就忙着分送蜡烛,除了皇宫,贵近宠臣也可得到这份恩典。三四句用“传”和“散”生动地画出了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
这首诗写寒食节习俗,诗人运用“飞”“斜”“传”“散”四个字生动形象的为我们描绘一幅暮春之下的夜晚走马传烛图,表现出承平气象。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寒食节
寒食节是我国古代一个传统的节日,在清明前两天,是从春秋时传下来的,是晋文公为了怀念抱木焚死的介子推而定的。也有观点认为,寒食节禁火的习俗源于“改火”,即每年熄灭旧火、重取新火,从而避免陈疾,获得新的生命力。
寒食
板书设计
寒食之俗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暮春之景
日暮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
春意盎然
承平之气
课堂演练
一、默写诗歌。
春城无处不飞花, 。
日暮汉宫传蜡烛, 。
寒食东风御柳斜
轻烟散入五侯家
二、《寒食》这首诗采用的写作手法是( )
A.借景抒情 B.托物言志 C.借古讽今
C
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
迢迢牵牛星
新课导入
传说古代天帝的孙女织女偷偷下到凡间,私自嫁给河西的牛郎,过上男耕女织的生活,此事惹怒了天帝,把织女捉回天宫,责令他们分离,只允许他们每年的农历七月七日在鹊桥上相会一次。他们坚贞的爱情感动了喜鹊,无数喜鹊飞来,用身体搭成一道跨越天河的喜鹊桥,让牛郎织女在天河上相会。
新课导入
“牛郎织女”源于人们对自然天象的崇拜,后来发展成为七夕节。每到过节时,古代女性会向着天上的织女星和牛郎星许愿,希望自己能有智慧的头脑、灵巧的双手与美好的姻缘。我们今天学的这首古诗就是众多七夕诗中的代表作,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新课导入
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涕泣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整体感知—— 学习目标
1.学会生字,理解诗句;
2.体会诗中叠词使用的妙处;
3.把握诗歌的情感;
4.掌握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
整体感知—— 作家作品
《古诗十九首》是中国古代文人五言诗选辑,由南朝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文选》而成。
《古诗十九首》是乐府古诗文人化的显著标志,深刻地再现了文人在汉末社会思想大转变时期,追求的幻灭与沉沦、心灵的觉醒与痛苦,抒发了人生最基本、最普遍的几种情感和思绪。
tiáo
整体感知—— 我会读,我会写
杼
迢
泣
盈
脉
zhuó
擢
札
zhá
zhù
整体感知—— 理解词语
擢:
素:
札札:
机杼:
章:
盈盈:
脉脉:
伸出
白皙
织机发出的声音
织机
花纹
清澈的样子
相视无言的样子
朗读诗歌,掌握诗歌大意。
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深入探究
译文:
在银河东南牵牛星遥遥可见,在银河之西织女星明亮皎洁。
织女正摆动柔长洁白的双手,织布机札札地响个不停。
一整天也没织成一段布,哭泣的眼泪如同下雨般零落。
这银河看起来又清又浅,两岸相隔又有多远呢?
虽然只相隔了一条银河,但也只能含情脉脉相视无言。
深入探究
诗歌前四句主要写了什么?
诗歌开篇立足织女的感觉来写,先写织女隔银河怅望对岸的牛郎。接下来描写织女手的特征、劳动的情景及其勤劳的形象。
深入探究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传达了怎样的感情?
“不成章”三字蕴含着一个“思”字,即织女的内心动态,“泣涕如雨”更是织女悲苦内心世界的表露,因而神思恍惚、心不在焉,终日劳累却不成章。这两句诗向我们传达了织女的相思之苦。
后四句诗歌又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深入探究
那阻隔了牵牛和织女的银河既清且浅,牵牛与织女相去也并不远,虽只一水之隔却相视而不得语。更加剧了织女的思念和离愁之情。
再次阅读全诗,体会诗中的叠词的好处。
深入探究
本诗一共十句,其中六句都用了叠音词,即“迢迢”“皎皎”“纤纤”“札札”“盈盈”“脉脉”。这些叠音词使本诗音节和谐,质朴清丽,情趣盎然,自然而贴切地表达了物性与情思。特别是后两句,一个饱含离愁的少妇形象若现于纸上。
诗人立足织女的角度来创作本诗,织女尚且因思念“终日不成章”,那么平凡之人又如何?在众多叠音词的使用中使我们更加感悟到离愁少妇的思念之情。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庭中有奇树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迢迢牵牛星
板书设计
相思之情
泣涕如雨
迢迢牵牛
脉脉不语
盈盈一水
咫尺天涯
课堂演练
一、填空。
诗中写出织女因爱情思念而受到的折磨和痛苦的诗句是: ,
。
终日不成章
泣涕零如雨
二、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叠词。
( )牵牛星,( )河汉女。
( )擢素手,( )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 )一水间,( )不得语。
迢迢
皎皎
纤纤
札札
盈盈
脉脉
布置作业
1.背诵全诗。
2.课后搜集《古诗十九首》中的其他作品,小组交流。
十五夜望月
新课导入
元宵赏灯,中秋赏月。中秋本是团圆的时节,却有很多人对月思亲,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首《十五夜望月》。
新课导入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整体感知—— 学习目标
1.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感受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体会情与景之间的关系;
3.体会作者望月怀人的秋思之情;
整体感知—— 作家作品
王建(768年—835年),字仲初,颍川(今河南许昌)人,唐朝诗人。出身寒微,一生潦倒。曾一度从军,约46岁始入仕,曾任昭应县丞、太常寺丞等职。后出为陕州司马,世称王司马。与张籍友善,乐府与张齐名,世称张王乐府。
整体感知—— 我会读,我会写
庭
栖
鸦
整体感知—— 理解词语
中庭:
地白:
即庭中,庭院中。
月光照在庭院地上的样子。
朗读诗歌,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月光洒在庭院中,书上栖息着鹊鸦,秋露打湿院中桂花,诗人独自一人望月,感叹秋思,一派凄清之景。
深入探究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庭院地面雪白树上栖息着鹊鸦,秋露无声无息打湿了院中桂花。
深入探究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今天晚上人们都仰望当空明月,不知道这秋思之情落在了谁家?
深入探究
“树栖鸦”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练,既写了鸦鹊栖息树上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体会“树栖鸦”三个字的妙处。
深入探究
结合作者经历,说一说后两句诗的妙处。
试问普天之下,有谁不望月思乡呢?诗人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意境高远,明明是自己怀人,偏说“秋思落谁家”,表现手法委婉。一个“落”字新颖妥帖,不同凡响。
深入探究
诗中点明了哪些意像?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意像:中庭、地白、树、鸦、露、桂花,月。
全诗描绘了一幅静谧凄清的中秋月夜图,渲染了一种清幽、寂静、凄凉的气氛,表达了作者对月思念好友的情感。
这是一首中秋之夜望月思远的七言绝句。全诗四句二十八字,以每两句为一层意思,分别写中秋月色和望月怀人的心情,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静的中秋之夜的图画。此诗以写景起,以抒情结,想象丰美,韵味无穷。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月夜忆舍弟
唐: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十五夜望月
板书设计
中庭、地白、树、鸦、露、桂花,月
寂静、寂寥、冷清
望月怀友
借景抒情
课堂演练
一、诗意再现,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夜深了,清冷的秋露悄悄地打湿庭中的桂花。人们都在望着今夜的明月,不知那秋天的思念之情会落到谁的家。
布置作业
1.背诵本诗;
2.搜集有关中秋节的诗歌,小组展示。
谢
谢
观
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