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驿路梨花》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14.《驿路梨花》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3-26 13:00: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4.驿路梨花
彭荆风
教学目标:
1.细读课文,分析、理解“梨花”在文中的不同含义及作用。
2.理清文章的记叙顺序,分析、理解文章构思的特点及表达效果。
3.欣赏人物形象,明确小说的主人公,学习代代相传的雷锋精神。
4.品味语句,理解梨花的象征意义和作用,体会朴实民风。
教学重点:
1.学习略读方法,在整体感知文章、了解基本故事情节的基础上,争取提高阅读速度,以提升阅读素养。
2.理清文章的记叙顺序,分析、把握文章构思的特点及表达效果。
3.分析、理解“梨花”在文中的不同含义及作用。
教学难点:
1.理解“梨花”的多层含义及作用。
2.对主题的深入挖掘与认识。
教学准备:
1.学生扫清字词障碍,略读课文,圈点勾画主要信息以及阅读体会。
2.学生课前查找“雷锋精神”的内涵和背景,云南地区风土人情介绍资料。
3.梨花图片,制作PPT。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请欣赏梨花的图片。由梨花的图片你们想到了哪些关于梨花的诗句呢?
梦回人远许多愁,只在梨花风雨处。——辛弃疾《玉楼春·风前欲劝春光住》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白居易《长恨歌》
在不同诗句中梨花有不同的象征意义,彭荆风这篇小说的题目《驿路梨花》出自陆游诗句“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那么,本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文中的“梨花”又有怎样的含义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当代著名作家彭荆风的--《驿路梨花》。
二、作者简介:
作者彭荆风,江西萍乡人。1946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长篇小说《鹿衔草》《断肠草》《绿月亮》等,长篇传记文学《秦基伟将军》,长篇纪实文学《滇缅铁路祭》《挥戈落日》,短篇小说集《当芦笙吹响的时候》《佧佤部落的火把》《绿色的网》《红指甲》等,中篇小说集《蛮帅部落的后代》《爱与恨的边界》《雾茫茫》等,散文集《泸沽湖水色》《九月衣裳》,文学评论集《彭荆风谈文学》,电影文学剧本《边寨烽火》(合作)、《芦笙恋歌》(合作)、《绿色的网》等。本文发表于1977年,是一篇短篇小说,写的是发生在哀牢山中的一个助人为乐的故事。
三、默读文章,整体感知:
1.快速阅读课文,找出本文的线索。
明确:本文以“梨花”为线索。
2.划出文章中描写梨花的句子。
明确:第一处:4-6自然段(文章的开头)
第二处:27自然段(文章的中间)
第三处:37自然段(文章结尾)
3.这几处的描写哪些是实写的,哪些是虚写的?
明确:第一处:实写;第二处:虚写;第三处:望梨花(实写),想梨花诗句(虚写)。
四、精读文章,一写梨花:
1.小说是怎样开头的?这样开头有什么好处?
明确:写山:好大、起伏、一座挨一座、延伸、消失等几个动词描写山势,由近及远,突出了山的高、大、多,衬托出我们的焦急心情,为下面小屋的出现给我们带来的惊喜作铺垫。接着又用陡峭的山、茂密的树林着意渲染山的险峻。
2.文章开头交代了什么?
明确: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3.“我们”是怎样发现小屋的?
明确:正当我们处于前不挨村,后不着店,进退两难的尴尬处境时,看到了眼前的梨花美景,并发现了小屋。
4.朗读描写梨花美景的语句。品味写景的语言,体会写景的作用。
明确:梨花在人们需要帮助的时候出现,不仅给人以惊喜,更多的是给人以希望和安慰。我们焦急的心顿时平静下来了。
5.那座小茅屋是怎样的呢?
明确:一座草顶、竹篾泥墙的小屋。屋里黑漆漆的没有灯也没有人声。
门是从外扣着的。
白木门板上有黑炭写的两个字:“请进!”
火塘里的灰是冷的,一张简陋的大竹床铺着厚厚的稻草;倚在墙边的大竹筒里装满了水。
墙上写着几行粗大的字:“屋后边有干柴,梁上竹筒里有米,有盐巴,有辣子。”
明确:--在这所没人的房子里,我们却受到了许多优待:邀请的方式是热情的:“请进!”准备的物质是丰厚的。安排是细心的。感受是温馨的。
6.小茅屋的主人是谁呢?
明确:--从瑶族老人嘴里得知小屋“主人”是梨花姑娘。
布置作业:
1.反复朗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2.与同学交流、理解“梨花”的不同含义。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文章的大致内容和结构,在又饿又累的情况下我么进入了小茅屋,误会了老人是屋主人,而老人解释屋主人是梨花姑娘,那么到底屋主人是谁?r让我们再次深入文本。
二、精读文章,二写梨花:
1.齐读27自然段,思考:本段再写梨花有什么作用?
明确:本段写梦中的梨花与梨花姑娘,将人与景结合起来,赞花,更是赞人,突出了梨花姑娘的美好品质。
2.作者为什么要把梨花姑娘放到梨花林里去写?
明确:写香气四溢的梨花林是为了赞美梨花姑娘纯洁美好的心灵,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
3.我们为什么要修葺小屋?
明确:受梨花姑娘的感染,我们也要化感激为行动,为小茅屋做些什么。
小结:文中两次写梨花,一实一虚,既写环境之美,又烘托了人物的美好品质。?
4.族老人为我们讲小屋的故事,是什么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明确:插叙;解开悬念,同时使故事情节跌宕起伏。
三、精读文章,三写梨花:
1.文中写遇见哈尼小姑娘有什么作用?
明确:哈尼小姑娘向我们讲述了房子的来历,解开了文中的悬念。
2.究竟谁是房子的主人呢?
明确:解放军叔叔(建造)小茅屋,梨花姑娘(照料)小茅屋,哈尼小姑娘(照管)小茅屋,瑶族老人受益之后,送来米,同样也算(照管)了小茅屋,“我”和老余(修葺)小茅屋,我们都为小茅屋做出了贡献,因此,我们都是小茅屋的主人。
3.小茅屋的主人就只有我们这些人吗?
明确:凡照料过小茅屋的,具有助人为乐的精神的后来人,都属于小茅屋的主人。
4.用书上的哪句话可以概括上一点,并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明确:驿路梨花处处开。
处处开的不仅仅是梨花,而是助人为乐的梨花精神,即雷锋精神,“处处开”就是雷锋精神处处得到了发扬光大,加深了主题。
5.文章结尾以诗句作结有什么作用?
明确:引用陆游诗句作结,既点题又点人,把梨花的自然美与人物的心灵美交织在一起,人花相映,寓意深刻,感染力强,升华了中心思想。
6.怎样理解课文题目“驿路梨花”?
明确:自然界中的梨花;梨花姑娘;梨花精神,即雷锋精神。
四、文章主旨:
明确:本文集中反映了少数民族地区军民之间,各族人民之间团结互助的情谊和助人为乐的精神面貌,歌颂了雷锋精神,表现出社会主义新风尚在祖国处处都闪耀着灿烂的光辉。
五、写法探讨:
明确:1.记叙中有抒情。
本文是以梨花来象征梨花姑娘等人的雷锋精神的,所以文中对自然界中梨花、梨树林的赞美,都倾注着作者对一代新人的赞美、热爱、崇敬之情。文中或通过梦境,或描写梨花、梨树林,或引用诗句,都是把对一代新人的情寄寓在这景中。
2.直接写人和间接写人相结合。
本文中直接写的人物是“我”、老余、瑶族老人、一群哈尼族小姑娘;间接写的是梨花和解放军。直接写的人物都在现在出现,间接写的都是出现在以前的人。这样写使文章结构紧凑,容量增大。
六、课堂总结:
文章以梨花为线索,采用以物喻人的形式,在寻找小茅屋主人的曲折情节中,再现了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热情好客,乐于助人的纯朴民风,讴歌了以梨花为代表的青年一代的优秀品质。
第一部分(1~8):写我和老余正在焦急地赶路之时发现了小茅屋。
第二部分(9~36):主要写小茅屋主人的热情周到,引发我们对小茅屋主人的猜想。
第三部分(37):赞美西南少数民族人民学习雷锋、助人为乐的精神就像洁白的梨花,开遍神州大地。
七、布置作业:
1.背诵文章最触动心弦的句子或段落。
2.本文构思精巧,运用的是侧面描写,课后练习改作直接描写,以《梨花来到了梨树林》为题,根据课文有关内容,发挥丰富的想象,续写一段文字,不少于300字。
八、板书设计:
驿路梨花  
  彭荆风   
这是谁的房子?(悬念)   
认为瑶族老人是主人。(误会)梨花   
主人家到底是谁?(悬念)雷锋精神   
哈尼小姑娘是主人。(误会)   
解放军为什么要盖小茅屋?(悬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