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一章第二节元素周期律第一课时课件(共22张))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一章第二节元素周期律第一课时课件(共22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0-03-26 16:18: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一、原子结构模型发展史
公元前5世纪,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等人认为 :
万物是由大量的不可分割的微粒构成的,即原子。
1.道尔顿原子模型(1803年)
2.汤姆生原子模型(1904年)
3.卢瑟福原子模型(1911年)
4.波尔原子模型(1913年)
5.电子云模型(1927~1935年)
1、道尔顿原子模型
(1)原子都是不可再分的粒子;
(2)同种元素的原子的各种性质和质量都相同;
(3)原子是微小的实心球体。
2、汤姆生原子模型
(1)原子是一个平均分布着正电荷的粒子,其中镶嵌着许多电子,中和了正电荷,从而形成了中性原子;
(2)在受到激发后,电子会离开原子,产生阴极射线。
3、卢瑟福原子模型
(1)原子的大部分体积是空的;
(2)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很小的原子核;
(3)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在原子核内,且几乎全部质量集中在原子核内部。
(4)电子在它的周围沿着不同的轨道运转,就象行星环绕太阳运转一样。
卢瑟福α粒子散射实验
二、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2)运动没有确定的轨道,不能精确测定或计算电子在任一时刻所在的位置,也不能描绘出其运动轨迹。
(3)多电子的原子里,电子的能量不同。有些电子能量较低,在离核较近的区域里运动;有些电子能量较高,在离核较远的区域里运动。
(1)高速运动(接近光速,约为3×108m/s)
1、核外电子运动的特点:
2、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即不连续的壳层——该电子层模型称洋葱式结构)
电子层(n) 1 2 3 4 5 6 7
字母表示 K L M N O P Q
离核距离
能量
(1)各电子层最多容纳2n2个电子;
3、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2)最外电子数不超过8个电子(K层为最外层不超过2个);
(3)次外(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超过18(32)个电子;
(4)核外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较低的电子层,然后由里向外,依次排布在能量逐步升高的电子层(能量最低原理)。
以上规律是相互联系的,不能孤立地机械套用。
核电荷数为1~18的元素原子核外电子层排布
[练习]
1、 判断下列示意图是否正确?为什么?

A、 B、


C、 D、
三、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
1、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
三、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
2、原子最外层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
三、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
3、原子半径的周期性变化


原子半径的变化规律:
同周期元素,随原子序数递增,原子半径递减(稀有气体除外)。
同主族元素,随原子序数递增,原子及对应的离子半径均递增。
(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电子层数越多,子半径越大)
(电子层数相同,原子序数越大,原子半径越大)
三、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
4、元素主要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


深入探讨
元素的化合价与最外层电子数有何关系?
1、最高正价等于最外层电子数
(氟、氧元素无最高正价)
2、负化合价数 = -(8 – 最外层电子数)
(金属元素无负化合价)
3、非金属元素:最高正价+│负价│ =8
(除H、B、O、F外)
结论:
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

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呈周期性变化;

元素原子半径呈周期性变化;

元素化合价呈周期性变化。
1、根据下列叙述,写出元素名称: (1)A元素原子核外M层电子数是L层的四分之一 (2)核电荷数小于18的两种元素B、C,B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a,次外层电子数为b;C原子M层电子数为a-b,L层电子数为a+b。
2、根据下列叙述,写出元素名称: (1)A元素原子核外M层电子数是L层的四分之一 (2)核电荷数小于18的两种元素B、C,B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a,次外层电子数为b;C原子M层电子数为a-b,L层电子数为a+b。
提示:根据C的电子排布可知:a-b>0,所以a>b,
结合B的电子排布可知,B只有两层电子,所以
b=2,而C的L层电子数应为8,所以a=6.
2、根据下列叙述,写出元素名称: (1)A元素原子核外M层电子数是L层的四分之一 (2)核电荷数小于18的两种元素B、C,B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a,次外层电子数为b;C原子M层电子数为a-b,L层电子数为a+b。
A是镁,B是氧,C是硅
提示:根据C的电子排布可知:a-b>0,所以a>b,
结合B的电子排布可知,B只有两层电子,所以
b=2,而C的L层电子数应为8,所以a=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