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节 汽化与液化(1) [学生用书A46]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D )
A.蒸发只能在一定的温度下发生
B.蒸发只在液体内部进行
C.雨后天晴,地面变干是因为水都渗透到地底下去了
D.在-20℃时,液体还能发生蒸发
2.如图所示,是某游泳爱好者在游泳上岸后站立时的情境,由图可知( A )
图4-6-1
A.图中游泳爱好者的姿势是为了减少水分的蒸发
B.人体皮肤上的水凝固时吸收了大量的热
C.水在蒸发的过程中从人体带走了温度,使人感到寒冷
D.最主要是因为吹来的风是冷的,所以人感觉到特别冷
3.在一些洗手间装有热风干手器,洗手后用它可以很快把手烘干,如图所示。关于图中利用了哪几种方法加快水的蒸发,以下选项中正确、全面的是( D )
图4-6-2
①提高液体的温度
②增大液体的表面积
③加快液体表面空气流动速度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②③
4.为了节约用水,某市园艺工人利用滴灌的方法给道路两旁树木浇水,如图所示。他们把细水管放入树下的土壤里,使水分直接渗透到树木根部,减慢了水分的蒸发,原因是( A )
图4-6-3
A.减少了水在地面的表面积
B.增大了水在地面的表面积
C.加快了地面上方空气的流动
D.提高了地面上水的温度
5.某同学将烧杯和量筒置于同一环境中,分别装入20mL液体。一段时间后,剩余液体体积最少的是( B )
A B
C D
6.有一年盛夏,在巴尔干地区,一农妇看见在野外考察的一位植物学家热得汗流浃背,便决定送牛奶给他喝。于是农妇将盛牛奶的瓦罐用湿毛巾左一层右一层包严实后,放在太阳底下晒了一会,然后倒给植物学家喝,她这样做的目的是( A )
A.湿毛巾上的水在太阳光下曝晒迅速蒸发吸热,使牛奶温度降低
B.为了给牛奶加热
C.牛奶蒸发吸热,温度降低
D.利用太阳光杀菌
7.在一次洞穴探险中,迈克和队友失去了联系,在洞中转来转去找不到洞口,这时他用了一个方法很快找到了洞口:用手指蘸一些急救包中的消毒酒精,竖在空中,凭手的感觉可以判定从洞外吹来的风的方向,顺着这个方向就可找到洞口。手指蘸了酒精后能判定风向,这是因为:
(1)有风的一侧空气流动__快__(选填“快”或“慢”),酒精蒸发__快__(选填“快”或“慢”)。
(2)酒精蒸发时__吸收__热量,使手指表面温度__下降__。
8.一天,小熊在实验室里进行了探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的活动。
(1)如下是部分操作过程:
①在两块相同的玻璃板A、B上,同时滴上__等量__(选填“等量”或“不等量”)的酒精。
②使玻璃板A上的酒精表面积变大,玻璃板B不作处理,并保持其他条件不变。
③观察两块玻璃板上酒精蒸发的快慢。
(2)上述活动是为了探究蒸发快慢与__液体表面积__(选填“液体温度”或“液体表面积”)的关系。会观察到玻璃板__A__(选填“A”或“B”)上的酒精蒸发得快些。
(3)小熊在进行实验时不小心将温度计的玻璃泡浸入了酒精中,将其拿出后,温度计的示数会暂时__变小__(选填“变大”或“变小”),这是因为酒精蒸发__吸 热_(选填“吸热”或“放热”)造成的。
9.有一假说:水果和蔬菜切开后,质量的变化可认为是它们内部水分的蒸发散失所致。如图所示的是验证该假说实验方案的部分情景,实验材料是均匀剖开的胡萝卜。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图4-6-4
(1)能验证该假说的实验情景是__甲__(选填“甲”或“乙”)。
(2)以上情况只能说明蒸发的快慢与__空气流动的快慢__有关;除此之外,__温度的高低__、__液体表面积的大小__与蒸发的快慢也有关。
10.非洲沙漠的居民,由于没有电,夏天无法用冰箱保鲜食物,于是他们发明了如图所示的“罐中罐冰箱”,它由内罐和外罐组成,两罐之间填有潮湿的沙子。使用时将食物放在内罐,罐口盖上湿布,然后放在干燥通风的地方,经常在沙子上浇水。
图4-6-5
(1)经常在沙子上浇水的目的是__水蒸发吸热,有致冷作用,对食物起到保鲜的 作用__。
(2)为什么要放在干燥通风的地方?__加快沙子中水的蒸发__。
11.在部分严重缺水高寒的地区,居民利用处于地下的暗渠输水,与地面上的明渠输水相比较,暗渠输水的好处是( D )
A.降低水温,增大水的表面积,加快水的蒸发
B.加快水面附近的空气流动,并增大水的表面积,加快水的蒸发
C.减小水的表面积,并降低水的温度,减缓水的蒸发
D.减缓水面附近的空气流动,减缓水的蒸发,防止水结冰
12.如图所示是某种潮汐发电与海水淡化模拟系统,A为模拟海洋,B为人工水库,C和D分别为储水池,B中的海水经虹吸管利用虹吸现象吸到FE后流入 C池。
图4-6-6
(1)阳光照射到由吸热储水材料构成的EF上产生大量水蒸气,水蒸气上升遇到温度较低的透明板GH凝聚成水滴经水管流到D中。则__D__池中是淡水;在此过程中发生了__汽化__、__液化__的物态变化。
(2)在B、C和D中不同类型水的密度分别是ρ1、ρ2、ρ3,它们的大小关系是 __ρ2>ρ1>ρ3__。
第6节 汽化与液化(2) [学生用书B46]
1.关于蒸发和沸腾两者的区别,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D )
A.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蒸发,而只能在一定温度下沸腾
B.蒸发是在液体表面进行的,而沸腾是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进行的
C.液体蒸发和沸腾都需要从外界吸热
D.蒸发和沸腾时,如果不加热都不会继续进行
2.如图所示是小明探究水沸腾时的装置以及实验中不同时刻气泡的情形,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B )
图4-6-7
A.他可以选用量程为-80~60℃的酒精温度计
B.图甲是水沸腾前的现象
C.沸腾时,烧杯中不停地冒出“白气”,这些“白气”是水蒸气
D.小明撤去酒精灯后发现水继续沸腾了一段时间,所以水的沸腾有时候不需要吸收热量
3.已给出一些物质的凝固点和沸点,据此判断,在我国各个地区都能测量气温的温度计应选用( A )
水 水银 酒精 乙醚
凝固点(℃) 0 -39 -117 -114
沸点(℃) 100 357 78 35
A.酒精温度计
B.乙醚温度计
C.水温度计
D.水银温度计
4.如图所示,实验中烧杯内盛有水,试管内盛有表中所列的一种液体,在标准大气压下,若对烧杯底部持续加热,最终发现试管内的液体先发生沸腾,则试管内盛的液体是( B )
图4-6-8
标准大气压下几种物质的沸点
物质 沸点(℃)
酒精 78
水 100
煤油 150
A. 水 B.酒精
C.煤油 D.水或酒精
5.牙科医生在检查牙齿时,常用一个带把的小镜子,在放入病人口腔之前,总要将小镜子放在酒精灯上烧一下,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B )
A.防止细菌感染
B.防止水蒸气在镜面上液化
C.烧热的小镜子能起到治疗牙病的作用
D.烧热的小镜子能促使牙齿上的水分汽化
6.如图所示,“武江烟雨”是难得一见的美丽景色,江面上环绕的雾是由水蒸气__液化__(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在这个过程中水蒸气会__放出__(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图4-6-9
7.如图甲是小明、小红两名同学分别探究“水的沸腾”的实验装置,他们所用的器材规格完全相同。
图4-6-10
(1)安装实验器材时,应按照__自下而上__的顺序进行(选填“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
(2)安装好器材开始实验后,小红按如图甲所示进行读数,其错误之处是:读数时,视线没有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__相平__。
(3)读数时小明发现A处有小水滴影响读数,小水滴的成因是__液化__(填物态变化名称),而按图乙改进后可以顺利读数。
(4)图丙是两名同学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水温随时间变化的图像。若小明和小红所选水的质量分别为m1、m2,根据图像丙分析可知m1__<__m2(选填“>”“<”或“=”)。
8.如图所示,用水壶烧水,水烧开后能看到壶嘴周围有“白气”产生,其中a、b两位置有一处“白气”较浓。以下关于“白气”的描述正确的是( C )
图4-6-11
A.它是水蒸气,a处较浓
B.它是水蒸气,b处较浓
C.它是小水滴,a处较浓
D.它是小水滴,b处较浓
【解析】 水蒸气是看不到的,我们看到的“白气”已不是水蒸气,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液化是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冷发生的物态变化,壶嘴处温度较高,因此不易发生液化现象,也就是不易出现“白气”,所以a处“白气”比较浓。
9.小轿车驾驶室内装有冷暖空调,可使小轿车内冬暖夏凉,但是在使用空调过程中常易造成前方玻璃模糊,影响视线,对此叙述正确的有( D )
A.这一物态变化过程中要吸热
B.冬天,要使玻璃清晰,应该打开雨刮器
C.冬天,因为使用暖空调所以玻璃模糊,属于汽化现象
D.夏天,车外空气中的水蒸气在玻璃上液化使其模糊
10.纸燃烧需要达到一定的温度,某实验小组把盛有水的纸盒放在火焰上烧,做“纸锅烧水”实验,如图所示。则下列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A )
图4-6-12
A.纸锅里的水未加热前,水是不会发生汽化现象的
B.纸锅里的水上方冒出“白气”实际是水蒸气遇冷液化而成的小水珠
C.水烧开了纸盒并不燃烧,这是因为水沸腾时温度不会再升高,没有达到纸燃烧的温度
D.纸锅里的水沸腾后温度将保持不变,若撤去酒精灯火焰,则水将不会沸腾
11.小丽同学对冰加热,她将冰熔化成水直至沸腾的过程,绘制成如图所示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C )
图4-6-13
A.水沸腾时温度不变,说明沸腾过程不需要吸热
B.图中AB段表示冰的熔化过程
C.冰的升温比水快,说明冰的比热容比水小
D.图中DE段表示冰的熔化过程
12.如图是火箭发射升空时的情景。(均填物态变化名称)
图4-6-14
(1)火箭点火后,发射台下导流槽内的水在高温火焰下发生物态变化,先__汽化__成水蒸气,然后__液化__形成小水珠。
(2)为保证飞船返回时安全,船体上涂有一层特殊固体物质,在高温下,先_熔化_然后__汽化__,这两个物态变化过程都需要吸热,可防止飞船表面温度过高。
13.我国南方某些地区有用“番薯、酒曲、水”做原料酿造“地瓜酒”的习俗。首先将番薯煮熟,晾到一定温度后,把番薯、酒曲、水按一定比例混合并搅拌均匀,发酵40天左右,期间每天搅拌1~2次,最后在酒料中分离出地瓜酒。如图是从酒料中提取地瓜酒的装置示意图。小明同学利用放假的时间,在家协助爷爷完成了酿造地瓜酒的最后一道工序:
图4-6-15
①在小锅中加入冷水。
②取适量酒料放入大锅里加热。
③在大杯中得到地瓜酒。
④适时用冷水替换小锅中变热的水。
⑤把“渣”取出,重复以上步骤。
请你说明酿造地瓜酒的这最后一道工序中用到了哪些科学知识。
【答案】 对酒料加热,酒料吸热温度升高,汽化加快;酒气上升至小锅底部遇冷液化,形成液态“地瓜酒”附在小锅底部。(合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