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登山 1(冀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登山 1(冀教版)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5.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冀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0-01-13 13:28: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30 登山
教材分析:
本文记叙了列宁在一次登山看日出时,来回两次走过悬崖上靠近深渊的小路的故事,表现出革命导师列宁勇于战胜困难、自觉锻炼意志的可贵精神。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正确认读本课八个生字,掌握十个要求会写的生字。
2. 读课文,了解列宁和巴果茨基一起登山的这次不同寻常的经历。体会文
中细致描写的语段对表现人物精神的作用。
3. 思考列宁登山这件事的启示和现实意义,学会在生活中面对那些可以克
服的困难。
4. 针对有关课文的不同观点进行思考,渗透辩证的思维方法,培养客观认
识事物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 引导学生在充分的读书中,质疑解答,知识的呈现随着解疑完成。
2. 创设情境,使学生与文章人物形成共鸣,在阅读理解的过程中加深感悟和体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懂得生活中有许多艰难和危险的事情,不应该回避他们,应该挺身向前,战胜他们。
重难点分析:
比较列宁两次走险路的经过,体会文中最后一句话的含义。以读为本,读中感悟,读中理解;以学生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课前准备:
课件、搜集有关列宁的资料。
教学过程与设计说明:
教学过程 设计说明
第一课时一、课题导入,整体感知。 1.引导学生从课题入手,了解课文。 从“登山”这个题目可看出,这是一篇写事的文章。一般写事的文章应交代清楚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默读课文,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全文的内容。出示自读要求2.学生交流课文主要内容。俄国十月革命前列宁和巴果茨基在普罗宁这个地方走险路登山来锻炼自己的意志的故事。3.学生利用课前搜集的资料介绍列宁这个人物。4.出示图片:教师出示列宁图片,并介绍这个人物。 详见媒体资源列宁简介。二、检查生字词。1.出示词语: 狭窄 薄雾 耀眼光芒 解释 毅然 陪伴 锻炼2.指名读词语。3.全班读。三、再读课文。1.再读课文,找出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出示课件2.指导朗读第一自然段。 四、指导书写。1.在指导学生书写时应注意:“狭”字可以和“侠”“挟”对比记忆。21世纪教育网21世纪教育网“炼”字的右半部不要写成“东”。“薄”字是上下结构,下半部是左右结构。2.练习书写。 从课题入手,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鼓励学生课前搜集资料,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采用多种方式认读生字。 明确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要求:试用一句表示谁、做了什么的话,把课文主要内容概括出来。 2.这节课我们来看一看列宁在巴果茨基的陪伴下,两次是怎样通过那段危险的小路的。同时体会一下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同志自觉地锻炼自己意志的优秀品质。二、深入学文 感悟理解。(一)请同学们速读课文,从书中画出直接描写小路危险的句子。1.指名读。2.用课件展示句子: 路太窄,又太危险。路宽只能容一只脚,一边是峭壁,一边是深渊。3.“容”这个词在句子里是什么意思?查查字典。“路只能容一只脚”说明什么?什么是峭壁?什么是深渊?4.出示小路危险的图片:结合自己的体验说说感想。 5.指名读,齐读,边读边想象小路的险。21世纪教育网21世纪教育网(二)默读思考,小组学习。1.教师过渡:就是这样一条小路,一失足就会掉进万丈深渊,粉身碎骨,列宁两次勇敢地走了过去,列宁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结合课文内容来说。展示课件2.默读思考。3.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三)全班交流。学生交流预设:1.第一次走小路。(1)教师引导:巴果茨基是曾经走过这条路的,他走得轻松吗?从哪看出来的?出示句子结合“碎小的步子”、“慢慢向前移动”、“舒了口气”、“险些掉进深渊”来理解小路的确很险。(2)列宁第一次走小路,他表现怎样?21世纪教育网21世纪教育网(3)列宁面对眼前的危险,尽管“头昏目眩”了,害怕了,但他又怎样看待和处理的呢?课件出示句子(4)“定了定神”、“小心地”“一步一步地走过了危险的小路”这又反映了什么? (反映了列宁虽然害怕,但他没有在害怕面前退下来,而是战胜了害怕,勇敢地走过去,表现了他不畏艰险,面对艰险,勇往直前的坚强意志。)(5)指导朗读,感受列宁坚强的意志。(6)列宁和巴果茨基终于登上山顶了。他们观看的日出景象怎样?读一读这一自然段。出示图片出示课件,填写空缺词语。教师引导:想想这些词语的用处。指导朗读,边读边想象画面,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2.第二次走小路。(1)引导学生找出第二次走小路跟第一次走有哪些不同?课件出示总结(2)查查工具书,理解“毅然决然”。   (3)列宁为什么还要走那条危险的小路呢?当巴果茨基问起列宁时,列宁是怎样“解释”的?课件出示(4)教师指导学生深刻理解这两句话。  理解提示:每一句话有一个独立的完整的意思,而且一句比一句意义深。  第一句是对巴果茨基提问的回答,    表明小路的确危险,列宁坦率地承认自己“害怕它”。  第二句:列宁面对危险的小路,是“害怕它”了。但他没有躲避这种害怕,而是迎着危险带来的“害怕”而上,勇往直前地向“害怕”挑战了。这是一个革命者对待“害怕”的正确态度。“每时每刻”、“随时随地”强调不放过每一个锻炼自己意志的机会。(5)分角色指导朗读。边读边悟,体会列宁自觉锻炼自己的意志的高尚品质。 (6)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谈谈面对困难、挫折会怎样做?然后完成填空。课件出示三、总结全文。 列宁两次走过一条令人望而生畏的小路,他战胜了困难,战胜了自我。因为他坚信走过黑暗就是黎明,克服困难就是胜利。只有登上险峰才能迎来曙光。 四、拓展延伸。讨论:“有人说列宁这样做是冒险,不值得,你怎么看?”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作者的目的并不是提倡冒险,而是提倡锻炼自己的意志,有意识地做个坚强的人,勇敢地面对那些可以克服的困难。   复习导入,练习用最简练的语言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抓住重点词句和理解小路的危险,并带着感受来读语段。在以自学探究为主的课堂里,“交流”成了提升探究过程的重要环节。老师因势利导,更不可缺。老师、学生、文本的再次对话,使学生对自己获取的信息印象更为明晰,更为深刻。有意识地给学生渗透阅读的方法,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人物的动作、神态的描写之上。读,是学生与文本进行情感交流的纽带,因为学生只有真正明白了蕴含在语言文字中的情感,才能读出感情;而读的过程正是学生正确理解文本,领会作者表达的过程。  联系课文内容和生活实际理解这段话,体会列宁不畏艰险,迎难而上,自觉锻炼自己的意志的高尚品质。  引导学生将视野从阅读向自己的生活拓展,引导学生正确的看待这个问题,使课文有更好的现实意义。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