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 4《 烛之武退秦师》(课件+检测)

文档属性

名称 新课标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 4《 烛之武退秦师》(课件+检测)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3-26 18:14:23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 4 烛之武退秦师
课内自我检测
一、积累运用
1.下列每对词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
A.烛火|翠竹 郑伯|柏林 缒城|堕落
B.散佚|游弋 盟誓|萌动 戍守|别墅
C.陪邻|蓓蕾 与会|玉成 肆虐|肄业
D.薄弱|泊位 城阙|乐阕 游说|叙说
解析:本题中,A项,zhú bó zhuì|duò;B项,yì ménɡ shù;C项,péi|bèi yù sì|yì;D项,bó què shuì|shuō。
答案:B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是(  )
A.函陵 凌侮 执事 仗义直言
B.薄弱 磅礴 陪伴 培偿损失
C.乏困 泛滥 排版 阪上走丸
D.瑕疵 遐迩 敝衣 民生凋弊
解析:A项,“直言”应为“执”;B项,“培偿”应为“赔”;D项“凋弊”应为“敝”。
答案:C
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若使烛之武见秦君    见:接见
B.辞曰:“臣之壮也……” 辞:推辞
C.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犹:还是
D.今急而求子 急:着急
解析:本题中,A项,应为“拜见”;C项,应为“尚且”;D项,应为“危急”。
答案:B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高可二黍许
B.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C.越国以鄙远 先帝不以臣卑鄙
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微斯人,吾谁与归
解析:本题中,A项,答应/多,表约数;B项,灭亡/逃跑;C项,以……为边境/学识浅;D项,均为“没有”。
答案:D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C.子亦有不利焉
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答案:C
6.下列有关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左传》是为《春秋》作的注,其中的“传”是为经书作注的著作,它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B.文中的晋侯是指晋文公,秦伯是指秦穆公,其中的“侯”“伯”指爵位名,而“文公”“穆公”是谥号。
C.“吾不能早用子”“君知其难也”“是寡人之过也”其中的“子”“君”“寡人”都表示敬称。
D.编年体史书是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属于编年体的史书有《春秋》《左传》《资治通鉴》。
解析:本题中,C项,“寡人”是谦称。
答案:C
二、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7~10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7.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见:拜见
B.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然:然而
C.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尝:曾经
D.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唯:只有
解析:D项,“唯”是句首语气词,表示希望。
答案:D
8.下列对文中词语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晋侯”“秦伯”中的“侯”“伯”都是爵位名。我国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B.“寡人”,即为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
C.“行李”,文中的意思是“出使的人”;今天的意思通常指行旅人出门时所带的衣物、生活日用品等。
D.“东道主”,文中指的是我国古代民间宴请款留宾客的主人。因客人由西来,则称主人为“东道主”。
解析:文中与“民间宴请”无关,只是“招待过客”的意思。
答案:D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晋秦两国国君亲率大军围攻郑国,郑国国都被围,形势十分危急,佚之狐慧眼识英雄,推荐烛之武去说退秦师。
B.烛之武虽对自己一直未被郑伯重用而牢骚满腹,但在郑伯的自责面前,能深明大义,义无反顾地奔赴敌营以解除国家危难。
C.烛之武说服秦伯退兵时,既充分考虑到郑国利益,又处处在为秦国利益着想,不卑不亢,委婉得体,表现出杰出的外交才能。
D.这篇优秀的历史散文,叙事能够处处注意伏笔与照应,故事情节波澜起伏,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解析:C项,表述错误,烛之武说服秦伯时,只字未提郑国利益,全部是从秦国的利益出发的。
答案:C
10.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2)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解析:翻译的重点是“若”“而”“烦”“厌”“肆”“阙”“焉”等词。注意语句的通顺。
答案:(1)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拿这件事来麻烦您。
(2)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现在它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往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减少,晋国将从哪里取得它所贪求的土地呢?
三、语言表达
11.将下列句子组合成一个长句。
①《左传》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文学作品
②《左传》往往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来表现人物鲜明的个性
③《左传》善于写细节,善于刻画人物
④《左传》善于描写战争,描写大场面
答案:《左传》是一部善于描写战争、描写大场面,善于写细节,善于刻画人物,往往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来表现人物鲜明个性的不可多得的好文学作品。
12.(2019·吉林梅河博文高中月考)下面是关于如何提升学习效率的鱼骨图。请把这个图转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达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90个字。
解析:鱼头在左表示如何提高学习效率。鱼刺上显示了三个方面:身体、兴趣、方法。身体健康方面,要求保证充足的睡眠,加强体育锻炼,有好身体;学习兴趣培养方面,要增加户外实践,劳逸结合,保持兴趣;学习方法上,要利用好时间,多总结、多归纳,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答题时,把图上读出的信息有条理、清晰地表达出即可。
答案:提高学习效率,要保证充足的睡眠,加强体育锻炼,有好身体;要培养学习兴趣,增加户外实践,劳逸结合,保持兴趣;要利用好时间,多总结、多归纳,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
第二单元 4 烛之武退秦师
课时跟踪检测
一、基础训练
1.下列加点的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佚之狐(yì)        逸乐(yì)
旖旎(qí) 苦心孤诣(yì)
B.氾南(fán) 鄙远(bì)
瑕疵(xiá) 缒城而出(zhuì)
C.济宁市(jǐ) 与会国(yù)
肆虐(sì) 厚古薄今(bó)
D.阙秦(jué) 逢孙(fénɡ)
戍守(shù) 多难兴邦(nán)
解析:A项,旖,yǐ;B项,鄙,bǐ;D项,阙,quē,逢,pánɡ,难,nàn。
答案:C
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且贰于楚也 B.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C.秦伯说,与郑人盟 D.失其所与,不知
解析:B项,“已”通“矣”。C项,“说”通“悦”。D项,“知”通“智”。
答案:A
3.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焉用亡郑以陪邻 陪:增加
B.朝济而夕设版焉 济:救助
C.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侵损,削减
D.又欲肆其西封 肆:延伸,扩张
解析:B项,“济”是“渡河”。
答案:B
4.下列与例句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秦伯说,与郑人盟
A.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B.晋军函陵
C.夜缒而出 D.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解析:B项与例句均为名词作动词。A项,名词作状语。C项,名词作状语。D项,动词作名词。
答案:B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解析:A项“封”,上句,使动用法“使……做疆界”;下句,名词,“疆界”。B项“亡”,上句,灭亡;下句,使动用法“使……灭亡”。C项“利”,上句,使动用法“使……得利”;下句,名词,好处。D项“夫”,均为“那”。
答案:D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解析:A项“之”,上句,助词,的;下句,动词,到。B项“因”,均为介词,凭借。C项“乃”,上句,连词,就;下句,副词,竟然。D项“以”,上句,介词,因为;下句,介词,把。
答案:B
7.从句式角度判断,下面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夫晋,何厌之有 B.是寡人之过也
C.唯命是从 D.微斯人,吾谁与归
解析:B项为判断句,其它几项为宾语前置句。
答案:B
8.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先秦散文分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两大部分,《左传》属历史散文。
B.《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纪传体史书,其作者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
C.解释《春秋》的著作代表性的有三部,分别是《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D.《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左氏春秋》,而《春秋》是我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解析:《左传》为编年体史书,司马迁开纪传体先河。
答案:B
二、能力拓展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4题。
韩宣子有环,其一在郑商。宣子谒诸郑伯,子产弗与,曰:“非官府之守器也,寡君不知。”子大叔、子羽谓子产曰:“韩子亦无几求,晋国亦未可贰。若属(正当此时)有谗人交斗其间,以兴其凶怒,悔之何及?吾子何爱于一环,其以取憎于大国也,盍求而与之?”子产曰:“侨(子产名)闻君子非无贿之难,立而无令名之患。侨闻为国非不能事大字(大国对小国的安抚救助)小之难,无礼以定其位之患。夫大国之人,令于小国,而皆获其求,将何以给之?一共一否,为罪滋大。大国之求,无礼以斥之,何餍之有?吾且为鄙邑,则失位矣。若韩子奉命以使,而求玉焉,贪淫甚矣,独非罪乎?出一玉以起二罪,吾又失位,韩子成贪,将焉用之?”
韩子买诸贾人,既成贾矣,韩子请诸子产曰:“昔起(宣子名)请夫环,执政弗义,弗敢复也。今买诸商人,敢以为请。”子产对曰:“昔我先君桓公,与商人皆出自周。世有盟誓以相信也曰尔无我叛我无强贾恃此质誓故能相保以至于今。今吾子以好来辱,而谓敝邑强夺商人,是教敝邑背盟誓也。毋乃不可乎!吾子得玉,而失诸侯,必不为也。若大国令,而共无艺(法则),郑,鄙邑也,亦弗为也。侨若献玉,不知所成,敢私布之。”韩子辞玉曰:“起不敏,敢求玉以徼二罪?敢辞之。”
(节选自《左传·昭公十六年》)
[精读基础题]
9.解释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含义。
①宣子谒诸郑伯(    )
②子产弗与(    )
③晋国亦未可贰(    )
④若属有谗人交斗其间(    )
⑤吾且为鄙邑(    )
⑥立而无令名之患(    )
⑦既成贾矣(    )
⑧昔我先君恒公(    )
⑨知所成,敢私布之(    )
⑩起不敏(    )
答案:①拜见;②给予;③背叛,怀有二心;④两边挑拨;⑤偏远的;⑥美好的;⑦买卖;⑧已去世的长辈;⑨说出来;⑩没有才能。
10.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①宣子谒诸郑伯(    )
②非官府之守器也(    )
③以兴其凶怒(    )
④吾且为鄙邑(    )
⑤韩子成贪,将焉用之(    )
⑥毋乃不可乎(    )
答案:①兼词,之于;②助词,的;③连词,表目的关系;④动词,作为,成为;⑤疑问副词,怎么;⑥恐怕……吧,固定句式。
[高考对接题]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世有盟誓/以相信也/曰/尔无我叛我/无强贾/恃此质誓/故能相保以至于今
B.世有盟誓/以相信也/曰/尔无我叛/我无强贾/恃此质誓故能/相保以至于今
C.世有盟誓/以相信也/曰/尔无我叛/我无强贾/恃此质誓/故能相保以至于今
D.世有盟誓/以相信也/曰/尔无我叛我/无强贾/恃此质誓故能/相保以至于今
解析:C项断句正确。这句话原文的断句为:世有盟誓,以相信也。曰:‘尔无我叛,我无强贾。’恃此质誓,故能相保以至于今。
答案:C
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环,中央有孔的圆形佩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玉是洁白、美好的象征,“君子比德如玉”,所以中国古人有佩玉的习惯。
B.寡君,寡德的君主,谦词,古代臣民对他国称本国君主或自称,如《左传》说“寡君畏君之威,不敢宁居,来修旧好”。
C.邑,古代称侯国为邑,也可泛指诸侯封地、大夫采地。段玉裁注《说文解字》说:“《左传》凡称人曰大国,凡自称曰敝邑。”
D.《左传》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的左丘明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编年体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解析:B项理解错误,寡君没有臣民自称的意思。
答案:B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子产为人有理有节,为保持郑国地位和使韩宣子免受贪婪之名,他拒绝了韩宣子的要求。
B.子产注重为国以礼,面对子羽等人的担忧,他强调要树立美名,依礼来确立邦国地位。
C.子产有高超的语言艺术,为拒绝韩宣子从郑国商人处购买玉环,他搬出先祖盟誓作为理由。
D.子产外柔内刚,面对韩宣子的四次要求,他语言周全,但立场坚定,以维护郑国尊严。
解析:D项错误,文中韩宣子求玉只有两次。
答案:D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子何爱于一环,其以取憎于大国也,盍求而与之?
(2)一共一否,为罪滋大。大国之求,无礼以斥之,何餍之有?
答案:(1)您为什么要吝啬一只玉环,恐怕因此会惹起大国的憎恨,何不把玉环找来给他?
(2)一次供给了,另一次无法供给,所得的罪名更大。大国的要求,不符合礼仪的就要驳斥,否则他们哪里会有满足的时候?
参考译文:
韩宣子有一付玉环,其中一只在郑国商人手里。宣子向郑国国君请求得到它,子产不给,说:“这不是国家府库中保管的器物,我们国君不知道。”子大叔、子羽对子产说:“韩宣子也没有多大的要求,我们对晋国也不能怀有二心。如果正当此时有爱说别人坏话的小人在两国之间挑拨,使晋国的凶心怒气发作起来,我们后悔哪里来得及?您为什么要吝啬一只玉环,恐怕因此会惹起大国的憎恨,何不把玉环找来给他?”子产说:“我听说君子没有缺少财物的忧虑,忧虑的是没有树立起美好的名声。我又听说治理国家不必有不能事奉大国安抚救助小国的忧虑,忧虑的是没有礼法来使国家的地位安定。那些大国的人,给小国下命令,如果一切要求都能得到满足,小国将用什么供给他们?一次供给了,另一次无法供给,所得的罪名更大。大国的要求,不符合礼仪的就要驳斥,否则他们哪里会有满足的时候?如果真的这样,我国就会成为晋国的一个边城,也就失去作为一个诸侯国的地位了。如果韩子奉命出使,却在这里求取玉环,他的贪婪就太过分了,难道这不是罪过吗?拿出一只玉环而引起两种罪过,使我们国家失去诸侯国的地位,使韩子成为贪婪的人,怎么能采取这种做法呢?”
韩子向商人购买玉环,已经成交了,韩子向子产请求说:“前些时候我(向贵国)请求得到那只玉环,执政认为不符合道义,没有敢再要求。现在(我自己)从商人手里买到了它,所以冒昧地再以此请求阁下。”子产回答说:“从前我们先君桓公,跟商人们都是从周朝迁移出来的。世世代代都有盟誓,以此互相信赖,誓词说:‘你不要背叛我,我不强买你的东西。’依靠这个盟誓,所以能互相保全,一直到今天。现在阁下屈身到敝邑友好访问,而告诉敝邑要强买商人的东西,这是让敝邑违背盟誓,恐怕是不可以吧!阁下如果得到玉环而失去诸侯,是一定不干的。如果大国发布命令而让我们不按法则供给物品,郑国就成了贵国的边城,我们也是不干的。如果我把玉环献给阁下,不知道有什么好处,所以冒昧地私下把这苦衷告诉您。”韩子退回玉环说:“我虽不聪明,但岂敢为得到玉环而换来两项罪过?谨请退回它。”
三、语言表达
15.下面是一段关于《左传》作者的文字,请用三句话概括它三个方面的内容。
关于《左传》的作者,《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序》说是左丘明,唐代赵匡首先怀疑“左氏”非左丘明,清代姚鼐进一步提出:“左氏之书,非出一人所成。”他还提出《左传》作者可能是吴起。还有人主张《左传》为刘歆所作,不过这些怀疑之说都没有充分根据。关于左丘明的记载最早见于《论语·公冶长》。清代朱彝尊认为左氏为复姓(《癸巳类稿·左丘明子孙姓氏论》)。至于其生卒行事,史皆不详。《孔子家语·观周篇》说:“孔子将修《春秋》,丘明为之传,共为表里。”未知所据。不过一般论者据《左传》所记事实,都认为作者的生活年代要比孔子晚。
(1)第一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二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三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先将所给材料按照行文思路划分为三个层次,然后从作者、姓氏和孔子与左丘明的交往情况三个方面进行归纳。
答案:(1)关于《左传》作者的众多怀疑之说都是没有充分根据的。(2)关于左丘明的姓氏历来众说纷纭。(3)一般论者认为有关孔子与左丘明的交往的记载是不符合事实的。
16.(2019·成都市一诊)下面这则通知有的词语不够得体,请指出后并修改。
通 知
全校师生:
我校将于9月20日与实验中学展开辩论赛,现万事俱备,急需母校师生找一找辩论时的背景音乐,希望广大师生不吝赐教。请于明天下午2:00~5:00交到团委办公室,其他时间恕不接待。
校团委
8月10日
答案:①“万事俱备”改为“准备工作基本就绪”;②“母校”改为“全校”;③“找一找”改为“提供”;④“不吝赐教”改为“大力支持”;⑤“其他时间恕不接待”删除。
课件91张PPT。4 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 开篇明的  向明标清新课开篇预知 自主学习 边学边练基础自主预练 fán zhuì qǐ páng zhuàn chuánjì jǐbó báoquè quē涵 函尤 优烦 繁暇 瑕板 版陪 培已 矣共 供厌 餍知  智说 悦从属二主 您 增加 扩张 损害 考虑 损害 武德 左右办事的人,文中是敬称 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使者,出使的人 那个人 答应 表约数灭亡 逃跑把……当边邑 目光短浅和 结交、亲附没有 隐约介词,因 连词,而 介词,用代词,他 代词,他的 语气副词,还是助词,介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代词,指土地 助词,宾语前置标志词 驻军 结盟在夜间 在东边 在早晨 在傍晚 使……退 使……为边境 使……灭亡 使……削减 使……受损 使……得利  把……当作边邑 这是我的过错那晋国,哪有什么满足呢因为郑国对晋文公无礼 怎敢用这事来烦劳您 (秦伯)派杞子、逢孙、杨孙帮郑国守卫 √ √ √ √ 合作互动 彰幽显微课堂深入探究 未雨绸缪 感知高考高考对点链接 word部分: 请做: 课内自我检测
学而时习 提技长能 点此进入该word板块 日积月累 铸炼文笔 学科素养积累word部分: 请做: 课时跟踪检测
再练基础 再拓技能点此进入该word板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