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6课 春天的色彩 苏少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一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6课 春天的色彩 苏少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少版
科目 美术
更新时间 2020-03-26 10:21: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春天的色彩》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低年级【造型·表现】课,其目的是通过观察春天给自然界带来的变化,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寻找春天的色彩。在观察活动中,初步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观察方法,并且能进一步正确表现春天的色彩。
1、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能够了解和感受春天给大自然带来的变化,知道表现春天常用的色彩。
(2)技能目标:通过体验不同的表现方法表现春天的色彩,掌握撕纸贴画的制作方法。
(3)情感目标:感受利用各种媒材,大胆表现创作所带来的乐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2、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去感知“春天”、表现“春天”。
教学难点:学会用撕纸贴画的方式表现春天的色彩美。
二、学情分析
一 年级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美术工具和材料,会用简单方式来表现他们所知道的东西。他们思维活跃、想象丰富、更喜欢动手。本课结合前面学过的《雕泥板》、《美丽的盘子》等手工制作课,让学生在熟悉制作的基础上轻松愉悦进行创作。
三、教法学法
教法:直观演示法、引导发现法、讨论分析法、概括评析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学法:自主学习法、探究学习法、合作学习法等。
四、多媒体使用
将电脑多媒体应用于教学,是实现形象教学,寓教于乐的最好选择。在这节课里我借助现代电教手段,通过听音乐、看图画的方法进行教学,努力营造一种和谐、活跃的课堂氛围。
五、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大量图片,彩纸、双面胶、胶水等
学生准备:彩纸、双面胶、胶水
六、教学流程:
1、情趣导入、走进春天
首先播放一段录音,请小朋友们静静地闭上眼睛,竖起小耳朵仔细地去听,用心去感受,是谁在唱歌?(布谷鸟的叫声 )
每当春天来临的时候,布谷鸟总是第一个来到我们身边,它的到来告诉我们春天来了。(课件视频《春天来了》)
揭示了课题。(板书:春天的色彩)
2、色彩联想、感受春天
在这一环节设计中,我通过色块与同色景物的对比,让学生感受春天的色彩。
先出示绿色色块,让学生回忆画面,引发联想。
“看到绿色,你好像看到了什么?”学生会想到嫩绿的答柳条、树叶、小草。(出示图片)板书:春天是绿色的
“看到黄色,你能想到什么?”学生首先想到的一定是金黄的迎春花。(出示图片)。板书:春天是黄色的
“看到红色呢?(出示图片)板书:春天是红色的
春天在碧绿的草地上,春天在粉红的桃树上,春天在金黄的菜花里,春天在五颜六色的田野上。(板书:春天是五颜六色的)
春天的景色实在是太美了,让我们一起到大自然里尽情地感受春天吧!(出示课件 )
3、欣赏感悟,拓展思维
通过欣赏不同表现形式创作的春天的作品,将学生带入到大自然中,激发其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和创作欲望。这些优秀的学生作品有的是用绘画的形式表现,有的是撕纸贴画,还有的综合了以上二种方法。让学生说说“你最喜欢哪一幅?为什么?”充分利用媒体、师生、生生的互动,最大程度地实现智慧的碰撞,启迪学生的联想思维。
4、示范演示,作品构思
我选用了撕纸贴画的表现形式让学生直观的了解色彩的运用及撕纸贴画的制作步骤。(出示教师范作视频) 5、发挥想象、表现春天
经过前几个环节,学生已经欣赏到了大量的描绘春天色彩的作品,并且已经基本掌握了撕纸贴画的制作方法,早就迫不及待想动手来制作了,这时我顺势利导,要求用撕纸贴画的方式表现春天,让孩子们体验创作的乐趣。
6、自由创作,多维评价
为了让孩子们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在教学评价时,不作硬性统一,因人而异,实行孩子自评、互评,体现主体地位。相信孩子的内在潜能,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评价的作用。
7、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一堂好的课不应该随着课堂教学的结束而划上句号,最起码应是一个省略号。因此我设计拓展延伸,让学生感受春天的美好后,联系生活,提出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出示三组对比图片。从不毛之地到绿树成荫,从寸草不生到鲜花遍地,从荒无人烟到高楼林立,阿拉伯人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在沙漠里留下了绿洲,建立了城市。每一棵树,每一朵花都是他们的辛苦付出。利用图片鲜明的前后对比,告诉学生要爱护植物,保护自然环境,这样我们美丽的家园就会更加美好,让孩子们在震撼中深深体会到环境保护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七、板书设计:
春天的色彩
绿色
黄色 五颜六色
红色
八、设计理念
在这节课里我综合了美术、语文等相关学科知识,充分体现新课程的学科整合性。培养学生从发现美、表现美到创造美和追求美的能力。通过形式活泼、内容丰富的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体验色彩表现带给我们的乐趣,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艺术来源于生活,让孩子们做个生活的有心人,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把美术教学引领进生活,以此实现教学即生活,生活处处有教学的教育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