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
学
设
计
《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教学设计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小学科学是义务教育小学阶段的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也是对学生启蒙教育的重要学科。上好科学课有利于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动手动脑能力,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打好基础。
本设计以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杜威的儿童理论以及布鲁纳的认知结构为中心的课程理论为基础,充分意识到儿童的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通过科学实践活动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主动实践的学习习惯。倡导“做”中学,在“做”中发现,在“做”中体验,在“做”中感悟。动手前先动脑,明确动手操作的目的,活动中手、脑、眼、鼻、耳多种器官并用,及时捕捉事物的细微变化,善于分析现象产生的原因。从直观形象中抽象出事物的本质,养成动手与动脑结合的学习习惯。二、教材分析
本课是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二课,主要内容是探究学生常见的“岩石”,这与后面的内容探究“矿物”是相互联系,逐步深入的。《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是让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对板岩、花岗岩、大理岩、石灰岩等几种常见的岩石进行进一步的观察,以了解岩石的结构和构造为主要的观察目的,通过新的观察方法和简单的实验,认识几种常见岩石的显著特征,关注岩石的本质特征,进而对照岩石资料对岩石进行识别,为后面的内容打下学习的基础。
三、学情分析
岩石对大家来说是一种常见的东西,学生的生活环境中到处都能见到岩石,因此,这对他们来说是再熟悉不过的东西了。但他们对岩石的认识还是非常浅显和表面的,对于岩石的特征没有形成清晰的科学的认识。本课主要抓住学生对于岩石还有许多未知的问题,引领他们进一步探究岩石的奥秘,从而获得探究的兴趣。
四、设计特色简述
通过两个方面对本节课进行设计和改良。
第一方面是实验标本的处理。课本给我们展示的是六种岩石,如果全都做实验,从时间上来说比较赶。所以我做了以下处理,只对页岩、花岗岩、大理岩3种岩石进行实验,其中我取2块颜色、大小的不同大理岩进行实验(让学生知道,同一种岩石,表面颜色可能不同,但结构与实验反应是相同的。),也就是总共4块岩石。
第二方面是对岩石观察记录表的简化、细化设计和改良。书中的表格设计太过粗糙,学生处理起来有难度,对此进行简化、细化处理,详见下表格。
五、教法与学法
1.教法
根据教学内容特点,本节课主要采用演示法、对比法、讨论法、循序渐进法、启发式教学法进行教学。
2.学法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具体教学内容特点,本节课采用探究法、对比法、讨论法、分析法,小组合作学习。
六、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初步认识页岩、花岗岩、大理岩等常见岩石的关键特征,理解不同种类的岩石在结构和构造上有不同的特征。
过程与方法:
1、观察、描述几种常见岩石的方法,颜色、结构、构造等。
2、会根据岩石的显著特征初步识别岩石。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各种观察、比较的方法对研究岩石的重要性。
2、通过组间的交流与评价,学习合作、质疑、围绕关键问题思考的意识。
七、教学重难点
重点:观察、描述、记录、表达3种岩石的显著特征。
难点:归纳出同种岩石共同的关键特征,并据此识别岩石。
八、教学准备
(1)实验材料
1、岩石标本:页岩、花岗岩、大理石2块、石灰岩。2、实验材料:页岩、花岗岩、大理石2块。3、滴管、稀盐酸(装进塑料杯中)、镊子、刻刀、操作垫、放大镜、水、塑料杯。4、岩石观察记录表、岩石特征资料卡。
(2)演示用具
各种岩石、滴管、稀盐酸(装进塑料杯中)、刻刀、岩石特征资料卡、ppt。
九、教学流程
十、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每个小组有一盒岩石盒,请一位同学对其中一块岩石进行描述其他同学猜猜是哪块岩石?
预设:学生从看、摸、闻等方面进行描述。
2、根据学生的描述和其他学生的回答情况进行适当的补充,从看、问、摸、尝、听这几个观察的方法进行补充。(很多岩石内有一定毒素,不能尝,下课后还要洗手)
设计意图:用游戏的方法对岩石进行猜测,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问题研究中来,观察岩石的特征是本课教学探究的重要环节,让学生重温观察的基本方法。
(二)初步探究
1、我们还可以从哪些方面描述岩石呢?
每小组边观察岩石盒中的岩石,边讨论描述方法。
2、学生选择一块岩石用不同方法描述,教师引导从层理、斑状、颗粒粗细、软硬等方面进行观察,并告诉学生什么是层理、斑状。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引领,达到探究的目的。使学生养成细心观察的习惯,同时根据学生实事求是观察到的岩石特征,得到正确的结论。培养学生观察对比的科学学习方法。
3、介绍新的观察方法
有一种化学药品叫稀盐酸,把它滴在不同种岩石上,观察现象。(边讲边演示:滴盐酸的方法。用手指轻轻的捏住胶头,然后松开,吸入几滴盐酸,取出滴管对准研究的岩石,压一下胶头,滴几滴在岩石上,然后观察在岩石表面会产生什么现象?)
提示:在学生实验前,向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盐酸是一种腐蚀性比较强的化学物质,如果不小心滴到皮肤上和衣物上,会腐蚀皮肤和衣物,如果不小心滴到了手上,请马上到水龙头去用水清洗。往岩石上滴稀盐酸一定要用滴管,每块岩石只滴1-2滴;为了安全,稀盐酸最好装在滴瓶里,且稀盐酸的量不要过多。
设计意图: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科学知识,让学生知道有些岩石遇到盐酸有特殊的现象,知道观察和判断岩石还有很多方法。
(三)深入探究
1、分发岩石观察记录卡(每组的颜色不同),分组观察实验。
教师巡视,为各小组提供帮助。
A、放大镜的正确使用:一手持放大镜,把放大镜移到眼前,一手拿一块岩石,移动和放大镜之间的距离,直到看到的图像大而清楚。
B、在学生观察的时候,对学生不易观察到的结构及时指给学生。(特别是在学生滴盐酸的时候,先将岩石摆好,再按顺序滴,观察反应。)
C、留意学生在观察活动中的表现。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主探究,体验中学会思考,记录现象。观察岩石的特征是本课教学探究的重要环节。
2、完成小组岩石观察记录卡。
实验结束后,各小组分别完成岩石观察记录卡。
3、汇总研究结果
(1)各小组把实验结果按岩石的编号分别汇总,理解汇总表,应用1到2个关键特征认识岩石——对比自己组和全班的汇总结果,体会用集体论证结果找出各种岩石的关键特征。(各组把①号岩石磁铁条贴到黑板,如图所示。②、③、④号略)
(2)通过关键特征和岩石特征资料卡交流识别出岩石。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汇总分析,多组实验数据更为准确,体会用集体论证结果找出各种岩石的关键特征,并学会利用特征去寻找岩石的种类,从而锻炼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四)总结拓展
1、小结认识岩石的方法。
2、发给每组一块石灰岩,要求先根据观察到的特点猜测,课后再进行验证。
设计意图:学会总结认识岩石的方法,并能真正的把课堂知识运用于生活中,学以致用。
十一、板书设计
设计意图:采用思维导图进行板书,将观察岩石的各个方面呈现在黑板上,形象直观,一目了然。
十二、教学评价设计
评 价 内 容
自评
互评
师评
学
习
常
规
遵守课堂纪律,认真听讲
提前预习课本内容
爱护实验材料,按要求规范操作
主动收拾、整理实验材料
学
习
态
度
积极动脑、动口、动手参与
积极思考,敢于提出问题
重视探究活动和小组合作
探究中记录认真,实事求是
合
作
与
交
流
出色完成小组分配的任务
主动与同学合作、互助
认真倾听同学的观点和意见
认真、公正地评价他人,并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
学
习
效
果
按时完成记录表、探究报告
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各种现象
能提出其它的问题和猜想
我这样评价自己:
同伴眼里的我:
老师的话:
注:采用等级制评价,分为A、B、C三个等级,设有自评、互评、师评三部分。
岩石观察记录卡
要求:按照从①—⑥项逐步观察岩石,请在□中打“√”
岩石编号
①颜色(自己填写)
②斑状
③层理
④软硬
⑤颗粒粗细
⑥滴稀盐酸后反应
选择一项最主要的特征
粗粒
中粒
细粒
①
有□
有分层□
很硬□
一般□
□ □ □
大量气泡□
②
有□
有分层□
很硬□
一般□
□ □ □
大量气泡□
③
有□
有分层□
很硬□
一般□
□ □
大量气泡□
④
有□
有分层□
很硬□
一般□
□ □ □
大量气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