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黄河颂》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课《黄河颂》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5.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3-26 21:55: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黄河颂,以诵代教
——《黄河颂》
一、教材分析
《黄河颂》是一首歌词,是光未然用颂歌的方法写的,以奔放的热情,高歌赞颂黄河的伟大坚强。初次阅读,便燃起了我内心的熊熊热情,不能自已。于是,这节课我想以诵读来代替语言的品析,代替教师的讲解点拨,以读促讲,以读代教,以读传情!
二、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在反复的朗读中,理清本文的结构层次,感受黄河不可阻挡的宏大气势和中华民族伟大坚强的精神。
【重难点】
在反复的朗读中,理清本文的结构层次,感受黄河不可阻挡的宏大气势和中华民族伟大坚强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往今来,黄河以她雄壮的气势,奔腾在中国大地上,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黄河,不仅仅是一条河,更是一种精神,一种力量,歌颂黄河就是歌颂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
(二)我们来诵读
自学指导:
王汀园——P28
贾越——“我站在高山之巅……九曲连环”
窦晨妤——“从昆仑山下……南北两面”
第1.2.3.4小组——第一个“啊!黄河!”
第.3.45.6.7.8.小组——第二个“啊!黄河!”
第7.8.9.10.11.12.13小组——第三个“啊!黄河!”
全体一起——“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坚强”
结合内容、旁批和课后题第一题思考:老师为什么这样分给大家读?
在学生交流之后,明确课文的结构层次。
(三)让我们一起来朗诵吧!
自学指导:
请你试着从某个词、某个句品析表达效果,调动体验与想象,努力体会作者的情感。正确处理你所分朗读部分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让声音传达出情感,让情感彼此感染!
学生自己根据情感的表达对所分内容进行朗读处理,并在组内交流自己这样处理的缘由。
班级内朗诵展示,听着点评,诵者讲析,从而深入理解“摇篮”“保障”“铁的臂膀”等一些重点词句。同时,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诵中感受黄河伟大而坚强的精神,激发学生保卫黄河,学习黄河精神的激情。
(四)结语
革命烈士抛头颅洒热血为我们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但是,今天的中华民族还没有足够强大。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肩负着伟大的历史重任。把前辈人开创的事业继续推向前进,振兴中华,实现跨世纪的宏图伟业,这是时代赋予当代青年的崇高使命。所以,今天,我们仍然要学习黄河伟大坚强的精神,团结起来,振兴中华!为使我们的民族跻身世界强国之林而奉献自己的力量。
二、教学实录
师:古往今来,黄河以她雄壮的气势,奔腾在中国大地上,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黄河,不仅仅是一条河,更是一种精神,一种力量,歌颂黄河就是歌颂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今天我们一同来诵读光未然的《黄河颂》【板书课题】
【投影显示】
光未然,原名张光年,1913年生于河北省光化县,1927年参加革命,1935年创作《五月的鲜花》歌词,1939年在延安创作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它共有8个乐章,《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对口曲》、《黄水谣》、《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诗中雄奇的想象与现实图景交织在一起,组成一幅广阔的历史画卷,刻画了黄河母亲的伟大形象,反映中华儿女抗战的真实场面。
师:从题目中,我们就大家就能知道课文围绕哪一字来写的?
生:颂
师:大家的目光很敏锐。作者到底在歌颂什么呢?我们来诵读。
【投影显示】
自学指导:
王汀园——P28
贾越——“我站在高山之巅……九曲连环”
窦晨妤——“从昆仑山下……南北两面”
第1.2.3.4小组——第一个“啊!黄河!”
第.3.45.6.7.8.小组——第二个“啊!黄河!”
第7.8.9.10.11.12.13小组——第三个“啊!黄河!”
全体一起——“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坚强”
请大家根据老师的划分,朗读自己所分的内容,并结合内容、旁批和课后题第一题思考;老师为什么这样分给大家读?
<生自由读,思考,然后小组内交流>
师:谁来谈谈?
王汀园:我读的这一部分是朗诵词,后面的都是歌词。
生1:我来补充,王汀园读的朗诵词是为了引出下文对黄河的歌颂。
师:你补充的很全面,朗诵词这一部分对整文来说,就是序曲,而后面的内容才是主体。
贾越:从内容上看,我读的这一部分主要是写黄河的曲折和波涛汹涌。
窦晨妤:我读的这一部分是进一步来描写黄河从哪儿到哪儿,横贯南北。
生2:我认为贾越和窦晨妤的是一个部分,都是“望”字统领的内容,只不过是描写的角度不同。我预习的时候看了练习册,他们读的这一部分,分别从近望,俯瞰,纵向和横向不同的角度来写黄河的。
师:你是一个预习很认真的孩子。请你再说一遍,让大家批注在书上。
生3:我们读的第一个“啊!黄河!”,是一个层次,从内容上看,是歌颂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
生4:顺着刚才第一小组说,我们读的第二个“啊!黄河!”是歌颂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
师:你是从哪里读出来的?
生: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屏障”就是保卫。
师:黄河怎么保卫了中华民族?
生5:黄河的地理优势,是天险,是军事上的屏障。
师:说得很清楚。有没有更深一点的理解呢?
生6:有了黄河伟大坚强的精神,也是屏障,坚不可摧!
师:老师禁不住要为你喝彩!那第三个“啊!黄河!”则是从哪方面来赞颂的?
生:黄河激励中华儿女!
师:文章最后发出了中华儿女们的誓言——
生:要学习黄河伟大坚强的精神!
师:这是文章的尾声。这样大家就明白了老师这样划分的原因了,让我们再一次分组来朗读课文,清晰的感受课文的结构层次。
<学生起立朗读>
师:我们知道要想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必须解文章的写作背景。
【投影显示】
1938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华北大地。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黄河颂》就写成于抗日战争时期,作者怀着高涨的爱国热情谱写了大型朗诵诗《黄河大合唱》。歌唱黄河、歌唱祖国、歌唱中华民族的斗争精神,在当时如火如荼的抗日战争中,激发了人民与日寇斗争到底的决心。
师:接下来,请你试着从某个词、某个句品析表达效果,调动体验与想象,努力体会作者的情感。正确处理你所分朗读部分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让声音传达出情感,让情感彼此感染!
<学生自己根据情感的表达对所分内容进行朗读处理,并在组内交流自己这样处理的缘由。>
师:谁来读一读?
<一生读“望黄河”部分>
师:谁来点评一下,在他的朗读中给你印象最深的地方是哪里?
生:“劈”字,读得很有力量。读出了黄河不可阻挡的宏大的气势。
师:点评很到位!
生7:我提个建议,“万丈狂澜”也要重读,才能读出黄贺波涛汹涌的宏伟气势。
师:你能来示范一下吗?
<学生情不自禁的鼓掌>
<一生展示“黄河养育中华民族部分>
生8:我认为这一部分不需要那么高亢,语速上要缓一点,尤其是“五千年的古国文化”要缓慢,才能体现我们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
师:你的建议很棒,我们一起来试一下。
<学生齐读后,又一生读“保卫中华民族”部分>
师:你能来给大家解析一下,你这样处理的理由吗?
生:我重读了“巨人”“英雄的体魄”,以此突出黄河的磅礴气势和坚不可摧。
师“你对这一部分的情感把握很到位,也用自己有磁性的声音感染了大家。
师:还有同学愿意读的吗?那我们按所划分的内容一起来诵读吧!读出我们对课文的理解,读出我们作为中华儿女对黄河的情感!
<学生按划分内容再次朗读>
师:革命烈士抛头颅洒热血为我们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但是,今天的中华民族还没有足够强大。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肩负着伟大的历史重任。把前辈人开创的事业继续推向前进,振兴中华,实现跨世纪的宏图伟业,这是时代赋予当代青年的崇高使命。所以,今天,我们仍然要学习黄河伟大坚强的精神,团结起来朗诵吧!
<学生起立诵读,铃响下课。>
下课铃虽响了,但那激荡在每一个学生心中的民族振兴梦却却久久回荡。
三、听课老师的微信评价
闫姐,你的高度是我只能仰望的。每次你的课都让我犹如一语惊醒梦中人的感觉。我觉着我的课还停留在教学生知识点上,你都已经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上自己去朗读,体悟,发现了。我们天天担心的上课时间不够,还是因为所设定的东西太多,怕没时间讲完。要么就是一个点一直在重复着。其实还是固有的思想在作祟,老想着自己说,一说说太多。你今天这样的设计,看似没有分析文中的字词句,实则把他交给学生自己去寻找,发现,还驾驭的游刃有余的,这就是你的高妙之处吧!还得学习的东西还有很多吖!



PAGE / NUMP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