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5张PPT。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列宁主义形成。在列宁主义指导下,十月革命取得了胜利,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探索奠定了基础。十月革命胜利后,国家面临着严峻的国内外敌对势力的反攻,为了稳固新生政权,维护社会秩序稳定,苏俄?联?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在斯大林领导下,苏联建立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苏联强大国家的基础,但这种发展模式后来带来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影响了苏联的发展。一、列宁主义的形成1.背景
(1)经济: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
(2)政治:沙皇专制统治却持续强化,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3)阶级:工业的发展造就了俄国第一代产业工人,展开了有组织的工人运动。
(4)思想:1900年,列宁创办《火星报》,宣传马克思主义。俄国现代化进程的结构失衡造成的系统性危机,是导致俄国革命的客观前提。第一次革命迫使沙皇政权进行改革,但斯托雷平体制(在不改变政治体制的情况下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的失败造成了危机加剧的形势,从而酝酿了新的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激化了既有矛盾,与此有关的一系列事件把俄国引向1917年革命……这正是导致俄国十月革命道路特殊性之所在。
——摘编自姚海《1917年俄国革命的根源》2.标志: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二大确立的党的指导思想是“ 布尔什维主义”。
3.意义:
①列宁主义是列宁在帝国主义时代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与发展,
②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列宁主义阶段,在20世纪俄国和世界革命进程中发挥了巨大而深远的指导作用。二、十月革命的胜利1.过程
(1)二月革命后的局势: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掌握政权,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并镇压人民的反抗。(2)革命战略与策略:1917年4月,列宁提出了将俄国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的战略和策略。 4月16日,列宁及几位助手乘坐在密闭的车厢里,穿过德国,回到了彼得格勒……列宁即刻发表了他那著名的《四月提纲》,提出了立即实现和平、将土地分给农民和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要求……这在当时似乎十分荒谬和不负责任的。
列宁几乎是孤身一人号召立刻进行第二次革命。然而,时间证明他是正确的,因为战争继续得越久,公众的不满情绪就越大,他的要求也就越得人心。那些在4月份似乎是稀奇古怪的口号,半年之后听起来就完全合理了。
——摘编自《全球通史》俄国革命的国际环境……军事形势……无产阶级政党在苏维埃中获得多数,再加上农民起义和人民转而信任我们党……这一切把武装起义提到日程上来了。因此中央委员会认为,武装起义是不可避免的,并且业已完全成熟。中央委员会建议各级党组织以此为指针,并从这一观点出发讨论和解决一切实际问题。
——摘自《列宁选集》第三卷(3)领导了组织革命武装夺取政权的斗争:1917年11月7日,革命武装占领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4)苏维埃政权正式建立: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标志着苏维埃政权在俄国正式建立,宣告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2.意义:十月革命的胜利是俄国与世界历史进程中的划时代事件。
(1)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国家,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的伟大飞跃,开辟了人类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新时代。
(2)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对世界的统治,极大地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改变了20世纪的世界格局。
(3)从此,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的并存与竞争,成为世界历史的重要内容。3.十月革命的特点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背景
①形势:十月革命胜利后,国内外的敌对势力联合起来,企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②目的:为了把有限的力量集中起来保证战争的胜利。
(2)最重要措施:余粮收集制。
(3)影响:余粮收集制保证了前线的粮食供应,缓解了城市饥荒;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导致战后的经济和政治危机。在当时严峻的经济困境和战争压力面前,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既有一定的历史合理性——为了克服当时的经济困境和内战威胁的应急措施,也有基于对马克思主义过渡时期理论的教条化理解,即将它作为“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分配”,完成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施路径的考虑。由于余粮收集制、取消自由贸易、建立贫农委员会等一系列战时共产主义的激进政策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引起了农民的强烈不满和顽强抵抗,导致农民与城市工人的关系紧张。
——摘编自刘诚《论十月革命后苏俄多党合作实践
的终结——基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影响视角》
2.“新经济政策”
(1)内容:
①重心是调整国家与农民的关系,通过粮食税等市场机制建立工农联盟;
②允许私营企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并以租让制等形式在一些经济部门引入外国资本。
(2)作用:稳定和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3.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1)经济政策:
①“社会主义工业化”;
②“农业集体化”
(2)作用:
①到1937年,苏联宣布基本实现了“工业化”目标;
②苏联在很短时间内从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小农国家发展为世界工业强国。列宁和斯大林4.评价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1)积极: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强大国家的基础,为后来取得卫国战争胜利创造了物质条件。
(2)消极:
①苏联的发展模式排斥市场经济,片面发展重工业;
②在农业集体化中采用强制手段,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消费水平相对较低。这些问题影响了苏联的发展。增加财富、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真正和唯一的基础只有一个,这就是大工业。如果没有资本主义的大工厂,没有高度发达的大工业,那就根本谈不上社会主义,而对于一个农民国家来说更谈不上社会主义了……不挽救重工业,不恢复重工业,我们就不能建成任何工业,而没有工业,我们就会灭亡而不成其为独立国家。
——摘自《列宁全集》总结:比较三大政策