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鹳雀楼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学会本课出现的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2、情感方面:在理解登鹳雀楼诗意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含义及道理,学习诗歌中表现的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热爱自然的情怀。?
3、技能方面:能初步学会借助插图、工具书以及查字源等途径学习古诗,在生活中学习识字和积累词语。??
重点、难点??
理解登鹳雀楼诗句含义,想象诗句所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解题质疑??
1、谈话揭示课题,随机学习黄和楼。??
同学们,大家还记得我们的母亲河-------黄河吧?作为我国的第二大河。它?从青海省流出,经过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等省区,最后?在山东流入渤海。黄河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相机学习“黄”字从黄的字源学习,理解字义,拓展生词---炎黄子孙,黄金时代,从而积累词语,激发作为中国人的自豪与骄傲?拓展写黄河的诗歌《浪涛沙》。教师引读,学生接读。?
在黄河流过的山西永济县有一座著名的高楼,叫鹳雀楼。(板书部分课题:鹳雀楼)
相机学习“楼”字。同样从字源学习,拓展带有“娄’的五个汉字。楼??篓???镂???搂???缕。感受汉字的博大精深,激发热爱汉字的情怀。?
一千多年前的一个傍晚,唐代诗人王之涣登上这座楼,看到远处太阳正在慢慢地落下,楼下滔滔的黄河水奔流东去,兴奋不已,写下了一首诗(板书“登”完成课题)《登鹳雀楼》。??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学生介绍《登鹳雀楼》相机引导学生认真听课是获取知识的方法之一。??
4、教师补充介绍鹳雀楼的地理位置和得名的原因,结合学生生活的实际说说登上高楼的感受。??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指名读,教师范读,小组互相朗读,画出停顿。??
2、自读古诗,要求读准生字字音,结合课文插图,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
3、在借用插图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4、读一读,想一想:哪两句诗是写景的?哪两句诗是写作者的感想的???
(三)精读诗句,悟意明理??
1、学习第一句,(老师读的有节奏)提问-不明白的字,相机引出“依”的学习,主要用字源和做动作的方法理解字义。学习尽字。理解无穷无尽的意思。同时理解第一句诗句。?
2、学习第二句,黄河入海流,多次看画面朗读,体会黄河滔滔奔流的启示,主要用感情朗读的方法。??
3、引导学生读诗,画出诗的节奏和重音。??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4、分组讨论诗句中所描写的景色。相机学习三四句,重点学习千里目和欲穷的含义。?千里目,看到很远的地方,体会夸张和虚指的手法。?
欲穷用变口诀的方法记住字形,用查字典的方法理解在诗歌中的含义。??
5、根据诗意,展开合理想象,把想象中的景物读下来。??引导学生用不同的诵读方法理解诗意。??
6、展示学生的朗读。??
7、谈谈作者在诗句中所表达的思想和自己对这首诗的体会,分组上台比赛,看哪一组的同学说得精彩。??
(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
2、说说这首诗歌给我们的启发。??
3、小结:“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句话是一句千古名句,?
鹳雀楼的的得名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这句诗。它不仅可以用在登楼上,还可以用在学习、工作等许多地方来鼓励自己或别人!同时不管什么人,不管做什么事,要想更上一层楼,都需要再做一番努力!今天我们更上一层楼,明天,我们就会“穷千里目”?!让我们再来高声诵读这首诗,读出对这首诗的新的理解与感悟。??
板书设计??
8古诗二首?
登??鹳??雀??楼?
看到:??远-??白日依山尽???
近--黄河入海流?
?想到:??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站得高看得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