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必修三《烛之武退秦师》课件(共5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语文必修三《烛之武退秦师》课件(共50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3-25 21:38: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0张PPT)
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三国志·魏志·王肃传》
“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
——【宋】朱熹
“大抵学古文者,必要放声疾读又缓读……久之自悟。”
——【清】 姚鼐《尺牍》
“不动笔墨不读书。”
——古语
——诵读、思考、积累(圈点批注)
学法指导
《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又名《左氏春秋》,是我国第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历史著作。
相传是鲁国的史官左丘明根据孔子编定的《春秋》所作,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左传》简介
温故知新
中国史书体例
①编年体:
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
②纪传体:
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
④纪事本末体:
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
③国别体:
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
⑤通 史:
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
⑥断代史:
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
null
目 录
隐公(元年~十一年)
桓公(元年~十八年)
庄公(元年~三十二年)
闵公(元年~二年)
僖公(元年~三十三年)
文公(元年~十八年)
宣公(元年~十八年)
成公(元年~十八年)
襄公(元年~三十一年)
昭公(元年~三十二年)
定公(元年~十五年)
哀公(元年~二十七年)
春秋左氏传
鲁国史官左丘明
编年体
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
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4年)


传:传zhuàn,解说。

《春秋》:晋人、秦人围郑。

左氏之传,史之极也。文采若云月,高深若山海。
——朱彝尊《经文考》卷一六九引
《左传》文章优美,其记事文对于极复杂之事项——如五大战役等,纲领提挈得极严谨而分明,情节叙述得极委曲而简洁,可谓极技术之能事。其记言文渊懿美茂,而生气勃勃,后此亦殆未有其比。又其文虽时代甚古,然无佶屈聱牙之病,颇易诵习。故专以学文为目的,《左传》亦应在精读之列也。
——梁启超《中国历史要籍解题及其读法·读左传法之二》

关于《左传》

①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②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③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④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课文诵读

①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②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③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④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课文诵读
标记:
■通假字
▄人名地名官职名
●重点字词
﹏重点句式

①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fàn)南。
②佚(yì)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矣)。”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③夜缒(zhuì)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供gōng)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jué)秦以利晋,惟君图之。”秦伯说(悦yuè),与郑人盟,使杞子、逢(páng)孙、杨孙戍之,乃还。
④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智);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课文诵读
大兵压境,小国告急。
郑文公诚心悔前过,烛之武大义赴敌营。
勇士闯虎穴,巧言退秦师。
秦穆公度势盟郑,晋文侯审时班师。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各段内容。
秦晋围郑 临危受命 说退秦师 迫晋撤围
围郑 受命 退秦 撤围
初读检查






?? 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以:因为
于:对
无礼于晋=于晋无礼
军:驻军。
名→动
课文串讲
春秋笔法:用笔曲折,暗含褒贬。
秦、晋这两个大国的关系在春秋时代是颇为特殊的。它们为了各自的利益结成联盟,又用“联姻”的形式来巩固这个联盟。秦穆公的夫人是晋献公的女儿,也就是晋文公(名重耳)、晋惠公(名夷吾)的姐姐。秦穆公后来又把自己的女儿(文嬴)先是嫁给晋惠公的太子围(晋怀公),后又嫁给晋文公。
“秦晋之好”
??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诵读提示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许之。
诵读提示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许之。
佚之狐:沉重—坚定。为国事而忧心焦虑(“危”),对烛之武的信任(“必”);
烛之武:慨叹—伤感。才不能用,牢骚满腹(“也”,“犹”、“矣”、“也已”);
公(郑伯):心平气和。真切自责,指明利害。(“是,过”、“不利焉”)
诵读提示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之:助词,取独。
犹:尚且
为:做(什么)
用:重用
而:才(表承接)
是:这
过:过错
然:可是
(烛之武)许之
言于郑伯=于郑伯言
使:派
若:如果
师:军队
(烛之武)辞:推辞
关于烛之武
烛之武,考城人,是三朝老臣,但始终得不到升官,在郑国一直担任“圉正”(yǔ、养马的长官),大概相当于《西游记》里所说的“弼马温”吧。被举荐使秦时,已年过七十,须发皆白,身子伛偻,步履蹒跚。
——冯梦龙《东周列国演义》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重点赏析:第三节
思考: 烛之武为什么要“夜缒而出”?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重点赏析:第三节
思考:1、烛之武劝说秦伯的说辞可以分为几层?
2、你认为哪一句说辞最能打动秦王?
3、品析烛之武的语言艺术。
3、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第1层:郑既知亡。(语气沉着真挚。)
第2层:亡郑利晋。(语气平稳、严正。)
第3层:存郑利秦。(语气高亢、诚恳。)
第4层:回顾过去,晋不讲信用。 (语气慷慨激烈。)
第5层:展望未来 ,晋必将攻秦。(语气慷慨激烈。)




(第一层)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第二层)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既:已经
亡:使…灭亡。
使动用法
敢以(这事)烦……
越:跨过。
以:而(表承接)。
鄙:把…当作边邑。
名意动
其:这件事
焉:为什么
以:而,连词,表目的,来
陪:增加
厚:雄厚
薄:削弱
春秋时期形势图






(第三层)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第四层)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为:给
济:渡河
(晋君)许君焦、瑕
版:防御工事
所知:所+动
东道主:东边道路上的主人
行李:使者
共:通“供”
乏困:缺少的(东西)。
形→名
所害:所+动
尝:曾经
(第五层)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有何厌
厌:满足
之:宾语前置的标志
东:向东。
名→状
封:使……成为疆界。
肆:扩张。
阙:削减
焉:怎么
以:而
惟:希望
图:考虑
说:通“悦”
盟:结盟
戍:守卫
乃:于是
夫:发语词
2、亡郑陪邻
有害(离间)
对秦

3、舍郑利秦
有利(利诱)
对秦

4-5、亡郑阙秦
有大害(瓦解)
对秦


层层深入
步步紧逼
(表面)
(深层)
1、郑既知亡
——分析利弊,利用矛盾,转移矛盾。

退出(示弱)
对秦
春秋无义战! 利益至上。

亡 郑 (害于秦)
舍 郑 (利于秦)
赐 晋 (负于秦)
肆 晋 (阙于秦)
晓 以
利 害
处处言秦,处处为郑
明则为秦,暗则图晋
句句与郑无关,句句关郑兴亡。
(8 “君”,6 “郑” 。)
真可谓:三寸巧舌力挽狂澜息国难,
一番善言情荡衷肠罢干戈。
烛之武的语言艺术
郑 亡 (言于秦)
烛之武谋略小析





欲擒故纵
投其所好
挑拨离间

底抽



保全郑国

处处言秦,处处为郑
明里为秦,暗则为郑
三寸巧舌 力挽狂澜纾国难,
一番善辩 情荡衷肠罢干戈。


古人对烛之武说辞的评论——
如此辞令,真无一字不妙,无一着不老靠圆密。
——魏禧《左传经世钞》

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
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刘勰《文心雕龙》
(第五层)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说:通“悦”
盟:结盟
戍:守卫
乃:于是
殽之战

冬,晋文公卒。庚辰,将殡于曲沃;出绛,柩有声如牛。卜偃使大夫拜,曰:“君命大事:将有西师过轶我;击之,必大捷焉。”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之:代指秦军
微:假如没有
夫人:那人
及:达到
因:依靠
而:却
敝:损害
所与:所交往的人。所+动
知:通“智”
乱:(军队)散乱
易:交换
武:战时应遵守的道义准则
其:还是。表商量语气
去:离开
之:句末助词
写作特点
1、前后照应

2、波澜起伏
3、详略得当
《左传》在人物描写方面有何特点?
《左传》叙事中人物的行动、对话构成了表现人物的主要手段,而绝少对人物进行外貌、心理等主观静态描写。通过人物在重大历史事件中的言行,人物性格得以展现,形象得以完成。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
【基础训练】(必做)
1、熟读全文。
2、整理学习笔记。
3、完成课后练习。
【拓展阅读】(选做)
1、《晋公子重耳之亡》
2、《介子推不言禄》
3、《子鱼论战》
4、《史记 郑世家》
【研究性课题】(选做)
以《曹刿论战》《烛之武退秦师》为例,探究《左传》人物描写方面的艺术特点。
布置作业
及郑,郑文公亦不礼焉。叔詹谏曰①:“臣闻天之所启,人弗及也,晋公子有三焉,天其或者将建诸?君其礼焉!男女同姓,其生不蕃。晋公子,姬出也②,而至于今,一也。离外之患③,而天不靖晋国④,殆将启之,二也。有三士足以上人⑤,而从之,三也。 晋、郑同侪⑥,其过子弟固将礼焉,况天之所启乎?”弗听。
①叔詹,郑国大夫。②姬出,姬姓父母所生,因重耳父母都姓姬。③离,同“罹”(lí),遭受。④靖,安定。⑤三士,指狐偃、赵衰、贾佗三人。⑥侪(chái):类。

《左传·晋公子重耳之亡》的相关内容
到了郑国,郑文公也不以礼接待重耳。大夫叔詹劝郑文公说:“臣下听说上天所赞助的人,其他人是比不上的。晋国公子有三件不同寻常的事,或许上天要立他为国君,您还是依礼款待他吧!同姓的男女结婚,按说子孙后代不能昌盛。晋公子重耳的父母都姓姬,他一直活到今天,这是第一件不同寻常的事。遭到流亡在国外的灾难,上天却不让晋国安定下来,大概是要为他开出一条路吧,这是第二件不同寻常的事。有三位才智过人的贤士跟随他,这是第三件不同寻常的事。晋国和郑国是同等的国家,晋国子弟路过郑国,本来应该以礼相待,何况晋公子是上天所赞助的人呢?”郑文公没有听从叔詹的劝告。
《左传·晋公子重耳之亡》参考译文
(郑文公)四十一年,助楚击晋。自晋文公之过无礼,故背晋助楚。四十三年,晋文公与秦穆公共围郑,讨其助楚攻晋者,及文公过时之无礼也。初,郑文公有三夫人,宠子五人,皆以罪蚤死。公怒,溉逐群公子。子兰奔晋,从晋文公围郑。时兰事晋文公甚谨,爱幸之,乃私于晋,以求入郑为太子。晋于是欲得叔詹为僇。郑文公恐,不敢谓叔詹言。詹闻,言于郑君曰:“臣谓君,君不听臣,晋卒为患。然晋所以围郑,以詹,詹死而赦郑国,詹之愿也。”乃自杀。郑人以詹尸与晋。晋文公曰:“必欲一见郑君,辱之而去。”郑人患之,乃使人私于秦曰:“破郑益晋,非秦之利也。”秦兵罢。晋文公欲入兰为太子,以告郑。郑大夫石癸曰:“吾闻姞姓乃后稷之元妃,其後当有兴者。子兰母,其後也。且夫人子尽已死,馀庶子无如兰贤。今围急,晋以为请,利孰大焉!”遂许晋,与盟,而卒立子兰为太子,晋兵乃罢去。
四十五年,文公卒,子兰立,是为缪公。
《史记·郑世家》的相关内容
(郑文公)四十一年,助楚击晋。自晋文公之过无礼,故背晋助楚。四十三年,晋文公与秦穆公共围郑,讨其助楚攻晋者,及文公过时之无礼也。初,郑文公有三夫人,宠子五人,皆以罪蚤死。公怒,溉逐群公子。子兰奔晋,从晋文公围郑。时兰事晋文公甚谨,爱幸之,乃私于晋,以求入郑为太子。晋于是欲得叔詹为僇。郑文公恐,不敢谓叔詹言。詹闻,言于郑君曰:“臣谓君,君不听臣,晋卒为患。然晋所以围郑,以詹,詹死而赦郑国,詹之愿也。”乃自杀。郑人以詹尸与晋。晋文公曰:“必欲一见郑君,辱之而去。”郑人患之,乃使人私于秦曰:“破郑益晋,非秦之利也。”秦兵罢。晋文公欲入兰为太子,以告郑。郑大夫石癸曰:“吾闻姞姓乃后稷之元妃,其後当有兴者。子兰母,其後也。且夫人子尽已死,馀庶子无如兰贤。今围急,晋以为请,利孰大焉!”遂许晋,与盟,而卒立子兰为太子,晋兵乃罢去。
四十五年,文公卒,子兰立,是为缪公。 四十一年(632),郑国帮助楚国攻击晋国。因晋文公当年路过郑,郑对他无礼,所以郑国背叛晋国帮助楚国。四十三年(前630),晋文公与秦缪公共同包围郑都,讨伐郑君帮助楚国攻打晋国,以及文公路过郑君的无礼罪行。当初,郑文公有三位夫人,五个宠爱的儿子,都因罪早死。郑文公厌恶子瑕,赶走了各位公子。子兰逃到晋国,跟从晋文公包围郑都。当时子兰事奉晋文公很恭敬,晋文公十分宠幸他。他在晋暗中活动,借机要求回郑做太子。晋国这时想得到叔詹并杀死他。郑文公很害怕,不敢对叔詹说,叔詹听到这个情况,告诉郑君说:“我曾对您说,要杀死重耳,您却不听从我的意见,晋国终于成为我国的忧患了。可是晋国之所以包围郑都就是因为我,我死了而能赦免郑国,这是我的心愿。”于是叔詹自杀了。郑人把叔詹尸首送给晋国。晋文公说:“一定想见一下郑君,污辱他后再离去。”郑人担心这件事,就派人私下对秦国说:“打败了郑国对晋国有好处,并非对秦国有利。”秦军听后才撤军。晋文公送子兰到郑国做太子,借机通报了郑国。郑国大夫石癸说:“我听说姓姞的女儿是后稷的元配,她的后裔应当有兴发的,子兰的母亲就是他的后裔。况且夫人的儿子都已不在世了,剩下的儿子没有比得上兰贤能的。现在晋国包围郑都很急迫,晋国替子兰请求回郑,没有比这个条件更好的了!”于是郑国答应了晋国,与晋国订立盟约,终于立子兰为太子,晋军才撤走。
四十五年(前628),郑文公逝世了,子兰即位,这是缪公。
词类活用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驻军,驻扎)
越国以鄙远(意动,以……为边邑)
与郑人盟(订了盟约;建立同盟)
惟君图之(计划,考虑)
既东封郑(使…成为疆界)
阙秦以利晋(使…得利)
名词→动词
既东封郑(在东边)
又欲肆其西封(在西边)
夜缒而出(在晚上,当晚)
朝济而夕设版焉(在早上;到黄昏)
名词→状语
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
动词→名词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恩惠,好处)
形容词→名词
臣之壮也(壮年)
越国以鄙远(远方,边远的地方)
共其乏困(缺少的东西)
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
形容词→动词
因人之利而敝之(损害)
肆其西封(扩张、延伸)
使动用法
烛之武退秦师(使….退却)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使…亏损)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灭亡)
词类活用
(烛之武)许之(主语)
(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主语)
(晋惠公)许君焦、瑕(主语)
夜缒(烛之武)而出(宾语)
敢以(之)烦执事(宾语)
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介词)
省略句
特殊句式
以其无礼于晋(于晋无礼——介词结构后置)
且贰于楚也(于楚从属——介词结构后置)
佚之狐言于郑伯(于郑伯言——介词结构后置)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于君有益——介词结构后置)
何厌之有(有何厌——宾语前置)
以乱易整,不武。(否定判断句)

特殊句式
特殊句式
固定句
焉用亡郑以陪邻?(为什么要…,何必…)
夫晋,何厌之有?(…,怎么…。)
君之所知也(所+动词,表示动作的对象)
无能为也已(矣)
共其乏困(供)
秦伯说,与郑人盟(悦)
失其所与,不知(智)
通假字
(古/今)
贰于楚也(从属二主、有二心/数词二的大写)
以为东道主(东方道路上的主人/泛指主人)
行李之往来(出使的人/指外出的人携带的随身物品)
今有急而求子(您,多指男子/儿子)
越国以鄙远(边远的地方/粗鄙、低下)
敢以烦执事(婉指秦穆公/掌管某事的人)
亦去之(离开/距离)
微夫人之力(那个人/尊称人的妻子)
古今异义
课堂回顾
1.了解《左传》的创作背景和写作特色,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句式等古代文言知识,做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品的准确理解。

2.诵读、品味精彩的人物语言和生动的故事情节,了解烛之武说服秦伯的方法,全面立体地认识烛之武、佚之狐、郑伯、秦伯、晋侯等人物。

3.自主积累语文知识,探究语言文字运用规律,增强语言文字运用的敏感性,热爱祖国语言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