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课件 (共4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课件 (共44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3-25 23:42: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44张PPT。各国得主
根据获奖时国籍与原国籍,截至2018年,各国获得诺贝尔奖人数排名如下 :
美国 377人
英国 130人
德国 108 人
法国 69 人
瑞典 31人
日本 28人
加拿大 26人
俄罗斯 26人
瑞士 26人
奥地利 21人
荷兰 20人
意大利 20人
……
(The Nobel Prize) 诺贝尔奖——1900年创立,以瑞典著名的化学家诺贝尔部分遗产作为基金。分设物理、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等六个奖项。在世界范围内,诺贝尔奖通常被认为是所颁奖的领域内最重要的奖项?。中国 11人李政道
1957年
物理学奖杨振宁
1957年
物理学奖丁肇中
1976年
物理学奖李远哲
1986年
化学奖朱棣文
1997年
物理学奖崔琦
1998年
物理学奖高行健
2000年
文学奖钱永健
2008年
化学奖高锟
2009年
物理学奖莫言
2012年
文学奖屠呦呦
2015年
生理学或医学奖中国籍获奖者诺贝尔奖华人获奖者 “如果诺贝尔奖在中国的古代已经设立,各项奖金的得主,就会毫无争议地全都属于中国人。”
——美国学者罗伯特·坦普尔 中国与西方国家科技发明占比统计 1956年1月14日-20日,中共中央召开会议,提出制定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的任务,向全国人民发出“向现代科学进军”的号召。 1988年9月,邓小平同志根据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和现状,在全国科学大会上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这个重要论断,成为中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基础。第六单元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重回科技文化大国之路
科技文化国防航天生物文艺材料1:1984年和1985年初,报纸刊登着两则新闻:“一批解密文件表明,1953年美国曾想利用核武器攻击中国的援朝部队”“1954年,美英等国考虑用核武器进攻中国。”
材料2:1969年3月,中、苏两国军队在珍宝岛发生了三次武装冲突。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竟打算“一劳永逸地消除中国威胁” ,准备用中程导弹对中国的军事政治目标实施“外科手术式核打击”。下列材料说明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时,我国面临怎样的国际环境?我国政府是如何应对的? 核垄断 核威胁 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6年我国第一次成功发射导弹核武器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70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国防科技原子弹研制成功后,外国有人嘲笑我们“有弹无枪”,即没有运载工具。世界主要有核国家从研制成功原子弹到研制成功氢弹所需的时间国防科技2年零8个月 这颗卫星重173千克,超过苏、美、法、日等国第一颗人造卫星重量总和。这颗卫星发射上天以后,运行情况良好,各种仪器工作正常,绕地球一周只需114分钟。卫星上不断地播放《东方红》乐曲,通过电波传遍世界。
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人造地球卫星与生活……气象监测导航定位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6年我国第一次成功发射导弹核武器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70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核弹(原子弹、氢弹)导弹人造地球卫星两弹一星国防科技材料3:据最近解密的资料,为了这枚原子弹,中国共花费28亿人民币。结合早前公布的模糊资料,截止80年代初的整个核计划投资相当于一个宝钢规模的钢铁厂——据此估计是300亿人民币。
—— 西北《中国第一枚原子弹的费用相当于两场朝鲜战争》,《军事文摘》2009年第2期各抒己见 有人提出:新中国成立初期一穷二白,如果那时把研究核武器的财力物力用于发展经济,也许我们的父辈不会那么穷。你怎么看待这种观念?材料5
如果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邓小平材料4
这次成功的试验,标志着我国国防现代化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对美帝国主义核垄断、核讹诈的政策是一个有力的打击,对全世界一切爱好和平的人民来说是一个极大的鼓舞。 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志气,振奋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打破了当时有核大国的核垄断,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意义:
我国政府发表声明,郑重宣布:中国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原子弹是杀伤力极强的核武器,我国是爱好和平的国家,研究核武器这不是和我们的初衷相违背吗?你怎么看?两弹一星代表人物
钱学森
(1911-2009)娃娃博士,毅然归国隐身荒漠,埋头耕耘奋不顾身,渐染重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邓稼先一次爆炸失败后,必须有人到核弹被摔碎的地方去。邓稼先说:“谁也别去,我进去吧。你们去了也找不到,白受污染……”他一个人进去,很快找到核弹头,并用手捧出来。后检查出身患癌症,身体受核辐射严重伤害,与这次辐射污染有极大关系。 一不为名、二不为利。但工作目标要奔世界先进水平。
——邓稼先两弹元勋——邓稼先临终前,他留下的话仍是如何在尖端武器方面努力,并叮咛:“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 美国海军部次长甚至说:“无论到哪里,他都值五个师,我宁可把他枪毙,也不让他离开美国!”美国政府百般阻挠,使他的回国历程长达5年,历经磨难,这其中包括坐牢、受监禁。后经周恩来总理亲自出面,中国政府多方呼吁,美国政府只好妥协。1955年,钱学森终于回到祖国。之后,他投身于我国的航天事业,在发展国防科学技术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对我国导弹核武器的研究建立了功勋。1911--2009钱学森“中国导弹之父”
“中国火箭之父”
“中国航天之父”世界第三航天工程1999年,神舟一号无人飞船,开启我国的飞天之旅。2003年10月,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升入太空,并成功返航。2008年9月,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升入太空,航天员翟志刚成功完成出舱任务,实现了太空行走。  航天员为了战胜飞船飞行中可能出现的低压和缺氧威胁,必须进入低压舱锻炼超强的耐受力。从进舱开始,在不戴氧气面罩的情况下,立刻以相当于每秒15米的速度快速提升至海拔5 000米高度,仅仅几秒钟时间便可发现舱里的航天员出现胸闷、头痛、恶心的症状。尽管如此,他们仍然咬着牙一次又一次地挑战着极限。2003年,航天员杨利伟出舱的画面经过现场直播传到全世界。画面上杨利伟尽管脸色稍显苍白,但身体状况还是良好的。其实这时的杨利伟已经被处理过:他是满脸鲜血地打开舱门的,后来脸上的血迹被擦干了,重拍了出舱画面。勇于探索、不畏艰难的航天精神空间站建设登月工程航天工程科技文化国防航天生物文艺医学成就 屠呦呦与青蒿素的发现 20世纪60年代,我国启动了 “523”项目,寻找治疗疟疾的有效药物,而屠呦呦正好在这个中医研究院的科研小组担任组长。
屠呦呦先是翻阅了大量中国古典医药典籍,搜集大量古代治疗疟疾的方子,整理出大概640多种药方。 在这些药方研究中,青蒿素原本并不显眼,对疟原虫抑制率只有40~60%。屠呦呦独立思考,在东晋葛洪写的《肘后备急方》中得到启发。“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之,尽服之。”过去高温熬煮的方法是错误的,只能低温提取不顾安危,以身试药疟疾是威胁人类生命的一大顽敌,在青蒿素问世和推广前,全世界每年约有4亿人次感染疟疾,至少有100万人死于此病。但如今,以青蒿素类药物为主的联合疗法已经成为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抗疟疾标准疗法。尤其在疟疾重灾区非洲,青蒿素已经拯救了上百万生命。根据世卫组织的统计数据,自2000年起,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约2.4亿人口受益于青蒿素联合疗法,约150万人因该疗法避免了疟疾导致的死亡。荣誉: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第一位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中国籍科学家默默奉献四十载,一朝名扬天下知籼型杂交水稻成就:
人物:农业技术袁隆平感动中国颁奖词:
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湖南安江农校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从上万株水稻中才能找出一株雄蕊没有花粉的基因异常水稻籼型杂交水稻 据统计,普通水稻最多亩产约400~500千克,而70年代时籼型杂交水稻亩产约为600千克。袁隆平的杂交水稻自1976年开始推广至2001年,已占全国的50%,累计增产粮食40亿吨,创造经济效益4000多亿。2001年袁隆平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 意义:?解决我国的吃饭问题,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意义:?解决世界行饥饿问题袁隆平获得国际农业最高奖——世界粮食奖2018年,超级杂交水稻品种“超优千号”平均亩产达到1203.36公斤“杂交水稻之父”? 现在春天来了,一百种花都让它开放,不要只让几种花开放,还有几种花不让它开放,这就叫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诸子百家,春秋战国时代,有许多学说自由争论。现在我们也需要这个,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范围之内,各种学术思想,让他们去说,不干涉他们。在刊物上可以说各种意见。 ——毛泽东文化事业的发展1.“双百”方针1956年,毛泽东提出文艺领域出现繁荣景象红岩青春之歌东方红茶馆莫言 201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中国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本土作家 莫言作品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其作品深受魔幻现实主义影响,写的是一出出发生在山东高密东北乡的“传奇”。莫言在他的小说中构造独特的主观感觉世界,天马行空般的叙述,陌生化的处理,塑造神秘超验的对象世界,带有明显的“先锋”色彩。
   站立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13亿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中国人民应该有这个信心,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这个信心。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有了文化自信,我们的道路自信便有了精神支撑和文化根据。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请大家结合生活,说一说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力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习近平 国防科技文化成就航天 生物文化两弹一星原子弹1964 导弹1966 氢弹1967
东方红1号1970 (邓稼先 钱学森)载人航天神舟一号 1999(无人)
神州五号 2003年10月 杨利伟
神舟七号 2008年9月 翟志刚袁隆平籼型杂交水稻杂交水稻之父屠呦呦青蒿素对疟疾的治愈率很高,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思考: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科技文化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有哪些?对我们今天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哪些启示?原因:政府重视,政策的支持;科学家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启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们要坚持“科教兴国”战略;要培养专业人才,投身于科技创新……1、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首先打破帝国主义核垄断的科技成果是( )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实现爆炸
C.成功研制出第一艘核潜艇
D.中国战略导弹部队装备洲际导弹核武器A2、“两弹一星”工程中,为国家的国防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代表有( )
A.邓稼先 钱学森    
B.杨利伟 钱学森
C.翟志刚 杨利伟    
D.邓稼先 袁隆平A3、自2016年起,我国将每年4月24日设立为“中国航天日”。因为这一天是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的日子,它拉开了中国人探索宇宙奥秘、和平利用太空、造福人类的序幕。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是在( )
A.1960年 B.1964年
C.1967年 D.1970年 D4、下列事件开启我国飞天之旅的是 ( )
A.1999年神舟一号无人飞船成功完 成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一次飞行试验
B.2003年神舟五号往返成功
C.1970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D.2008年神舟七号往返成功A5、一个国家获得诺贝尔奖的人数,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个国家的科研水平、教育水平等硬实力。中国获得诺贝尔奖的有( )
①袁隆平  ②莫言 
③屠呦呦  ④邓稼先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