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秋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同步测试题:第三章第1节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试题和答案没有分开)

文档属性

名称 2019秋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同步测试题:第三章第1节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试题和答案没有分开)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10.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0-03-26 17:11: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3章 人类的家园——地球
第1节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 [学生用书A26]

1.在海边观察远处驶来的轮船时,会出现图中①~③所示的现象,这种现象反映的地理事实是( B )

图3-1-1 
A.地球表面以海洋为主
B.地球是个球体
C.海洋深浅不一
D.海平面上升
2.下列关于“人类对地球认识过程”的排序,正确的是( B )

图3-1-2
A.①②③④         B.③②④①
C.④③②① D.②④①③
3.下列有关地球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C )
A.赤道周长约为2×104km
B.极半径是6300km
C.极半径比赤道半径短21km
D.赤道半径是6371km
4.限于活动范围,人们通常无法直接观察地球的形状,但可通过身边某些现象和事件找到地球是球体的证据。下列现象和事件不能作为证据的是( C )
A.麦哲伦环球航行
B.太空拍摄的地球照片
C.铅笔在篮球和木板上移动的位置变化
D.海面上远去的船只船身比桅杆先消失
5.在地球表面,图中从a到b的最短距离为( C )

图3-1-3
A.等于2万千米
B.大于2万千米
C.小于2万千米
D.1.2756万千米
6.建立模型在科学研究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模型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和理解一些不能直接观察到的宏观事物。如图是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模型,它展示了地球的内部结构,图中①代表__地核__。

图3-1-4
7.读地球形状大小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3-1-5
(1)图中A、B、C三个字母中,表示赤道的是__C__,赤道的周长是__4__万千米。
(2)地球的形状是一个__两极稍扁、赤道略鼓__的球体。
(3)请举出一个能证明地球是球体的例子:__远去的船只总是船身比桅杆先消失(合理即可)__。

8.1864年凡尔纳的小说《地心游记》激起了人们对地球内部结构的想象。假如有一天你真的能在地面乘坐某一工具通向地心,由地面直达地心的旅程中,将依次穿过的圈层是( C )
A.地核-地幔-地壳
B.地幔-地核-地壳
C.地壳-地幔-地核
D.地壳-地核-地幔
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
A.地球内部的软流层位于地壳中
B.地球内部的软流层位于地幔中
C.地球内部结构中,地壳最厚
D.地球内部结构中,地核厚度最小
10.古代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说明( A )
A.古代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符合当时的科学发展水平
B.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是相对不变的
C.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是没有阶段性的
D.科学技术对认识地球形状没有帮助
11.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修成正果。这天,佛祖召见悟空,说土行孙要与他比试本领。闲来无事的悟空高高兴兴地到了西天。请你帮悟空解决下列问题:
(1)悟空与土行孙商定,两人从西天的某地出发到地球的另一面去,谁用的时间短,谁就得胜。土行孙钻入地下,始终保持直线前进并穿越地心,来到目的地。过了一会儿,悟空才气喘吁吁地赶来:“你怎么比我还要快?”土行孙说:“我通过的距离比你短啊!”聪明的同学们,请你告诉悟空,土行孙穿地而行的距离是( C )
A.十万八千里 B.6378km
C.12756km D.4万千米
(2)悟空很不服气:“想我老孙,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那有什么。”七仙女来了,“我们站在这里一动不动,一天下来还能行八万里路呢!”七仙女所说的“八万里路”是指地球的( B )
A.平均半径 B.赤道周长
C.极半径 D.地球表面积

12.如图所示为月全食过程示意图,从图左下方到右上方的变化过程中可以发现,月球进入地球阴影,阳光被地球挡住,图中地球的影子投射到月面上呈__弧__形,据此可推断地球是个__球__体。

图3-1-6
13.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519年9月,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一支200多人的探险船队,分乘5艘帆船从西班牙出发,向西南穿越大西洋,绕过南美洲的南端,进入太平洋。一路上船员们历尽千辛万苦,还有不少人病死在途中。
1521年3月,船队到达菲律宾群岛,麦哲伦因介入岛上部族纠纷,被当地居民杀死。最后,船队只剩下1艘帆船和10多名船员。他们向西穿过印度洋,绕过非洲南端的好望角,于1522年9月回到原出发地西班牙。麦哲伦船队首次完成了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
材料二 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路线图:

图3-1-7
(1)麦哲伦坚信大地是__球__形的,从地球上的一点出发,朝一个方向走,一定能重新回到出发点。
(2)三年的环球航行中,麦哲伦船队先后经过的大洋是__大西洋__、 __太平洋__、__印度洋__,最后又回到了最早出发的__大西洋__。
(3)你能够从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艰难历程中感悟到什么?
【答案】 (3)科学探究不能凭空臆断,更不能简单地下结论,需要不断地观察、思考、猜想、探索与实践,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与多方考证。(合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