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同学们听说过“伯乐相马”的故事吗?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今天我们来学习《马说》,相信学习本课,大家对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一定会有进一步的认识。
导入新课
学习目标
1.了解韩愈,领会文中重点词句的含义,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
3.正确认识自己,努力培养真才实学。
作者介绍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人。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他和柳宗元共同携手倡导古文运动,反对过分追求形式的骈文,提倡散文,强调文章内容的重要性。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
《马说》大约写于韩愈步入仕途之前。韩愈于二十五岁考中进士,因文章而名扬四方。他奉经守儒,是儒家思想的践行者,为了积极出仕,他多次上书宰相,以及地方的封疆大吏,一再重申自己的观点,希望当权者能理解自己、信任自己、重用自己。可惜,韩愈多次上书,当权者却未予理睬。此时,韩愈正值壮年,雄姿英发,空有满腹经纶而没有施展的机会,于是,感慨激烈之志、抑郁不平之气便沛然充盈于胸,愤然写下《马说》,以寓其志。
背景资料
知识链接
(1)订正字音
骈(pián) 槽枥(cáolì)
一食(shí)粟(sù)
食马者(sì)
检查预习
(2)词语释义
伯乐:春秋时秦国人,本名孙阳,擅长相马。现指能够发现人才的人。
祗:只,仅。
一食:吃一次食物。
或:有时。
策:鞭打。
通其意:跟它的心意相通。
1.文章开头,作者是如何阐述“伯乐”和“千里马”之间的关系的?
整体感知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2.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如何?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3.千里马与普通马有什么不同?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4.贯穿全文的中心句是哪一句?
“其真不知马也!”
1.造成千里马悲惨遭遇的原因是什么??
内容探究
根本原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直接原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2.文中哪些语言体现了食马者的浅薄愚妄?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3.第1自然段是怎样证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决定作用的?
文章一开篇就奇峰突起,用“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点出论证的前提。这句话实际上指明了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关系。但这里的“伯乐”是个普遍概念,指的是特别善于相马的人。因此,下面接着就提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一论断,突出了“常有”和“不常有”之间的尖锐矛盾,说明千里马的被埋没具有必然性。然后趁势而下,说到千里马的命运,用“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描绘了千里马被埋没的具体情形,引人深思。
4.作者是怎样层层深入地阐述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的?
千里马被埋没,在一般人看来,大概要归咎于它的才美“不外见”。因此,第2自然段一开头就用“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点出问题要害。“一食或尽粟一石”强调千里马的食量大大超过常马,“不知其能千里而食”是说“食马者”只是按照常马的食量来喂养它,说明这种人的无知。接着,先以“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作低回之势;再用一组排比句揭示这“才美不外见”,正是“食不饱,力不足”所造成的恶果;最后又用反诘句“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这是从反面证明“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道理。
5.文章为何提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一问题?
如果没有伯乐,即使有千里马,也不可避免终生被埋没、被摧残的命运,其价值就无从体现。这样阐述,突出了伯乐的重要性,即突出了发现人才、赏识人才、任用人才的重要性。
6.本文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寄托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讽刺、控诉。
1.品味“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一句。
品味赏析
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连用三个“不”,写出“食马者”不识千里马的具体表现,把“食马者”的无知浅薄刻画得淋漓尽致。
2.“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写出了食马者的什么态度?
细节描写,勾画了食马者明明不识马却自以为识马的可笑丑态,实则辛辣地讽刺了封建统治者的愚昧无知。
写法探究
1.托物寓意。
本文通篇说马,而意在论人,这里以物作喻,用“千里马”比喻出类拔萃的人,用“伯乐”比喻知贤识才的人,这种写法称为托物寓意。此写法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寓深刻思想于具体形象之中,例如,用“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来描绘千里马的终身遭遇,用“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来揭示它才能被埋没的原因,激发人们的不平感,也表达了当时千万有才之士的悲愤。又如,用“策之不以其道……天下无马”来刻画“食马者”的浅薄愚妄,更具有辛辣的嘲讽作用。
2.脉络清晰,中心突出。
全文围绕着“不知马”这一中心逐层展开论述。开始指出唯伯乐知马,而“伯乐不常有”,所以千里马之“不以千里称”是具有必然性的,从反面展开论述;中间从“食马者”的无知,揭示了问题的实质;之后痛斥“食马者”的浅薄愚妄,由此导出全文的结句“其真不知马也”,点明了中心。
鉴赏评价
作者是怎样刻画“食马者”的形象的?
用揭露矛盾的方法刻画“食马者”的形象:“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这三句紧承上文,全面总结了这种人“不知马”的表现。“执策而临之”写他们洋洋自得、以“知马者”自居的神情。“之”指代千里马。他们在千里马跟前竟然宣称“天下无马”,这是十足的妄说,两相对照,生动地揭露了这种人的愚蠢、荒唐。
拓展延伸
贾生
[唐]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赏析】《贾生》是一首借古讽今的咏史诗,意在借贾谊的遭遇,抒写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其着眼点不在个人的穷通得失,而在于指出封建统治者不能真正重视人才,使其在政治上发挥作用。此诗寓慨于讽,深刻而具有力度,在对贾谊怀才不遇的同情中,寄寓了诗人自己在政治上备受排挤、壮志难酬的感伤。
本文是一篇说理文,似寓言而实非寓言,用比喻说理却并未把所持的论点正面说穿,没有把个人意见强加给读者。作者通过形象思维来描述千里马的遭遇,提出事实,省却了讲大道理的笔墨,对封建统治者发出了愤怒的斥责,其中有讽刺,有反问,有慨叹,抑扬反复,淋漓尽致。
总结
板书设计
伯乐不常有——不以千里称也(痛惜)
马说
食马者不知——安求其能千里也(愤怒)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嘲讽)
布置作业
、 背诵并默写全文。
2、小练笔:以马的口吻写一段自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